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感染重点内容,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涵盖了伤寒和副伤寒两个主要部分,有助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感染禽流感重点内容,人感染禽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且临床表现会随感染亚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轻症类似普通感冒,重症可出现肺出血、脓毒症、休克、瑞氏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
牙拔除术重点内容,内容涵盖拔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拔牙创的愈合以及牙拔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口腔卫生保健重点内容,内容涵盖口腔卫生和口腔保健两大部分,刷牙注意事项:刷牙顺序一从一侧、刷牙时间一至少2min、刷牙次数一最好在餐后和睡前各刷牙1次,每天至少刷牙2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沙门菌感染
伤寒
定义
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等
严重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病原学
沙门菌属,G-
抗原性
菌体抗原(O抗原)—IgM
鞭毛(H抗原)—IgG
脂多糖
多糖毒力抗原(Vi抗原)
致病性
内毒素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唯一传染源)
潜伏期带菌者—潜伏期排菌
暂时带菌者—恢复期排菌,3个月内停止
慢性排菌者—恢复期排菌>3个月
排菌量最多时期—起病后第2~4周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地区性—饮水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季节性—夏秋季
人群分布—学龄期儿童、青少年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伤寒细胞
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小结节
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
摄入伤寒杆菌→胃粘膜屏障清除大部分细菌→小部分细菌进入回肠下段→穿透黏膜上皮屏障→回肠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初期、极期)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且向肝、脾、骨髓等处播散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初期(第1周)
全身症状—发热(最早出现,阶梯形上升,3~7d达高峰)、畏寒、疲倦、乏力、头痛、干咳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便秘
体征—右下腹轻压痛、部分可扪及增大的肝脏和脾脏
极期(第2~3周)
持续发热—稽留热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谵妄、颈项强直、抽搐、昏迷
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
玫瑰疹—病程7~14天➕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肩背部
充血疹
玫瑰疹
出血疹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登革热
斑疹伤寒
麻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败血症
消化道症状—腹部隐痛,少数右下腹可有深压痛,腹泻
肝脾肿大—轻度
缓解期(第4周)
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仍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恢复期(第5周)
所有症状消失
其他类型
轻型
全身症状轻,病程短,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
暴发型
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休克、DIC
迁延型
发热持续5周以上,肝脏肿大明显
逍遥型
症状不明显,直至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才诊断
特殊临床背景下以及病程发展阶段中伤寒的特点
小儿伤寒
起病急➕热型不规则➕胃肠道症状明显,便秘较少➕病程短,死亡率低
老年伤寒
发热不高➕多汗时容易出现虚脱➕病程迁延,恢复期长,死亡率高
再燃
部分处于缓解期患者,体温未降至正常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退热
此时血培养阳性,可能与菌血症未得到完全控制有关
有效足量抗菌药物可减少/杜绝
复发
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可能与病灶内细菌未完全清除,重新侵入血流有关
此时血培养阳性,少数患者可有2次以上的复发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淋巴细胞↑
尿常规—第2周开始少量蛋白尿/管型
粪常规—少量白细胞,并发肠出血时隐血试验阳性/血便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确诊,首选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第2周逐渐↓
再燃、复发—阳性
骨髓培养—确诊
阳性率最高,持续时间长(全病程)
适用于抗菌治疗后/血培养阴性
粪培养
尿培养
玫瑰疹刮取液培养
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辅助
原理
血清中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以及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A、B、C)共5种抗原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
诊断标准
病后4~5周阳性率最高
1-2周血培养 3-4周粪便培养 4-5周肥达试验 抗O1:80,抗H1:160。
辅助诊断意义—O效价1:80以上,H效价1:160以上/O效价4倍以上↑
O升高不能区分伤寒/副伤寒
动态观察,5~7日复查,辅助诊断意义更大
Vi一般不高,带菌者高水平Vi,调查慢性带菌者有意义
免疫功能低下、早期抗菌药物为假阴性——不能排除
结核病、结缔组织病为假阳性——不能诊断
并发症
肠出血—常见、严重
肠穿孔—最严重(回肠末端)
中毒性心肌炎
中毒性肝炎
支气管炎、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
鉴别诊断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症状明显➕无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大➕病程不超过2w
细菌性痢疾
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WBC↑➕粪培养阳性
疟疾
寒战明显,体温每天波动范围大➕红细胞、白细胞↓➕外周血/骨髓涂片阳性
原发感染灶存在,皮肤瘀点瘀斑,感染性休克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结核病史/结核患者接触史➕发热不规则、盗汗➕X线/CT可见粟粒性结核病灶
治疗
一般治疗—隔离、消毒、休息、护理、饮食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第三代喹诺酮类(xx沙星)—首选,儿童孕妇不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儿童孕妇首选
阿奇霉素
氯霉素—儿童孕妇不用,骨髓抑制
带菌者治疗
喹诺酮类
复发治疗
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足量足疗程
并发症治疗
副伤寒
由副伤寒甲、乙、丙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成人以副伤寒甲为主,儿童以副伤寒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