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人为什么会害怕被人讨厌,害怕被人讨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人活着完全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与别人无关,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编辑于2025-04-10 23:18:39被讨厌的勇气
1.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1.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2.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3.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在于: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4.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5.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2.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1. 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2. 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
3. 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
4. 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5.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3.人是可以改变的
1.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2.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3.目的论: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的,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4.你想“变成别人”吗
1. 你究竟为什么想要成为Y那样的人呢?Y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总之你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2.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
3. 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4.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5. 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
6. 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剪映(新手)
5.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1. 你知道“无人想作恶”这句话吗?一般它都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悖论而为人们所了解的一个命题。
2.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3. 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4.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5. 对你而言的“相应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了“不幸”呢?
6.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1. “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2.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3.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
4. 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5.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6. 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7.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8.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
9.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
10. 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7.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1. 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
2. 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
1. 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3.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为什么讨厌自己?
1. 问题是,为什么会那么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
2.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3. 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4. 青年:先生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首先要说的就是我这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8.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9. 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10.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5. 因为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
6. “但是,如果我给你治好了脸红恐惧症,事态也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你会怎么做呢?你一定会再次跑来对我说‘请让我再患上脸红恐惧症’吧。那我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7.小雷结论:这女生无法承受告白失败后的结果,所以以“脸红恐惧症”来当可以不去告白的借口,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善。
2.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1.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
3.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
1. 我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2. 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
3. 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4. 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5.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6. 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7. 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例如,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价值,并会说1克拉多少钱或者物价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换种角度来看,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已。
3.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1.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仰望你,阶上也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2.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3.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4.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5.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词也必须分辨清楚,绝不可以混用。
6. 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7.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8.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9.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10. 对自己的学历有着自卑情结,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无法成功”。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11. 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4.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1.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去弥补欠缺的部分?
2.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3. 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拿刚才的例子来讲,就会产生“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
4. 并且还会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
5. 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自负,属于“优越清结”。
6. 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7.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8. 也就是说,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9. 夸耀不幸: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10.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
11. 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5.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1.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2. 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3.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4. 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5.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6. 推出竞争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6.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1. 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2.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君上了名牌大学,B君进了那家大企业,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之类的想法。
3.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4. 据说他少年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于是,他祖母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5. 就像热衷于照镜子的少年一样,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
6.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7.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8.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7.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1.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2.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3. 比如,假设你和朋友正在谈论时下的政治形势,谈着谈着你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让,于是对方很快就上升到了人格攻击,骂你说:“所以说你是个大傻瓜,正因为有你这种人存在我们国家才不能发展。”
4.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
5. 那么,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6.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8.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1.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2. 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3.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4.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5. 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6.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7.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8.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9.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10.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11. 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12.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13. 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14.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15. 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9.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1.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1.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2.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3. 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
1.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
2. 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4. “交友课题”:这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1. 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
2. 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3.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5. “爱的课题”: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1. 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
2.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3. 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
10.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1.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
2. 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3.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4. 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5.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11.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1.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2. 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3.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3.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1.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1.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
2. 那么,假设你得到了金钱方面的自由,但仍然无法获得幸福。这种时候,你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
3. 例如,尽管拥有巨额财富,但却找不到爱的人;没有能够称得上是知己的朋友,甚至被大家所厌恶。这都是极大的不幸。
4. 您说如果能够把别人看成“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5. 我们在活着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6.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7. 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得再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1. 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
2. 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3.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4.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5.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6.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
7. 也许你会感到意外,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8.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1. 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2.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3.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4.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
5. 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
6.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9.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1.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2. 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3.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4.(书友评论课题分离)永远不要因为深深地、充满热忱地爱上了一个毁灭你的人而感到羞耻,因为毁灭只是他们的本性,而深深地、充满热忱地爱却是你的本性。
5.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10.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1. 想方设法地反对,甚至威胁说绝对不会承认图书管理员儿子,但是,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
2.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3.例:如果被顶头上司疏远的话,那就无法工作。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
11.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1. 格尔迪奥斯绳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2. “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3. 亲子关系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4.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12.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1. 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2. 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13.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1.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2. 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
3.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4. 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5.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
6. 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7.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8. “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9.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14.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1. 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
1. 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2. 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
3. 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2. 当我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
1. 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
2. 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
3. 我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父亲”。那是一种想要操纵别人的错误想法。
4. 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
5.改变自己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让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在一段关系中自由,而不是想通过“我改变了,你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的”来操纵别人的愚蠢想法。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小雷有感
6. 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4.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1.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2. 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好比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脸颊会变红或者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
3. 当对他人大发雷霆的时候,那是“作为整体的我”选择了勃然大怒,绝对不是感情这一独立存在——可以说与我的意志无关——发出了怒吼。
2.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1.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2. 人际关系的“终点”:如果只回答结论的话,那就是“共同体感觉”。
3.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4. 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5. 以此为起点怎么做呢?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3.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1. 这里我们把“对自己的执著”这个词换成更容易理解的“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2. 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3.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4. (书友观点)一部日剧看到的观点:一个看似平时努力迎合他人讨人喜欢认为自己不被关心的人,实则是最为凉薄冷漠的人。所以老好人往往最难相处,因为老好人实际上“回报观念”很严重,他会以他所做的来要求你也这么做,如果没做到他的预期,他就会不甘,内心产生敌意却没勇气说出来,最后你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得罪他了,双方也是闹的不愉快。
5.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6. 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4.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1. 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
2. 例如,学业、工作、交友,还有恋爱和结婚等,这一切都与寻求归属感紧密相关的。
3.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4. 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
5. 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6.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
7. 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8. 刚才所说的“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样,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9.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10. 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11. 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不是考虑利我,而是怎么利他?)
5.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1.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2. 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3.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可以理解成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1.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
2.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3.例:假如他要买一片面包,相应地要支付一枚硬币。这枚被支付的硬币不仅可以联系到面包店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联系到小麦或黄油的生产者,抑或是运输这些物品的流通行业的工作人员…
4. 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
5. 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属于学校、属于企业、属于地域社会、属于国家等。
6. 假设你是学生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但是,在这个共同体中自然也会遇到某些麻烦——受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或者是根本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
7. 也就是,“我”有可能对于学校这个共同体不能产生“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8. 这种时候,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例如家庭之中
9. 但是,在这里希望你能关注的是“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
10.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11.(书友评论)时刻提醒自己将会死去便可以帮你担心失去身外之物的恐惧;
12.在10楼你听到的是漫骂,在100楼你只会看到风景。(小雷感想)
13.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6.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1. 分离课题,需要提到“横向关系”这个概念
1.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同时也反对体罚、不认可批评。
2.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3.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4.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
5.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可以表达为“虽不同但平等”,即“横向”关系
7. 有鼓励才有勇气
1. 课题分离的时候我说过“干涉”这个词。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
2.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3.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8. 有价值就有勇气
1.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2. 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3.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4. 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
1.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2.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3.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5.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1.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2. 按照存在标准来考虑的话,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3. “评价”的想法:从0出发,做加法,全是缺点;从100出发,做减法,全是缺点。
9.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1.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只能选择一种
2.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3. 产生诸如“A君比我强,B君不如我”“要听从A君的意见,但不听B君的”或者“与C君的约定可以作废”之类的想法也是纵向关系。
4.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5.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