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科学—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疾病重点内容,介绍了多种视网膜相关病症,包括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和病变表现特征、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
编辑于2025-05-17 20:11:19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和病变表现特征
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
组成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
神经元(光感➕双极➕神经节)
神经胶质细胞
视网膜血管系统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
神经上皮层和RPE层间粘合不紧密,存在潜在间隙—视网膜脱离组织学基础
血液供应
内核层以内—视网膜血管系统
其余外层—脉络膜血管系统
黄斑中心凹无视网膜毛细血管,营养来自脉络血管
血-视网膜屏障(内屏障、外屏障)
视网膜病变表现特征
视网膜血管改变
管径变化
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
血管被鞘和白线
异常血管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视网膜水肿
视网膜渗出
视网膜出血
深层出血
外丛状层与内核层间
暗红色➕小圆点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浅层出血
神经纤维层
鲜红色➕线条状、火焰状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前出血
半月形/半球形➕上方一水平液面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片状/团块状混浊,大量积血可完全遮盖眼底
视网膜下出血
黑红色边界清晰的隆起灶,常被误诊为脉络膜肿瘤
渗出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色素改变
RPE在受到各种损伤(变性、炎症、缺血、外伤)后会发生萎缩、变性、死亡、增生→色素脱失、色素紊乱、色素沉着
视网膜增生性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增生膜
周边视网膜变性改变
视网膜玻璃体变性(格子样变性、蜗牛迹样变性、非压迫变白)—近视眼
视网膜血管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
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
CRA外部压迫
凝血病
栓子栓塞
临床表现
患眼视力突发无痛性丧失,部分病例有阵发性黑矇史
90%的CRAO眼初诊视力在指数至光感之间
患眼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极度迟缓,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中心凹呈樱桃红斑—特征性改变
视网膜动、静脉变细,阶段性血柱
数周后,视网膜水肿混浊消退,中心凹樱桃红斑也消失,遗留苍白色视盘➕细小的视网膜动脉
25%的急性CRAO眼有1支/多支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养→供血区视网膜呈一舌形橘红色区
治疗
属于眼科急症,及早进行抢救性治疗—降低眼压(按摩眼球、前房穿刺术,口服醋甲唑胺,使栓子向末支移动)
吸入95%O2➕5%CO2
高压氧治疗
球后注射(妥拉苏林)/全身应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
全身应用抗凝剂(阿司匹林)
如有巨细胞动脉炎—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预防另一只眼受累
tPA静脉溶栓
因CRAO急性发作后合并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风险大,应立即排查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定义
仅次于DR的第2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临床表现
症状
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严重程度取决于是否合并缺血(缺血型视力损害更重)
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可能伴中心暗点
若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出现眼痛、头痛
眼底表现
视网膜水肿:黄斑区水肿常见,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呈“腊肠样”改变
广泛视网膜出血:火焰状,沿静脉分布
视盘水肿充血:边界模糊,可能伴出血
棉绒斑:提示视网膜缺血(缺血型CRVO多见)
严重病例:可见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提示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型及特点
治疗
目前无有效药物
应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眼局部重点在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预后
非缺血型预后相对良好,但3年随访期内约有34%非缺血型会转变为缺血型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临床表现
颞上支阻塞—最常见
治疗
针对全身性疾病进行病因治疗
血管炎症—糖皮质激素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的一线疗法
大量难吸收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眼内光凝治疗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
导致青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视网膜血管病
临床表现
青年男性
双眼先后发病➕早期视物模糊、眼前漂浮感
突发玻璃体积血➕患眼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仅有光感/指数视力
治疗
查找病因,治疗原发病—糖皮质激素口服/球旁注射
玻璃体积血4~6周无好转/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
Coats病
临床表现
健康男童➕10岁前发病➕单眼受累
患眼斜视➕白瞳症➕低视力
常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鉴别诊断
视网膜母细胞瘤
治疗
早期病变—激光光凝、冷冻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分期
一微二硬三绵絮 四新五纤六失明
一——以后极部为中心,出现微血管瘤和小出血点
二——出现黄白色硬性渗出以及血斑
三——白色棉绒斑和出血斑
四——眼底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
五——眼底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六——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黄斑疾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
定义
多见于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男性(25~50岁),单眼/双眼发病,自限性疾病,可复发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源性/内源性糖皮质激素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妊娠
临床表现
症状
患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形、变小、变远
眼底检查
眼底黄斑区可见1~3视盘直径(DD)大小➕圆形扁平盘状浆液性脱离区
沿脱离缘可见弧形光晕➕中心凹反射消失
影像学特征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神经上皮层下液性暗区(浆液性脱离)
RPE层可见微小隆起或渗漏点
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典型表现为“墨渍样”或“烟囱样”渗漏(活动性渗漏点)
慢性期可见RPE窗样缺损或透见荧光
ICG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脉络膜血管扩张或高渗透性改变(脉络膜高灌注)
治疗
禁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定义
>50岁➕双眼先后/同时发病➕视力进行性损害
临床表现
干性AMD/萎缩性AMD/非新生血管性AMD
特征性表现—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地图样萎缩
湿性AMD/渗出性AMD/新生血管性AMD
渗出性/出血性脱离➕晚期纤维瘢痕形成
视网膜脱离
定义
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格子裂孔 糖尿病牵拉 其他大部分渗出
定义
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两大要素: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牵拉与液化
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
临床表现
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幕状黑影遮挡(与视网膜脱离区对应)
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时视力明显减退
眼底检查—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局限性脱离→全视网膜脱离➕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区呈波浪状起伏不宁平➕严重者视网膜表面增殖,可见固定皱褶
诊断
明显视网膜裂孔(马蹄形)
治疗原则
手术封闭裂孔,复位视网膜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
定义
一组遗传眼病,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RPE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
夜盲—最早期,进行性加重
眼底—视盘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尤其小动脉)➕视网膜青灰色,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色素沉着,典型的呈骨细胞样➕晶状体后囊下锅巴样混浊,晚期并发黄斑水肿、黄斑前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