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点内容,详细介绍了该疾病的鉴别诊断、流行病学、病理与发病机制、治疗、预防、临床表现以及临床分型等内容。
人感染禽流感重点内容,人感染禽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且临床表现会随感染亚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轻症类似普通感冒,重症可出现肺出血、脓毒症、休克、瑞氏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
牙拔除术重点内容,内容涵盖拔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拔牙创的愈合以及牙拔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口腔卫生保健重点内容,内容涵盖口腔卫生和口腔保健两大部分,刷牙注意事项:刷牙顺序一从一侧、刷牙时间一至少2min、刷牙次数一最好在餐后和睡前各刷牙1次,每天至少刷牙2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定义
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蚊传播,夏秋季多见,流行于亚洲
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病原学
虫媒病毒 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
非膜蛋白/非糖基化蛋白(M蛋白)
膜蛋白/糖基化蛋白(E蛋白,主要抗原)
不耐热和一般消毒剂,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强
噬神经病毒性,在细胞质内繁殖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具有良好免疫原性
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都可作为传染源,猪的感染率最高,蚊-猪-蚊循环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三带喙库蚊)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见,感染后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地区性—亚洲,农村>城市,高度散发性
季节性—夏秋季(7、8、9月)
人群分布—10岁以下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
病理与发病机制
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数量、毒力、人体免疫力)
当人体免疫力较强—隐性感染、轻型病例
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毒数量多,毒力强—脑实质病变
损伤机制
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镂空筛网状软化灶形成
胶质细胞增生
免疫损伤
体液免疫诱导的特异性IgM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壁,激活补体➡血管变化和炎症
基本病变
主要累及CNS灰质,以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为重,脊髓最轻
血管变化和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
1~3天
起病急,体温39~40℃,伴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缺乏
极期
4~10天
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高热(40℃)+抽搐+呼吸衰竭
意识障碍—谵妄、嗜睡、昏迷、定向力障碍
惊厥和抽搐
呼吸衰竭(延髓呼吸中枢病变)—死亡主要原因
重型患者
呼吸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呼吸表浅、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抽泣样呼吸
脑疝
小脑幕切迹疝
动眼神经损害—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患侧上睑下垂,外斜视
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病理征阳性
生命体征异常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生命体征异常早,意识障碍晚
延髓呼吸中枢受损严重—早期可呼吸骤停而死亡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多无,但有前囟隆起)
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
肢体强直性瘫痪
大小便失禁/尿潴留
循环衰竭
恢复期
2周,重型1~6月
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痴呆、精神失常
6个月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
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
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痴呆、精神失常
临床分型
轻型
体温—<39℃
抽搐—无
呼衰—无
神志—清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病程—1周
后遗症—无
普通型
体温—<40℃
抽搐—偶有
神志—浅昏迷
脑膜刺激征—有
病程—2周
重型
体温—>40℃
抽搐—反复
呼衰—有/无
脑膜刺激征—明显
病程—3周
后遗症—有
极重型(暴发型)
体温—>41℃
抽搐—持续
呼衰—有
神志—深昏迷
病程—<1周/>3周
后遗症—存活者严重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脑脊液
压力↑,外观无色透明
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淋巴细胞↑
蛋白轻度↑
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
特异性IgM抗体—早期诊断标准
病后3~4天出现,2周高峰
特异性IgG抗体—回顾性诊断,流调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呼吸机相关肺炎
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压疮
上消化道大出血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发病24h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休克
一般无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正常
其他脑膜炎
治疗
一般治疗
防蚊,降温,加强护理,维持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
对症治疗
及时控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关键
高热
物理降温—主要
退热药、亚冬眠疗法
抽搐
高热所致—降温
脑水肿所致—甘露醇
脑实质病变所致—镇静剂(地西泮、水合氯醛)
呼吸衰竭
氧疗
脑水肿所致—脱水治疗
呼吸道阻塞所致—吸痰、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山梗茶碱、尼克刹米)
改善微循环—东莨菪碱
肾上腺皮质激素
恢复期治疗和后遗症治疗
针灸、中药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