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4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4的思维导图,整理了《针灸大全》中关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的经络知识、穴位信息以及相关病症的治疗方法。
编辑于2025-07-27 11:05:33《针灸大全》倪4
足太阴脾经
1 脾脏与胰脏的中医视角
1.1 脾脏的功能与特性
1.2 胰脏的功能与影响
1.3 中医对脾脏与胰脏的治疗
1.4 中风预兆与预防
1.4.1 手指麻木
1.4.2 足阳明胃经麻木
1.4.3 中风预防措施
2 脾胃的表里关系与功能
2.1 脾胃的表里关系
2.2 脾脏的主要功能
2.3 脾胃与五行关系
2.4 中风预兆与预防
2.5 咖啡与胰脏癌
3 脾脏与四肢、肌肉的关系
3.1 脾脏主四肢
3.2 脾脏与肌肉的关系
3.3 脾脏与四肢互动
3.4 脾脏与肌肉的中医理论
4. 中风预兆与预防方法
4.1 中风预兆的识别
4.2 预防方法
4.3 心脏病预兆
4.4 综合预防策略
5 脾脏的五行属性与养生
5.1 五行属性
5.2 脾脏养生
5.3 脾脏与脏腑关系
5.4 脾脏疾病预防
5.5 穴位养生
6 隐白穴与奇穴三毛的应用
6.1 隐白穴的基本介绍
6.2 隐白穴的临床应用
6.3 奇穴三毛的介绍
6.4 三毛穴的临床应用
1. 大都穴(SP2)
定位:
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脚掌横纹端)
特性:
荥穴(属火) → 脾经母穴(火生土,虚症治此)
针刺技巧:
弯曲脚趾减少疼痛,直刺或斜刺
补法:顺经刺(向太白方向)或插提法轻刺激
主治:
脾虚证:唇白、四肢无力、蛔虫症
诊断蛔虫:
下牙龈白点
眼白蓝斑
夜间肛门痒
2. 太白穴(SP3)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方凹陷处(绕过大趾骨后方)
特性:
输穴(属土) → 脾经原穴(虚实皆治)
时间疗法:9-11点(脾经当令)针刺增强效果
主治:
脾失健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时间相关病:晨起乏力、员工“懒病”
替代方案:无大趾者可用太白代替大都
3. 公孙穴(SP4)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凸骨与肌肉交界)
特性:
络穴(通冲脉)
八脉交会穴(配内关治胃心胸病)
主治:
胃心胸疾病:
胃痛、胃出血(替代足三里)
心脏病、气喘(配内关立止)
妊娠呕吐(配足三里)
冲脉病:腹胀、鼓胀
临床技巧:
心脏病发作时触摸公孙有硬块
4. 商丘穴(SP5)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胫骨与距骨交接缝)
特性:
经穴(属金) → 脾经子穴(实症泻之)
主治:
脾经实症:
膝盖内侧新痛(≤1周)
急性踝关节肿痛
对称治疗法:
左公孙痛 → 右商丘或左鱼际
右肘痛 → 左鹤顶穴
辅助生育:调节冲任二脉
1 三阴交穴的位置与作用
1.1 三阴交穴的定位
1.2 三阴交穴的诊断与治疗
1.3 三阴交穴的禁忌
2 三阴交穴的灸治应用
2.1 灸治三阴交的好处
2.2 灸治的其他应用
1 三阴交穴的位置与作用
1.1 三阴交穴的定位
1.2 三阴交穴的诊断与治疗
6. 三阴交穴与妇病治疗
6.2 三阴交穴与妇人健康
6.2.3 三阴交穴与妇人更年期
6.3 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
6.4 三阴交穴的使用注意事项
5 三阴交穴的灸治与禁忌
4.3 临床注意事项
4.3.1 针刺手法
4.3.2 禁忌与慎用
5.1 灸治的适宜人群
5.2 灸治的禁忌人群
5.3 灸治的注意事项
5.4 灸治的辅助穴道
1.3 三阴交穴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1.3.1 合谷穴与三阴交
3.1 漏谷穴
3.2 天地人三皇穴
1.3.2 孕妇禁忌
2 三阴交穴的灸法与应用
2.1 灸三阴交的适宜情况
2.2 三阴交穴的广泛应用
3 三阴交穴的生活应用
3.1 日常保健
3.2 三皇穴的介绍
7. 漏谷穴的介绍与禁忌
7.1 漏谷穴的位置
7.2 漏谷穴的禁忌与应用
7.3 漏谷穴的注意事项
8. 天地人三皇穴的应用与治疗
8.1 三皇穴概述
8.2 三皇穴的临床应用
8.3 三皇穴的操作技巧
8.4 三皇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8.5 三皇穴的案例分析
9.1 针灸深浅的基本原理
9.1.1 深浅与疾病位置
9.1.2 深浅与穴位特性
9.1.3 深浅与个体差异
9.2 深浅在具体病症中的应用
9.2.1 水肿治疗
9.2.2 内脏疾病治疗
9.2.3 骨骼肌肉疾病
9.3 深浅针刺的注意事项
9.3.1 避免误伤
9.3.2 病人感受
9.3.3 针具选择
9.4 深浅针刺的临床案例
9.4.1 案例一:水肿治疗
9.4.2 案例二:肝病调理
9.4.3 案例三:肌肉酸痛
9.5 深浅针刺的总结与展望
9.5.1 深浅针刺的总结
9.5.2 深浅针刺的展望
2. 血海穴的定位与作用
2.1 血海穴的定位方法
2.2 血海穴的妇科应用
2.3 血海穴的针灸技巧
2.4 血海穴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1. 痛经三穴:血海、三阴交、中极
1.2 三阴交穴的应用
1.3 中极穴的介绍
1.4 临床应用与案例
3. 治疗时机与临床案例
3.1 痛经治疗的时机
3.2 临床案例分享
3.3 治疗注意事项
3.4 治疗后的随访
4. 奇穴:百虫窝的诊断与治疗
4.1 百虫窝的位置与定位
4.2 百虫窝的诊断功能
4.3 百虫窝的治疗应用
4.4 临床注意事项
5 箕门穴与冲门穴的应用
5.1 箕门穴的位置与作用
5.2 冲门穴的位置与作用
5.3 箕门穴与冲门穴的综合应用
5.4 箕门穴与冲门穴的辨证论治
6. 府舍穴至腹哀穴的经络走向与治疗
6.1 府舍穴的位置与作用
6.2 腹结穴的应用
6.3 大横穴的功能
6.4 腹哀穴的综合应用
7. 食窦穴与天溪穴的辨证与治疗
7.1 食窦穴的位置与作用
7.2 天溪穴的位置与作用
7.3 食窦穴与天溪穴的辨证应用
7.4 食窦穴与天溪穴的注意事项
1 胸乡穴与周荣穴的位置与作用
1.1 胸乡穴的位置
1.2 周荣穴的位置
1.3 胸乡穴与周荣穴的关系
1.4 胸乡穴与周荣穴的治疗方法
4 中医虚实辨证
4.1 虚实的定义
4.2 虚实的临床表现
4.3 虚实的治疗方法
4.4 虚实辨证的临床应用
5 中医气血理论
5.1 气血的概念
5.2 气血的功能
5.3 气血的病理变化
5.4 气血的治疗方法
6 中医脏腑理论
6.1 脏腑的概念
6.2 脏腑的功能
6.3 脏腑的病理变化
6.4 脏腑的治疗方法
2 硬块治疗中的灸法应用
2.1 灸法的基本原理
2.2 灸法的具体操作
2.3 灸法的注意事项
3 大包穴的定位与作用
3.1 大包穴的定位
3.2 大包穴的作用
3.3 大包穴的注意事项
3 大包穴的位置与重要性
3.1 大包穴的定位方法
3.2 大包穴的生理功能
3.3 大包穴的临床应用
3.4 大包穴的气血流向
4. 大包穴在全身脉络中的角色
4.1 大包穴的位置与定位
4.2 大包穴的经络作用
4.3 大包穴的临床应用
4.4 大包穴的气血流向
5 脾之大络与五行色彩理论
5.1 脾之大络的功能
5.2 五行色彩理论
5.3 中医辨证应用
6 经络与穴位的综合应用
6.1 经络的走向
6.2 穴位的选取
4 脾经与穴位的关联
4.1 脾经的走向与穴位
4.2 脾经穴位的临床意义
4.3 脾经穴位的注意事项
5 中医虚实辨证与治疗
5.1 虚实辨证的基本概念
5.2 虚实辨证的临床应用
5.3 虚实辨证的注意事项
6 气血流向与穴位讲解
6.1 气血流向的基本规律
6.2 气血流向的临床应用
6.3 气血流向的注意事项
6.3 临床案例分析
6 虚实辨证与大包穴的应用
6.1 虚实辨证的基本概念
6.2 大包穴的位置与作用
6.3 大包穴在虚实辨证中的应用
6.4 大包穴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6.5 大包穴的临床案例
6.6 大包穴的注意事项
7. 穴道讲解与气血流向配合
7.1 胸乡穴与周荣穴的定位
7.2 大包穴的功能与定位
7.3 脸色与脏腑健康
7.4 气血流向与穴道讲解
手少阴心经
1 手少阴心经概述
1.1 心经的基本概念
1.1.1 心经的定义
1.1.2 心经开穴时间
1.2 心脏的中医观念
1.3 中西医治疗对比
1 心脏的基本概念
1.1 君主之官:心脏
1.2 心脏的中医观念
1.3 心脏与时间
1.4 心脏与其他脏腑
2.1 心脏的基本功能
2.1.1 君主之官
2.1.2 心脏与情志
2.2 心经的经络作用
2.2.1 心经开穴时间
2.2.2 心经与表里关系
2.3 心经的保健方法
2.3.1 非置入性治疗
2.3.2 情志调节
2.3.2.1 恐胜喜
4 心脏与情志的关系
4.1 心主喜
4.2 情志调节
4.3 临床应用
3 中医与西医治疗心脏病的差异
3.1 中医的心脏观念
3.2 西医的心脏治疗
3.3 中西医治疗对比
3.4 心脏病的预防与保健
5 心经的穴位与应用
5.1 心经穴位
5.2 穴位应用
6 心经与现代生活
6.1 心经与现代医学
6.2 心经与心理健康
5 心脏与小肠的表里关系
5.1 心脏与小肠的生理联系
5.2 心脏与小肠的病理影响
5.3 中医治疗思路
5.4 生活中的调养建议
6 非置入性治疗动脉阻塞的方法
6.1 撞墙疗法原理
6.2 练功前的准备
6.3 撞墙疗法的功效
6.4 中医理论支持
1 极泉穴与青灵穴
1.1 极泉穴的位置与作用
1.2 青灵穴的位置与作用
1.3 极泉穴与青灵穴的比较
1.4 心经穴道的整体理解
2. 母穴:少海穴
2.1 少海穴的位置与特性
2.2 少海穴的治疗原理
2.3 少海穴与其他穴道的关联
2.4 少海穴的注意事项
3. 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穴
3.1 灵道穴
3.2 通里穴
3.3 阴郄穴
3.4 神门穴
4. 少府与少冲穴
4.1 少府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4.2 少府穴的临床应用
4.3 少冲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4.4 少冲穴的临床应用
5. 心经穴道在临床中的应用
5.1 极泉穴与青灵穴的应用
5.2 母穴:少海穴的应用
5.3 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穴的应用
5.4 少府与少冲穴的应用
5.5 心经穴道的综合应用
6.1 心经与小肠经的基本概念
6.1.1 心经概述
6.1.2 小肠经概述
6.2 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关系
6.2.1 表里关系的理论基础
6.2.1.2 经络学说
6.2.2 表里关系的临床应用
6.3 心经与小肠经的协同作用
6.3.1 协同作用的理论基础
6.3.2 协同作用的临床应用
6.4 心经与小肠经的日常保健
6.4.1 日常保健方法
6.4.2 保健注意事项
手太阳小肠经
1 小肠经概述
1.1 小肠经的基本概念
1.2 小肠经的经络走向
1.3 小肠经的临床应用
1.4 小肠经的养生保健
3 小肠经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3.1 与心脏的关系
3.2 与膀胱经的关系
3.3 与督脉的关系
3.4 与其他经络的协同作用
4 小肠经的现代研究
4.1 生理解剖基础
4.2 现代医学应用
4.3 中西医结合研究
5 小肠经的案例分析
5.1 临床案例一
5.2 临床案例二
5.3 临床案例三
5.4 临床案例四
6 小肠经的未来展望
6.1 研究方向
6.2 技术创新
6.3 应用前景
2. 受盛之官:小肠的生理功能
2.1 小肠的解剖位置与属性
2.2 小肠的消化功能
2.3 小肠与膀胱的关系
2.4 小肠与整体生理的联系
3 小肠经穴位详解
3.1 少泽穴
3.2 前谷穴
3.3 后溪穴
3.4 腕骨穴
3.5 阳谷穴
4. 少泽穴与前谷穴的应用
4.1 少泽穴的定位与功能
4.2 前谷穴的定位与功能
4.3 少泽穴与前谷穴的联合应用
4.4 少泽穴与前谷穴的导引术
5. 后溪穴的重要作用
5.1 后溪穴的位置与属性
5.2 后溪穴的治疗范围
5.3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
5.4 后溪穴的操作技巧
6. 腕骨穴与阳谷穴的功效
6.1 腕骨穴的定位与特性
6.2 阳谷穴的定位与特性
6.3 腕骨穴的临床应用
6.4 阳谷穴的临床应用
1 养老穴的位置与作用
1.1 养老穴的定位方法
1.2 养老穴的治疗功效
1.3 养老穴的针刺方法
1.4 养老穴的临床应用
2. 养老透间使的治疗方法
2.1 养老穴的位置与作用
2.2 间使穴的位置与作用
2.3 养老透间使的操作方法
2.4 临床应用与效果
3 奇穴:肠关、肝关、心关的应用
3.1 肠关穴的应用
3.2 肝关穴的应用
3.3 心关穴的应用
3.4 奇穴的综合应用
4 支正穴与小海穴的功能
4.1 支正穴的定位与作用
4.2 小海穴的定位与作用
4.3 支正穴与小海穴的联合应用
4.4 支正穴与小海穴的现代研究
5. 肩贞穴与臑腧的定位与治疗
5.1 肩贞穴的定位与功能
5.2 臑腧穴的定位与功能
5.3 肩贞穴与臑腧穴的临床应用
5.4 注意事项与禁忌
6 中西医治疗手肘疼痛的比较
6.1 西医治疗手肘疼痛的方法
6.2 中医治疗手肘疼痛的方法
6.3 中西医治疗手肘疼痛的效果对比
6.4 临床案例分析
1 天宗穴与肩胛骨关系
1.1 天宗穴的位置与作用
1.2 肩胛骨与经络关系
1.3 曲垣与秉风穴的定位
1.4 肩部疼痛的经络治疗
2 肩外俞与肩中俞的应用
2.1 肩外俞与肩中俞的位置
2.2 肩外俞与肩中俞的针刺方法
2.3 肩外俞与肩中俞的临床应用
3. 肩外俞与肩中俞的应用
3.1 肩外俞的定位与作用
3.2 肩中俞的定位与作用
3.3 下针手法与注意事项
3.4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2 曲垣穴与秉风穴定位
4. 天窗、天容与颧髎穴解析
5. 听宫穴治疗耳鸣耳脓
4 听宫穴的应用
5 耳部疾病的中医治疗
6. 经络辨证与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