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 第27集:丝绸之路
该图以最简单的方式总结丝绸之路相关内容,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拓展与维护、意义、关键人物与地点以及历史评价与现代意义等内容。展现现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27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源
匈奴威胁
西汉初年,匈奴频繁南下侵扰,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外交需求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欲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
张骞凿空西域
第一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前126年
艰险历程
途经匈奴被扣留13年,后逃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辗转抵达大月氏
大月氏安于现状不愿复仇,张骞无功而返,归途中再被匈奴扣押,最终仅两人归汉
历史意义
带回西域地理、物产信息(如汗血宝马)
首次打通中原与西域的官方联系,史称“凿空”
第二次
公元前116年
目的
联合乌孙国(伊犁河流域)共抗匈奴,宣扬汉朝威德
成果
乌孙虽未结盟,但派使回访,促成汉乌百年友好
副使分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扩大汉朝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拓展与维护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
军事保障
李广利远征大宛(公元前101年),获汗血宝马,威慑西域诸国
设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统辖天山南北,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屯田制度
河西走廊移民屯田(如甘肃民乐八卦营古城),保障丝路后勤
班超重开丝路(东汉时期)
投笔从戎与西域经营
子主题
公元73年,班超率36人出使鄯善,智杀匈奴使者,收服鄯善
联合亲汉邦国,平定西域叛乱,50余国归附东汉,丝路重归畅通
未竟之志
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止步波斯湾;东汉后期大秦使者经海路访汉
丝绸之路意义
经济贸易
主要商品
中国输出丝绸、铜镜、铁器
西域传入葡萄、西瓜、核桃等
罗马玻璃珠(大秦珠)成为汉代贵族珍品
中转枢纽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为贸易中转地,出土中西合璧文物(如罗马玻璃碗、中国青铜器)
文化宗教传播
佛教东传
两汉之际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洛阳白马寺(公元68年)为最早官办佛寺
多元文化交融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融合佛教、摩尼教元素
技术交流
坎儿井技术(西汉传入西域)
耕作工具随移民传播至西域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形成与发展
汉武帝平南越(公元前111年),设南海九郡
开启近海航行至印度洋的路线
东汉时期大秦使者经海路访华(公元169年)
标志海上丝路初步连通
现代复兴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陆、海丝绸之路焕发新生
延续合作与文明对话精神
关键人物与地点
人物
张骞、班超、甘英、窦融(屯田)、谢振瓯(现代丝路文化研究者)
地点
陆上丝路
长安/洛阳→河西走廊→敦煌→西域→中亚→罗马
海上丝路
日南(今越南中部)、合浦→印度洋→波斯湾
遗址
轮台拉依遗址烽燧(汉代边防)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吐鲁番坎儿井
历史评价与现代意义
汉朝的作用
以强大国力保障丝路畅通,推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深度交流
现代启示
丝绸之路精神(合作、探索、开放)为“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根基,促进全球化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