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指南(WST 491—2024)
这是一篇关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指南(WST 491—2024)的思维导图,涵盖了术语与定义 、检测原理与方法、标本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辅助诊断、疗效监测。
编辑于2025-04-18 16:08:28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指南(WS/T 491—2024)
术语与定义
前带现象
1.检测时血清标本中的抗体量显著多于抗原量
2.1%~2%二期梅毒、0.5%~1%一期梅毒、少数晚期梅毒患者的梅毒非特异性实验可出现前带现象
贾-赫反应
1.第一次抗梅毒治疗后24 h内,其症状反应加重
2.这是由于抗梅毒药物杀灭了梅毒螺旋体,而释放大量异种蛋白及内毒素,被患者吸收后在病损处或体内发生加剧症状的反应。
3.存在前带现象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时更容易发生贾-赫反应。
血清固定
1.指患者经过规范抗梅毒治疗和一定时间的随访,其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水平维持在相对恒定的低滴度状态。
2.判断血清固定应具备3个要素
1.流行病学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复发、再感染
2.经过抗梅毒治疗后,连续2个随访周期(≥6月),患者血清抗体波动在±1滴度范围之内的低滴度水平(一般滴度≤1:8)。
3.无实验室的技术性和方法学误差。
3.晚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达35.2%至44.4%。个别患者可终生血清固定。
检测原理与方法
原理
1. 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被损害的宿主细胞及梅毒螺旋体本身释放的类脂物质,引起宿主产生IgM和IgG等抗类脂质抗体。这类抗体在体外与含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抗原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絮状凝集现象,凝集的强弱程度与抗体浓度成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梅毒螺旋体感染宿主的免疫活动状态。
方法
1. VDRL:VDRL 抗原是含有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无水乙醇溶液。VDRL缓冲液含氯化钠、40%甲醛(中性)水溶液、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钾的磷酸盐溶液,pH=6.0±0.1。用缓冲液新鲜配制的VDRL抗原工作液与标本中的抗体发生反应,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絮状凝集。
2. RPR:RPR 是一种改良的VDRL实验,将VDRL抗原结合到作为示踪物质的炭颗粒上,当抗原与标本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产生肉眼可观察到的黑色絮状凝集。RPR抗原溶液中添加氯化胆碱起到化学灭活效果,添加EDTA起到稳定试剂性能的作用。
3. TRUST:TRUST 的检测原理同RPR,将VDRL抗原结合到作为示踪物质的甲苯胺红染料颗粒上,当抗原与标本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产生肉眼可观察到的红色絮状凝集。TRUST抗原溶液中氯化胆碱起到化学灭活效果,添加EDTA起到稳定试剂性能的作用。
标本采集与处理
1. 血清、血浆、脑脊液标本采用RCF 1 200 g至1 700 g离心15分钟。
2. CSF 采集分段收集 2~3 管。宜使用第二管 CSF 标本,离心后取上清。
3.让步检验:报告中应注明“标本不合格,结果仅供参考”。
4.干扰检测结果
1. 静脉血液标本出现严重溶血或脂血
2. CSF 标本出现肉眼可见颗粒物质;
3. CSF 标本呈现肉眼可辨粉红色,提示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可能被血液污染 (相当于每 1 mL CSF含有≥3 μL 血液,或含有红细胞 4×10 9 个/L~12×10 9个/L)。
5.标本保存
1.血清和血浆标本在 4 h 内检测可置室温存放,8 h 至 48 h 检测应置于 2 ℃~8 ℃保存;预计超过 48 h 检 测应置于-20 ℃~-80 ℃冻存。标本冻融不宜超过 3 次。
2. CSF 标本在 4 h 内检测,可置室温存放;5 个连续检测日内进行检测应置 2 ℃~8 ℃保存。CSF不应冻存。
6.仪器和器材
1.水平旋转仪:水平状态转速精度符合 100±2 r/min 或 180±2 r/min。
2. RPR/TRUST 反应程序:转速 100±2 r/min;时间 8 min±8 s。3 min内肉眼观察结果。
3. 50 μL 固定式微量移液器,吸取血清、血浆、CSF 和无菌生理盐水。宜使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和滴加抗原。
4. 每年至少一次对水平旋转仪、微量移液器进行校准
抗原滴针
1. RPR/TRUST 实验用于血清/血浆检测时,滴针的每滴抗原量是 17 μL,或符合59±1 滴/mL 的技术要求。
2. RPR/TRUST 实验用于 CSF 检测时,滴针的每滴抗原量是 10 μL,或符合 100±2滴/mL 的技术要求。
7.实验操作
1. RPR/TRUSR-CSF与VDRL-CSF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在无法获得VDRL试剂可采用RPR/TRUST代替VDRL用于CSF检测。
2. 血浆中的抗体浓度显著高于血清,同一个患者血清与血浆的检测结果不应直接比较。血浆标本不适合半定量实验。
3. 3 min内肉眼观察结果实验反应结束应立刻观察。否则液体蒸发后会严重影响结果判读。
8. 结果描述和表示
定性实验
1. 强阳性反应:RPR/TRUST 肉眼(VDRL 镜下)显见团块状絮状凝集物,悬液背景清亮,以符号“+++”或“++++”表示;
2. 阳性反应:RPR/TRUST 肉眼(VDRL 镜下)显见比较小絮状凝集物,悬液背景较清亮,以符号“++”表示;
3.弱阳性反应:RPR/TRUST 肉眼(VDRL 镜下)可辨细小散在絮状凝集物,悬液背景浑浊,以符号“+”表示;
4.临界阳性反应:RPR/TRUST 肉眼(VDRL 镜下)可辨较粗糙抗原颗粒,悬液背景浑浊,以符号“±”表示;
阳性反应的检测报告
1.应有“实验方法”、“定性”(原始样本)结果和“半定量”结果(样本滴度)
2. 示例 :TRUST-,1:256+ 实验方法:TRUST;定性结果: - ; 半定量实验”:1:256+
阴性反应的检测报告
1.应有“实验方法”(如RPR或TRUST或VDRL)和“结果表示”两部分组成。
2. 示例:RPR -(阴性) 实验方法:RPR ; 原始标本定性结果:阴性
质量控制
1.RPR/TRUST 实验区域温度 16 ℃- 30 ℃,,过低可增加假阴性。过高可增加假阳性。 实验区域湿度宜 65%-85%。
2.所有从低温环境下取出的标本、试剂、对照品、质控物等,应放置在室温至少 30 min 才可进行实验。
3.人员比对
1.标本构成: 2 份阴性标本(含 1 份其它标志物阳性标本)、3 份阳性标本(含 2 份弱阳性标本)
2.比对结果:可接受性一般为≤±1 个滴度预期值。当 4 份标本符合检测误差范围内的检测结果,评估为合格。
4.试剂批号验证
1.新批号试剂和(或)同批号但不同批次送达实验室的试剂,应与已使用或正在使用的旧批号试剂平行检测以保证患者结果的一致性。
2.比对方案:应至少利用一份已知阳性、一份已知弱阳性和一份已知阴性的患者标本。
3.判断合格标准:定性实验的阴阳性结果应一致,半定量实验阳性结果≤±1 个滴度误差范围。
5.质控物
1.质控物为已知阳性和阴性反应的血清制品各 1 支。阳性反应质控物的滴度宜为 1:8 或 1:16。
6. 反应板:纸质反应板表面因覆盖塑料涂层而具有适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在反应圆圈内既不会自由流动,也不会呈荷叶上露滴状。如标本不能均匀地涂布标本到整个圆圈,应更换反应板。
7. 结果判定
1. 应在明亮的光线下用肉眼观察 RPR/TRUST 结果,不应使用显微镜观察。
2.少数标本在检测后,其反应圆圈周边出现均匀悬浮的细小絮状凝集,而中心部位呈现阴性反应。可将反应板倾斜 30°轻轻转动数周,有助于辨别临界阳性反应。
3. 定性实验:阴性 ,也应将标本进行梯度倍比稀释到 1:16 进行半定量实验,排除前带现象的可能。
4.前带现象的检测单报告,不可将定性实验“阴性”修改为“阳性”。
辅助诊断
1. 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人体产生抗类脂物质的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与活动性梅毒有关,是判断“现症感染”的指标。
2.先天梅毒的参考依据
在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的前提下,RPR/TRUST/VDRL 以下结果可作为判断先天梅毒的参考依据:
1.出生时,新生儿的血清、CSF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同期母亲 2 个滴度;
2.或新生儿 CSF-VDRL 呈阳性反应;
3.或出生后 3 个月内,血清、CSF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由阴转阳,或者抗体水平比出生时增加 2 个滴度。
3. 生物学假阳性:是指与梅毒螺旋体感染无关的其他因素,也可使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实验呈阳性反应。如急性和慢性疾病、自然组织损伤等;常见的疾病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病、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肿瘤、其他螺旋体疾病等;常见的生理性因素有孕妇和老年等。
疗效监测
在连续的疗效监测过程中,抗体滴度水平和变化趋势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
1.抗体下降≥2 个滴度(例:从 1:64 下降至 1:16),判断治疗有效。
2.抗体下降≥2 个滴度,并且连续 2 个监测周期的定性实验呈阴性反应,判断治愈。
3.抗体滴度下降或上升<2 个滴度,在排除再感染和实验技术性误差的情况下继续随访监测。
4.抗体上升≥2 个滴度(例:从 1:16 上升至 1:64),或定性实验从阴性反应转变成阳性反应,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体征,可判断复发、再感染、治疗失败。
注:最新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是个自然过程,治疗与否均能出现下降,甚至转阴,可能与疗效判断无关。这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