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1:为什么大宋的冗兵裁不掉?
这一年,公元1061年,大宋嘉祐六年,43岁的司马光走进了大宋政坛的核心地带,担任谏官们的长官。从这一刻起,他不再只是未来《资治通鉴》的作者,也不只是“司马光砸缸”的民间传说,而是大宋政坛上最重要的发言者之一。他上任第一次见皇帝,就带了三份奏疏,其中一篇,直指宋朝最沉重的顽疾:冗兵。
编辑于2025-06-05 10:10:26《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募兵制”
国家先从老百姓那里收税,再花钱雇佣一支常备军
缺点
军队可能造反
高级的改革思路
彻底废掉“募兵制”,回到唐朝“府兵制”
“兵农合一”之梦
司马光提出:从挑选士兵入手
第一,让官员挑那些有力气、符合标准、没病的人去当兵
第二,再派人去监督这些挑选士兵的官员
第三,宰相、枢密使要掂量着财政,尽量少录取士兵,兵贵精不贵多。
司马光的改革策略基于两点
第一,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改革。
第二,要从人的道德操守上着眼搞改革,人用对了,把良心放当间儿,一切就都对了。
冗兵的沉重负担
太祖赵匡胤时期,军队37万
宋仁宗时期,全国的军队总数125万人
整个大宋的纳税户数才686.28万户
每5.5户纳税平民就要养活一名军人
大宋财政每年收入 6000 多万贯,其中差不多 5000 万贯要用来养兵
军费支出大约占每年财政收入的 8 成
司马光的故事
提出“嘉祐三札”
第一份是《论皇帝的道德修养》
三份札子的主题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份是《论官僚的选任与国家人事体制的弊病》
第三份是《论军队的精简》
司马光的故事
20岁就中了进士
担任过各种各样的职务,历练的时间不短
1061年43岁
成为专门负责给皇帝提建议的部门的长官
谏官
要么得罪人,自己没有好下场;
要么就很容易被别人当枪使,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司马光适合当谏官
性格有点迂
需要一个人心中有深思熟虑的定见,再加上无偏无私的表达,司马光太合适了
在谏官的位置上,前后干了将近五年
对这份职业的责任看得太重
司马光哪怕作谏官的时候,为本朝、当下的事,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要对千秋万代负责,他天然就有这个责任意识。
大宋冗兵
大宋
苏轼苏辙
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苏轼第三等,苏辙第四等次
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最高名次就是第三等
“制科”
难度更大的、朝廷不定期举行的、选拔专门人才的考试
大宋三百年,就举行了22 次,只录取了41个人
司马光
担任同知谏院,正式走进大宋政坛的核心地带
世界
亚历山大二世成为第156任教皇
诺曼人占领了西西里的墨西拿
弗拉季斯拉夫二世成为波希米亚公爵
德意志帝国占领了西弗里西亚
大宋嘉祐六年,大辽清宁七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大宋冗兵
《文明之旅》第62期
文明1061:为什么大宋的冗兵裁不掉?
楔子
有的时候走弯路,要么是因为看不见代价背后的好处,要么就是因为看不见好处背后的代价。反复犹疑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好处都没拿到,而所有的代价一样没少。
往深处看一层
所有的改革,都有两句潜台词
第一,是现状不够好
第二,如果能改成那个样子,会更好。
这些感受后面也有盲区
第一,现状不够好,但是现状会不会是一个更糟糕的状态的解决方案呢?把现状改掉了,那个更糟糕的状态会不会就出现了呢?
第二,如果改革成功了,理想状态很美好,但是,那个理想状态会不会有我们现在意识不到将来承受不了的成本呢?
募兵制也解决了很多问题
免去了老百姓父子兄弟夫妇的生离死别之苦
遇到灾荒,可以把流民和流氓地痞都收编到军队里
宋朝始终没有大的、像黄巾、黄巢那样的农民起义
改革还有一个悖论
只看到改革成功之后的收益,而看不到它的成本和代价。
兵农合一是建立在一大堆条件上的
朝廷手里要有一大堆土地可以分给老百姓,可以搞“均田制”
战斗风格要速战速决,府兵被抽掉上来当兵,嘁哩喀喳把仗打完就可以回家
打仗的地方不能离府兵的家乡太远
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府兵制已经被淘汰了
大宋要恢复府兵制,要把社会重新改造成适合府兵制存在的土壤
改革执行不下去
韩琦尝试府兵制方向改革
训练一批民兵,作为朝廷的后备军,如果发现质量不错,那就逐渐地替换掉当时的职业兵。
司马光反对
既收税,又要当兵,老百姓怎么吃得消?
要是民兵承受不了这么多负担,想要反抗,就成了训练有素的持械反贼
改革的成本问题
给接受训练的人免税?
大规模地免税,朝廷也吃不消
新的力量还没有成型,旧的力量还不能撤走,在这个过渡时期,谁来负担成本?
理想与现实
范仲淹搞庆历新政
要恢复府兵制
先在开封附近搞个试点,把郊区的 5 万农民组织起来,一年里四分之三的时间种地,四分之一的时间训练,再向全国推广
范仲淹的铁杆盟友余靖反对
“去年宋辽局势紧张的时候,我们在河北就搞过这玩意,结果不仅让河北的农民把农事给荒废了,还打草惊蛇,让辽朝人知道了,好处还没落着,坏处先冒出来一堆。”
王安石变法
也要恢复的府兵制
折腾了半天,最后发现,太扰民了,不了了之。
最根本的区别
募兵制是“兵农分离”
一个人一旦成了军人,这辈子就是军人了
和平时代,普通老百姓是他们羡慕的对象,而不是要挺身而出保护的对象
战乱时代,一旦军纪废弛,这些职业兵就会变成兵痞恶棍,军阀强盗,祸害一方。
府兵制是“兵农合一”
每个士兵都来自于社会基层的乡村,对家乡有牵挂,对亲族有温情,特别容易被激发出荣誉感和责任感
朝廷以极低的成本,创造了一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威胁、还能自给自足的强大军队。
“府兵制”
有一部分人,国家收税,但是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当兵。
装备、马匹什么的,都要自己准备。
好处
省钱
国家只要拿出一些土地分给这些人,不需要给军人发工资
更安全
国家有事,从各地把府兵征召到战场,朝廷临时任命将领去带兵。
等仗打完了,府兵回家,将领回朝廷,隔绝了兵将之间的联系。
军队造反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战斗力高
府兵制用的是好人家的孩子
一旦上了战场,周围都是本乡本土的熟人,甚至干脆就是父子兄弟
遇到危急关头,彼此救护,休戚与共的同袍友情,就是军队士气的基础。
打了胜仗、得了军功,回村也有骄傲感,这是军人荣誉感的基础。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改革悖论
《文明之旅》第62期
文明1061:为什么大宋的冗兵裁不掉?
“兵农合一”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