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4:人如何面对日常性疼痛?
这一期,是一个回望的时刻:同一年里,不同代际的士大夫,正在经历怎样的疼痛,又如何面对?表面平静的朝局下,老一代的韩琦、富弼、欧阳修临危接棒,沉稳有余但方向不足。当成熟的老一代还在掌舵,却已不知航向,他们怎么办?“嘉祐四友”的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正值壮年,是彼此欣赏的理想同道。但病痛、丧亲、岗位限制接踵而至,最终理念发生了分歧,各奔前程。当理想中年人的友情、理想和现实同时崩裂,他们怎么坚持下去?年轻一代的沈括、苏轼,刚入仕不久,就遭遇重击。一人清贫困顿、怀才不遇;一人屡遭诬陷、亲人相继离世。当新一代刚刚开始的仕途,就已如此之难,他们怎么扛过来的?
编辑于2025-06-25 16:57:45《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3期聚焦"权和利"的博弈:当变法之刀砍向富人,为何最终伤及平民?罗振宇拆解王安石"市易法"的困局表面是打击富商垄断,实则权力网络早已吞噬超额利润从汉武帝的强硬手段到宋朝皇权特权的隐秘分配,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的本质:所有市场主体都寄生在权力金字塔上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印证了这一残酷现实:大宋商业不过是权力游戏的棋盘,而变法者往往沦为触碰隐形网络的"屠龙少年"(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这一代人,他们知道防范什么、制止什么、反对什么,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带领国家往哪个方向走,他们又该怎样推动这个方向。
老一代的暮气
富弼的变化
宋神宗搞变法,开始对富弼给予期待的,任命富弼为首相。
宋神宗问他,国防该怎么搞,富弼的答案是,你刚刚继位,还是先行德政吧。愿你20年口不言兵,不要聊打仗的事儿。
22年前,富弼处理完庆历增币的外交纠纷,还痛心疾首的上书宋仁宗说,我没脸受您的赏赐,惟愿陛下您勤修武备,勿忘国耻。
一代人的凋零
第四代士大夫,范仲淹、余靖、包拯,到这一年已经故去了
富弼、欧阳修,这个时候也已经重病缠身
理想主义的光芒,在这一代人的生命里已经渐渐熄灭了。
什么是成熟政治家?
韩琦
名场面1
宋仁宗突然去世,所有人都慌作一团
翰林学士王珪为仁宗起草遗诏时懵了,居然不知道从何写起
韩琦问,“我们大行皇帝,在位一共多少年?”王珪这才下笔开始写。
一篇文章往往最难的就是开头。知道第一句话怎么写了,后面的思路也就打开了。
名场面2
韩琦逼曹太后撤帘还政
宋英宗身体不好,曹太后垂帘听政了13个月
英宗皇帝的神志渐渐清醒,开始处理政务
韩琦借辞职这个由头,套路曹太后,强行撤曹太后帘子
第四代士大夫都有这个风范:像一块大礁石一样,立在激流之中,好像用一个人的身体就能挡住惊涛骇浪。
富弼
看不惯什么,就挺身在前面,坚决挡住
王安石变法时期,富弼顶着宰相头衔,去亳州当地方官,坚决不执行朝廷的法令。
遭到了惩罚,被削夺了宰相的头衔,贬到汝州当知州
姿势仍就强硬
不久之后干脆退休
大宋朝100年间的4代人
第一代士大夫
生于五代、长于五代,年富力强的时候遇到大宋朝建国
在太祖和太宗两朝,被任用为朝廷重臣
范质和赵普
第二代士大夫
生于五代,但是在宋太宗的时候中的进士
太宗时开始当官,真宗时代成为政坛中坚
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旦、丁谓、王钦若
第三代士大夫
宋朝生、宋朝长的一代了
在真宗后期和仁宗朝前期,成为朝廷骨干
吕夷简、王曾、李迪、韩亿
第四代士大夫
是仁宗皇帝亲手培养任用起来的一代人
韩琦、富弼、欧阳修
现在仁宗皇帝走了,这批人熬成了两朝元老
他们政治经验丰富,深谙人情世故,熟悉典章制度,有足够的权威。
成熟老一代
大宋
宋英宗赵曙继位
宋英宗
身体不太好
精神状态成问题
执政时间短
只有4年
闹家务事
各种伦理上的是非、情感上的恩怨
给后来的政局埋下了很多隐患
擦身而过的三代人,在各自命运里的升降沉浮
世界
塞尔柱帝国攻打阿玛尼亚
西夏军队大肆侵扰宋境
大型灌溉工程木兰陂动工
卡斯蒂尔国王斐迪南一世从摩尔人手中夺回科英布拉
大宋治平元年,大辽清宁十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成熟老一代
《文明之旅》第65期
文明1064:人如何面对日常性疼痛?
楔子
理想主义的友谊
吕公著的特点是人狠话不多
王安石对吕公著非常服气
“哪天吕公著当了宰相,我们这种人才能好好当官。”
吕公著也很爱王安石,甚至说王安石是圣人。
司马光和王安石
司马光说,“只要王安石能当宰相,马上就可以是一个太平盛世,老百姓可就有好日子过喽。”
王安石对司马光也佩服
王安石搬到开封要找和司马光当邻居的房子
因为司马光他们家,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所有的事都有章法,都值得学习”。
“拆洗王安石”
王安石平时太不修边幅了,衣服破烂不堪,也不洗澡。
韩维和朋友们每一两个月,就把王安石拖到一个公共澡堂去洗澡,轮流为王安石准备新衣服。
王安石也去,去了也洗,洗完了看见新衣服就穿,也不问是哪儿来的。
“嘉祐四友”
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
韩维48岁;吕公著47岁;司马光又46岁;王安石44岁
“相二代”韩维
韩氏家族是北宋最显赫的家族
父亲韩亿,是王旦的女婿
八个儿子,全部高中进士,有三个当过宰相级别的官员。
韩维八个儿子中的老五
“相三代”吕公著
父亲是吕夷简
吕夷简又是吕蒙正的侄子
真正的道义之交
普通人,能在一起吃喝玩乐、交交心,已经算是好朋友了。
这种友谊里面往往缺什么?缺对彼此的期待,也就是“我知道你行,我也盼着你行”的那种对未来的期许。
什么是理想
很多人以为理想就是,我要挣很多钱,我要当科学家,我要换个好工作,我要走遍世界,我要有一个海岛,上面有大房子,之类的。其实,这叫“欲望”,而不是“理想”。
理想,不是关于自己未来怎么样的想法,而是关于世界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设想。只不过,那个理想的世界,需要我的参与,才可以实现。
后来发现,大家并非志同道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王安石变法开始,嘉祐四友的其他三个人,全部都反对新法。
这里面没有一个人因为——是我推荐的王安石、我曾经夸过王安石、我跟王安石关系不错——而态度有所保留。
既然我们是因为理想而接近,那现在理想不同了,自然也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他们真正要应对的,还有大量的日常性疼痛
司马光的遗憾
他担任谏官的一个副作用:失去了社交自由。
司马光的恩师庞籍,就住在他家附近,但就因为交往限制,居然临死也没能见上一面。
赵冬梅老师《宽容与执拗》:“一个父亲能给儿子多少,庞籍就给了司马光多少。庞籍给司马光的,甚至比这还要多。”
王安石的哀伤
他母亲去年去世了,王安石回家守丧。
王安石兄弟几个,都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1064年王安石哀伤过度的样子
王安石席地而坐,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看着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哪像个朝廷重臣?哪像个名满天下的士大夫?
看到历史人物的理想,不等于把历史人物理想化。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理想中年人
《文明之旅》第65期
文明1064:人如何面对日常性疼痛?
理想中年人
挪威著作《在春天》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的生活与你的生活隔着一道深渊,里面堆满了问题、冲突、职责,以及必须要安排、完成和修复的事情。我的洞察力告诉我,生活就是由所有必须去应付的事情构成的。 应付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应付的反面是创造,建造、添加之前不存在的东西。
历史的无知之幕
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的时候,好像面前有一道大幕,你就在幕这边,灯光也没有那么亮,也没有什么舞台,你也不是面对千秋万代的观众。
但是你就在这儿做,大幕什么时候拉开,拉开之后有没有舞台,有没有灯光,有没有观众,有没有未来你一概不知,你就自己做吧。
当人无法挣脱出自己的处境、无法预知未来的时候,还要必须做出选择。那你怎么选呢?有没有什么可靠的方法呢?
最好的办法,在应付那些“日常性痛疼”的同时,努力地创造。无论你创造的东西是大是小。
他们在承担痛苦的同时,还在干什么
苏轼
写作很勤奋,笔耕不辍。
在凤翔三年,他写了诗文180篇
其中最有名的是:《凤鸣驿记》《喜雨亭记》《凌虚台记》
沈括
像个理工科生一样,喜欢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医学、机械,无学不窥。
这一年之后,沈括就跟开了挂一样,改造浑天仪,改造神臂弓,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量地测天,还留下了一部《梦溪笔谈》,成为中国儒家传统中,唯一一个以科学著称的读书人。
王安石
在哀痛之中,写了几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叫《虔州学记》。
宋朝所谓“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这个观念,就是从这篇文章里面发源的。
王安石正是在他这个最灰暗、最贫弱、最形销骨立的时刻,开始掀起时代巨浪的。
司马光
他在今年编写了一部《历年图》,就是把历史上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做了个比较粗略的提纲。
这就是《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雏型。
真实世界的样子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挑战中。
伟大的理想、深挚的情感、胜利的狂喜,往往都仅仅是一些一闪而过的瞬间。
人的真实生命是被包裹在大量的“日常性疼痛”之中的。
各种各样的迷茫、煎熬、两难、痛恨、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命体验。
要不怎么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呢?
苏轼
1061年,被派到了陕西凤翔,就是今天的宝鸡去工作。
在开封,他是人中龙凤,名动一时。
但是,到了地方,干实际工作,可就没人惯着、捧着了。
顶头上司陈希亮,对苏轼十分严厉
苏轼写的公文他要涂抹删改,苏轼提的建议他要批驳反对
陈希亮办中秋宴会,苏轼不来,还擅自离岗,罚了苏轼一笔钱。
让他悲伤的事情还在后头
明年的5月,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了。
1066年的4月,他的父亲苏洵又去世了。
沈括
这一年34岁
他刚刚中了进士,今年被派到扬州去当司理参军。
穷
每个月的工资,购买力也就是100斤猪肉左右
一个灰头土脸的年轻人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困窘新一代
《文明之旅》第65期
文明1064:人如何面对日常性疼痛?
困窘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