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妇科疾病详细2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妇科疾病详细2思维导图,概述了一些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具体包括崩漏、痛经、绝经前后诸证以及带下病的证候特征和辨证施治。崩漏需要检查出血来源和排除器质性病变。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和肾气亏虚等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
编辑于2025-04-06 14:24:05详细2
崩漏
一、诊断要点
1.症状: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都异常;月经不按周期而行,出血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沥漏下不 林沥不断,或淋沥量少数月又突然暴下如注。
2.检查:出血来自宫腔,无器质性病变及妊娠迹象。
二、辨证论治(2024年大纲变化)
1.血热证
(1)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证候】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净又时而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唇红目赤,埃热n 渴,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机概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龟板、牡蛎、焦栀子、地榆、藕节、甘草。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调经——上下相资汤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首 脉细数。
【证机概要】素体阴虚内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致崩漏。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子、牛膝、车前子。
2.肾虚证
(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证候】月经紊乱无期,出血淋沥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 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
【治法】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代表方】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 (考试写法:看归为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炮附片、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补骨脂、淫羊藿。
3.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
【证候】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暴下继而淋沥,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
【证机概要】脾气损伤,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
【治法】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代表方】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考试写法:举元煎合安冲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生龙骨、生牡帽、生地、生执行、海娜销、黄草、川续断,炮姜炭。
4.血接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草汤加三七、蒲黄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沥不净,色紫黑有块,或有小陶不适,舌盾紫,苔薄白,脉涩或细弦。
【证机概要】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代表方】四草汤加三七、蒲黄。
【常用药】仙鹤草、益母草、紫草、茜草、三七、蒲黄。
痛经
一、诊断要点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小腹疼痛病史,或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类等病史。
2.症状: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可呈阵发性剧痛,严重者可放射到腰能部、肛门、明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但无论疼痛程度如何,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二、辨证论治(2024年技能本病无“阳虚内寒”证型)
1.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证候】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小,或经行不畅,经色 紫暗有块,血块排除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证机概要】瘀滞冲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2.寒凝血瘀: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客冲任,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治法】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营、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证候】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 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稽留胞宫,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将写法:清热调血汤加减
【代表方】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常用药】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4.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
【证候】经后一两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 或而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少,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代表方】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 圣急汤加诚)
【常用药】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当归、黄芪、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虚;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
【证候】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苔薄 白或薄黄,脉细弱。
【证机概要】精亏血少,冲任不足,不荣则痛。
【治法】补肾益气止痛。
【代表方】益肾调经汤加减。
【常用药】杜仲、续断、熟地、当归、白芍、益母草、巴戟、乌药。
绝经前后诸证
一、诊断要点
1.病史:45~55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40岁前卵巢功能早退;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2.症状: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二、辨证论治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
【证候】头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或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经色鲜 红,量或多或少,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素虚,真阴亏损,冲任衰少,脏腑失养。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牛膝、菟丝子、龟角胶、龟板胶。
2.肾阻虚: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
【证候】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纳呆腹胀,大便溏薄,或经行量多,或崩中暴下,色淡或黯,有块,面浮肢肿,夜尿多或尿频失禁,或带下清稀,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素虚,命门火衰,冲任失调,脏腑失于温煦。
【治法】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人参、甘草。
3.肾阴阳俱虚:补肾扶阳,滋肾养血——二仙汤
【证候】绝经前后,乍寒乍热,烘热汗出,月经素乱,量少成多,头晕耳鸣,健忘,腰骨冷痛,五心惧热。 苦淡,苔薄,脉沉弱。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潘养、温煦脏腑,冲任失调。
【治法】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代表方】二仙汤加减。
【常用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生龟甲板、女贞子、补骨脂。
带下病
、带下过多
(一)诊断要点
1.病史: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感染邪毒病史,
2.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混浊如米泔;质或清稀如水,或稠黏 如陈,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 胀或疼痛等。
(二)辨证论治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 惫,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机概要】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浊下注。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代表方】完带汤加减。
【常用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2.肾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沥不断,腰痛如折,小腹有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常,寒湿内盛。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代表方】内补丸加减。
【常用药】鹿茸、菟丝子、沙蒺藜、紫菀茸、黄耆、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茯神、白蒺藜。
3.阴虚夹湿: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汤
【证候】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稍黏,有臭味,阴部灼热,头目昏眩,或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 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复感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考试写法:知柏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稠,有臭气,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止带方加减。
【常用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5.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证候】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 热口干,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证机概要】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秽浊下流。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术。 多试写法:五味混在饮加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白花蛇舌草、棒根白皮、白术。
带下过少
(一)诊断要点
1.病史:有卵巢早衰、手术切除卵巢、盆腔放疗、盆腔炎症、反复流产史,有产后大出血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等病史。
2.症状: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道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烘热汗出,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二)辨证论治
1.病史:有停经史,并可有早拳反应;常有孕后不节房事史,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史或宿有爆微史。
2.症状: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而无明显的腰酸、腹痛,脉滑,可诊断为胎漏;若妊娠出现腰 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合。
(2)辅助检查:①尿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阳性。②B超检查:宫内妊娠、胎儿存活。
二、辨证论治
1.肾虚证: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
【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黯,腰酸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 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证机概要】素禀肾气不足,或孕后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代表方】寿胎丸加减。
【常用药】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觥白,心悸气 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证机概要】气虚则冲任不固,血虚则冲任血少,胎失所养,胎失所载。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代表方】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考试写法:胎元饮加被)
【常用药】人参、杜仲、芍药、熟地、白术、炙甘草、陈皮、黄芪、阿胶。
3.血热证: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 门工细提,或有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