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史记》:乐书第二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编辑于2025-07-24 11:19:16这是一篇关于《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关于《史记》的思维导图,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史记·乐书第二》
绘图:花漾春天 内容来源:《史记》
据前人考证,《史记·乐书》亡佚,今本《史记·乐书》系后人割取《礼记》中《乐记》的部分内容拼凑而成。但其序文部分从篇首至“世多有,故不论”共604字当为太史公手笔。《乐书》序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音乐与政治教化的密切关系。
乐书
这一部分摘自“乐言”,讨论乐的教化作用。
教化
人都有情感和理智的本性,却没有不变的喜怒哀乐等常情,人心受外物的感应而产生波动,然后其心术邪正才显现。
人君心志细小而笃好繁文缛节的,促迫而气韵微弱的乐声产生,其民多悲思忧愁;
人君舒缓大度、不拘细行的,简易而有节制的乐声产生,治下的百姓也必享安乐;
人君粗疏刚猛的,亢奋急疾而博大的乐声产生,其民气刚毅;
人君廉正不阿的,庄重诚挚的乐声产生,其民气整肃,相互礼敬;
人君宽裕厚重,谐和顺畅的乐声产生,其治下的百姓多慈爱亲睦;
人君放纵淫邪不正派的,乐声也必猥滥琐屑,其国百姓也多淫乱。
因此,先王以人的性情为本,制成乐。以日月行度相考察,礼义制度相节制,使与调和的阴阳二气相符合,引导诱发人们合于礼义仁智信五常的行为
这一部分摘自“乐象”,讨论乐的社会影响及化育人民的功效。
影响
人的气质都有顺、逆两个方面,所感不同有不同表现。受奸邪不正派的乐声所感,逆气就反映,逆气造成恶果,又促使淫声邪乐产生。
所以,居上位的君子才约束情性,和顺心志,比拟善类以造就自己美善的德行情操。
若以道德节制私欲,就能得到真正的欢乐而不会以乐乱性;若因私欲遗忘了道德,就会因真性惑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君子约束情性以使心志和顺,推广乐治以促成其教化。
道德是端正了的人性,乐是道德发于外产生的光华。
君子之心被作为外物之德这个本源所感动,又为它的外部形象声而欢乐,然后下功夫对声加以文饰,这就产生了乐。
这一部分摘自“乐化”,讨论礼乐的陶冶作用,礼乐互辅,不可偏废。
陶冶
礼乐片刻不可以离身。追求用乐治理人心,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就会油然而生。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产生就会感到快乐,心中快乐身体就会安宁,安宁则长寿。
以乐治心,就能如天一样不言不语,民自信从;如神一样从不发怒,民自敬畏。
制乐是用来治理人心的;治礼,则是用来治身的。治身则容貌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则生威严。
乐是在心中起作用的,礼则是对人的容貌举止起作用。所以说礼主谦抑,乐主盈满。礼主谦抑而须自勉力进取,以进取为美德;乐主盈满须自加抑制,以抑制为美德。
乐就是快乐的意思,是人情不可缺少的。心中快乐就会发出声音,在行动中表现,这是人之必然。
这一部分摘自“魏文侯”,讨论古乐与溺音的区别。
区别
魏文侯:我身着礼,恭敬地听先王的正乐,却昏昏欲睡,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
子夏
古乐,齐进齐退,整齐划一,乐声谐和、雅正,且气势宽广,君子由这些特征近与自己修身、理家、平治天下的事相联系。
郑卫之音,进退曲折,或俯或偻,但求变幻,不求整齐,乐声淫邪,沉溺不反,乐终之后无余味可寻。
魏文侯:请问音与乐有何不同?
子夏
古时候天地顺行,四时有序,民有道德,五谷丰盛,疾病不生,又无凶兆,一切都适当其时,恰到好处,有德之音才叫作乐。
如今您所喜好的不是这种属于德音的乐,岂不是那种沉溺难反的溺音吗?
这一部分摘自“魏文侯”,讨论古乐与溺音的区别。
区别
魏文侯:请问溺音是怎样产生的?
子夏
郑音放荡奢靡,迷乱人心;宋音欢快柔细,沉溺人心;卫音急促疾速,烦劳人心;齐音傲慢邪僻,骄纵人心。这四者都沉溺于女色而损害德行,所以祭祀时不使用它们。
圣人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箎等乐器,这六种都可以发出德音。
制成钟磬竽瑟等华美的音声,与它们相赞和,就文质兼备了。
君子听钟声就会思念武臣。石类乐器声音硁直有力,硁直的音声用来辨别万物,万物有别,心怀节义者就会效死不顾了。
君子听音声,并不是徒然听它的铿铿锵锵而已,必与自己心志有所合,并促成相应心志的产生。
这一部分摘自“宾牟贾”,讨论《武》之乐的演奏及其历史。
《武》
宾牟贾
《武》的演奏,先击鼓警众,停顿好久才才起舞,但是久立于舞位,又迟缓长久不知是何意?
孔子
《武》乐开始时,舞者手持盾牌,山立不动,象征当时武王的行事:命部下全副武装,只待诸侯响应,就要出击了;《武》舞一开始就发扬蹈厉,威猛异常,象征太公吕望指挥战斗,欲一举而灭商的决心;结束时,武事已毕,舞者单膝跪地,象征周公、召公战后治理国家归于安定。
《武》乐开始时,舞者自南而北,象征北出朝歌,曲奏第二遍,舞者的动作象征灭商时的殊死决斗,第三遍象征凯旋,第四遍象征南方诸国归入版图,第五遍象征分陕而治,周、召二公为左右二伯,周公居左,治陕以东,召公居右,治陕以西,第六遍舞者重又相缀成行,表示对天子的崇敬,天子与大将夹舞者而立,振动铎铃,以增士气,出兵四面讨伐,威势盛于中国。
教化诸侯,周朝的教化达于四方,礼乐相辅相成。
这一部分摘自“师乙”,讨论音乐的无穷变化和美妙。
妙处
子贡:我听说不同的声歌适合于不同个性的人,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呢?
师乙
为人宽大好静、柔顺而又正派的适合唱《颂》歌;心胸宽广而好静,疏脱、豁达而守信用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俭朴而又好礼的,适宜唱《小雅》;为人正直、清正廉洁而又谦虚的人,适于唱《风》;恣肆爽直又心慈友爱的,适宜唱《商》;温顺良善而能决断的,适合唱《齐》。
歌,是披露自己的心胸,陈述自己品德的;自己动于情感,真情流露,那么天地就会受感应,四时来相和,星辰不逆行,万物得以繁育生长。
这一部分余嘉锡认为摘自“奏乐”和“乐器”两篇。
乐有吉凶
凡音都是由于人心产生的,天与人是有某种关联的,两者就像镜中的影子与物形那样相像,响与应声那样相应和。
行善的人天就以福回报他,作恶的人天就使他遭祸殃,这是很自然的事。
正身教化
远古圣明的君王创作音乐的人,不是要使内心娱乐自己高兴、心情愉快欲望满足,而是想要用音乐帮助治理国家。
正确的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确,人的行为就正派。所以,音乐是感动激荡血脉、流通精神而调和整理人心的东西。
宫声感动脾脏,调和端正正义之心;商声振动肺脏,调整和端正德义;角声激荡肝脏,调和端正礼让之心;徵声动心,调和修正礼节;羽声动肾,调和修正明智之心。
音乐是用来在内辅佐修心正意,对外区别尊贵卑贱的;上可以侍奉祭祀宗庙鬼神,下可以改变感化黎民百姓。
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片刻离开礼仪,片刻离开礼仪,那么强暴傲慢的行为就在外表充分表现了;不可以片刻离开音乐,片刻离开音乐,那么奸邪的行为就在内心大量产生。
《史记·乐书第二》
绘图:花漾春天 内容来源:《史记》
据前人考证,《史记·乐书》亡佚,今本《史记·乐书》系后人割取《礼记》中《乐记》的部分内容拼凑而成。但其序文部分从篇首至“世多有,故不论”共604字当为太史公手笔。《乐书》序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音乐与政治教化的密切关系。
乐书
太史公曰
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乐的目的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创作音乐的目的,是用来节制过分逸乐的。
乐的意义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君子以谦逊、礼让为礼,以减损过高欲望为乐,音乐的实质大抵如此。
乐的方法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因为地域国度不同,人情风俗各异,所以制乐时广泛收集反映各地风俗的民哥,栩上声律,用以补救时弊,移风易俗,助推教化。
乐的发展
政治不良则靡靡之音兴起,孔子作五章讽刺鲁国朝政,仍未感化世人。
衰落至六国时代,君王们留连声色,终身死国灭,被秦所吞并。
秦二世更喜以乐为娱,肆意于音声和女色,不听丞相李斯之谏。
汉高祖作《三侯之章》,命儿童歌唱。
《三侯之章》即《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武帝即位后,作《郊祀歌》十九章,命侍中李延年次第配曲。
汉代朝廷常常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祭祀太一神于甘泉宫,从黄昏开始夜祀,到黎明时结束。歌辞世间多有流传,所以不再记述。
“神马之歌”
皇上曾得到渥洼中的一匹神马,作一首《太一之歌》,后征讨大宛国时得到一匹名为“蒲梢”的千里马,又作一首歌,在宗庙里演奏。
中尉汲黯进谏,认为音乐应该向上祭祀祖先,向下教化百姓,而皇上得马之歌百姓恐听不懂,皇上不悦,丞相公孙弘认为汲黯诋毁皇上的歌,应灭族。
以下内容为依次节取的《礼记·乐记》的十一个段落
乐的起源
人心感乐
音的起始,由人心而生。而人心之动,由物造成。
乐感人心
人心受客观事物刺激而萌动,喜好、厌恶情绪就会表现。
喜欢、厌恶在内心没有节制,心智被外界事物诱惑,不能回到自己平静的心态,先天的理性就泯灭了。
外物对人的诱惑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那么人就极易受外物影响。
审辨不同发生而推知音乐节奏,审辨不同节奏而了解音乐的真谛,能审辨音乐的真谛才能子解政治得失。
这一部分摘自“乐本”,讨论音乐的起源和制乐。
圣人制乐
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
礼仪节制百姓的思想,音乐调和百姓的心声,政的作用是推行国家的政令,刑的作用是防止邪恶的事情发生。
这一部分摘自“乐论”,讨论礼与乐的异同及相辅相成。
礼与乐
音乐是为了协同好恶的,礼仪是为了区别贵贱的。
乐的作用超过礼就会随波逐流,礼的作用超过乐就会情感疏远。
音乐从人们内心产生,礼仪从规范外在行为兴起。
音乐从内心产生,所以安心静气;礼仪从外在行为兴起,所以形式严肃。
盛大的音乐和天地阴阳调和协同,盛大的礼仪和天地高低有节度相合。
和合才使诸物生长不失;节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仪式。
礼,是要在各种场合都做到互相尊敬;乐,则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体现同样的爱心。
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
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
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言与实和合不悖,是乐的主旨;欣喜欢爱,是乐的功用。
中正无邪曲,是礼的实质,庄严恭敬顺从则是礼的形制。
这一部分摘自“乐礼”,讨论礼乐治天下。
治下天
帝王在功业有成后才会作乐,在国家安定后才会制礼。功业成就大的,所作的乐就完备;政教广被四方的,所制的礼就周全。
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
礼就是天地间万物的界限和区别。乐就是天地万物间的和合与谐调。
化育不时万物不能产生,男女没有分别就会产生祸乱,这是天地自然之礼。
乐产生于万物始生的太始时期,而礼则产生于万物形成以后。
这一部分摘自“乐施”和“乐象”,讨论礼乐颁赐诸侯的原则和意义。
原则
天子作乐,是为了赏赐那些有德行的诸侯。
德行隆盛而又教化尊显,五谷丰登,不失季节,然后赏给乐舞。
治化使民劳苦者,赏给的乐队人数少,行短,相互连缀的距离远;治化使民安逸的,赏给的乐队人数多,行长而缀距短。
《大章》是表彰尧德盛明的意思;《咸池》是说黄帝施德咸备,无有不及;《韶》表示舜能绍继尧的功德;夏就是大,所以《夏》乐表示禹能光大尧舜的功德;殷乐《大濩》、周乐《大武》,也都是各自尽述其人事的。
天地的规律是,寒暑不按时而至就产生疾病,风雨无节制就产生饥荒。政治、教化,犹如百姓的寒暑,教化不合时宜就会伤害世道。
乐是用来象征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行为过分的。哀痛、欢乐的程度,都视礼的规定为准。
乐的性质是施予;礼的性质是报答。乐是内心产生快乐的结果,而礼则是追反原始,对原施恩者予以报答。
这一部分摘自“乐情”和“乐施”,讨论礼乐之本与末。
本与末
乐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礼表现的则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
乐在于表现人情中的共性部分,礼则是要区别人们之间的不同,礼乐相合就贯穿人情的终始了。
乐并非单指黄钟大吕和弦歌舞蹈,这只是乐的细枝末节。
布置筵席,陈列樽俎笾豆,进退拜揖,这些是礼的细枝末节。
道德成就的居上位,技艺成就的居下位;功行成就的在前,职任琐事的在后。
乐是圣人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乐对人感化很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明令乐为教育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