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科学——眼科学基础
眼科学基础重点内容,涵盖视路、视皮质 、眼部血管和神经、眼的生理生化、眼科学基础、眼球、眼附属器、眼外肌等多个方面。
编辑于2025-05-06 11:08:20眼科学基础
眼球
视觉
通过视神经和视路将信号传导到视中枢,进行加工整合产生
正常眼球前后径—24mm
眼球向正前方注视时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
两眼球突出度正常人两眼间相差≤2mm
眼球壁
纤维膜(外膜)
构成
致密纤维结缔组织
作用
保护、支持
组成
角膜、巩膜
角膜(前1/6)
分层(5层)
上皮细胞层
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
可再生,不留瘢痕
前弹力层
胶原、基质,无细胞
不可再生
基质层(最厚,最重要)
胶原纤维束
不可再生,瘢痕替代
后弹力层
坚韧透明质均膜
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
六角形扁平细胞
不可再生
Na-K-ATP酶的泵功能,角膜-房水屏障作用
营养
房水>角膜缘血管网>泪膜
神经
三叉神经-眼支
生理维持角膜透明性原因
组织内无血管
含水量和光屈折率恒定
实质层纤维排列规则
上皮和内皮细胞结构完整
角膜疾病临床特点
微向外凸,有一定弯曲度→易外伤
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损伤后疼痛明显
无血管、无色透明→修复时间长,易穿孔,易视力下降
巩膜(后5/6)
巩膜分为表面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色板层
构成
白,不透明
致密结缔组织
厚度
眼直肌附着处—最薄(0.3mm)
视神经周围及、角巩膜缘处—最厚(1.0mm)
巩膜静脉窦(徐氏管)
位置
角、巩膜交界处
作用
回收眼房水
角膜缘
角膜和巩膜移行区
意义
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
产生房水阻力
邻管区—正常人房水流出阻力最大的区域
临床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角膜干细胞所在处
前界—角膜前弹力层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
后界—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的平面
前房角
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意义
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结构(前外→后内)
Schwallbe线
小梁网—是房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
Schlemm管
巩膜突
睫状带
虹膜根部
葡萄膜(中膜)
虹膜
位置
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葡萄膜最前部
形态
棕黑色、圆盘状薄膜
中央的圆孔—瞳孔
肌肉
瞳孔括约肌(副交感—扩瞳)
瞳孔开大肌(交感—散瞳)
分层
基质层
色素上皮层
功能
瞳孔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光线强瞳孔缩小,光线弱,瞳孔开大
睫状体
位置
角、巩膜交界处内面环形增厚的部分
结构
睫状冠(睫状体前1/3):2mm
向腔内突起的皱壁
睫状突
睫状体扁平部(睫状体后2/3)
视网膜玻璃体手术进入眼内的切口部位
功能
睫状肌收缩—小带松—晶状体变厚(视近)
睫状肌舒张—小带紧—晶状体变薄(视远)
脉络膜
位置
锯齿缘—视盘
分层(借玻璃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连)
大血管层
中血管层
毛细血管层
视网膜(内膜)
视盘/视乳头
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轴突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中央有生理凹陷(视杯/杯凹)
无视细胞,生理盲点
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
无血管
视力最敏锐处
只有视锥细胞
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内5层
脉络膜动脉——视网膜外5层
眼球内容物
房水
排出
主要—小梁网途径
其次—葡萄膜巩膜途径
吸收
虹膜表面
功能
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维持一定眼压
房水循环通路
晶状体
形态
双凸透镜,无血管
年龄性改变
老视
功能
屈光成像
晶状体病
玻璃体
组成
玻璃体皮质
中央玻璃体
Cloquet管
主要成分
水
功能
支撑视网膜
屈光间质
眼附属器
眼眶
组成
7块骨: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颧骨、上颌骨
眶深40~50mm,容积25~28ml
视神经孔、视神经管
眼动脉、视神经、交感神经
眶上裂
在眶上壁和眶外壁的分界处,位于视神经孔下方,与颅中窝相通
眶上裂综合征
眶上裂受损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III、IV、VI、V第一支,眼上静脉,部分交感神经纤维)
眶下裂
在眼下壁和眼外壁之间
V第二支、眶下神经、眶下静脉通过
眶上切迹、眶下孔
眼睑
正常平视时眼睑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
分层(外→内)
皮肤层
皮下组织层
肌层
睑板层
睑板腺(Meibomian腺)
结膜层
结膜
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
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
眼睑到球部的返折部分(穹窿结膜)
泪器
泪腺
泪道
泪点
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眼外肌
作用
神经支配
VI—外直肌
IV—上斜肌
III—其它
视路、视皮质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通路顺序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中枢
视神经
眼内段
眶内段
管内段
颅内段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视皮质
眼部血管和神经
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的唯一血管
睫状动脉
睫状后短动脉
视网膜外层
睫状后长动脉
睫状前动脉
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
回流到海绵窦
涡静脉
收集脉络膜、部分虹膜和睫状体血液
睫状前静脉
收集虹膜、睫状体血液
神经
眼的生理生化
泪膜
覆盖于眼球前表面的一层液体
分层(3层)
脂质层
睑板腺分泌形成
水液层
泪腺、副泪腺分泌形成
黏蛋白层
眼表上皮细胞、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
生理作用
润滑眼球表面
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供给角膜氧气
保持角膜光学特性
角膜
生理作用
主要眼屈光介质
特点
组织结构排列有序
透明性、保护性、修复性
富含感觉神经
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角膜缘血管网、泪膜
分层
上皮细胞层
再生能力强+修复不留斑痕
前弹力层
不可再生
基质层
不可再生+瘢痕
后弹力层
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
角膜-房水屏障功能 + 主动泵出水分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况,保持角膜透明性
不进行有丝分裂,损伤后依靠邻近细胞修复(若损伤较多→失去代偿能力→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
虹膜、睫状体
虹膜
功能
调节瞳孔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特点
血供丰富,炎症时以渗出反应为主
瞳孔对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睫状体
功能
形成房水
睫状肌收缩—小带松—晶状体变厚(视近)
睫状肌舒张—小带紧—晶状体变薄(视远)
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外流
房水
生理作用
维持眼内组织代谢
提供营养
维持和调节眼压
睫状体(主动转运75%)产生
特点
无血细胞,仅有微量蛋白→为光学通路提供了透明的屈光介质部分
房水循环途径
睫状体→后房→前房→前房角的小梁网→巩膜Schlemm管→集液管、房水静脉→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血液循环
葡萄膜巩膜途径
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脉络膜
作用
血供丰富,内层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供应视网膜外层营养
眼部温度调节
黑色素丰富,起到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晶状体
特点
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和玻璃体
无氧途径获取能量
作用
眼屈光介质重要部分
滤去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
玻璃体
作用
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
对晶状体、视网膜有支持、减震、代谢作用
特点
不能再生
塑形性,黏弹性,抗压缩性
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细胞器—黑色素颗粒、吞噬体、小过氧化物酶体
含3个主要生化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循环)的酶
生化作用
维A的转运和代谢
药物解毒
合成黑色素、细胞外基质
在视网膜外层与脉络膜之间选择性转运营养和代谢物质
光感受器活动的色素屏障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级神经元传递(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第四级神经元)→视中枢(形成视觉)
光感受器(第一级神经元)
视杆细胞
感弱光(暗视觉)、无色视觉
中心凹处缺乏,距中心凹5mm处最多
周边部视网膜病变→夜盲
细胞外节内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
感强光(明视觉)、色觉
主要集中在黄斑区(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视力敏锐
黄斑区病变→视力下降
细胞外节内的感光色素—视紫质、视紫蓝质、视青质
视盘
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始端
无光感受器细胞→无视觉功能=生理盲点
色觉理论
Young-Helmholtz三原色学说
正常色觉者在视锥细胞中有感受3种波长光的感光色素
长波(570nm)—红
中波(540nm)—绿
短波(440nm)—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