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皮肤附属器疾病
皮肤附属器疾病重点内容,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斑秃、脂溢性皮炎、雄激素性秃发、玫瑰痤疮/酒渣鼻等。
编辑于2025-05-14 14:55:15皮肤附属器疾病(diseases of skin appendages )
痤疮(acne)
概述
一种好发于青春期,主要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痤疮丙酸杆菌
炎症和免疫反应
病理特征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人群
15~30岁青少年
部位
面颊、额部、下颏>胸背部、肩部,对称性
伴毛孔粗大,皮脂溢出
症状
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时有疼痛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易复发
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炎症性红斑、色素沉着、肥厚性/萎缩性瘢痕
皮损演变过程
初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
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端有小脓疱
继续发展可形成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有波动感,囊肿破溃后形成窦道、瘢痕
痤疮分级
I级(轻度)—粉刺
II级(轻至中度)—粉刺、炎性丘疹
III级(中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IV级(重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
特殊类型
聚合性痤疮(acne conglobata)
较严重
男性青年
结节,囊肿,窦道,瘢痕
暴发性痤疮(fulminant acne)
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
发热、关节疼痛、贫血
化学诱导性痤疮
药物、非药物因素导致
药物性痤疮(drug-induced acne)
炎性皮损为主要表现
鉴别诊断
玫瑰痤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治疗
原则—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调节激素
一般治疗
清水,温和的洁面产品
控油保湿
谨慎使用化妆品
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
限制高血糖负荷饮食,避免熬夜
局部治疗
维A酸类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
溶解粉刺
抗炎
预防色素沉着、痤疮瘢痕
过氧苯甲酰—炎性痤疮首选外用抗菌药
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溶解粉刺
抗炎
抗生素
易耐药,不推荐单独、长期使用
壬二酸
溶解粉刺
抗炎
预防色素沉着、痤疮瘢痕
二硫化硒
抑制真菌、寄生虫、细菌
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
硫磺、水杨酸
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抗炎
轻微剥脱
系统治疗
异维A酸类—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结节囊肿型痤疮、痤疮伴严重皮质溢出、其他方法疗效不佳的中重度痤疮、有瘢痕/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
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
改善毛囊厌氧环境
抗炎
预防色素沉着、痤疮瘢痕
抗生素(四环素—首选)
不耐受者选择大环内酯类
抗雄激素—伴高雄激素表现的女性患者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聚合性痤疮、暴发性痤疮
物理与化学治疗
光动力疗法—中重度痤疮系统治疗失败
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
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蓝光—中度痤疮辅助治疗
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抗炎
红光—中度痤疮辅助治疗
组织修复
强脉冲光—痤疮后炎性红斑
点阵激光—痤疮瘢痕
化学剥脱术—轻中度痤疮、痤疮后炎性红斑、色素沉着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定义
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等皮质溢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部位
皮脂溢出部位:颜面部好发于眉弓、鼻唇沟、胡须区域,常扩展及耳后
以红斑、油腻性脱屑为临床特点
头皮
鳞屑型—红斑,小片状糠状脱屑,头发稀疏脱落
结痂型—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痂+糜烂、渗出
躯干部
皮损散发,毗邻者融合形成多环形/地图状,覆有油腻性鳞屑,轻度渗出
搔抓可继发感染,甚至发展成红皮病
泛发及严重的脂溢性皮炎应排查HIV
鉴别诊断
银屑病
体藓
玫瑰糠疹
玫瑰痤疮
落叶型天疱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治疗原则—去脂、杀菌、消炎、止痒
一般治疗
局部治疗
抗真菌剂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
水杨酸
系统治疗
止痒镇静剂
VB、锌
抗真菌
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玫瑰痤疮/酒渣鼻(rosacea)
定义
好发于面中部(额、鼻、两颊、下颌),主要累及面部血管、神经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好发于20~50岁女性
临床表现
主要
阵发性潮红
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增生肥大
次要
皮肤敏感症状、水肿
皮肤干燥
眼部表现(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巩膜炎)
分型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丘疹脓疱型
眼型
鼻赘型
治疗
不用糖皮质激素
一般治疗
局部治疗
抗生素
过氧化苯甲酰
壬二酸
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水杨酸
系统治疗
抗生素—丘疹脓疱型皮损首选
异维A酸—增生肥大型首选
甲硝唑—二线用药
物理与化学治疗
红光、黄光、强脉冲光
激光
斑秃(alopecia areata,AA)
定义
一种常见的炎症性非瘢痕性脱发
临床表现
青壮年
典型表现—突然出现的圆形、直径1~10cm、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患处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瘢痕
分期
进展期
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很易拨出(拉发实验阳性)
皮肤镜检可见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惊叹号样
稳定期
脱发区边缘头发不再松动,3~4月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
有新毛发长出,最初出现细软浅色绒毛,逐渐增粗,颜色变深,最后完全恢复正常
分型
斑秃(斑片状脱发)
全秃(全头脱发)
普秃(全身普遍脱毛)
治疗
一般治疗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
系统治疗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
定义
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5a-还原酶活性增高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
青春期发病
进行性头发直径↓,头发密度↓,头发脱落,直至出现不同程度脱发区域和毛发分布模式
头皮油脂分泌↑
男性型
早期表现为前额、双鬓角发际线后移,两侧头发开始变细而稀疏
脱发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头顶头发开始脱落
前额变高形成“高额”,呈V字形脱发,进而与顶部秃发融合成片,仅枕及两颞保留剩余头发,形成特征性“马蹄形”图案
女性型
症状轻,多表现为头顶毛发稀疏,但前额发际线并不后移
治疗
局部治疗
米诺地尔
系统治疗
非那雄胺——男性AGA一线治疗
环丙孕酮、螺内酯——女性AGA,尤其并发痤疮、多毛,长期使用应警惕血栓、乳腺癌
物理和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