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作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近年来因其独特的赛制、丰富的地方特色和良好的赛事组织逐渐“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与地方文化、球迷互动,苏超不仅提升了足球水平,还推动了地方体育和社会经济的融合。导图将探讨“苏超”出圈的原因,并总结其对地方体育赛事发展、媒体传播与公众参与的启示,为其他地区的赛事发展提供借鉴。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火爆出圈,堪称2025年中国体坛最引人瞩目的现象级事件。这项由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参与的业余足球联赛,不仅场均观众人数超越中甲联赛,更在社交媒体掀起“造梗”狂潮,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与经济效应。“苏超”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范式创新、文化创新、协同传播与社会心理释放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下文将具体分析“苏超”的出圈原因与启示意义。
“苏超”最根本的创新在于打破了职业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界限,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平台。在传统足球赛事体系中,职业赛事与大众参与赛事往往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格局,而“苏超”则创新采用混合组队模式:每队仅允许注册3名现役职业球员,非职业球员由教师、外卖员、程序员、中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组成,年龄跨度从16岁至40岁。低至5-10元的亲民票价也进一步降低了观赛门槛,使球场成为“城市会客厅”。这种赛制设计重新定义了群众体育的参与范式——体育赛事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利,而是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苏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江苏独特地域文化的幽默化解构与年轻化表达。江苏“十三太保”(13个地级市)长期以来形成的良性竞争关系为赛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各城市巧妙地将历史渊源、地方特产和民间记忆转化为赛场内外的趣味互动,如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VS水蜜桃”之战,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梗文化”使足球比赛升华为地方文化的立体展演。
“苏超”背后的“造梗大赛”表面上是全省各地球迷之间的调侃,实际上却是江苏十三座城市的一种相互展示与营销。赛事通过将严肃的历史叙事转化为轻松的网络趣梗,成功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关于地域文化认同的情感链接。
“苏超”的出圈同样离不开政府顶层设计与民间创意的有机结合。赛事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十三个地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构建了“政府主导+赛区协同+联赛运营”的立体组织架构。一方面,政府在赛事中精准定位自身角色,通过取消职业限制、制定包容性规则、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等举措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群众创意,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放大”的模式,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转型参与为赛事破圈提供了重要助力——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权威媒体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玩梗”文化,以年轻化语言报道赛事,实现了官方话语与民间表达的良性互动。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日益圈层化的背景下,“苏超”提供了难得的大众公共参与空间,成为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当代社会,人们更多生活于熟悉的小圈子、朋友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和非理性情绪聚集。而“苏超”通过构建超越个体社交圈的公共活动场域,让不同阶层、年龄、职业的人群因城市荣誉感而聚集,在共同呐喊中释放日常压力。
赛场上的对抗被赋予游戏性,城市间的“世仇”被转化为幽默网梗,严肃的地域竞争通过足球这一媒介得到无害化宣泄。从这一角度而言,“苏超”的火爆反映出当代人对真实社交和集体仪式感的渴望——在数字化生存日益深入的今天,人们愈发珍视能够带来直接情感体验的线下公共生活。通过参与赛事,个体得以暂时跳出封闭的社交圈层,在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意义感。
“苏超”的爆发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江苏省长期坚持的足球改革发展政策的成果显现。早在2017年,江苏就出台《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其长期执行为全省积累了雄厚的足球基础设施。徐州“村界杯”连续5届的成功举办,以及苏州、南京作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的民间热度,也为“苏超”的出现培育了土壤。2024年底南京和苏州的足球对抗赛试水成功后,江苏省迅速将“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这种“试点探索-经验总结-全省推广”的政策推进路径,确保了赛事的高起点和规范性。江苏省体育局与13个地市人民政府的联合主办机制,则从组织层面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并未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规则引导(如限制职业球员数量)和市场激活(如鼓励文旅联动)等方式,为赛事注入持续活力。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体现了现代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思路。
“苏超”最富启发性的创新在于将抽象的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具象内容。各参赛城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通过符号设计、互动仪式和传播叙事三个层面实现文化的可视化表达。在符号层面,南京门将佩戴盐水鸭手套,苏州替补席摆放微缩园林,镇江推出限量版香醋“球迷加油瓶”,这些创意设计将地方物产转化为鲜明的视觉符号。在仪式层面,淮安主场1.2万多名观众齐跳“掼蛋舞”,盐城球迷自创《滩涂战歌》,中场休息时苏州评弹与徐州梆子交替上演,形成了独特的赛场文化景观。
在叙事层面,自媒体对比赛内容的“二次创作”使地域文化获得新生——南京队的进攻被称为“六朝帝王之气”,徐州队的防守是“大汉铁壁”,苏州队的传控成了“园林绣花针”。这种文化表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平衡:既根植于地方历史记忆,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传播习惯,这种文化创新模式为其他地方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苏超”同时展现了体育赛事作为城市营销支点的巨大潜力,创造了“赛事引流、文旅接流、消费变现”的完整经济链路。各城市敏锐捕捉赛事热点,推出创新性的消费政策:常州和扬州比赛前两天便向扬州发出端午小长假期间“免费游览常州所有A级景区”的“城市邀约”;镇江和宿迁比赛期间,镇江市国家级景区对宿迁市民免费开放,球迷凭观赛门票,还可以九折品尝特色美食;泰州为南通球迷提供景区门票、酒店优惠等福利……这些举措有效实现了“流量”向“留量”的转化。
总的来说,这一将体育激情与城市营销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短期拉动了消费,更长期塑造了城市品牌形象,为地方发展积累了无形资产。
“苏超”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如何通过年轻化表达焕发新活力,也揭示了公众对真实社交与集体归属感的深层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群众体育可以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和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未来,如何让这一模式可持续,避免过度商业化,消解其草根魅力,将是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