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3岁“爱”的游戏课
这是一篇关于0-3岁“爱”的游戏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育儿课笔记:包饺子,2. 育儿课笔记:大大声小小声,3. 育儿课笔记:袋鼠宝宝与袋鼠妈妈游戏,4. 育儿课笔记:动物总动员,5. 育儿课笔记:鳄鱼吃小手,6. 育儿课笔记:可爱的小鹿,7. 育儿课笔记: 馒头披萨动作教学,8. 育儿课笔记:毛毛熊挠痒痒,9. 育儿课笔记:认识我的小手和小脚。
编辑于2025-05-22 15:45:09这是一篇关于0-3岁“爱”的游戏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育儿课笔记:包饺子,2. 育儿课笔记:大大声小小声,3. 育儿课笔记:袋鼠宝宝与袋鼠妈妈游戏,4. 育儿课笔记:动物总动员,5. 育儿课笔记:鳄鱼吃小手,6. 育儿课笔记:可爱的小鹿,7. 育儿课笔记: 馒头披萨动作教学,8. 育儿课笔记:毛毛熊挠痒痒,9. 育儿课笔记:认识我的小手和小脚。
3-6岁孩子的成长陪伴指南:高效互动 趣味学习! 围绕日常对话、数学语言、运动与思维训练展开,每周计划清晰:35次数学对话、2-3次呼吸训练、1次指令游戏、3次“怎么办”假设对话等每日必做深对话、静态游戏和数数行为。融入生活场景如超市采购、寻宝游戏,用鸡蛋托学数量对应,记忆宫殿练到6步。重点培养类比、规划、假设思维,语言与专注力同步提升!
这是一篇关于爆发式成长——筛选思维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20道超美感设计经典法则,KEY01 对称Symmetry,KEY02 非对称平衡Asymmery,KEY03 软硬兼施Adaptability,KEY04 阶级、层次Hierarchy。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0-3岁“爱”的游戏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育儿课笔记:包饺子,2. 育儿课笔记:大大声小小声,3. 育儿课笔记:袋鼠宝宝与袋鼠妈妈游戏,4. 育儿课笔记:动物总动员,5. 育儿课笔记:鳄鱼吃小手,6. 育儿课笔记:可爱的小鹿,7. 育儿课笔记: 馒头披萨动作教学,8. 育儿课笔记:毛毛熊挠痒痒,9. 育儿课笔记:认识我的小手和小脚。
3-6岁孩子的成长陪伴指南:高效互动 趣味学习! 围绕日常对话、数学语言、运动与思维训练展开,每周计划清晰:35次数学对话、2-3次呼吸训练、1次指令游戏、3次“怎么办”假设对话等每日必做深对话、静态游戏和数数行为。融入生活场景如超市采购、寻宝游戏,用鸡蛋托学数量对应,记忆宫殿练到6步。重点培养类比、规划、假设思维,语言与专注力同步提升!
这是一篇关于爆发式成长——筛选思维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20道超美感设计经典法则,KEY01 对称Symmetry,KEY02 非对称平衡Asymmery,KEY03 软硬兼施Adaptability,KEY04 阶级、层次Hierarchy。
0-3岁“爱”的游戏课
1. 育儿课笔记:包饺子
游戏特点:这是一个会让宝宝被"吃掉"的互动游戏,能产生不同于生理性微笑的身体接触性微笑
操作步骤:
让宝宝平躺(床上或爬行垫)
双手从宝宝脖子到脚尖进行摩擦(模拟擀饺子皮)
依次捏宝宝双臂、大腿根到脚趾尖(模拟包饺子)
抱起宝宝轻轻摇晃(模拟煮饺子)
最后做"啊呜"吃饺子的动作
教育价值:
触觉刺激:通过全身按摩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
亲子关系:在游戏中建立与父母的亲密感
情绪发展:能引发宝宝持续大笑,培养积极情绪
1)包饺子的童谣
童谣内容:
擀擀擀饺子(摩擦动作)
包包包饺子(捏合动作)
煮煮煮饺子(摇晃动作)
吃吃吃饺子(假装吃的动作)
实施建议:
可配合节奏念童谣进行游戏
动作力度要轻柔适度
可在床上或家长怀中完成
注意观察宝宝反应调整游戏时长
2. 育儿课笔记:大大声小小声
适用姿势:根据宝宝发育阶段灵活选择,不会坐的宝宝可仰卧,会坐的宝宝可坐着,不喜欢坐的宝宝可站立
家长位置:当宝宝站立时,家长应蹲在宝宝面前保持平视
小小声动作:拉着宝宝双臂做向内收拢动作,同时配合轻声说话
声音示范:用"打雷啦"、"下雨啦"、"小雨淅沥沥"等拟声词配合收拢动作
同步要求:声音大小必须与收拢动作幅度完全匹配,动作越小声音越轻
效果强化:使用"淅沥沥沥"等象声词时,声音要逐渐减弱模拟雨声渐小
大大声动作:从收拢状态快速打开双臂伸展,同时提高音量
声音对比:"大雨哗啦啦啦"需突然放大音量,与之前的小声形成鲜明对比
听觉训练:通过耳语和大声的交替变化,让宝宝感知音量差异
肢体协调:收拢和伸展的动作转换能锻炼宝宝大肌肉群协调性
情绪激发:夸张的音量变化会带给宝宝惊喜和快乐体验
童谣内容:
"打雷啦"、"下雨啦"、"小雨淅沥沥"
"打雷啦"、"下雨啦"、"大雨哗啦啦"
小小声(收拢)"小雨淅沥沥" → 大大声(伸展)+"大雨哗啦啦"
循环要点:建议重复3-5次"淅沥沥/哗啦啦"的交替循环
效果增强:家长表情和动作越夸张,宝宝反应越积极
3. 育儿课笔记:袋鼠宝宝与袋鼠妈妈游戏
适用年龄
最低要求:宝宝头部能直立(约3月龄起)
年龄范围:3月龄至3岁
3月龄~6月龄:动作幅度需较小
6月龄~3岁:动作幅度可增大(如倾斜、倒地再起身)
游戏准备
姿势要求:
宝宝坐在家长(妈妈/爸爸)身上,身体紧贴家长胸部(胸贴胸姿势)。
宝宝双腿分开环绕家长腰部。
家长动作:
一只手托住宝宝臀部,另一只手托住宝宝背部,形成稳固支撑。
核心动作与步骤
基础摇晃:
家长身体轻微前后/左右摇晃,模拟袋鼠妈妈怀抱宝宝的场景。
摇晃节奏轻柔,让宝宝感受身体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动态扩展:
可逐渐增加幅度,如向前倾斜、向后仰躺(6月龄以上可尝试)。
趣味点:倾斜至“快倒地”时迅速恢复,增强游戏趣味性。
语言互动:
配合童谣《袋鼠妈妈》吟唱,增强亲子情感联结(歌词见文末)。
延伸玩法:狼来了
角色扮演:
另一家长扮演“狼”,追逐“袋鼠妈妈”和宝宝。
动态互动:
家长托抱宝宝在家中穿梭,利用环境增加游戏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宝宝通过移动感受空间变化,刺激感官发展。
安全注意事项
幅度控制:
3~6月龄宝宝动作需轻柔,避免剧烈摇晃。
6月龄以上可尝试更大动作,但需确保托稳宝宝身体。
环境安全:
游戏区域需空旷、无尖锐物,避免跌倒碰撞风险。
观察宝宝状态:
如宝宝表现出不适(哭闹、烦躁),立即停止游戏。
游戏益处
情感联结:
胸贴胸的姿势模拟子宫环境,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和依恋感。
感官发展:
摇晃、移动刺激前庭觉发育,促进平衡能力。
身体锻炼:
家长通过托抱、摇晃锻炼核心肌群;宝宝通过抓握、平衡锻炼肌肉控制。
配套童谣歌词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
袋袋里面有个宝宝。
宝宝和妈妈,相亲又相爱,
宝宝和妈妈,快跑!
(可循环吟唱,配合摇晃节奏)
课后总结
此游戏通过身体接触和动态互动,结合童谣与角色扮演,促进亲子情感交流与宝宝感官发展,适用于日常家庭早教。需根据宝宝月龄灵活调整强度,确保安全与趣味并存。
家长可每日进行1-2次,每次5-10分钟,观察宝宝兴趣调整时长。
4. 育儿课笔记:动物总动员
游戏目的:通过三种手部动作给宝宝带来触觉刺激体验
1)跳蚤跳
动作要领:
使用拇食指做连续性动作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
做上下跳动的动作
节奏控制:可以加快节奏在重点区域跳动
游戏技巧:让宝宝期待"跳蚤跳-停下来"的交替,停顿2-3秒能增加趣味性
触觉体验:通过手指连续跳动让宝宝感受节奏变化
2)虫虫爬
动作名称:又称"小小虫儿爬"
动作要领:
十个手指交替动作
做连续性爬行动作
顺口溜:"小小虫儿爬爬爬"帮助记忆动作节奏
动作细节:十指交替模拟虫爬的连续性动作
3)白马跑
动作特点:手部拍打动作
节奏口诀:"白马跑白马跑白马白马跑跑跑"
互动技巧:
让宝宝等待1-2秒
这种期待感能增强游戏趣味性
组合玩法:可与跳蚤跳交替进行,创造节奏变化
2. 童谣教学
完整童谣:
"跳蚤跳跳蚤跳跳蚤跳蚤跳跳跳"
"虫虫怕虫虫怕小小虫儿怕呀怕"
"白马跑白马跑白马白马跑跑跑"
教学要点:通过节奏变化和动作停顿培养宝宝的期待感和参与感
5. 育儿课笔记:鳄鱼吃小手
适用场景:适合与宝宝在闲暇时或开车途中进行的亲子互动游戏,能有效打发时间并增进亲子感情
游戏特点:操作简单易行,能让亲子时光变得温暖有趣
准备动作:父母需要张开双臂模仿鳄鱼张开大嘴的动作
游戏口诀:"鳄鱼鳄鱼张大嘴,小手小手被吃掉"(配合动作包住宝宝的小手)
姿势选择:宝宝可以采用躺、坐、站任意姿势参与游戏
场地要求:不受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反应训练:当说"鳄鱼打哈欠,打开手,小手小手快逃跑"时训练宝宝反应能力
年龄适配:
1岁半以上宝宝可自主参与反应
1岁半以下需家长辅助完成动作
学习曲线:经过几次练习后,宝宝会逐渐掌握逃跑时机
1)童谣
核心内容:
"鳄鱼鳄鱼张大嘴,小手小手被吃掉"
"鳄鱼鳄鱼打哈欠,打开手,小手小手快逃跑"
教学建议:通过重复吟唱帮助宝宝建立游戏节奏感
6. 育儿课笔记:可爱的小鹿
适用年龄: 适合出生满月至3岁的宝宝
最佳时机: 睡前、洗澡后或换尿不湿后进行
体位要求: 让宝宝保持仰卧姿势在床上进行
基础动作:
念"小鹿小鹿"时,向左向右各翻动宝宝一次
也可分解为第一次向左翻动,第二次向右翻动
进阶互动:
宝宝会逐渐学会配合动作
有助于增强宝宝身体力量
触觉刺激:
念"毛衣毛裤"时全身摩擦宝宝
让宝宝感受热量传递
点状刺激:
念"山上开花"时用手指点触宝宝身体
包括肚子、胸脯、肩膀、胳膊、小臂、大腿等部位
动作延伸:
念"头上长树"时将宝宝双手拉过头顶
创造形象化的互动体验
情感价值:
通过肢体接触传递爱意
宝宝会在互动中感受到幸福和安全感
童谣:
小鹿小鹿
毛衣毛裤
山上开花
头上长树
互动要点:
每个短句对应特定互动动作
形成固定的动作-语言关联模式
重复2-3次效果最佳
知识小结
知识点 核心内容 适用对象 关键动作 效果/作用 可爱的小鹿游戏 通过童谣和动作互动促进亲子关系 月子后至3岁宝宝 仰卧姿势,左右翻动宝宝 增强身体力量,培养配合意识 毛衣毛裤环节 全身摩擦刺激触觉感知 同适用对象 轻柔摩擦宝宝全身 产生热量感,促进感官发育 山上开花环节 点状触觉刺激 同适用对象 手指点触身体各部位(肚子、肩膀等) 激发触觉敏感性 头上长树环节 肢体伸展活动 同适用对象 将宝宝双手拉过头顶 增加趣味性,传递爱意 游戏核心价值 非能力导向的爱的互动 家长与婴儿 结合童谣完成全套动作 提升宝宝幸福感,强化亲子纽带
7. 育儿课笔记: 馒头披萨动作教学
适用月龄:6月龄前躺着做,6月龄后宝宝会坐时可坐着做
动作要领:
绕拳是手部动作的重要飞跃,两岁多掌握即很高级
宝宝不会时可拉着小手辅助完成
模仿能力不足时只需示范,避免勉强
动作分解: - 披萨动作:手掌掌心打开 - 馒头动作:快速握紧拳头 - 完成动作:双手捧起假装进食
教学技巧:
先示范假吃动作激发兴趣
可先自己"吃"再喂宝宝增加互动性
动作节奏建议配合童谣进行
2. 馒头披萨童谣游戏教学
教育价值:
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促进亲子亲密关系
培养早期模仿能力
开启假装游戏认知
实施建议:
每日进行1-2次效果显著
配合童谣"馒头披萨"进行:
- - "宝宝变成小厨师,做个披萨..."
注意事项:
保持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根据宝宝反应调整游戏节奏
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二、知识小结
知识点 核心内容 考试重点/易混淆点 难度系数 馒头披萨游戏 通过手部动作(绕拳、绕指)和假装进食游戏,锻炼宝宝手部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 绕拳与绕指的区别(绕指更高级,但绕拳已算进阶动作) ⭐⭐ 适用月龄 六月龄前躺着玩,六月龄后坐着玩 动作适配性(根据宝宝发育阶段调整玩法) ⭐ 亲子互动技巧 家长示范动作→引导模仿→假吃互动 避免强迫模仿(能力不足时以演示为主) ⭐⭐ 能力培养目标 语言理解、手部协调、假装游戏启蒙 游戏效果观察点(模仿能力提升速度) ⭐⭐ 童谣指令 “宝宝变成小厨师,做个披萨,做个馒头…啊呜一口吃掉它” 动作与语言同步(强化指令关联性) ⭐
8. 育儿课笔记:毛毛熊挠痒痒
1)错误挠痒方式
生理危害:直接挠胳肢窝会让宝宝大脑缺氧,产生生理性恶心反应
动作禁忌:切忌在宝宝胳肢窝下方进行快速连续的挠痒动作
2)高级挠痒技巧
起始位置:从宝宝掌心开始画圈,模拟"胖胖毛毛熊"行走动作
行进路线:沿手臂向上画圈移动至脖子,采用"一步两步三四步"的节奏
气流配合:在脖子处画圈时配合吹气,能显著增强愉悦效果
变式方法:第二遍可从脚心开始画圈,同样移动至脖子位置
触觉发育:这种连续画圈动作能提供高级触觉刺激,促进皮肤感觉发育
3)关键要点
最佳年龄:建议3岁前进行,能有效刺激触觉敏感带发育
动作本质: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在提升宝宝的触觉处理能力
科学原理:从手心/脚心到脖子的路径符合皮肤触觉发育规律
4)游戏童谣
手掌版:"一只胖胖毛毛熊围着手心转呀转,一步两步三四步,就在脖子蹭痒痒"
脚掌版:"一只胖胖毛毛熊围着脚心转呀转,一步两步三四步"
记忆口诀:通过童谣形式帮助家长记住标准动作流程
知识小结
知识点 核心内容 易混淆点/注意事项 适用年龄/场景 高级挠痒游戏技巧 用画圈方式(从掌心/脚心到脖子)配合气流刺激,避免直接狂挠胳肢窝 避免大脑缺氧:狂挠会导致生理性恶心 3岁前最佳,增强触觉发育 毛毛熊游戏步骤 1. 手心画圈→脖子蹭痒; 2. 脚心画圈→脖子蹭痒; 配合童谣节奏(一步两步三四步) 动作连贯性:需保持画圈轨迹连续 亲子互动游戏,敏感带刺激 触觉发育原理 沿皮肤敏感带(手心→脖子、脚底→脖子)提供高级触觉刺激 看似无意义,实则提升触觉感知能力 需重复练习,强化神经发育 童谣辅助记忆 《毛毛熊蹭痒痒》: "一只胖胖毛毛熊…一步两步三四步" 节奏控制:动作需与童谣同步 增强游戏趣味性
9. 育儿课笔记:认识我的小手和小脚
适用年龄: 从出生到三月龄的宝宝都可以参与
姿势选择:
不会坐/站的宝宝:躺着进行
会站会走的宝宝:可以站着进行
基础动作教学: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上升环抱动作)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引导宝宝感受不同动作)
辅助引导:
对于不能自主律动的宝宝:家长可握着宝宝小手完成动作
躺着进行的要点:拉着小手藏在身后,让宝宝感受动作变化
下肢动作发展:
基础动作:"小脚小脚踏踏我的小脚走起来"(交替踏步动作)
进阶动作:"小脚小脚踏踏我的小脚跑起来"(加快交替速度)
高阶动作:"小脚小脚踏踏我的小脚跳起来"(24月龄后可尝试)
重要注意事项:
抬腿动作时:保持宝宝尾椎骨略抬高离开垫面
动作控制:抬起时要高,放下时要缓慢
肌肉锻炼:这个动作对背部和臀部肌肉发展特别有益
记忆口诀:
小手系列:举起来→抱起来→藏起来
小脚系列:走起来→跑起来→跳起来
发展价值:
增强身体感知能力
促进大肌肉群发展
建立动作-语言关联认知
知识小结
知识点 核心内容 易混淆点/注意事项 适用阶段 认识小手游戏 通过拍手、举手、抱手、藏手等动作引导宝宝感知手部功能 躺着做的宝宝需被动引导动作,避免强行拉伸 0-3月龄(基础版) 小脚运动游戏 脚踏车动作、踏步、跑步、跳跃等下肢锻炼 跳跃需根据宝宝能力选择被动辅助或主动完成 会站/走后的宝宝(进阶版) 仰卧下肢训练 高举双脚时需抬高尾椎骨,缓慢放下保护脊椎 快速放下可能损伤脊柱,需强调“慢放” 0-3月龄(力量锻炼) 动作节奏控制 根据宝宝能力调整速度(如跑步加快、跳跃辅助) 被动动作需与宝宝反应同步,避免生硬 全阶段适用 童谣指令 “小手拍拍/举/抱/藏”“小脚踏踏/走/跑/跳” “藏起来”需明确动作细节(如手放背后) 语言启蒙阶段
10. 育儿课笔记:有趣的海洋
1. 课程目的: 通过律动游戏让宝宝感受爱意,同时判断髋关节发育情况
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超重要,具有双重功能
2. 臀纹对称性误区
常见误解: 家长常误将臀纹不对称等同于髋关节发育异常
实际情况:
宝宝太胖或天生都可能出现臀纹不对称
有的宝宝臀纹对称但髋关节发育不正常
3. 髋关节发育
1)髋关节发育判断方法
准备动作: 让宝宝躺在爬行垫或床上
第一步检查:
举起宝宝双脚碰触脸部和嘴部
判断标准:碰触轻松且两腿感觉一致
第二步检查:
提起宝宝双脚左右摆动晃动
观察要点:动作流畅无阻力
第三步检查:
提起右手和左脚,让右手碰触左脚
重复两遍进行过中线协调测试
判断标准:两边提举程度和碰触程度相近,无异响
最终判断: 若以上测试均正常,则基本可确认髋关节发育正常
2)促进发育的游戏
脚部摩擦游戏:
提起宝宝双脚,让脚掌心相对摩擦
作用: 促进末梢神经触觉发育,刺激大脑发育
频率建议: 想到就可以做一次
3)游戏综合效益
情感效益: 宝宝会笑得很开心
身体效益:
提高身体协调性
增强身体对称性
促进神经发育
童谣教学
童谣内容:
有趣的海洋
小虾米,大鲸鱼
住在海里玩游戏
小虾米,缩起来
大鲸鱼,伸开来
虾米鲸鱼抱一起
小虾米,缩起来"“大金鱼伸开来
动作配合: 童谣与检查动作相配合,增加趣味性
知识小结
知识点 核心内容 考试重点/易混淆点 难度系数 髋关节发育判断方法 通过律动游戏观察宝宝髋关节活动度(如双脚碰触脸部、左右摆动、过中线协调碰触等),臀纹不对称并非唯一判断标准 误区:臀纹不对称≠髋关节异常;正确方法需结合动作测试和对称性评估 ⭐⭐ 律动游戏步骤 1. 小虾米(收脚碰脸); 2. 大金鱼(左右摆动); 3. 过中线协调(右手碰左脚); 4. 脚掌摩擦(刺激末梢神经) 关键动作:双脚掌心摩擦促进触觉发育,需重复操作 ⭐⭐ 游戏益处 提升身体协调性、对称性,刺激大脑发育,增强亲子互动 注意:动作需轻柔,观察宝宝反应是否自然无痛感 ⭐ 童谣辅助 《有趣的海洋》歌词贯穿动作指令(如“小虾米缩起来”“大金鱼伸开来”) 通过韵律强化动作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