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幼儿卫生与保健
这是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思维导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疾病的概念、疾病的基本常识以及常见疾病及预防。
编辑于2025-03-22 16:59:28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疾病的概念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未出现时需积极预防,疾病发生时需积极治疗。
疾病的基本常识
疾病种类
传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前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播途径:物体传播(已感染的个体、感染者的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空气、饮水、食物等传播
非传染性疾病
由于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及环境因素所引发的疾病
遗传性疾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
自体免疫疾病
麻疹,风湿热,湿疹等
因某种原因感染引起的疾病
胃炎,破伤风,阑尾炎等
因物理损伤和化学损伤引起的疾病
核辐射,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细胞发生异变所引起的疾病
各类肿瘤等
新陈代谢缓慢或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
垂体性侏儒症,糖尿病等
营养性疾病
肥胖症,佝偻病,高血压等
心因性疾病
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疾病症状
由于疾病引发患者感觉异常、主观不适、功能变化明显等病态的改变
头痛,咳嗽,发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呼吸困难,昏迷,便秘,便血,血尿,皮疹
常见疾病及预防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指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是对鼻腔、咽部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1)症状
感冒主要表现为募部症状,如打喷唯、鼻塞、流清水样募源,也可表现为或嗽明干、兩痒或咽的热感,甚至有鼻后清醫感,发病同时成教小时后可看打鸡理?微整能请水样暴部等症状。感冒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应很系头痛等症状。感冒大多3~4天即可经愈。
(2)护理
多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饮食营养且清淡,针对不同病症及时就医治疗。
(3)预防
首先,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慕。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做好卫生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望,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其次,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力与耐寒力是预防感冒的主要方法。
2.肺炎
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肺部炎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呼吸道条件致病菌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增多等因素都可引发肺炎。学前儿童咽部的淋巴组织不完善,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能力差,肺部弹性组织发育差,因此容易患感冒、麻疹、百日咳等,若久治不愈则容易引发肺炎。
(1)症状
肺炎的主要特征有呼吸急促、嗜睡、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伴呼吸音减弱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等。有的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极差,甚至心功能不全。
(2)护理
患者房间保持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中,避免干燥空气刺激患者呼吸道。患者一般可平卧,但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痰液积存一处。患者应多喝水,以稀释痰液使痰液容易咳出,且应食用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3) 预防
学前儿童应经常在户外运动、晒太阳,这样可增强抵抗力,有效预防流感、百日咳等传染病。
3. 急性咽炎
指咽部黏膜与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的淋巴组织异常。引发急性咽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身体抵抗力下降、鼻部疾病、生活环境欠佳、上呼吸道感染、过敏、胃食管反流等。
(1)症状
急性咽炎的症状表现为咽痛且吞咽困难,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呈深红色,分泌物明显增多,伴有头痛、呕吐、全身不适,有扁桃体炎的患者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
(2)护理
多饮水,病情较重者可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时就医。
(3)预防
多休息,多饮水并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咽部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口服阿司匹林。
4. 急性支气管炎
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支气管黏膜炎症,为幼儿常见多发病,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常常是肺炎的早期表现,病毒和细菌可以直接感染气管或支气管,先感染呼吸道,继而引起急性支气管炎。
(1)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表现为鼻塞、不适、寒战、低热、背部和肌肉疼痛以及咽属痛。病情前期干咳无痰,但几小时或几天后出现少量黏痰,稍后出现较多的黏液或数液脓性痰。有些患者伴随有胸骨后烧灼样痛,并于咳嗽时加重。无并发症的严重病例,发热38.3℃~38.8℃,持续3~5天。
(2)护理
注意控制感染,有针对性地治疗。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身体发热时可以采取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多开窗,教师在学前儿童平卧休息时注意帮助学前儿童变换体位,轻轻拍打其背部以便于痰的咳出。
(3)预防
经常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预防感冒,冬季注意保暖。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除消化系统本身的症状及体征外,也常伴有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症状。
1. 腹泻
引发腹泻的病因有食用不干净的食物、着凉、细菌感染、中毒以及消化道以外的全身疾病等。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1)症状
不同病因引发的腹泻,其症状有所不同,大便的排出情况也有差异。病情较轻的患者腹泻次数较少;病情严重者每日可腹泻数十次,甚至更多。腹泻可引起患者出现脱水、眼窝凹陷、口唇干裂等症状。
(2)护理
患者应注意腹部保暖,进食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正常的液体摄入,如饮水。粥、汤等。腹泻患者不宜食用高糖、高纤维素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患病情况严重者须及时就医。
(3)预防
讲究饮食卫生,饭前饭后勤洗手,对食具进行消毒;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暑或着凉;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工作;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防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肠炎。
2.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学前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的阶段。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意病率逐渐提升。管整梗阻、细菌感染、神经反射等因素是引发闲尾卖的主要原因。急性阅尾炎可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傲性圈尾炎、急性坏值性阑尾货和视阻性阑尾炎。
(1)症状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活动时,腹痛加剧。成人伴有恶心及呕吐症状,学前儿童会先出现呕吐症状,早阴患着呕吐多为反射性的,呕吐物多为食物;晚期患者呕吐物为黄绿色的胆汁及肠液,呕吐量多。有的学前儿童患者最开始为腹泻,之后发热,体温在38℃左右,并且体温随着病情不断加重而逐渐升高。
(2)护理
若学前儿童表现出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家长和教师应多安慰学前儿童患者,卧床时以半卧位姿势为宜。
(3)预防
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卫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让学前儿童饭后马上做剧烈运动。有的患者肠道内有寄生虫,应先进行驱虫治疗。
五官疾病
1. 踽齿
踽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 形成麟齿的原因较复杂,细菌是引发龉齿的常见原因。人们一般认为致踽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其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踽洞。有龉齿时,一旦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物,便有疼痛感。因此,防龉工作应从牙齿自一萌出时就开始。如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少吃刺激性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少吃糖分高的食物,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被磨损等。
2.斜视
当人向前平视时,两眼的眼珠位置不匀称,这称为“斜视”。由于两眼的位置不匀称,看东西时会出现双影,大脑皮层会抑制来自斜眼传来的视觉信息,只允许正常的那只眼睛看东西。按照“用进废退”法则,时间一久,眼位不正的那只眼睛视力就会下降。除此之外,斜眼常常受到人们的嘲笑,易造成学前儿童卑怯、孤独等不良性格倾向,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发现学前儿童眼位不正时要及早治疗。
3.弱视
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达不到0.8者称为“弱视”。
弱视可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失用性弱视、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五类。
弱视主要表现为视力和屈光异常、分读困难、固视异常等。弱视只发生在学前儿童期,双眼弱视是个体自出生后至9岁期间逐步发展形成的。
一般认为视力检测最好不晚于4岁。 弱视的早期发现主要靠家长、教师、幼儿园、医院的紧密配合,但最主要的还是与学前儿童朝夕相处的家长。
4. 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 制超过正性病变,多发于学前儿童。
引发中耳炎的病因有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游泳时水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也会引发中耳炎。
(1)症状
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耳痛、流脓等。学前儿童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伴随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听力下降,有“自声增强”现象,有耳痛、耳内闷胀感、耳内闭塞感、 耳鸣等,但耳鸣一般不严重,可为间歇性耳鸣。
(2)护理
若发现学前儿童有中耳炎疾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延误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非化脓性中耳炎可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严重者可能造成耳聋。
(3)预防
洗澡、洗脸时避免污水入耳,保持外耳道清洁。不要将异物塞入耳道,不要用尖锐物体随意掏耳朵。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感冒期间鼻分泌物较多时,切勿同时堵住两个鼻孔排鼻涕,防止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营养性疾病
指体内营养不足、营养过剩、营养素缺乏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发的疾病。
1.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因营养或营养素摄入不足,机体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但也可能是因为暴饮暴食或过度摄入特定的营养素造成的营养过剩。如果不能长期摄取由适当数量、种类或质量的营养素所构成的健康饮食,机体将出现营养不良疾病。 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饥饿甚至死亡。
(1)症状
两种典型症状。
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导致学前儿童矮小。消瘦,皮下脂肪的消失,皮肤缺乏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
一种为水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表现为全身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来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伴随有腹泻等症状。
(2)护理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和家长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学前儿童的膳食结构,有针对性地为学前儿童补充营养素。
(3)预防
加强营养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可以摄入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如牛奶、羊奶等。学龄前中期学前儿童应注意食物成分的合理搭配,适当供应肉、蛋、豆制品,补充足够的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保证充足的睡眠。
2.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当脂肪的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数值时便演变为肥胖症。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都是引起肥胖的原因。
(1)症状
学前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学前儿童食欲旺盛、喜欢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进食速度快,活动量少。学前儿童易疲劳,用力时气短或腿痛。有的学前儿童严重超重,走路时下肢负荷过重可致膝外翻或扁平足。
(2)护理
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趣的、易于坚持的运动,每天坚持运动总时长至少1小时,但注意不要活动过度。合理调节饮食,在保证学前儿童基本热量与营养素需要、保证学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原则下,减少热量摄入。指导学前儿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分配摄入热量。
(3)预防
宣传“肥胖不健康”的观点,父母应为学前儿童定时检测体重,及早采取控制措施,实行科学喂养。监督学前儿童少吃含糖多的食品,少吃油脂食品,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3.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各种动物的肝脏中,乳类及蛋类中维生素A含量也较多。学前几童摄入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较少,或者由于消化吸收等障碍而引起维生素A缺,这称为“维生素A缺乏症”。
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