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腹部外形:观察腹围、是否对称,有无膨隆(全腹或局部)、凹陷或局限性隆起(如疝、肿瘤)。
2. 呼吸运动:腹式呼吸是否存在、是否对称(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可混合胸式呼吸)。
3. 腹壁情况:有无皮疹、色素沉着、瘢痕、静脉曲张(注意血流方向)、腹纹(妊娠纹、紫纹)、疝等。
4. 胃肠型及蠕动波:有无胃型/肠型(提示幽门梗阻、肠梗阻),蠕动波的方向及频率。
5. 其他:如腹直肌分离、上腹部搏动(腹主动脉搏动或动脉瘤)。
(1) 正常频率:4~5次/分钟,注意音调、强度(亢进、减弱或消失)。
(2) 异常提示:肠鸣音亢进(急性肠炎、机械性肠梗阻)、减弱(低钾血症、腹膜炎)、消失(麻痹性肠梗阻)。
(1) 动脉杂音:中腹部(腹主动脉瘤或狭窄)、脐周或左右上腹(肾动脉狭窄)。
(2) 静脉杂音:脐周或上腹部(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4. 振水音:胃内液体与气体撞击声(空腹6小时以上仍有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潴留)。
1. 腹部叩诊音:全腹叩诊(鼓音为主,局部浊音或实音提示积液、包块等)。
2. 肝浊音界:确定肝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6肋间)、下界(右季肋下缘),判断肝大小及位置(肺气肿、腹水可影响)。
3. 移动性浊音:检测腹腔游离积液(>1000ml时阳性,需从脐部向两侧叩诊,随体位变化浊音区移动)。
4. 肾区叩击痛:左手掌贴肾区,右手握拳轻叩(提示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等)。
5. 膀胱叩诊:耻骨联合上方叩诊(充盈时呈浊音,提示尿潴留)。
2.表浅压痛、搏动、包块或肿大脏器(如肝下缘浅触)。
3. 腹壁肿物与腹腔内肿物的鉴别(嘱患者屏气,腹壁肿物随腹肌收缩更明显)。
1. 深部滑行触诊:主要检查腹腔脏器及腹部包块,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避开痛点)依次触诊各象限。
顺序:左下→左上→右上→右下(或按各区系统检查)。
(1) 肝: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双手触诊法,评估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压痛(如Murphy征阳性提示胆囊炎)。
(2) 脾:左侧卧位,双手触诊法(正常多触不到,肋下触及提示肿大)。
(4) 胆囊:Murphy征检查(吸气时胆囊下移,触诊引起疼痛为阳性)。
(2) 反跳痛(突然抬手时疼痛加剧,提示腹膜壁层受刺激)。
4. 液波震颤:双手分置腹部两侧,另一人手掌尺侧压腹中线上(检测大量腹水,>3000ml)。
5. 腹部包块:描述位置、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压痛等。
1.顺序固定:视→听→叩→触(避免触诊干扰肠鸣音)。
2.触诊技巧: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向病变区域移动,最后检查痛点;动作轻柔,注意患者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