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的思维导图,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涉及了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
编辑于2024-04-22 19:09:16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1. 探索总结期
特点:精度粗糙,以观象授时为主,纪年粗糙,纪日只纪整数
时间:估计-3000年,距今5000年前
参考:火历、新石器时代或以前
观点:这个时期,古人借数目观察天体,总结经验时间长; 凭自然感受可以形成阴阳观念和盖天说雏形。
探索期
2. 河图洛书期
特点:精度不高,以观象授时为主,计算为辅,纪日只纪整数;研发纪年和纪日方式,阳历节气一年分为四时八节;阴历12个朔望月;发现13个恒星月及其他行星、尤其是木星;暂时没有24节气和12时辰的说法;
时间:起码早于-2000年,距今4000年前
参考: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含山玉版”; 洪江高庙遗址; 西水坡遗址龙虎图; 以及对河图洛书数理天文推演,以及参考火历、水历(水族无闰历法)彝族十月历、水书连山易的太极八卦图、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彩陶等综合估计。
观点:在这个时期,一天分8个时辰、黑夜最惊喜划分不会超过6个阶段;河图以后,才能有先天八卦,洛书等,或者几乎同一时期产生;而根据对先后天八卦的演算,后天八卦明显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且还有水族连山易太极八卦图佐证,64卦归藏易不会早于这个时期;28星宿及天干地支五行24节气不会系统地形成于这个时期
发明期
3. 天干地支期
特点:精度提高,观象和计算两者兼顾,一年围绕360天展开,年月日能反应天象,纪年、纪日具有多样性。根据太阳、月亮、木星的规律发明天干、地支、十月历、十二月历、28星宿等。
时间:不超过-2500年,距今4500年内
参考:夏朝2070-1600,二里头遗址; 良渚文化,日短星昴,以正仲冬,28星宿图对应12地支(冬至点在虚宿); 汉代出土的六壬盘星图; 《淮南子》; 水族历法、十月历; 《隋书·天文志》; 以及围绕360天展开计算能对应多种天象、对应五运六气: 逐鹿之战;
观点:28星宿、天干地支系统性形成时期,此时发现此前的历法存在很大的误差,一天分为8、10或12个时辰;五行概念文献记载最早是尚书,我认为五行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时期,靠彝族、水族传承下来;24节气、72物候不会早于这个时期;十天干纪年和十二地支纪年不会早于这个时期;围绕一年360天左右,可以换算十月天干年、十二月天干年、十二月地支年、阴历年,五运六气不会早于这个时间段;
多元期
5. 历法疑惑期
特点:精度很高。以计算为主;观象为辅,日干支开始连续纪日,发现误差,混淆历法的概念
时间:-1500年以后,距今-3500年之间
参考:夏朝末期;根据计算,此时的历法需要置闰、牧野之战、金文历谱
观点:在这个时期,一天分为8、10、12个时辰、根据对历法的计算,发现之前各种历法又有误差了,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混淆了木星和历法之间的概念,以为木星纪年不准,开始转变成阴阳合历;从此以后汉代历法的算法几乎已经走样,因为从古至今我们汉代文献里面就没有关于十月历的资料,更别说如何使用和计算十月历;划分节气方面早已有了成熟的12个中气,还有精准的”年尾十三月置闰法“的阴阳合历;
失传期
4. 历法修正期
特点:精度超高,以计算为主,主要观察月相和节气,进一步发现闰月的误差和岁星的误差,修正方案逐渐增多;纪年多以365.25天一年,年干支从此无法反应天象;日干支连续纪日
时间:-500年,距今2500年或更晚
参考:铁器时代; 多数历史文献比如《史记》,以及主要用365.25天计算,无法对应天象、无法对应五运六气
观点:此时期,一天分12个时辰;基本已经不知道木星、太阳、月亮之间有什么关系,几乎一律是阴阳合历;衍生出很多的术数,传说某些来自皇帝时期,照28星宿对应12地支来看,确实不假,然而不知道是否此时的历法的算法是否还有所传承,比如在某些细节的换算问题上,而唐代《太乙金镜式经》,我通过核算以后,发觉关键算法还是对的......随时间推移,水族和彝族对历法的理解中,细节可能叶会混淆;造成有24节气和72物候;最后划分节气的方法在清代由平气法改为定气法;
术数期
概括
起码早于-2000年前,发现太阳和月亮地规律;先发明八卦地四时八节地阳历、然后是阴阳合历,干支纪日还没有出现
-2500年发现木星规律,发明260天地历法地天干十月历和地支十二月历,以及28星宿等,这个时候地历法采用干支纪日,不是干支纪年,纪时比较粗糙,四分或者八分
-1500年内,和木星有关地规律这个时期出现问题,历法的知识,在传承过程中开始偏向较为简单的阴阳合历,这个时候同样保留了干支纪日,一些关于360天历法的典籍开始散佚;纪时开始进一步划分,有8、10、12时段的划分
-500年内,汉代发明干支纪年,然而周期却是365.25天的四分历,有这我主流已经丢失了木星有关的360天的历法,发现木星超辰等。同样保留了较为简单的阴阳合历至今;保留了干支纪日;纪时从汉代开始同意用十二地支纪时(不是干支纪时);且汉代的时候干支纪月还没有,干支纪月是在唐代开始出现。
唐宋时期,唐中晚期诞生干支纪时,最终干支纪时广泛运用于宋朝、比如子平八字、滋味斗数等;唐朝太乙金镜式里面有关太岁推算属于360天历法的运用。
遁甲、太乙、六壬
不早于天干、地支期
参考:《隋书·天文上·漏刻》记载:昔皇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东芝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也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 《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禹、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一天十时)
逻辑:因这些都离不开天干、地支、还得有比较完善的历法,据传奇门遁甲起源于黄帝时期,那么如果为真,奇门遁甲4320是来自360个干支*12时辰=4320局,那么商朝怎么有一天100刻之说?好歹于12倍数,而120刻才起源于秦朝,这种奇怪现象有4种可能: 1. 奇门遁甲是附会源自皇帝时期; 2. 奇门遁甲的时辰或许是失传了,不是12小时制 3. 历法在商代之前就出现了失传问题 4. 商代之前没有1天12个时辰的说法或者多种时间划分方法(如果是多种时间划分,那就更复杂了)
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可能是河图洛书同一时期的产物
参考:《易经》以及根据对河图、先后天八卦以及洛书的推演
逻辑:八卦肯定是有了系统的观测方法后得出的结果,而按照对河图先后天八卦的推演后才能得出洛书,时间顺序上,河图还有先天八卦或许能并列第一、洛书和64卦稍晚
连山、归藏、周易、六爻
连山、归藏可以早于天干地支时期;而六爻等术数晚于天干地支时期
参考:水族《连山易》
逻辑:64卦归藏应该是比8卦要出现的晚,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然而可以比天干地支时期要早,周一根据了解是周代时期的易经;而涉及天干地支的六爻,据了解水族有传承,所以起源时间会早一些,不会早于天干地支时期。
风水学说
起源天干地支时期之后
参考:水族《连山易》、八宅法
逻辑:根据水族连山易来看,起源在天干地支时期,和28星宿、天干、地支、五行属于同一时代产物
经络学说
起源不明
参考:《皇帝内经》《难经》
逻辑:正常人无法观测、总结经验时间漫长,“内证”一说不适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