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选用原则及成型工艺方法。课程内容涵盖金属材料(如工业用钢、铸铁、非铁金属)、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调控与应用,同时系统介绍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塑料成型等典型成型技术的原理、工艺设计及缺陷控制。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选材,并理解材料从制备到成型的全流程技术逻辑,为机械零件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及新材料研发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材料性能-加工工艺-产品性能的关联性,是连接材料科学与机械制造的重要桥梁。
编辑于2025-06-05 21:14:35中国历史时间轴,满满的知识点!如果你想去了解历史的话,那这份思维导图你千万不能错过了!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营销策划方案是指为企业或产品实现营销目标而设计的系统性、策略性规划,通常包括市场分析、目标设定、策略制定、执行计划、预算分配和效果评估等环节。其核心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创意设计,整合资源、优化路径,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市场效益。
#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围绕着作者与地坛的渊源展开。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常摇着轮椅去地坛,地坛的宁静与沧桑成为他思考生命的依托。 书中,史铁生回忆了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从古老的建筑到四季的草木,从往来的行人到灵动的小动物,都融入了他的思绪。同时,也深情地讲述了母亲默默陪伴、无私关怀的点滴,在细微处彰显母爱的伟大。 这部作品交织着对生命的思索、对命运的叩问、对亲情的眷恋。它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展现出残疾之躯下顽强的精神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是对人生、生死等重大命题深刻且独特的诠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历史时间轴,满满的知识点!如果你想去了解历史的话,那这份思维导图你千万不能错过了!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营销策划方案是指为企业或产品实现营销目标而设计的系统性、策略性规划,通常包括市场分析、目标设定、策略制定、执行计划、预算分配和效果评估等环节。其核心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创意设计,整合资源、优化路径,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市场效益。
#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围绕着作者与地坛的渊源展开。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常摇着轮椅去地坛,地坛的宁静与沧桑成为他思考生命的依托。 书中,史铁生回忆了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从古老的建筑到四季的草木,从往来的行人到灵动的小动物,都融入了他的思绪。同时,也深情地讲述了母亲默默陪伴、无私关怀的点滴,在细微处彰显母爱的伟大。 这部作品交织着对生命的思索、对命运的叩问、对亲情的眷恋。它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展现出残疾之躯下顽强的精神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是对人生、生死等重大命题深刻且独特的诠释。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
第一篇 工程材料基础理论
第一章 工程材料的分类与性能(3节)
材料的分类
按成分分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类: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特种材料(如耐磨、耐腐蚀)
按性能分类:高强度材料、耐高温材料、导电/绝缘材料 重点:掌握分类逻辑,理解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联。
材料的性能指标
力学性能:强度、塑性、硬度、韧性
物理性能: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
化学性能:耐腐蚀性、抗氧化性、高温稳定性 重点:力学性能是工程设计的核心依据。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力学测试: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布氏、洛氏)、冲击试验
物理性能测试:金相分析、密度测量、热膨胀系数测定
化学性能测试:腐蚀试验、氧化实验 重点:测试方法需与性能指标对应,确保数据可靠性。
第二章 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和二元合金相图
金属的晶体结构
常见晶格类型:体心立方(Fe-α)、面心立方(Cu)、密排六方(Mg)
晶体缺陷:点缺陷(空位)、线缺陷(位错)、面缺陷(晶界)
实际金属结构:多晶体特性、各向异性 重点:位错运动是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
合金的相图
匀晶相图(Cu-Ni):固溶体形成条件
共晶相图(Pb-Sn):共晶反应与合金分类(亚共晶、共晶、过共晶)
包晶相图(Fe-C局部):包晶反应与碳钢组织 重点:相图是分析合金结晶过程与组织的基础工具。
二元合金的凝固与组织
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实际冷却速率影响)
杠杆定律计算相组成比例
典型组织:固溶体(α/β)、共晶体(莱氏体)、二次相(珠光体) 重点:非平衡凝固导致组织偏离相图,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5节)
热处理基本原理
奥氏体化:共析钢加热至Ac₁以上形成奥氏体
冷却路径决定组织:空冷(珠光体)、油淬(马氏体)、回火(回火索氏体)
热处理目的:改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韧性) 重点:奥氏体化是热处理的核心步骤。
退火与正火
退火类型:完全退火(消除应力)、球化退火(改善切削性)、去应力退火
正火:空气冷却,细化晶粒,提高低碳钢强度
应用对比:退火用于预备加工,正火用于普通结构件 重点:退火降低硬度,正火提高综合力学性能。
淬火与回火
淬火介质:水(剧烈冷却)、油(中温冷却)、盐浴(可控冷却)
淬火缺陷:内应力开裂、变形、软点(未淬透)
回火阶段:低温回火(保持高硬)、中温回火(韧性优先)、高温回火(综合性能) 重点:淬火+回火是强化钢的经典工艺组合。
表面热处理
渗碳:提高表面碳含量(20CrMnTi齿轮)
渗氮:提高表面硬度与耐磨性(模具钢)
激光淬火:局部快速加热,适用于精密零件 重点:表面处理兼顾心部韧性与表面耐磨性。
热处理缺陷与控制
过热与过烧: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粗大或晶界熔化
变形控制:预热、对称加热、校直工艺
裂纹预防:缓慢冷却、合理设计零件结构 重点:热处理需结合材料特性与工艺参数优化。
第二篇 常用工程材料
第四章 工业用钢(6节)
碳素钢的分类与应用
按含碳量:低碳钢(<0.25%,结构件)、中碳钢(0.25-0.6%,轴类)、高碳钢(>0.6%,工具)
质量等级: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硫磷含量控制)
典型用途:Q235(建筑结构)、45钢(调质零件) 重点:碳含量决定钢的强度与韧性平衡。
低合金钢与微合金钢
合金元素:Mn(固溶强化)、Ti(细化晶粒)、V(沉淀强化)
性能优势:高强度、耐低温(如低温用钢)、耐腐蚀(海洋工程)
典型牌号:Q345(16Mn,桥梁用钢)、HSLA钢(船舶) 重点:少量合金元素显著提升性能。
合金结构钢与工具钢
结构钢:Cr-Mo系列(高压容器)、Cr-Ni系列(调质零件)
工具钢:碳素工具钢(T8锉刀)、合金工具钢(Cr12MoV模具)
热处理特点:结构钢调质处理,工具钢高淬透性+多次回火 重点:工具钢需高硬度与耐磨性,结构钢需综合力学性能。
不锈钢与耐热钢
不锈钢类型:马氏体(1Cr13)、奥氏体(304)、铁素体(430)
耐热钢设计:添加Cr、W、Mo提高高温强度(锅炉管、涡轮叶片)
应用限制:不锈钢强度低,耐热钢加工硬化严重 重点:耐腐蚀性与高温稳定性是核心需求。
轴承钢与弹簧钢
轴承钢:高碳铬钢(GCr15),高硬度、耐磨性、疲劳抗力
弹簧钢:60Si2Mn,高弹性极限、耐松弛性
工艺特点:轴承钢超细化处理,弹簧钢形变热处理 重点:接触疲劳与弹性稳定性是选材关键。
特殊性能钢
耐磨钢:高锰钢(ZGMn13)加工硬化特性
模铸钢:P20(塑料模具)、H13(压铸模具)
其他:磁钢(电工纯铁)、无磁钢(奥氏体不锈钢) 重点:特殊用途需针对性设计成分与工艺。
第二篇 常用工程材料
第五章 工业用钢(6节)
碳素钢的分类与性能
按含碳量分类:
低碳钢(C≤0.25%):塑性好,用于结构件(如桥梁、建筑)
中碳钢(0.25%<C≤0.6%):调质处理后用于轴类、齿轮
高碳钢(C>0.6%):高硬度,用于工具(如锉刀、弹簧)
质量等级:普通钢(硫磷含量高)、优质钢(硫磷低)、高级优质钢(超低杂质)
典型牌号:Q235(建筑钢筋)、45钢(调质零件)、T8(工具) 重点:碳含量决定强度与韧性平衡,中碳钢综合性能最佳。
低合金钢与微合金钢
合金元素作用:
Mn(固溶强化,提高强度)
Ti/V(细化晶粒,提高韧性)
Nb(沉淀强化,高温稳定性)
典型用途:
Q345(16Mn,桥梁、船舶)
HSLA钢(高强度船板、汽车车架)
性能优势:高强度、耐腐蚀、低温冲击韧性 重点:少量合金元素(<5%)显著提升性能,成本低于高合金钢。
合金结构钢与工具钢
结构钢:
Cr-Mo钢(高压锅炉、螺栓)
Cr-Ni钢(调质零件、航空航天)
工具钢:
碳素工具钢(T7/T8,低速刀具)
合金工具钢(Cr12MoV,复杂模具)
热处理特点:
结构钢需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
工具钢高淬透性+多次回火(消除残余应力) 重点:工具钢需高硬度与耐磨性,结构钢需综合力学性能。
不锈钢与耐热钢
不锈钢分类:
马氏体不锈钢(1Cr13,手术器械)
奥氏体不锈钢(304,食品设备)
铁素体不锈钢(430,家电外壳)
耐热钢设计:
添加Cr、W、Mo(提高高温强度,如锅炉管)
表面氧化膜保护(如Cr2O3)
应用限制:
不锈钢强度低,加工硬化严重
耐热钢需防止晶界脆化(如加Ti/Nb) 重点:耐腐蚀性与高温稳定性是核心需求。
轴承钢与弹簧钢
轴承钢:
GCr15(高碳铬钢,滚动轴承)
性能要求:高硬度、耐磨性、接触疲劳抗力
弹簧钢:
60Si2Mn(汽车悬架弹簧)
性能要求:高弹性极限、耐松弛性
工艺特点:
轴承钢超细化处理+球化退火
弹簧钢形变热处理(热轧后淬火+中温回火) 重点:接触疲劳与弹性稳定性是选材关键。
特殊性能钢
耐磨钢:高锰钢(ZGMn13,挖掘机斗齿)
模铸钢:P20(塑料模具)、H13(压铸模具)
其他:磁钢(电工纯铁)、无磁钢(奥氏体不锈钢) 重点:特殊用途需针对性设计成分与工艺。
第六章 铸铁(3节)
铸铁的分类与性能
灰铸铁:片状石墨,抗压不抗拉(机床床身、底座)
球墨铸铁:球形石墨,高强度(曲轴、齿轮)
可锻铸铁:团絮状石墨,韧性较好(管道接头、扳手)
蠕墨铸铁:蠕虫状石墨,抗热疲劳性优(刹车盘、炉衬) 重点:石墨形态决定性能,球墨铸铁综合性能接近钢。
铸铁的牌号与应用
灰铸铁:HT150(低载荷零件)、HT300(高承压件)
球墨铸铁:QT400-18(汽车底盘)、QT700-2(工程机械)
可锻铸铁:KTH350-10(薄壁件)、KTZ550-04(耐磨件) 重点:牌号数字代表抗拉强度(MPa),后缀为伸长率(%)。
铸铁的熔炼与缺陷控制
熔炼工艺:冲天炉熔化(脱硫增碳)、孕育处理(细化石墨)
常见缺陷:气孔(熔渣卷入)、缩孔(凝固收缩)、冷隔(充型不足)
防止措施:冒口补缩、合理浇注系统设计、孕育剂添加 重点:孕育处理是改善石墨形态的关键步骤。
第七章 非铁金属材料与硬质合金(4节)
铜及铜合金
纯铜:导电性/导热性极佳(电线电缆、散热器)
黄铜(Cu-Zn):H62(耐腐蚀,阀门)、HPb59-1(铸造件)
青铜(Cu-Sn):QSn6.5-0.1(耐磨,蜗轮)
白铜(Cu-Ni):B19(耐蚀,海洋设备) 重点:铜合金以锌/锡/镍为主要成分,兼顾强度与耐腐蚀性。
铝及铝合金
纯铝:轻量、耐腐蚀(电缆、化工容器)
变形铝合金:
防锈铝(LF21,油箱)、硬铝(LY12,飞机蒙皮)
超硬铝(LC4,火箭壳体)
铸造铝合金:ZL101(复杂铸件)、ZL201(活塞) 重点:铝合金通过时效强化(如Al-Cu-Mg系)提升强度。
钛及钛合金
α合金(Ti-5Al):高温强度好(导弹发动机)
β合金(Ti-13V-11Cr-3Al):冷加工性好(航空结构件)
α+β合金(Ti-6Al-4V):综合性能优(人工关节、潜艇部件) 重点:钛合金比强度高、耐腐蚀,但加工成本高。
硬质合金与粉末冶金材料
硬质合金:
YG类(WC-Co,加工铸铁/非铁金属)
YT类(WC-TiC-Co,加工钢材)
YW类(通用型,混合相)
粉末冶金材料:
铁基粉末冶金(油泵齿轮)
含油轴承(青铜基+石墨润滑)
制备工艺:混料→压制→烧结→后处理(浸渍/复压) 重点:硬质合金需钴粘结相,粉末冶金依赖烧结致密化。
第三篇 工程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第八章 铸造成型(4节)
铸造工艺基础
铸造分类:砂型铸造(低成本)、熔模铸造(高精度)、金属型铸造(高冷却速度)
铸造工艺设计:浇注位置(防错箱)、分型面选择(简化模具)
典型缺陷:气孔(气体卷入)、缩孔(凝固收缩)、裂纹(热应力) 重点:砂型铸造适用于大批量低精度零件,熔模铸造用于精密件。
铸件结构设计
设计原则:避免尖锐棱角(应力集中)、减少厚薄过渡(均匀冷却)
铸造工艺性:最小铸孔尺寸、拔模斜度设计
典型结构:法兰盘(增加强度)、肋板(防缩沉) 重点:结构设计需兼顾工艺可行性和力学性能。
铸造合金与熔炼
铸铁熔炼:冲天炉熔化(脱硫增碳)、孕育处理(细化石墨)
铸钢熔炼:电弧炉氧化脱碳、合金元素调整(如Cr、Ni)
非铁合金:铝合金(熔剂保护)、铜合金(氧化吸收) 重点:熔炼过程需控制化学成分和杂质含量。
特种铸造与新技术
压力铸造:高压高速充型(锌合金零件)、冷室/热室压铸机
离心铸造:圆柱件(钢管、滚筒)双金属铸造(复合轧辊)
快速铸造:3D打印砂型(按需制造) 重点:特种铸造提升精度或效率,但成本较高。
第九章 金属压力加工成型(5节)
压力加工基础
加工方式:轧制(板材、型材)、拉拔(钢丝)、挤压(管材、复杂截面)
塑性变形原理:位错运动、再结晶(消除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冷变形提高强度,但降低塑性 重点:压力加工通过塑性变形改善材料组织与性能。
锻造工艺与应用
自由锻:轴类零件(齿轮轴)、简单形状
模锻:复杂形状(汽车曲轴)、飞边设计(补缩)
锻造比:拔长比>3以保证纤维连续性 重点:模锻精度高但模具成本高,自由锻灵活性强。
板料冲压成型
分离工序:落料(圆形件)、冲孔(螺纹底孔)
成形工序:拉深(茶杯形)、翻边(法兰盘)
缺陷控制:起皱(压边圈)、拉裂(润滑优化) 重点:冲压依赖模具设计,适合大批量薄板件。
挤压与轧制工艺
挤压类型:正挤压(实心件)、反挤压(杯形件)、静液挤压(难变形金属)
轧制工艺:热轧(粗厚板)、冷轧(精密带材)、异步轧制(复合板)
典型应用:无缝钢管(穿孔+轧制)、高铁车轮(整体轧制) 重点:挤压可加工低塑性材料,轧制效率高但精度有限。
压力加工缺陷与质量控制
常见缺陷:折叠(锻不足)、裂纹(过热或终锻温度低)、晶粒粗大(冷却过慢)
质量控制:加热温度控制(防止过烧)、冷却介质选择(正火/退火)
检测方法:超声波探伤(内部裂纹)、金相检验(晶粒度) 重点:温度与变形量是控制缺陷的关键参数。
第十章 焊接与胶接成形(6节)
焊接基础与分类
焊接方法:熔焊(电弧焊、气焊)、压焊(电阻焊、摩擦焊)、钎焊(软/硬钎料)
焊接接头:对接(平板)、角接(框架)、T接(船体)
热影响区(HAZ):淬火区(高硬度)、正火区(细化晶粒) 重点:熔焊需填充材料,压焊依赖压力形成结合。
电弧焊工艺
手工电弧焊:焊条选型(E4303酸性焊条、E5015碱性焊条)
CO₂气体保护焊:短路过渡(薄板)、喷射过渡(厚板)
埋弧自动焊:焊剂覆盖(防气孔)、大电流高熔深 重点:碱性焊条韧性好但需烘干,CO₂焊效率高但飞溅大。
电阻焊与摩擦焊
电阻焊:点焊(薄板连接)、缝焊(密封容器)、对焊(钢筋接续)
摩擦焊:旋转摩擦生热(异种金属焊接,如铜-铝)
工艺参数:电流/电压(电阻焊)、压力/转速(摩擦焊) 重点:电阻焊需表面清洁,摩擦焊适合轴类零件。
钎焊与胶接技术
钎焊分类:软钎焊(Sn-Pb,电子线路)、硬钎焊(Cu-Zn,机械零件)
胶接原理:黏附力(物理吸附)、内聚力(胶层强度)
典型应用:结构胶(汽车车身)、厌氧胶(螺纹锁固) 重点:钎焊温度低但接头强度有限,胶接适应非金属材料。
焊接缺陷与检测
常见缺陷:未熔合(热输入不足)、咬边(电流过大)、气孔(保护不良)
检测方法:射线检测(内部缺陷)、超声检测(HAZ裂纹)、磁粉检测(表面裂纹)
修复技术:碳弧气刨(缺陷清除)、焊补(同材质填充) 重点:焊接质量依赖工艺参数与操作规范性。
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
应力产生原因:不均匀热膨胀(拘束应力)、相变体积变化(马氏体转变)
变形控制:对称焊接(减小弯曲)、预留反变形量(补偿收缩)
消除应力:整体退火(高温回火)、局部锤击(释放残余应力) 重点:预热与缓冷可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
第十一章 其他工程材料的成形及快速成型技术(4节)
塑料成型工艺
注塑成型:螺杆式注射机(周期短)、模具冷却系统设计
挤出成型:管材/型材(口模定型)、吹塑成型(中空容器)
缺陷控制:翘曲(冷却不均)、熔接痕(多浇口融合不良) 重点:注塑适合大批量精密塑料件,挤出适合连续型材。
复合材料成型
手糊成型:玻璃钢(船舶外壳)、树脂浸渍纤维布
模压成型:SMC片材(汽车部件)、高温高压固化
RTM工艺:树脂传递模塑(碳纤维自行车架) 重点:复合材料成型需控制纤维取向与树脂浸润。
陶瓷与粉末冶金成型
陶瓷成型:注浆成型(复杂形状)、干压成型(简单件)
粉末冶金:混料(金属+润滑剂)、烧结(致密化与合金化)
应用案例:轴承(青铜基含油轴承)、刀具(硬质合金) 重点:烧结温度与气氛决定粉末冶金材料性能。
快速成型技术
3D打印技术:SLA(光敏树脂)、SLS(尼龙/金属粉末)、FDM(ABS丝材)
优势与局限:无需模具、复杂结构一体化,但强度/精度较低
应用场景:原型制造(功能验证)、小批量定制(医疗植入物) 重点:快速成型颠覆传统工艺,适合个性化制造。
第四篇 工程材料应用及成形工艺的选择
第十二章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与表面处理(2节)
零件失效形式与分析
失效类型:断裂(过载/疲劳)、磨损(磨粒/粘着)、腐蚀(氧化/电化学)
分析方法:断口分析(SEM观察)、金相检验(组织异常)、应力测试(有限元仿真)
案例分析:齿轮失效(齿面剥落)、轴承失效(疲劳点蚀) 重点:失效分析需结合工况与材料性能。
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淬火:高频淬火(齿轮表面)、火焰淬火(大型轴类)
化学镀/热喷涂:镀铬(防腐/耐磨)、喷丸强化(抗疲劳)
表面改性:渗碳/氮化(提高硬度)、激光熔覆(修复磨损面) 重点:表面处理延长零件寿命,针对性解决特定失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