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牙齿发育异常
这是一个关于牙齿发育异常的思维导图,将牙齿发育异常的各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编辑于2025-06-20 09:42:18牙齿发育异常
牙数目异常
少牙和无牙
少牙
定义:少牙 指一个或者数个牙缺失
多见于上,下颌第三磨牙
少牙可以是对称性的,常见于上颌侧切牙和上下颌第二磨牙。
少牙也可以是随机性的,常见于无特定方式的缺牙。
无牙
定义:无牙 是指单领或者从颜牙列完全缺失
无牙罕见,常为全身性发育异常的局部表现,最常见的是遗传性少汗外胚叶发育不良。
此病罕见,常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病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皮肤光滑、干燥、 汗毛稀少等。
额外牙
额外牙是指多于正常牙类、牙数的牙,主要发生在恒牙列,乳牙列少见。
常见于上颌前牙区、磨牙区。
额外牙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牙板过长或断裂的牙板残余发展而成,也可能是牙胚分裂而成。
额外牙最常见于上颌中切牙之间,此处的额外牙称为正中牙
正中牙体积一般较小,牙冠呈圆锥形,牙根短。
牙大小异常
大牙
大于正常范围的牙
分类
普遍性:普遍性过大牙表现为上下颌所有的牙都比正常的牙大,主要见于脑垂体功能亢进者,常伴有全身骨骼过长过大。
个别性:个别性过大牙的原因不明,偶见于上颌中切牙和下颌第三磨牙。
小牙
小于正常范围的牙
分类
普遍性:普遍性过小牙见于外胚叶发育不良、唐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减退所致的侏儒患者。
个别性:个别性过小牙多见于上颌侧切牙、第三磨牙和额外牙。过小牙常有形态变异,牙冠呈锥形,根短。
牙形态异常
融合牙为两个单独发育的牙胚发生联合,导致两颗牙融合,两牙的牙本质相连 。根据牙胚联合的早晚,两牙的融合部位可以是牙冠、牙根或两者均融合。无论何种情况,其融合部位的牙本质相连,借此可与结合牙区别。一般牙列中牙的数目减少。
双生牙是由于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形成的牙有两个牙冠,但共用一个牙根和根管的牙。一般牙列中牙的数目正常。
结合牙
是指两颗牙沿根面经牙骨质结合,牙本质不融合
分类
发育性的:在发育过程中因两邻牙靠得很近,导致牙骨质结合在一起,常见于第二磨牙与阻生第三磨牙结合。
炎症性的:牙根由于炎症受损后,有修复性的牙骨质沉积,而使先前两颗各自独立的牙经增生的牙骨质而结合,常累及龋坏磨牙。
畸形中央尖
原因:前磨牙面上突起的一个圆锥形牙尖,多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牙面上突起的小尖,容易磨损或折断,可能导致牙髓暴露和感染。
治疗:对于未磨损或折断的畸形中央尖,可以进行预防性充填或覆盖治疗;对于已磨损或折断的畸形中央尖,可能需要进行牙髓治疗。
畸形舌侧尖
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病例显示遗传倾向,如在双胞胎中见到相同的畸形。
发育异常:牙齿发育过程中,成釉器出现异常内陷,导致舌隆突过度增生,形成畸形舌侧尖。
临床表现
发病部位:主要见于恒牙列,尤其是上颌侧切牙和中切牙,下颌牙齿较少受累
形态特征:舌侧尖从釉牙骨质界到切缘凸出,形状各异,可能含有伸入的牙髓组织,形成深的发育沟。
治疗
无症状处理:若舌侧尖较圆钝且不妨碍咬合,可不做处理
调磨处理:对于较高或尖细的舌尖,可进行分次调磨,以减少咬合干扰和折断风险。调磨后可根据牙髓情况选择盖髓术或牙髓切断术以保护牙髓。
拔牙或修复:对于严重畸形或反复引发并发症的牙齿,可能需要拔除或进行修复治疗,如树脂修复、贴面或冠修复等,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弯曲牙
机械损伤:乳牙外伤是最常见的原因,乳牙的嵌入或移位可能影响下方正在发育的恒牙胚,导致牙根弯曲
局部炎症:乳牙的慢性根尖周炎症或恒牙胚周围的炎症也可能影响牙胚的正常发育,导致牙根弯曲。
临床表现
牙齿萌出异常:弯曲牙常出现萌出困难或不能自动萌出,有时甚至导致乳牙滞留
牙齿位置异常:弯曲牙即使萌出,也可能因萌出方向异常而位于颊侧或舌侧,影响牙列的整齐性和咬合关系。
治疗
手术开窗助萌:对于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弯曲程度较轻的弯曲牙,可以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部分牙槽骨,帮助牙齿正常萌出
正畸牵引复位:结合手术翻瓣和正畸牵引技术,将弯曲牙牵引到正常位置。这种方法适用于牙根发育基本完成的弯曲牙,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保持。
拔除弯曲牙:对于弯曲严重、影响功能和美观的弯曲牙,可能需要拔除。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拔牙间隙或进行修复治疗。
牙结构异常
牙釉质结构异常
原因:牙齿釉质形成不全或缺陷,可能与营养缺乏、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凹陷或缺损,影响牙齿美观和咀嚼功能。
治疗:可以通过修复治疗(如树脂修复、瓷贴面或冠修复)来改善牙齿外观和咀嚼功能。
牙本质结构异常
原因:牙齿牙本质结构异常,可能与遗传性疾病如牙本质发育不全症(DGI)有关。
临床表现:牙齿颜色、质地和形态异常,可能导致牙齿易磨损、折断或龋坏。
牙其他异常
牙萌出及脱落异常
牙萌出异常
定义:牙萌出异常是指牙齿在萌出的时间、位置或顺序上出现偏差
分类:早萌、迟萌、异位萌出和萌出困难等类型。
原因
局部因素:如乳牙滞留导致恒牙异位萌出,邻牙畸形或额外牙阻碍恒牙正常萌出,以及局部感染或外伤影响牙齿萌出路径
全身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佝偻病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牙齿和颌骨的发育
临床表现:牙齿早萌可能导致牙根发育不足而松动;迟萌则可能表现为牙齿长时间未萌出或萌出位置异常;异位萌出则是指牙齿萌出位置偏离正常轨迹,可能影响邻牙的正常排列和功能。
治疗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拔除滞留乳牙以促进恒牙正常萌出,正畸治疗纠正异位萌出的牙齿,对于萌出困难的牙齿,可能需要手术助萌
牙脱落异常
定义:牙脱落异常通常指牙齿过早或过晚脱落
类型:乳牙滞留和牙齿早失等情况。
原因
局部因素:如龋病导致牙齿结构破坏,牙周病引起牙齿松动脱落,以及外伤直接导致牙齿脱落或折断
全身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牙齿的支持结构和整体健康状况。
临床表现:乳牙滞留表现为继承恒牙已萌出而乳牙未及时脱落,形成“双排牙”现象;牙齿早失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过长,影响咬合关系和后续牙齿的萌出
治疗措施:对于乳牙滞留,通常需拔除滞留乳牙;对于牙齿早失,可能需要保持间隙以等待继承恒牙萌出,或通过修复治疗恢复牙列完整性。
牙变色
外源性牙变色
外源性牙变色通常是由于外来色素沉积在牙齿表面或牙体组织浅层引起的。
变色原因
生活习惯:长期摄入含有色素的食物和饮料,如茶、咖啡、果汁、红酒,以及吸烟和嚼槟榔等,会导致色素沉积在牙齿表面,特别是舌面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会导致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和牙石,这些物质不仅本身带有颜色,还会促进色素的进一步沉积,尤其是在近龈缘处和牙齿邻接面
药物和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口腔护理产品,如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或牙膏,以及某些矿物质接触,也可能导致牙齿着色。这些着色通常与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成分有关,如氯己定可能导致浅褐色或深褐色着色。
内源性变色
内源性牙变色涉及牙齿内部结构的颜色改变,通常由于局部或系统性原因引起,色素聚集在釉质和牙本质内。
变色原因
牙髓病变
牙髓出血:牙齿外伤或牙髓治疗过程中的出血,血液分解产物渗入牙本质小管,导致牙齿变色
牙髓坏死:坏死牙髓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导致牙齿呈现灰黑色或黑色。
牙体硬组织变化
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牙体硬组织透光性发生改变,导致牙齿颜色逐渐变黄或变暗。
磨损和磨耗:牙齿表面的釉质因磨损变薄,透出下方牙本质的颜色,使牙齿颜色加深。
发育性和系统性疾病
遗传性或发育性疾病:如釉质/牙本质发育不全,导致牙齿结构缺陷并伴有颜色改变。
药物着色:例如在牙齿发育期间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引起的四环素牙,牙齿呈黄、棕、灰或黑色。
地方性疾病:如氟牙症,由于在牙齿发育矿化期摄入过多的氟元素导致,牙齿呈白垩、黄或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