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59:宋朝人为什么这么爱杜甫?
公元1059年,一本叫《杜工部集》的书出版了。杜甫曾经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所以也叫“杜工部”。这部书搜集了杜甫的各类作品1400多首,后世所有杜甫诗集的注释版本,都是以这部《杜工部集》为底本的。谁也没想到,自从这本书出版之后,宋代出现了一个文化现象,叫“千家注杜”。成百上千的人突然蜂拥而来研究杜甫,注释杜诗的各种各样的版本喷涌而出。但是,而与杜甫齐名的李白,在宋代诗坛的热度却急转直下。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并不太出名的唐朝诗人杜甫,为什么会突然在宋代光芒万丈?李白和杜甫,这两个人的命运,在不同的时代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编辑于2025-05-21 17:38:37《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文学风格
杜甫和其他盛唐诗人的核心区别
他不仅是用生命在写诗,他还是用诗在写自己的生命。
他是笔尖向内,把自己的生命、经历全部放进了诗里。
在杜甫之前
人写诗,一笔落下,就不能只写眼前景、眼前事,文学表达总是要超越当下时空的。
读李白的诗,人家是诗仙,高来高走,搞不清楚他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首诗,也不影响对诗的理解。超越的诗,就像明月在天,谁都看得见看得懂。
杜甫的诗就写自己、写经历、写眼前事、心中想
他看见官军欺负老百姓,就写“三吏三别”;
看见强行征发老百姓当兵,就写《兵车行》。
结论也是就事论事,你们不该这样做,没有顺便拔高。
低开高走的偶然性的因素
杜甫在大唐诗坛上,缺乏一个关系网络对他的托举。
在盛唐那一代诗人当中,杜甫的年纪最小
李白、高适都照顾他,但从来没有夸他诗写得好。
杜甫最精彩的作品《秋兴八首》“三吏三别”还没写出来
他错过了盛唐诗人互相表扬的时代。
因为安史之乱,在盛唐和中唐诗人之间,出现了一个大断裂带。
中唐诗人中比较有名的几个,都是杜甫死后才出生的。
杜甫低开高走的逆袭之路
开始高走
开始李白、杜甫并尊
韩愈,元稹就觉得杜甫好的不得了,喊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直线上升
王安石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一般人写不出来。但他的格调也仅限于此,看不到变化。
杜甫无论是悲欢离合、贫贱富贵,都抑扬顿挫,变化无穷,没有他写不了的。
杜甫才是那个超越前人,也无法被后人超越的人
整个宋朝文人的共识
宋朝有一句话“千家注杜,一家注李”
杜甫在文化市场上的热度高很多
儒家士大夫在诗坛上需要一个圣贤人格的代表
杜甫低开高走的逆袭之路
低开程度
死的时候默默无闻
当时两本很流行的唐诗选集《河岳英灵集》和《中兴间气集》,都没有选杜甫的诗
千家注杜
大宋
“国本不稳”
1059年-1061年,后宫一共诞生了五个孩子,全是公主
下一代政治家在为登上历史舞台做准备
王安石38岁,在京城开封担任财政方面的一个官员。
和40岁的司马光同事,天天在一起诗酒唱和,关系非常好
苏轼、苏辙给母亲守制期满,三苏再次走出四川回到开封。
一路上探访名胜、吟诗作赋,走了五个多月。
杜甫的诗文集《杜工部集》出版
搜集了杜甫的各类作品1400多首
后世所有杜甫诗集的注释版本,都是以《杜工部集》为底本
出现了文化现象“千家注杜”
成百上千的人突然蜂拥而来研究杜甫,注释杜诗的各种各样的版本喷涌而出。
世界
罗伯特与教皇尼古拉二世签订《梅尔菲条约》
枢机主教团为教皇选举的唯一投票机构
安瑟莫任法国本笃修道院的副院长
拜占庭皇帝伊萨克让位于养子
大宋嘉祐四年,大辽清宁五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千家注杜
《文明之旅》第60期
文明1059:宋朝人为什么这么爱杜甫?
楔子
观察历史现象的一个视角:不仅要看它本身有多牛,更要看它对这个时代有什么用。你会发现,所有高大上的现象,哪怕是纯粹的精神现象,只要它流行,它就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某个挑战的解决方案而已。
宋朝发达的雕版印刷术
千家注杜,很多都是奔着出版市场来的
既然有考生要买复习资料,那就创新产品
浑水摸鱼的做法
有一款产品,是苏东坡注杜诗
当时这么做的很多,假托一个名人,出一本书,赚点钱。
伪苏注杜诗,其中有的编造的说法,我们至今还在用。
有一个成语,叫“囊中羞涩”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是杜甫的自嘲。
伪苏注这本书的写手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个“阮囊羞涩”的故事
这种假话,一旦流传开来,辟谣是没有用的。
科举考场写诗的复习资料
科举要考诗赋
格律谨严的律诗,就是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严格规范的诗
只要是看重公平的考试,考试形式就会不断地向客观题方向演化
律诗规矩多,所以就成了诗歌考试中的客观题
杜甫之前的情况
《全唐诗》里,保存下来的七言律诗不足三百篇。
其中大量的都是皇帝的命题作文。
这些作品,如果用后来科举考试的标准来衡量,大部分都不合格
杜甫出来之后
随手一写就是格律谨严的七律,而且还写的多
杜甫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七言律诗
对于宋朝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来说,杜甫哪是考神,《杜工部集》就是复习资料
文学风格
钱穆先生是这么区分杜甫和其他诗人的
对于王维、李白直接读他的诗,不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他们的诗是超脱这个世间的,他们不把自己的生命放进诗里去。
看杜甫的诗,你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
杜甫是盛唐诗人中死得最晚的一位,安史之乱之后他还活了15年。
亲眼见证了一个盛世崩塌的全过程,“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杜甫的诗是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地往上翻。
比如,号称“古今七律之首”的《登高》就是他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作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境界之高、气象之大,格律之严,已经独步千古了
杜甫的读者
第一个被杜甫折服的后人,是元稹。
盛唐什么样?安史之乱有多惨?对于元稹这一代人来说,就是个传说中的概念
突然看到杜甫的诗,一篇篇历历在目
这哪是诗呀,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纪录片
写自己的生命的力量
就好比,抗日战争1945年结束了,隔了43年,就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突然发现了一套当年作家的日记遗稿,规模极其庞大,记载了那场战争的桩桩件件,文笔还非常优美,你就想这会在文坛上引起多大的轰动?
中晚唐诗人
元稹、白居易、韩愈,突然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诗的写法,立即拜服得一塌糊涂。
诗还可以这么写!诗人还可以这么当!诗歌不仅是想象和抒情,诗歌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描摹。
诗不仅是文学作品,诗还可以是圣贤人格。原来,这个创作路子一样有力量。
在杜甫的读者中,有这样的现象
年轻人很难喜欢杜甫,往往是岁数大了,阅历多了之后会爱上杜甫。
例:台湾作家吴念真有一篇微型小说,名字叫《计程车》
罗振宇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被这种看似琐碎的人生经历的力量震撼得愣在当场,就像看见一口深不见底的命运的隧道。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杜甫之用
《文明之旅》第60期
文明1059:宋朝人为什么这么爱杜甫?
千家注杜
只要中国人还需要在深沉的文字中获得度过劫难的力量,杜甫就会永生。
艺术就是人的心智工具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有一个洞察,他说,艺术就是人的心智工具。
艺术的作用
你和心上人共度的一个午后,你看见天上飘过的一朵美好的白云,你当然就想保存下来,但是你的心智做不到,怎么办?画下来
人的思维经常失之琐碎,必须借助雄伟的建筑物让自己感受到庄严。
艺术和其他工具一样,都是用来弥补我们本身的不足的,好让我们成为更健全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看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我们的心智结构,内在地需要看到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怎么做一个体面人。这就是战争电影的作用。
读书有没有用?艺术有没有用?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得承认自己的心智是有缺憾的,是需要被补足的。
清代诗人龚自珍写过一首诗,叫《三别好诗》,就是三个他特别喜欢的诗人。这首诗前面有一段序言,龚自珍是这么说的:我喜欢三个人的诗,分别是吴梅村、方舟和宋大樽。我也知道这些诗未必有多好。但是,我小时候,我妈妈在我的蚊帐外面,在油灯下,为我念这几个人的诗,所以,我后来长大了,每次一吟诵这些诗,就觉得自己还在母亲的膝下承欢。
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我们的很多精神产品,经常会面对“有没有用”的质疑:读书有用吗?学历史有用吗?搞艺术有用吗?
这种问题经常把行家也问得张口结舌
这都是源于对人这个物种的误解
我们往往觉得,人是自足的,我就是我,我要达成某个目的,比如要升官发财,我用这个目的来评估世上的万物有没有用。
人从来不是自足的。自从人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人就和各种工具共生了。
这些工具,就是“人的延伸”。
车轮是腿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电视广播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等等。
一个单摆浮搁的、赤条条的人,其实就还不是一个人。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 “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杜甫声望高于李白的原因
任何文明成果,只要它还有活力,都不只是因为它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对这个时代的人有用。
未完成的人
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化现象,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它也不过就是当时人的具体困境的一个解决方案。
新兴的印刷业需要一个能畅销的产品
《杜工部集》编纂者王洙,北宋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
刊刻出版《杜工部集》的人叫王琪,是个苏州的地方官。
他从国库里借了一大笔钱,来扩建苏州官衙的办公场所。
这笔亏空,王琪得自己补上。
当时流行杜甫热,但是市面上没有好的、完整的版本流传。
王琪收藏了王洙编的这套杜甫诗集,是当时编纂的杜甫诗集中最全的版本。
于是王琪就把这套藏书拿出来,翻刻一下卖钱。
书一上市,就受到读书人疯抢
王琪不仅还上了国库的贷款,还有盈余留给地方公用。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杜甫之用
《文明之旅》第60期
文明1059:宋朝人为什么这么爱杜甫?
杜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