导图社区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讲学习“学习方法”本身的书,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编辑于2021-08-18 09:46:28这是一篇关于《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作品相关
作者:成甲,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作品梗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方法”本身呢?因为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自序: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数据管理的维度
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
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
如何快速搜索文件?
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信息管理的维度
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如何做读书笔记?
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
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
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底层规律的维度
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
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
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
引言:什么是知识?
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临界知识: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第二部分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第三部分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第四部分 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本书中提到的相关书籍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刻意练习》
《系统之美》德内拉·梅多斯
《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清单革命》阿图·葛文德
《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TED演讲的秘密》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
《异类》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
《眨眼之间》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保罗·拉克哈特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随机漫步的傻瓜》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给予者》朱迪·罗宾奈特
《没有权威的影响力》(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艾伦·科恩(Allan Cohen)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顾准日记》顾准
《晨间日记的奇迹》佐藤传
《一分钟经理人》布兰佳·约翰逊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罗纳德·博特
《找工作》马克·格兰诺维特
《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
《情商》丹尼尔·戈尔曼
《像间谍一样思考》J· C·卡尔森
《精要主义》格雷尔·麦吉沃恩
《搞定》戴维·艾伦
第一部分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章节要点: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1、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经:知识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
2、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深度回答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3、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问题出在哪里?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技术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4、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跨学科思考、解决问题;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学习重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
第二部分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章节要点: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1、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2、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
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结硬寨,打呆仗”
避免“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
找到一本书的紧要之处
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3、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我称之为“跳跃性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错误,矫正行为。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多问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来,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锻炼反思的能力。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
以教为学
教别人,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主题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以教为学方法应用技巧
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
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是什么关系?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
4、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
如实地记录过程
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
侧重对事情的经过、结果进行记录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在如实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除了记录这些影响因素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定期回顾
让我们能够在平淡生活中创造惊喜
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
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回头重新面对过去的做法,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够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使用笔记类APP进行知识管理的5个小技巧
把短信备份在印象笔记中
为每一次对话录音
提醒定期回顾
建立核查清单
回顾重要人脉
付费购买
目的:优先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
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而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
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经典书籍,需要当作枕边书常读的
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
目的:想办法增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例
付费买时间,也是提升学习效能的一个重要技巧
第三部分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章节要点: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1、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第一个假设: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第二个假设: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从短期看,学习临界知识的进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是从长期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2、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哪些地方比较容易产生临界知识呢?那便是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等。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3、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发现临界知识其实是探讨事物背后底层规律的过程,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努力寻找天赋
找不到天赋,兴趣凑
天赋不是神奇,是理所应当
从热爱的事情入手发现临界知识
4、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用外部资源支持我们学习临界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要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
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
大量地持续练习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关键的预见性认知
获得预见性认知的阻碍: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掌握规律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时,便具备了预见性认知的能力——了解整个系统的发展态势。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现象层面:现象解释主要是应激性反应,直接对表面的现象做解释
技术规律层面:技术规律则要更深刻,能够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重要规律
底层规律层面:而底层规律则跨越了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每个人都有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
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同龄人要强?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制胜
第四部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
1、复利效应
在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
复利公式:F=P(1+i)n。F代表终值(future value),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P代表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i代表利率。n代表计息期数。
复利的本质: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
A导致B,B又会作用于A的运作方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利滚利”,用图像展示便是一条经过一段时间后陡然上升的曲线。
幂律分布符合二八法则
触发临界点
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
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
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人脉也是一个复利模型
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
2、概率论
生活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
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频次概率与主观概率
频次概率(物理概率):计算一件事情发生的频次占结果总数中的百分比
主观概率:所谓主观概率,简单说就是……猜
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
信息质量: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
主观概率会受到个人的认知偏见和心理误判的影响
决策树理论与外部视角
运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应对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树理论
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一般用正方形表示)
第二步,在它的右侧画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方案(一般用圆形表示)
第三步,在所有的方案下面再列出这种方案可能的各个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结果一般用三角形表示)
利用决策树分析,并不是让我们每一件事情都做对,而是让我们每次的行动处在最高赔率上
外部视角:用于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
把自己的问题看作这个世界中一系列类似问题中的一个,以此为基础计算概率
做外部的观察,从整体分布概率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判断就能更加准确
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第一,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
第二,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小概率下总有“幸运儿”,但你学不来
经验,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真理。它只是这个世界各种概率下的一个,甚至可能是很小概率下的那一个。
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第一,你要比的是和你相似的群体的成功概率
第二,你的极致努力可以改变你获胜的概率
总结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第四部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3、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
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概念: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
看起来是很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当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和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
抓住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从why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在how的层面就会产生很多创新想法
4、进化论
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
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并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
正确的方法论(精益创业)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5、系统思考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系统反馈:应对系统时滞而产生的错误
系统思考:找到关键解
系统关键解: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因和果在系统中有延迟之时,我们就很难看到背后的运作规律
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
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是构建自己深刻洞察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训练系统思考能力时值得注意的几个线索
关注“关系”而非“事物”
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
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第四部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6、二八法则
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人脉的三个价值:把人脉当作资源进行管理,二八法则就会起作用
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
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
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人际关系的“结构洞”: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
结构洞是把我们的人际关系当作一个网络系统来看待的
你人脉关系中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80%的作用。
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什么是人脉蜂窝?举个例子:你认识五个人,分别是ABCDE,但是ABCDE是彼此不认识的,你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
蜂窝理论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人、你的重要弱关系,主动地建立成强关系。
人脉价值:分享资源与能力
方法一: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对于我们和别人快速建立信任非常有效
方法二:做一个给予者:当我们花时间和重要人脉进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坚持做一个给予者、真诚待人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就能够和我们的人脉圈共享资源和能力。
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7、安全空间
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什么是安全空间?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准备
安全空间,就是人类在无数次犯错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小概率事件的应对之道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空间?
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冗余的思路是:如果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的结果很危险,那么就需要有一个预案来避免这个糟糕的结果。
完整备份:除了电脑里那一份,U盘、邮箱和网盘里应该各有一份
关键节点备份:不备份整个系统,而是备份最关键的部分
解决方案备份——Plan B
不一定需要对原来的系统进行备份;只要我们在极端情况发生时,有一个能够实现同一个目标的解决方案就可以
精简: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
反脆弱是指,遇到极端情况之后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益处
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
把一个要承担极端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
8、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不能只靠单独的一种临界知识解决问题,而是要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协同应用,发挥共振效应
预见性策略不能预见所有事情,但是能在重要而可预见的事情上给你帮助,你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