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手足口病(HFMD)
手足口病重点内容,整理了定义、病原学、流行病学 、病理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和后遗症、诊断、预后 、治疗以及预防。
人感染禽流感重点内容,人感染禽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且临床表现会随感染亚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轻症类似普通感冒,重症可出现肺出血、脓毒症、休克、瑞氏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
牙拔除术重点内容,内容涵盖拔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拔牙创的愈合以及牙拔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口腔卫生保健重点内容,内容涵盖口腔卫生和口腔保健两大部分,刷牙注意事项:刷牙顺序一从一侧、刷牙时间一至少2min、刷牙次数一最好在餐后和睡前各刷牙1次,每天至少刷牙2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手足口病(HFMD)
定义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
夏秋季多发
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病原学
单股正链RNA
最常见病原体—CoxA16、EV71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夏秋季
病理与发病机制
EV71高度嗜神经性,脑干脑炎引起的临床症状较重
特征性组织学病变—皮疹、疱疹
严重并发症—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9天,平均3~5天
无痛无痒无痂无疤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
口腔黏膜疱疹➕手、足、臀斑丘疹/疱疹➕咳嗽、流涕、食欲缺乏
1周内痊愈
重症病例表现
神经系统—精神差、头痛、嗜睡、谵妄、易惊、惊厥、肢体抽动、呕吐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白色、粉红色泡沫痰
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轻型—无变化/WBC↑,以淋巴细胞为主
重型—WBC明显↑/↓,恢复期逐渐正常
血生化
ALT、AST、CK-MB↑,恢复期降至正常
乳酸↑
CRP一般不↑
脑脊液
外观清亮,压力↑,WBC↑,蛋白正常/轻度↑,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气分析
轻度—正常范围
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分离到肠道病毒
影像学
胸部X线、CT—轻度无明显异常
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有异常改变
脑电图
弥漫性慢波
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
并发症和后遗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干脑炎最严重
脑干脑炎分三级
I级—肌震颤、无力或两者皆有
II级—肌震颤➕脑神经受累➕20%儿童后遗症
III级—迅速心肺功能衰竭➕80%儿童死亡,若存活遗留后遗症
诊断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5~7月
学龄前儿童
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发病前直接/间接接触史
典型病例表现
口痛、厌食、低热/不发热
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重症——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以下≥1项
脑炎
无菌性脑膜炎
弛缓性瘫痪
肺水肿/肺出血
心肌炎
危重症——年龄<3岁➕低体重儿➕非母乳喂养
持续性高热,体温>39℃,常规退热不佳
精神萎靡,肢体无力,肌痉挛,抽搐,呕吐
呼吸↑、心率↑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低血压
高血糖,>8.3mmol/l
外周血WBC明显↑,>15×10^9/l
实验室确诊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
临床分类
普通病例
重症病例
重型
神经系统受累
危重型(任一一项)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良表现
临床分期
1期—手足口出疹期
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5期—恢复期
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治疗
一般治疗
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休息及饮食
口咽部疱疹治疗
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广谱抗病毒药物
重症治疗
预防
EV71减毒活疫苗(仅能预防EV71所致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