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53:仁宗画像为什么不肯外传?
053年,辽朝皇帝跟大宋提出,想要一张宋仁宗的画像来看看。但大宋根本没接这个茬。往后几年,辽朝皇帝三番五次想要仁宗的画像,但大宋却推三阻四,犹犹豫豫。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不就是一张画像的事儿吗?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人家找你要一张画像,这就像粉丝找明星要一张签名照片,这不是联系感情的好办法吗?宋仁宗为什么就是不给呢?
《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时代变迁
小气的大宋
模范士大夫赵抃
只要我华夏礼法还在,我们的东西,能不给他们,就不给他们
欧阳修
主张坚决不能让书本流通到辽朝去
开放的唐朝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佛经还有医学方面的书
文成公主入藏,带了大量的经典、技术书、医学书
“天下”观念变化
在很长一个阶段里,华夏文明比周边的民族要优越
区分华夏和夷狄就按“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来区分
大宋的对周边的压倒性文化优势没有了
不能只靠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来区分,靠边界
一切能区分的东西,都要区分开来
大宋的烦恼
深层顾虑
唐朝和宋朝的时候真的可以画很接近本人长相的肖像画。
它意味着多了一个判断人的信息维度。
60年后宋徽宗派人画了辽朝皇帝的画像,望之有亡国之相,于是出兵北伐
人物画像已经不仅是一个符号了,它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很多关键决策要靠它才能完成了。
政治博弈
大宋朝的皇帝画像是大宋皇帝的神圣性的一部分
皇帝的画像、雕像,既可以像皇帝的真身一样,巡行天下,替皇帝分忧,也可以像皇帝真身一样,承受危险,产生重大的政治后果。
画像就是皇帝神圣性的一部分,给了画像,就等于把皇帝的一部分给到辽朝了,他们会怎么对待,完全控制不了。
巫术思维
对于一个原始人来说,这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这件事和那件事的边界是不清晰的,互相都是可以起作用的。
“模拟巫术”
相似的东西都有关联性
房间里挂着父母的相片,你在这里做点不想让父母看见的事儿,多少还是会有点别扭
“接触巫术”
接触过的、相近的东西都有关联性
边聊天一边玩名片,名片主人生理的、本能的会觉得对方在随意玩弄属于你身体的一部分。
拿到一本喜欢的作者的签名书,我们觉得很有价值,也是接触巫术的思维残留
最直接的担心
辽朝拿到宋仁宗的画像,找巫师作法,败坏宋仁宗的身体,或是大宋朝的国运。
大宋的顾虑
宋辽
辽兴宗第一次提出想要宋仁宗一张画像
大宋“已读不回”
1054年,第二次提出要宋仁宗画像
大宋仍“已读不回”
1055年,辽兴宗让人带了辽朝三代皇帝的画像,要求交换一下画像
大宋刚答应,但辽兴宗去世
1057年,辽道宗3次提出交换画像
宋仁宗考虑了七八天,终于同意了
宋仁宗:“我对待北边的辽朝不错,他们应该不会拿我的画像干坏事的,就给吧。”
世界
诺曼人在奇维塔特战役中击败教皇利奥九世
日本京都平等院阿弥陀殿投入使用
征服者威廉迎娶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侄女
日本白河天皇出生
宋皇祐五年|辽重熙二十二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文明之旅》第54期
文明1053:仁宗画像为什么不肯外传?
楔子
图像依赖的后果
真实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影像中的人,影像中的情感,影像中的爽,都远远比现实中的更好、更刺激。
无时无刻地感知影像带来的高光时刻,我们自己反而没有了高光体验。
好像拍下来了,也就拥有了。
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力变差
有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贾宝玉林黛玉就固化了
文明的代价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的一些情感模式可能就会永远消失了。
图像时代的大变化
1053年,是图像时代刚刚破晓的时刻
一千多年,飞速走进了图像过剩时代
我们对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依赖越来越重
渴望图像
辽朝皇帝的生活中,充斥着和宋朝皇帝相关的话题每天都聊到这个人,时刻都意识到这个人,但就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多难受?
远古的人,在山洞里面摸着黑,也一定要想办法用笨拙的笔触把自己脑子里想象的东西画在墙上。
因为内心有这么一个空洞,得填补它,得知道自己想象的这个东西长什么样,这是一种渴望。
不可逆转的文明趋势
技术进步,比如肖像画技术的成熟
社会变迁,比如中原政权文化优越感的丧失
都会给当时人的心态带来微妙的变化
难言之隐
心里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但是又不能明着说,只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了
搞出了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再到北宋晚期的那些政局变幻。这些改革,看起来是在搞内政,其实眼睛盯着的,还是和外部对手的竞争。
竞争模式的变化
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竞争模式
以前是拳击赛,同场竞技,关键看互相谁能打倒谁
大宋和辽朝是选秀赛,大家各自展示自己,看谁的文明优势更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例:边塞诗
唐诗
里面有昂扬向上的
有反战意味的诗
宋诗
坚决主战成了士大夫“政治正确”的立场
主打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好东西怎么能给你们呢?在一个班上,绝对的学霸才不在乎别人抄自己的作业;但是成绩差不多的竞争对手,可能连橡皮擦都是不会借给你的。
时代心态
没了绝对的文化优越感,那就只好替换成具体的民族自尊心。强调区别,强调竞争。
“民族主义”
不光是禁止往外输出兵器,连人也都管起来了,有文化的人,懂占卜的人,有手艺的工匠,不许跟少数民族交往。
外来的宗教、习俗、衣服,大家都开始自觉地抵制,比如佛教带来的火葬,大儒坚持不懈地反对,最后禁绝了。
宋朝要印刷品都不能出境,更不要说皇帝的肖像了。
视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