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鼻解剖
鼻解剖重点内容,全面且系统地呈现了鼻腔和鼻窦在生理、胚胎和解剖层面的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人体结构的各个方面。
编辑于2025-06-03 18:39:11鼻腔和鼻窦
胚胎学
鼻腔
来源
成体的鼻腔没有明确的界限
原始鼻腔(多)
原始口腔的上部(少)
鼻中隔
来源
腭
鼻窦
来源
鼻道上皮(蝶窦例外)
解剖学
外鼻
支架
骨、软骨构成
骨——额骨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上颌骨腭突
鼻骨上端窄而厚,下端宽而薄(骨折)
梨状孔——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上颌骨腭突游离缘
软骨——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
皮肤
上薄松,后下紧,多腺体
鼻尖及鼻翼处皮肤含较多汗腺、皮脂腺,易发生痤疮、疖肿、酒渣鼻
血管
静脉回流特点
鼻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双向流动→鼻部感染(疖肿)→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危险三角区
鼻根部与上唇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可造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颈内动脉——眼动脉——筛前,筛后动脉
颈外动脉——上额动脉——眶下,蝶鄂,鄂大动脉
神经
运动神经—VII颊支
感觉神经—V眼支➕上颌支
淋巴
下颌下淋巴结、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
鼻腔
组成
左右各一,前鼻孔连外鼻,后鼻孔通鼻咽
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侧
鼻内孔将每侧鼻腔分为前后两部分—鼻前庭、固有鼻腔
鼻内孔—鼻腔最狭窄处
与鼻阈相对应的内侧之鼻中隔和外下方的鼻腔底部也呈皱壁样隆起,共同围成鼻内孔
鼻阈
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上缘处向内形成的弧形隆起
前方——鼻前庭——皮肤(皮脂腺、汗腺)
前界——前鼻孔,后界——鼻内孔
后方——固有鼻腔
前界——鼻内孔,后界——后鼻孔
后鼻孔
蝶骨体(上)
蝶骨翼突外侧板(外)
犁骨后缘(内)
腭骨水平部后缘(底)
顶—筛板
筛板薄脆,外伤导致前颅底骨折/在该部位手术时容易损伤而发生外伤性/医源性脑脊液鼻漏
底—硬腭鼻腔面
前3/4—上颌骨腭突
后1/4—腭骨水平部
内侧壁—鼻中隔
构成—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腭突
利特尔区—鼻出血好发部位
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汇聚形成血管丛
外侧壁
下鼻甲、下鼻道
下鼻甲为鼻泪管的一部分
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
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
距离下鼻甲前端1~1.5cm的下鼻道外侧壁,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经下鼻道行上颌窦开窗术
中鼻甲、中鼻道
中鼻甲为筛骨的一部分
鼻内镜手术重要解剖标志——中鼻甲外侧——以免损伤筛板出现脑脊液漏
嗅沟——中鼻甲上方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中鼻道外侧壁两个隆起—钩突、筛泡
两者之间有半月裂孔,均属筛窦结构
筛漏斗
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
总鼻道
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
中鼻甲基板
中鼻甲的后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
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筛窦、后组筛窦
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定义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
包括
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孔➕前组筛窦、额窦、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前组筛窦、额窦、上颌窦引流的共同通道
解剖结构异常、局部炎症➡鼻窦炎
上鼻甲、上鼻道
三个鼻甲中最小
上鼻甲为筛骨的一部分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鼻瓣区——正常鼻腔气道最狭窄、鼻阻力最大处
黏膜
嗅区粘膜—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
分泌浆液,辅助嗅觉
呼吸区黏膜—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黏膜下有丰富的黏液腺、浆液腺➡分泌形成黏液毯
血管
动脉
眼动脉(颈内动脉)
筛前动脉
明显粗于筛后动脉→一旦损伤,出血较多,断端缩回眶内→眶内血肿
供应—前组筛窦、额窦、鼻腔外侧壁、鼻中隔前上部
筛后动脉
供应—后组筛窦、鼻腔外侧壁、鼻中隔后上部
上颌动脉(颈外动脉)
蝶腭动脉—鼻腔供血的主要动脉
鼻后外侧动脉
鼻后中隔动脉
较粗的一支—鼻腭动脉—和腭大动脉→利特尔动脉丛
腭大动脉
眶下动脉
静脉
克氏静脉丛(出血—一大片黏膜糜烂)
吴氏静脉丛(出血—小动脉出血点)
最易出血区—little动脉丛
鼻腭动脉、腭大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
易出血区—little动脉丛、克氏静脉丛
颈内、颈外动脉和静脉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管网
淋巴
鼻腔前1/3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
鼻腔后2/3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颈深淋巴结
神经
嗅神经
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的岩深神经—收缩血管
副交感神经—面神经分出的岩大神经—扩张血管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翼管内组成—翼管神经
鼻窦
分组
前组鼻窦
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窦口:中鼻道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蝶窦——窦口:上鼻道、蝶筛隐窝
临床意义
判断感染部位
上颌窦(最大)(最易患炎症)
上颌窦最易患炎症的原因
解剖因素:上颌窦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分泌物引流,易积存引发感染
邻近结构:与上颌牙齿(尤其是第二前磨牙和第一、二磨牙)关系密切,牙源性感染可蔓延至上颌窦
筛窦(最复杂)
筛窦易患炎症的原因
结构复杂:由多个小气房组成,黏膜表面积大,易受感染
位置特殊:邻近鼻腔,鼻腔炎症易直接扩散至筛窦
开口狭小:筛窦引流通道易因黏膜肿胀或分泌物堵塞,导致炎症迁延
前组筛窦炎主要影响的鼻窦及原因
影响鼻窦—额窦、上颌窦及前组筛窦本身
原因—前组筛窦的引流通道与额窦、上颌窦相通,其炎症可阻塞共同引流路径(如筛漏斗),导致相邻鼻窦分泌物潴留和继发感染。
额窦
感染易侵入颅内
额窦易受累的鼻窦组
额窦易受前组筛窦炎症累及,前组筛窦炎可阻塞鼻额管,引发额窦炎
蝶窦
蝶窦炎症机会及原因
机会较少——蝶窦位置深在颅底,孤立性较强,较少直接受鼻腔炎症蔓延影响
生理学
嗅觉
加温、加湿
过滤
清洁
免疫
分泌
发声共鸣
呼吸
鼻阻力是维持正常鼻通气的重要前提
鼻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鼻瓣区结构
下鼻甲大小
生理性鼻甲周期/鼻周期
正常人两侧下鼻甲黏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和规律性的收缩与扩张 表现为两侧鼻甲大小交替性改变,但左右两侧的鼻总力仍保持相对恒定 大约2~7h出现一个周期
意义
促进睡眠时翻身
反射
鼻肺反射
鼻心反射
鼻黏膜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中枢
垂体-间脑区
交感神经—血管收缩,腺体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血管舒张,腺体分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