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2:包拯是怎么成为包青天的?
包青天“正义判官”的形象,竟然是被包装出来的? 一千年后的今天,哪怕是最偏远的村口,只要一说黑脸上带个月牙,人人都知道是“包青天”。他成了清官的代名词、正义的化身,是中国最具“国民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为什么一个断案记录寥寥、主要做财政工作的官员,最后竟然成了为百姓主持正义的“青天大老爷”?宋朝的知名大臣比比皆是,但只有包拯的名声越来越大,一路变成了大名人、大IP。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多了去了,能断案的也不少。但为什么偏偏后人只为这个干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包拯立庙,只敬仰包拯呢?
编辑于2025-06-11 17:40:43《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历史是越传越多的
后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前人传下来的历史,然后再往下传,每一代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继承一部分,自己再想象一部分,再往下传的。
例1:尧舜禹的舜
舜,在孔子时代,他的形象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
到了《尚书·尧典》一篇中,就成了一个能把一塌糊涂的家庭治理好的治家小能手
到了孟子的时候,舜的故事越来越多,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例2:龙的传人
龙是我们民族图腾其实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那首歌《龙的传人》开始的。
原来龙都是皇帝的代表,皇帝才是龙,我们平民老百姓怎么会有资格当龙的传人呢?
龙是皇帝的代表,是元代开始的
在此前宋代的时候,皇帝也可以穿带龙的衣服,官员也都可以穿,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
所有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被反复定义、修改过的存在。
传说VS真实
牛舌案
传说
包拯精彩断案故事
真实
是一个在宋朝很著名的官员抖机灵的故事,传着传着,大家也不确切地知道故事的主人是谁了。
真实的包青天
在开封府的政绩和声誉都不错。
但正史上记录的,没有关于他断案子的故事。
见于可信史料记载的包公断案故事一共也就十个
围绕那个开封府的青天大老爷形象的包拯构建起来的一整套故事,都是后来的人附会上去的。
传说VS真实
著名的官职是开封府的知府,也就干了一年零三个月
包拯其实应该算是财政口儿的官员,而不是司法口的
包拯履历
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
29岁中的进士,跟韩琦、文彦博是同一榜
因为孝顺,一直在安徽老家把父母都伺候走了,才出来当官。
快40岁了,从知县干起
主要任职岗位,都跟财政或者监督相关
生命的最后一年,改行当了军政官,枢密副使
历史中的包拯
国民级的影响力TOP4
孔子
文圣人
诸葛亮
顶尖的聪明人
关羽
武圣人
包公
顶尖的好官
大宋
“第一离婚案”
宋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和她的驸马李玮就是过不到一起去
这世上,有的人互相之间就是说得着,有的就是说不着。跟什么长相、钱财、学问、家世都没有什么关系。
宋仁宗立皇子
宋仁宗在宗室里过继一个儿子,正式地立为皇子
包拯去世
7月3日这一天
享年64岁
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如此有名的人了。
世界
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劫持亨利四世
塞尔柱人彻底灭亡白益王朝
穆拉比特王朝定都马拉喀什,统一现代摩洛哥
日本前九年之役结束,陆奥安倍氏覆灭
大宋嘉祐七年,大辽清宁八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历史中的包拯
《文明之旅》第63期
文明1062:包拯是怎么成为包青天的?
楔子
没有任何一种性格,一定是不好的,一定会导致人生的灾难。任何一种性格特质,只要不断地向上提升,不断地受到善意、知识和建设性的滋养,最终都会得到文明的褒奖和纪念。
包拯的故事提醒我们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可以有两个方向的追求:
要么你就活得丰富复杂、活得花团锦簇、活得精彩绝伦,就有机会不辜负这仅此一次的生命。
要么,你也可以追求活得简单,简单到活成一个符号,一个念想,一个子子孙孙都可以传颂的名字,就有机会不辜负那千秋万载的悠悠史册。
另一条生命
他这一死,他的另一条生命才徐徐展开
中国人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渴望投射到他的身上:你如此简单又如此强大,拜托你,站到一切黑暗、不公、强权和诡计的对面,成为一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指望、可以祈求的拯救的力量。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是你的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时候,这是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是你被埋葬,人们在出席你的葬礼的时候,这是从社会关系上宣告你不复存在;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的时候,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你才真正地死去。
简单的包拯
欧阳修说他坏话
包拯这个人啊,性格很刚直,人品还不错。但是呢,没有什么学问,对朝廷的很多大事,考虑得不成熟,不深入。非常可惜。
包拯“就事论事”
看见人有劣迹,就弹劾这个人;
看见什么政策不妥,就讨论这个政策;
看见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说这个毛病本身。
不随便讲大词儿、上价值、搞联想。
包拯和聪明人的不同
包拯没有帮派团伙
他不会被牵扯进别的逻辑里面。
聪明人的问题
他们往往会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模式,喜欢思辨,喜欢辩论,结果是把局面搞得越来越复杂。
包拯这辈子,反正只会一招:直拳
说得对不对,见仁见智,但是谁都不会怀疑他有什么花花肠子
司马光的评价
手下人找包拯说事,包拯一点也不给人留面子,当面经常说非常难听的,甚至有点侮辱人的话。
但是,如果手下人说的有理,包拯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你说得对,听你的。这叫“刚而不愎”——性子硬,但是不顽固
包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到了极致的人,眼里没有亲戚、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人情。这样的性格,当然非常容易被舆论赞扬。
“箭垛”包公
对老百姓来说,包公就是俩字儿:“好官”
从老百姓的角度理解一个好官,那当然就不只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言了,更重要的是就是能为我主持公道。
包公身上是集成了很多官员的特征的
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老百姓记不住那么多官员,根据故事的俭省原则,包公您受累,一个人担着得了。
民间传说的法则
“俭省原则”:能简单的就决不复杂。
为什么要俭省?
因为说故事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
所有类型的人物,最后都会被通约化、符号化,最终投射到一个最简单、最普通、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名称上。
比如,理发师多数都被叫成“托尼”老师,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叫“小明”。还有,隔壁邻居往往总是姓王。
胡适说的,有的人会成为“箭垛式人物”,所有的箭都射他一人身上,别人的故事也都张冠李戴到他的头上。
故事的内核被替换
真实的包拯
无论是对皇帝、对父母、对职守,都是一个典型的、立身朝堂的、对上负责的官员形象。
传说中的包拯
为民做主、明镜高悬的、对下负责的包青天形象。
包公事迹的基本模型
一类,是和为官廉洁、一介不取有关
包公曾经给子孙立了一条规矩,说只要当了官有贪赃枉法的事儿,死了都不许葬回祖坟。
一类呢,就是和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有关
包公给宋仁宗提意见,说到激动处,能把唾沫喷到皇帝脸上
孟姜女的故事
传说
孟姜女哭倒了长城
实际
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上个300岁
故事的源头是在《左传》
故事的内核
丈夫为国家死了,活着的寡妇不高兴,找了个由头为难了一下国君。
故事演化
最早的记载里面,这个妻子没有哭的说法
战国的中期,说妻子在迎丧的时候,哭得非常悲伤
西汉末年,把城墙给哭塌了
唐朝末年,丈夫被安排到了秦朝,死因是为秦始皇修长城了
南宋时期,妻子终于有了名字,叫“孟姜”
故事的内核没有变,还是一个寡妇硬刚害死自己丈夫的国君。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为什么是包拯?
《文明之旅》第63期
文明1062:包拯是怎么成为包青天的?
符号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