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3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3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概述与应用等详细内容。
编辑于2025-07-27 10:38:11《针灸大全》倪3
手太阴肺经
1 肺的功能与官位
1.1 相傅之官:肺
1.2 肺与气的关系
1.3 肺与情志
1.4 肺与五行
2. 肺藏魄的意义
2.1 魄的定义与作用
2.2 魄与肺的关系
2.3 魄与情志的关联
2.4 魄的养生与保健
3. 肺主皮毛与治节
3.1 肺主皮毛的原理
3.2 治节之官的职责
3.3 肺主忧与情志调节
3.4 五音与五行中的肺
4 情志与肺的关系
4.1 肺主忧
4.2 喜能胜忧
4.3 情志调养
4.4 案例分析
5. 五音与五行中的肺
5.1 五音与肺的关系
5.2 五行与肺的对应
5.3 五音疗法的应用
5.4 五行养生与肺
6. 五脏逼毒法详解
6.1 逼毒法原理
6.2 逼毒法步骤
6.3 逼毒法效果
6.4 注意事项
1. 中府穴(LU1)
定位:
先找云门穴(锁骨下凹处),向下隔一肋骨(约1.5寸)
取穴技巧:由云门穴向下摸一肋间,即中府
特性:
肺经起始穴,但**《难经》指出云门才是肺募穴**(《针灸大成》记载有误)
针刺方法:
透穴法(扁鹊手法):从中府斜刺透向云门,避免直刺伤肺
主治:
久咳、气喘(常与云门合用)
瘿瘤(甲状腺肿、淋巴瘤、腋下肿瘤)
2. 云门穴(LU2)
定位:锁骨下缘凹陷处
特性:
肺之募穴(《难经》纠正《针灸大成》记载)
主治:
同中府,主要用于俞募配穴法(如配肺俞穴)
3. 天府穴(LU3)
定位:
腋下3寸(“小老鼠”凸起处)
替代法:尺泽穴(肘横纹大筋)上5寸外侧
主治:
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
鼻咽癌、外伤性鼻衄(5分钟止血)
针刺技巧:
随寸针法:若天府无效,加刺侠白穴(天府下1寸)
4. 尺泽穴(LU5)
定位:肘横纹大筋外侧凹陷处
特性:
合穴(属水),肺经子穴(实则泻之)
主治:
肺实症(新咳≤1周、肺经疼痛)
泻法操作:逆经刺(向中府方向)
禁忌:久病(虚症)不宜用
5. 孔最穴(LU6)
定位:尺泽下3寸(两肌肉间)
特性:
郄穴(专治急性炎症)
主治:
痔疮(阿是穴原理:找压痛点下针)
肺炎、支气管炎(炎症期用)
6.3 经渠穴的应用
6.3.1 经渠穴的位置与特点
6.3.2 经渠穴的针刺方法
6.3.3 经渠穴的治症
6.2 列缺穴的应用
6.2.1 列缺穴的位置与特点
6.2.2 列缺穴的针刺方法
6.2.3 列缺穴的治症
1 太渊穴的基本概念
1.1 太渊穴的位置与特点
1.2 太渊穴的命名与功能
1.3 太渊穴的临床应用
2 太渊穴的针刺手法
2.1 针刺前的准备
2.2 针刺操作
2.3 注意事项
3 太渊穴的补泻原理
3.1 补泻理论基础
3.2 补泻手法的应用
4 太渊穴的补泻手法
4.1 补法的具体操作
4.2 泻法的具体操作
4.3 补泻手法的注意事项
5 太渊穴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5.1 与列缺穴的配合
5.2 与经渠穴的配合
5.3 与鱼际穴的配合
5.4 与少商穴的配合
6 太渊穴的临床案例
6.1 脉病治疗案例
6.2 肺虚治疗案例
6.3 扁桃腺炎治疗案例
6.4 乳痈治疗案例
5. 鱼际穴与少商穴的应用
5.1 鱼际穴的定位与作用
5.2 少商穴的定位与作用
5.3 鱼际穴与少商穴的临床应用
5.4 鱼际穴与少商穴的操作技巧
5.5 鱼际穴与少商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手阳明大肠经
1. 大肠经概述与五腧穴属性
1.1 大肠经的基本概念
1.2 五腧穴属性变化
1.3 大肠经的生理功能
5. 虚实症之诊治
5.1 虚实症的辨别
5.2 原络治疗法
6. 大肠经的其他应用
6.1 小儿病的诊断
6.2 合谷穴的脉诊
2. 大肠经的生理学意义
2.1 大肠经的时辰与气血流注
2.2 大肠的生理功能
2.3 大肠经的穴位作用
2.4 合谷穴的应用
3. 商阳穴及其应用
3.1 商阳穴的位置与属性
3.2 商阳穴的生理作用
3.3 商阳穴的临床应用
3.4 商阳穴的注意事项
4. 二间与三间穴的功能与定位
4.1 二间穴的功能与应用
4.2 三间穴的功能与应用
4.3 二间与三间穴的比较
4.4 二间与三间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4. 合谷穴详解
4.1 合谷穴的位置与属性
4.2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
4.3 合谷穴的禁忌
5. 合谷穴的多种用法
5.1 美容养颜
5.2 牙痛治疗
5.3 妇科应用
5.4 小儿科应用
6 虚实症的诊治与原络治疗法
6.1 虚实症的辨别
6.2 治疗原则
6.3 原络治疗法
6.4 合谷穴的特别应用
1 阳溪穴的应用与特点
1.1 阳溪穴的位置与属性
1.2 阳溪穴的临床应用
1.3 阳溪穴的使用注意事项
1.4 阳溪穴的辅助诊断
2 四关穴的作用与诊断意义
2.1 四关穴的定义与位置
2.2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
2.3 四关穴的补泻手法
2.4 四关穴的辅助诊断
3. 偏历与温溜穴的治症与经络平衡
3.1 偏历穴的定位与作用
3.2 温溜穴的定位与作用
3.3 偏历与温溜穴的协同作用
3.4 偏历与温溜穴的针灸手法
4. 曲池与手三里穴的治疗功效
4.1 曲池穴的应用
4.2 手三里穴的应用
4.3 曲池与手三里的联合应用
5 捻转针手法与迎随法的应用
5.1 捻转针手法
5.2 迎随法的应用
5.3 捻转法与迎随法的比较
5.4 实际案例分享
6.1 肘髎穴的位置与作用
6.2 五里穴的特点与禁忌
1 中风八大穴概述
1.1 中风八大穴简介
1.2 中风八大穴的应用
1.3 中风八大穴的辨证
2 肩髃穴的应用与透针法
2.1 肩髃穴的位置与主治
2.2 肩髃穴的针刺方法
2.3 肩髃穴的临床应用
2.4 肩髃穴的注意事项
3. 曲池穴与合谷透后溪
3.1 曲池穴的应用
3.2 合谷透后溪的操作
3.3 临床案例分析
3.4 曲池穴与合谷透后溪的联合应用
4. 风府穴与舌强不语
4.1 风府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舌强不语的症状与治疗
4.3 风府穴的针刺技巧
4.4 风府穴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5. 巨骨穴的位置与辨证
5.1 巨骨穴的定位
5.2 巨骨穴的辨证应用
5.3 巨骨穴的相关病症
5.4 巨骨穴的替代穴道
6. 天鼎、扶突穴的诊断与治疗
6.1 天鼎穴的位置与作用
6.2 扶突穴的位置与作用
6.3 天鼎、扶突穴的诊断应用
6.4 天鼎、扶突穴的治疗方法
7 禾髎与迎香穴的鼻科应用
7.1 禾髎穴的位置与作用
7.2 迎香穴的位置与作用
7.3 针刺手法与注意事项
7.4 临床应用与案例
足阳明胃经概述与应用
1 胃经的基本概念与走向
1.1 胃经的起源与路径
1.2 胃经的生理功能
1.3 胃经的临床应用
1.4 胃经的经络交汇
5 胃经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5.1 胃经的生理功能
5.2 胃经的病理表现
5.3 胃经的调理方法
5.4 胃经的临床应用
6.3 承泣、四白与巨髎穴的应用
6.3.1 承泣穴的位置与治症
6.3.2 四白穴的位置与治症
6.3.3 巨髎穴的位置与治症
1 地仓、大迎
1.1 地仓穴概述
1.2.1 大迎穴的位置与作用
1.2.3 穴位的应用注意事项
这些穴位虽不常用,但位置需牢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水突穴较常用,治疗甲状腺肿大效果显著。
1.3 穴位与经络关系
6.2 下关与颊车穴的应用
6.2.1 下关穴的位置与治症
6.2.2 颊车穴的位置与治症
6.2.3 下关与颊车穴的针刺技巧
6.1 头维穴的应用
6.1.1 头维穴的位置与定位
6.1.2 头维穴的针刺与禁忌
6.1.3 头维穴与胃经的关系
1.2.2 人迎穴的位置与用途
2 缺盆穴至膺窗穴
2.1 缺盆穴的位置与作用
2.1.1 缺盆穴的位置
2.1.2 缺盆穴的用途
2.2 气户至库房穴
2.2.1 气户穴的位置
2.2.2 库房穴的位置
2.2.3 气户与库房的应用
2.3 屋翳至膺窗穴
3. 乳中穴与乳根穴
3.1 乳中穴的位置与功能
3.2 乳根穴的位置与功能
3.3 乳中穴与乳根穴的关联
3.4 乳中穴与乳根穴的预防与保健
6 中医对乳癌的认识
5.1 乳疾概述
5.1.1 乳疾的定义
5.1.2 乳疾的病因
5.1.3 乳疾的症状
5.2 中医治疗方法
5.2.1 针灸治疗
5.2.2 中药治疗
5.2.3 其他疗法
5.3 预防与调护
5.3.1 生活调摄
5.3.2 日常护理
5.4 病案分析
5.4.1 典型病例
5.4.2 治疗心得
6.1 乳癌的中医理论基础
6.2 乳癌的中医诊断
6.3 乳癌的中医治疗
6.4 乳癌的预防与调护
乳癌之针灸治疗
1 乳癌的现代医学观念与中医理解
2. 奶水与月经的关系及中医证据
3 西医对月经的错误理解与中医的正确观念
4 乳癌初期症状与针灸治疗方法
5 更年期妇女的乳癌预防与治疗
6 针灸取穴原则与临床应用
1 不容与承满穴
1.1 不容穴的位置与作用
1.2 承满穴的位置与作用
1.3 胃经走向与穴位关系
1.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5.2 关门、太乙、滑肉门穴
2 天枢穴
2.1 天枢穴的位置与定位
2.2 天枢穴的针灸应用
2.3 天枢穴的临床意义
2.4 天枢穴的其他应用
3. 腹四针(中脘、关元、天枢)
3.1 中脘穴的应用
3.2 关元穴的应用
3.3 天枢穴的应用
3.4 腹四针的综合应用
5.5 外陵穴至气冲穴
4. 外陵穴至气冲穴
4.1 外陵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大巨穴的应用
4.3 水道穴的特异性
4.4 归来穴与气冲穴
6. 临床应用与案例
6.1 不容与承满穴的应用
6.2 天枢穴的应用
6.3 腹四针的应用
6.4 外陵穴至气冲穴的应用
1 髀关穴与伏兔穴的定位与作用
1.1 髀关穴的定位
1.2 伏兔穴的定位
1.3 髀关穴与伏兔穴的比较
1.4 髀关穴与伏兔穴的配伍应用
2 阴市穴与梁丘穴的定位与临床应用
2.1 阴市穴的定位
2.2 梁丘穴的定位
2.3 阴市穴与梁丘穴的比较
2.4 临床案例分析
3 解穴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3.1 解穴的位置与寻找方法
3.2 解穴的主要功能
3.3 解穴的临床应用
3.4 解穴的使用技巧
4. 犊鼻穴的位置与注意事项
4.1 犊鼻穴的位置
4.2 犊鼻穴的注意事项
5. 五穴四针治疗关节炎的方法
5.1 穴位定位与功能
5.2 针刺技术与注意事项
5.3 临床应用与疗效
5.4 典型案例与分析
6 足三里穴的定位、作用及补泻手法
6.1 足三里穴的定位
6.2 足三里穴的作用
6.3 足三里穴的补泻手法
6.4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1. 阑尾穴的定位与诊断
1.1 阑尾穴的位置
1.2 阑尾穴的诊断作用
1.3 阑尾穴的治疗应用
2. 阑尾穴的治疗应用
2.1 阑尾穴的位置与诊断
2.2 阑尾穴的治疗方法
2.3 阑尾穴与其他穴位的关联
2.4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3. 上巨虚、下巨虚与条口穴
3.1 上巨虚穴
3.2 下巨虚穴
3.3 条口穴
3.4 条口透承山穴
4. 条口透承山穴与糖尿病治疗
4.1 条口透承山穴的应用
4.2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理念
4.3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比较
4.4 条口透承山穴的操作技巧
1 丰隆穴的定位与作用
1.1 丰隆穴的定位方法
1.2 丰隆穴的美容效果
1.3 丰隆穴的导痰作用
1.4 丰隆穴的其他应用
1 丰隆穴的位置与作用
1.1 丰隆穴的位置
1.2 丰隆穴的功效
5. 丰隆穴与导痰针灸法
5.1 丰隆穴的位置与作用
5.2 导痰针灸法的原理
5.3 丰隆穴的临床应用
5.4 丰隆穴的日常保健
3 解溪穴与冲阳穴的应用
3.1 解溪穴的位置与作用
3.2 冲阳穴的位置与作用
3.3 解溪穴与冲阳穴的联合应用
3.4 解溪穴与冲阳穴的临床案例
3.4.1 案例一:头痛治疗
3.4.2 案例二:下肢瘫痹
3.4.3 案例三:胃痛治疗
4 陷谷、内庭与厉兑穴的功效
4.1 陷谷穴的应用
4.1.1 治疗按时辰发病
适用于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时间(上午七点到九点)的头痛。
对按时辰发生的其他病症也有显著效果。
4.1.2 消除面部水肿
主要用于治疗因晚上饮水过多导致的晨起面部水肿。
通过调节胃经气血,促进水气排出。
4.2 内庭穴的功效
4.2.1 调节水液代谢
作为胃经的荣穴,主水,有助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适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4.2.2 泻热解毒
逆气下针,具有强力的泻热解毒作用。
常用于治疗牙痛、胃热引起的口臭等。
4.3 厉兑穴的特色
4.3.1 治疗心脏病
对心口闷痛、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有显著疗效。
针刺后病人常感到心脏区域的清爽感。
4.3.2 急救应用
井穴主心下满,适用于急救昏迷、尸厥等症状。
配合十宣放血,效果更佳,能迅速缓解胀满感。
4.4 综合应用与注意事项
4.4.1 结合其他穴位的治疗
与丰隆穴、解溪穴等配合,治疗复杂病症。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
4.4.2 针刺技巧与禁忌
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避免伤及动脉。
针对虚实证候,灵活运用补泻手法。
5 尸厥放血疗法
5.1 尸厥的定义与症状
5.1.1 尸厥的概念
尸厥是指一种昏迷状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或昏迷。
在中医理论中,尸厥多由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所致。
5.1.2 尸厥的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四肢厥冷。
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微弱,脉搏细弱难觅。
5.2 尸厥放血的理论基础
5.2.1 井穴的作用
井穴是十二经络的起始穴位,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放血疗法通过井穴放血,能迅速调节气血,恢复神志。
5.2.2 放血疗法的原理
放血可以泄热解毒,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放血,可以迅速缓解体内的气血瘀滞状态。
5.3 尸厥放血的操作方法
5.3.1 选穴原则
常选用十宣穴(手指尖)和井穴(如少商、商阳等)进行放血。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单侧或双侧穴位。
5.3.2 放血步骤
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
使用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穴位,挤出少量血液。
放血量一般以3-5滴为宜,视病情轻重调整。
5.4 尸厥放血的注意事项
5.4.1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用于急性昏迷、中暑、惊厥等实证病变。
孕妇、体质虚弱者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5.4.2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放血后应按压穴位,防止出血过多。
5.4.3 后续处理
放血后观察病人的神志恢复情况,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嘱咐病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调养。
6 针灸之导引针法
6.1 导引针法概述
6.1.1 导引针法定义
导引针法是通过特定的针刺手法,引导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手法强调穴位的选取和针刺的方向,以实现气血的顺畅流动。
6.1.2 导引针法原理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
利用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引导气血如同水流般疏导至病患部位。
6.2 导引针法应用
6.2.1 水沟穴的应用
水沟穴位于人中部位,常用于急救昏迷病人。
针刺水沟穴可迅速引导气血下行,缓解阳亢症状。
6.2.2 承山穴的应用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适用于治疗腰腿疼痛。
通过针刺承山穴,引导气血下行,缓解肌肉紧张。
6.3 导引针法技巧
6.3.1 针刺方向与深度
针刺方向应根据穴位特点和病情需要灵活调整。
针刺深度应适中,以确保气血顺畅导引。
6.3.2 捻针与留针
捻针手法应轻柔,以激发气血运行。
留针时间应根据病情和穴位特性而定,一般为20分钟左右。
6.4 导引针法案例
6.4.1 治疗头痛案例
通过针刺水沟穴和阳谷穴,引导气血下行,缓解头痛症状。
病人反馈针刺后头痛明显减轻,效果显著。
6.4.2 治疗腰痛案例
针刺承山穴和阴陵泉穴,引导气血下行,缓解腰部疼痛。
病人治疗后腰痛减轻,活动自如。
6.5 导引针法注意事项
6.5.1 穴位选取
穴位选取应准确,避免误刺导致不良反应。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
6.5.2 针刺禁忌
针刺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域。
孕妇和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导引针法。
6.5.3 术后护理
针刺后应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受凉。
针刺部位如有红肿,可适当冷敷或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