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外国教育史思维导图,包含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1-08-23 19:58:41外教史
一、古希腊教育
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智者”
教育贡献
扩大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
丰富古希腊的E思想和实践
明确E的重要性
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
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联系
“德行可教”的主张
评价
近代教育学原则的雏形
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天赋理论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
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其他方面
苏格拉底方法
过程
讥讽
助产术
归纳
定义
评价
积极:通过探讨和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结论
局限
1、受教育者必须具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受教育者须有就自己所讨论问题积累一定量的知识
3、不能机械套用于同年
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学园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
E目的:培养和造就哲学家
E作用: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
灵魂论
三部分
植物的灵魂
动物灵魂
理性灵魂
评价
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他们与生俱来
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为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
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改变了教育目的
实施当时都私立的学校进行国家监督
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名词解释
雄辩家的定义
雄辩家的教育内容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名词解释
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作用
承认天赋的作用但更重视监狱的力量
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
优势
昆体良认为学校是儿童的最高学习场所,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有助于改变儿童唯我独尊、自命不凡的性格
培养发展友谊,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趋善避恶
提供多方面知识
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
班级授课制的思想萌芽
倡导因材施教
教学要“适度”
注意学生的能力
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观
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
教师应当是宽严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
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注意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学校
起源: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修行场所发展为神职人员、世俗人士传授知识的机构
学习内容:10岁学8年宗教信仰、读写算、七艺
教学方式:口授、背诵、抄写、个别教学、体罚
特点:
主教学校
起源:座堂学校天主教座堂。
学习内容:宗教信仰,读写算,七艺。
教学方式口授背诵,抄写个别教学。
特点:比教区学校: 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
教区学校
起源:堂区学校教室所在村落或教室里面。
学习内容:宗教信仰,读写算,世俗知识。
教学方式
特点:比修道院和主教学校: 教育范围大,培养目标宽,设施不整齐,水平低。
特点
教育目的宗教化。
教学内容神学化。
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教会和学校的分离即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
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设立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 教学方法:问答法。
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骑士教育
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彪悍,勇猛,全程上帝,忠君爱国,宠魅贵妇的骑士阶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三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 侍童阶段, 侍从阶段。
评价
优点是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到实际应用人才。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尚 局限性:培养勇猛的骑士精神和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原因
新兴市民阶层。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产生的教育需求,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特点
领导权: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
内容: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培养目标:满足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性质上:基本属于世俗性质。
评价
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的需要而出现的新兴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力量,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
原因
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有的学校及其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兴阶层的需要。
文化教育的复兴
基督教教育机构以及中世纪城市的行会组织。
特征
性质上 教育目的, 领导体制, 学位制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组织上。
意义
打破了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使较多的人不受封建等级限制得到教育,符合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为世俗教育的要求。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都是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科学文化的保存,交流和发展。
局限性。赵慧,势力过大,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拜占庭教育
主要教育机构
特点及历史影响
阿拉伯教育
主要教育机构
特点及历史影响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夸美纽斯
教育目的
一,宗教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达到永生,未来是生活做好准备。 二,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现实的人生服务,通过教育是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人,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未永生做好准备。 三,夸美纽斯的目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洋溢着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人文主义精神。
教育作用
对国家社会的作用:通过教育是国家独立,和平,社会,繁荣发展。 对个人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人有一定的天赋,这些天赋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 教育对宗教有很大作用。
普及教育
措施: 一为实现普及教育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管理为民众新办学校,并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倡议当权者新办学校, 二夸美纽斯鼓励教育工作者以无比的热情献身普及教育事业。 三夸美纽斯肯请学者和神学家促成普及教育事业 四,夸美纽斯自己致力于教育实践,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理论探索,是年轻人快速透彻获取知识的教学原则。
意义和局限: 一,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思想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普及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普及教育思想,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基础上。并对儿童身心特点做了分析,这是史无前例的 三,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基础上,论证普及教育的问题。与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大多争夺信徒,而倡导普及教育相比是进步。 四,普及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五由于时代及认识上的局限性,其认识还需不断完善。
泛智学校
内容: 一,教育内容泛智化 二,教育对象普及化
统一学制
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绅士教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公民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论 教育性教学原则, 儿童管理和训育。
课程理论
经验,兴趣与课程 统觉与课程 儿童发展与课程
教学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传播。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理论
斯宾塞的教育科学化思想
生活准备说
科学知识的价值
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凯制 设计教学法
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目的 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思想
六、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
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
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的私立教学机构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以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贝尔—兰开斯特制
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 基本方法是教师现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但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被人们抛弃。
1870《初等教育法》即《福斯特法案》
核心精神是建立英国公共除等教育制度和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的教育督导制度
主要内容: 一: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二:分为数千学区,设学校委员会 三: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 四:缺少学院地区,设公立学校 五: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意义:初等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到1990年英国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主要内容 一: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 二: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未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三: 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评价:一,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法案第一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为建立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哈多报告》
《1988年教育改革法》(提出者:贝克)
主要内容:一,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二,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对学生进行甄别和评估的主要依据。 三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 四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五,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评价:英国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英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 思想:追求教育民主化,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存怎么观点,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否定了遗传因素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另一个重要思想:国民教育思想,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教育应摆脱教会的影响,同时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
狄德罗: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 主要思想: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国家应该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拉夏洛泰。主要著作论《国民教育》系统的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强烈批判教会教育。 认为法国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家。
《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及(拿破仑的教育改革)
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
主要内容: 一,设立帝国大学是法国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 二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教育管理长官, 三共划分为27个大学区。 四,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都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管理。
特点: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费力教育法》
三大原则: 一,16~13岁儿童实行强迫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将近 二,免除公立幼儿园和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膳宿费 三,废除宗教课程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利,教师需获国家颁发的证书才能任教。 评价:这一法案为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指明了努力方向,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六条原则
一,社会公正原则 二,工作和学科价值平等 三,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四,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五,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六,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三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6~11岁)是幼儿教育的继续 第二阶段:方向指导阶段,(12~15岁) 第三阶段:决定阶段(16~18岁)
评价
虽未付出实践,但极大地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1959年《教育改革法》
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 教育目的:增进人类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教育内容: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教育方法: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寓教于游戏之中。 评价: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作用,但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柏林大学。不仅是德国新大学的代表,也是现代大学之母, 办学理念: 一,提倡纯科学的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的学科。 二鼓励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三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国民学校章程》
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学校劳动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文实中学)
贺拉斯·曼
贺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思想:普及教育和师范教育
教育作用: 一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证, 二,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三,教育还是人民摆脱贫穷了重要手段
教育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内容:体育教育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公立学校运动
主要内容: 一,建立以各州为主的教育领导体制 二,确立征收教育税制度, 三,促进师范教育的兴起四,加快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
《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初级学院运动
特点: 一,招收高中毕业生, 二,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合照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 三,学生就近入学。可走读无年龄限制,无入学考试, 四,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
《国防教育法》
《中小学教育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
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运动(20世纪70年代改革)
《国家在危机中》(20世纪80年代改革)
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一,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五师范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教育基本法》
内容
一,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二,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三,尊重学术自由。 四,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五,国利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六,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七,教室完成自己使命。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有良好的待遇 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
评价:《教育基本法》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与二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政策截然不同,对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这一文件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学校教育法》
为啥一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二,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由原来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 三高级中学已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分为单开制和综合制 四,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
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目的:与天主教争夺信徒培养良好的臣民
教育与教会,世俗政权的关系: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控
教育规划(实践):主张建立民族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加尔文的教育思想
目的:确保良好政策的有效执行,维护教会安全,保证人的善性
教育与教会,世俗政权的关系:国家和教会都对国民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规划(实践):实施义务,免费的国民初等教育。
天主教教育:耶稣会学校
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间创始人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教育目的:兴办教育是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主要教育活动集中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组织结构:耶稣会创办的学校通通称为学院,学院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 教育内容:初级部学习古典语言和文化,高级部又分为哲学部和神学部,学习《圣经》和经院哲学。 组织管理:一切以《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为件为标准和尺度 师资水平: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方面的训练, 教学方法: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校提倡温和纪律和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评价:耶稣会学校规范运作为后世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四、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弗吉里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发表了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的论文,对七艺进行了修改,提升了4亿的学科地位。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方法:他认为必须使所教内容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
教育内容:他最推崇的三门科目是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
维多里诺
快乐之家
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是欧洲当时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既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完全公民”
主要贡献
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 实现了古典文学,基督教和骑士教育理想三者的调和油多方面文化构成了课程内容,后来成为欧洲古典中学。智力训练的基础。
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别,反对机械背诵,提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伊拉斯谟
莫尔
英国最初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乌托邦在乌托邦中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主要观点
一主张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其普及教育 二设置广泛学科,采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三,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四,德育占最重要地位。莫尔认为美德占首位,学位居第二位,知识,英语,道德有机结合在一起。 五,重视美育,强调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 六,体育方面。重视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儿童健美,强壮的体格, 七,从小教育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反对残害人性的基督教主张人们崇尚自然。 八,教育不只限于儿童和青年时期,而是终身的。
蒙田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人本主义
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尊重儿童天性真性教育可以重塑个人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 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古典主义
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世俗性
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
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人文主义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他别当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了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一,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二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三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复兴了古典教育理想,形成了全面和谐地玩人的教育观念, 五,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推崇理性复兴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六,兴起了自然教育思想。用自然取代圣经,按照人的天性生活 七,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八,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及共产主义的教育思想 九,建立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教育机构 十,促进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 十一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十二,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