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可发生于雅司病、品他病、地方性梅毒等其他螺旋体感染,也可能出现在罹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弓形虫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中。
2.根据梅毒实验室诊断程序,实验室采用一种高灵敏的、自动化程度高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进行初筛(例如化学发光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当发现阳性或可疑阳性的样品,再选择另一种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例如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试验、免疫荧光吸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化学发光试验)
3.孤立性特异性抗体阳性:随着 2 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策略的广泛使用,样本特异性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而验证试验阴性的情况时有发生,称为孤立性特异性抗体阳性。遇到2种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不一致时,除了结合检测者的临床资料外,建议1、2、6周后再次重新采样复查特异性抗体。仍然采用 2 种特异性抗体试验(例如化学发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试验、免疫荧光吸收试验学等)。见流程图。
4.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所检测的是抗梅毒螺旋体的 IgG 和/或 IgM 类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中所用的抗原,或为 Nichols 株完整梅毒螺旋体悬液(例如梅毒免疫荧光吸附试验),或为 Nichols 株超声处理后的可溶性蛋白(例如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试验),或为梅毒螺旋体膜蛋白 TpN15、TpN17、TpN44.5、TpN47等的重组蛋白及其组合谱(例如化学发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
5.有研究表明孤立性特异性抗体阳性样本可能预示真正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因为部分患者的流行病学追踪和随访,能够获得曾经或之后出现梅毒感染的证据。因此,仅凭2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不一致,不能作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的判断依据,须综合受检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5.,高滴度(一般在1∶64 以下)的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受检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6.虽然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是在排除梅毒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但由于隐性梅毒感染者(占比>80%)常无自觉症状,且有些患者可能隐瞒高危性行为病史,因此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假阳性的判断越发困难,对不能确定特异性抗体真假阳性的患者密切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7.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中,不存在使用免疫印迹法作为梅毒确认试验的说法,其只是一个补充试验方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