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内容总结
"吃对食物,健康加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教你科学饮食。核心八准则包括食物多样、少油少盐等,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需调整膳食。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油盐超标(油43.2g/天),蔬果奶类不足,507%超重。家庭烹饪建议蒸煮少炸,在外就餐可选小份菜分餐制能降低42%疾病感染风险。指南强调通过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简要介绍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历史,从沙皇俄国的崛起、疯狂的领土扩张,到苏联的建立、冷战与解体,再到现代俄罗斯的转型。沙俄通过军事征服与外交手段,奠定了横跨欧亚的帝国版图。
描述22种添加剂中常用添加剂的来源、性质、特点、用途,帮助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为健康赋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内容总结
一、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八条核心准则)
(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核心要点: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每天200-300g,全谷物和杂豆50-150g,薯类50-100g)。
科学依据:平衡膳食模式保障营养全面,可降低慢性病风险,全谷物和杂豆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风险。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核心要点: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主动活动6000步,保持BMI在18.5-23.9kg/m²。
科学依据:身体活动不足与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相关,规律运动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核心要点:每天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1/2),水果200-350g,奶及奶制品300-500g,全谷物和杂豆50-150g,大豆及坚果25-35g。
科学依据:蔬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全谷物和大豆有助于降低慢性病风险,奶类是钙的优质来源。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核心要点: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120-200g,优先选择鱼和禽类(,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1个鸡蛋,少吃烟熏和腌制肉类。
科学依据:过量畜肉摄入增加糖尿病、结直肠癌风险,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核心要点:每天食盐<5g,烹调油25-30g,添加糖<50g(最好<25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成年男性酒精量<25g,女性<15g。
科学依据:高盐增加高血压风险,高糖饮料增加肥胖和龋齿风险,过量饮酒损害肝脏和心血管,影响胎儿发育。
(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核心要点:定时定量进餐(每天能量占比:早餐占25%-30%,午餐30%-40%,晚餐30%-35%);每天饮水1500-1700ml(男性1700ml,女性1500ml),优先选择白水或茶水。
科学依据:不规律进餐影响代谢,饮水不足降低认知能力,增加泌尿系统疾病风险。
(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核心要点:选择新鲜、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学习烹饪技巧(如蒸、煮、炒);阅读食品标签,关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避免高盐、高油、高糖食品。
科学依据:合理烹调保留营养,预包装食品标签帮助科学选择食物(如关注钠、反式脂肪酸含量)。
(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核心要点: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避免交叉污染;珍惜食物,按需备餐,减少外卖和外出就餐浪费。
科学依据:分餐降低食源性疾病传播风险(感染率从 42% 降至 17%),食物浪费加剧资源负担。
二、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一)孕妇、乳母膳食指南
备孕和孕期:调整体重至正常范围,补充叶酸400μg/d,增加铁、碘摄入,孕中晚期增加奶、鱼、禽、蛋、瘦肉(如牛奶 500g/d,水产 2-3 次 / 周),禁烟酒。
哺乳期:食物多样,增加优质蛋白质(鱼禽蛋肉 175-225g/d)和海产品,选用碘盐,保持愉悦心情,坚持母乳喂养,忌烟酒和浓茶咖啡。
(二)婴幼儿(0-24 月龄)喂养指南
0-6月龄:纯母乳喂养,产后尽早开奶,按需喂养。
7-24月龄:继续母乳喂养,逐步添加辅食(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米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
(三)儿童(2-17 岁)膳食指南
学龄前儿童(2-6岁):规律进餐,食物多样,每天饮奶300-400ml,避免零食和含糖饮料。
学龄儿童(6-17岁):合理选择零食,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控制屏幕时间。
(四)老年人(≥65 岁)膳食指南
一般老年人(65岁以上):食物细软易消化,少量多餐,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禽蛋豆),每天蔬菜300g,水果200g,主动饮水1500-1700ml。
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注重食物多样化和质地,鼓励家庭聚餐,预防营养不良。
(五)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关键建议:谷类为主,增加大豆及其制品摄入(如豆腐、豆浆),常吃坚果和海藻,合理补充维生素B12、铁、锌、钙等营养素。
三、平衡膳食模式可视化工具
(一)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子主题
结构分层:
底层:谷薯类(200-300g,全谷物和杂豆50-150g,薯类50-100g)。
第二层:蔬菜类(300-500g)、水果类(200-350g)。
第三层:鱼禽肉蛋类(120-200g)。
第四层:奶及奶制品(300-500g)、大豆及坚果类(25-35g)。
顶层:油(25-30g)、盐(<5g)。
核心提示:每天饮水1500-1700ml,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
(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
构成比例:谷薯类占1/4,蔬菜水果占1/2,鱼禽肉蛋占1/4,搭配一杯奶和一小份坚果。
四、重要数据与科学依据
慢性病风险:高盐饮食增加高血压风险(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7.5%),超重/肥胖率达50.7%,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膳食密切相关。膳食不合理是主因。
营养摄入现状:我国居民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摄入不足,油盐摄入超标(烹调油平均43.2g/d,盐9.3g/d)。
分餐制效益:分餐可使疾病感染率从42%降至17%,减少交叉污染。
五、实践建议
家庭烹饪:注重食材多样性,优先选择蒸、煮、炒等健康烹调方式,多蒸少炸;控制油盐用量,使用定量餐具。
在外就餐:选择低盐少油菜品,提出健康诉求(如 “少油少盐”),鼓励小份菜和分餐制。
特殊人群:孕妇、乳母、老年人等需针对性调整膳食,关注关键营养素补充。孕妇定期监测体重,老年人关注牙齿与消化功能,调整食物质地。
总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食物多样、平衡膳食、吃动结合”为核心,强调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覆盖全生命周期,倡导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