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功能一揽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的养生秘钥!这条经络贯穿全身,分布着众多关键穴位:足部的至阴穴可正胎催产、清头明目腘窝的委中穴是缓解腰背疼痛的‘四总穴’背部的肝俞、心俞等重点穴位调理脏腑取穴有妙招:如委中穴找腘窝横纹中点,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甲角旁操作时注意定位准确,配伍使用效果更佳掌握这些穴位,轻松应对头痛、腰腿痛等常见问题!"
编辑于2025-08-12 10:09:38"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的养生秘钥!这条经络贯穿全身,分布着众多关键穴位:足部的至阴穴可正胎催产、清头明目腘窝的委中穴是缓解腰背疼痛的‘四总穴’背部的肝俞、心俞等重点穴位调理脏腑取穴有妙招:如委中穴找腘窝横纹中点,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甲角旁操作时注意定位准确,配伍使用效果更佳掌握这些穴位,轻松应对头痛、腰腿痛等常见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按摩的14种常用手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按法,(2)摩法,(3)推法,(4)拿法,(5)捏法,(6)掐法,(7)揉法,(8)拍法,(9)击法,(10)点法,(11)擦法,(12)搓法,(13)摇法,(14)滚法,制作团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的养生秘钥!这条经络贯穿全身,分布着众多关键穴位:足部的至阴穴可正胎催产、清头明目腘窝的委中穴是缓解腰背疼痛的‘四总穴’背部的肝俞、心俞等重点穴位调理脏腑取穴有妙招:如委中穴找腘窝横纹中点,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甲角旁操作时注意定位准确,配伍使用效果更佳掌握这些穴位,轻松应对头痛、腰腿痛等常见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按摩的14种常用手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按法,(2)摩法,(3)推法,(4)拿法,(5)捏法,(6)掐法,(7)揉法,(8)拍法,(9)击法,(10)点法,(11)擦法,(12)搓法,(13)摇法,(14)滚法,制作团队。
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后头部
玉枕穴
取穴小妙招
1、先找到后发际正中(后脑勺头发下缘中点
2、从发际中点垂直向上量约3横指(约2.5寸),再旁开1拇指宽度(约1.3寸)
3、触感提示:按压时可摸到枕骨上方的凹陷处,有轻微酸胀感即为穴位。
取穴口诀:
玉枕高卧后脑勺,发际上三旁一指,头痛鼻塞按它消。
功能主治:有清热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
按摩:用拇指按揉玉枕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头项痛。
位于项部
天柱穴
取穴小妙招:
1、先找到后发际正中(后脑勺头发下缘中点)
2、从发际中点旁开1拇指宽度(约1.3寸)。
3、触感提示:按压时可摸到斜方肌(后颈大筋)外侧的凹陷处,有明显酸胀感即为穴位。
功能主治:有清头明目、强筋骨的作用。主治后头痛,肩背痛,鼻塞,眩晕等。
按摩:用拇指按揉天柱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后头痛,眩晕。
取穴口诀:
天竺撑起后梁项,发际旁一指凹中藏,头痛项僵按他爽。
位于背部
大柕穴
取穴小妙招:
方法一颈背交界摸骨法
1、低头摸到颈后最突出的骨头(第七颈椎,即大椎穴)。
2、向下滑动1个棘突(即第一胸椎),旁开2横指(约1.5寸)
3、触感提示:按压时有明显酸胀感,深层可触及肌肉缝隙。
功能主治:有强筋骨、清邪热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鼻塞,鼻渊,咳嗽痰多,发热。
按摩:用拇指按摩大柕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兼备疼痛。
取穴口诀:
大柕镇守颈椎关,T1旁开两指宽,骨病感冒它都管。
风门
取穴小妙招:
大椎穴推算法
先找大椎穴,低头时,后颈最突出的骨性隆起,(第7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即大椎穴。
向下数2个棘突,从大椎穴垂直向下,摸到第2个骨性凸起(第2胸椎棘突)。
旁开1.5寸,从第2胸椎棘突向两侧水平量约2横指(约1.5寸),按压有酸胀感处即风门穴
功能主治:1、外感病:感冒、发热、咳嗽(常配合大椎、肺俞)2、肩背痛:肩颈僵硬、落枕(配合天宗、肩井)3、过敏性疾病:鼻炎、荨麻疹。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打圈揉按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
取穴口诀
风门把守第二椎,旁开两指感冒退,咳嗽背痛就找它,艾灸拔罐效果倍
心俞(重点)
取穴小妙招:
先找大椎穴,低头时后颈最突出的骨性隆起(第7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向下数5个棘突,从大椎垂直向下,摸到第5个骨性凸起(第5 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从第5胸椎棘突向两侧水平量约2横指,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处。
功能主治: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咳嗽,咯血,肩背痛。
按摩:用拇指按揉心俞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心痛,心悸。
心俞穴是调理心脏疾病和情志问题的重要穴位。
取穴口诀:
心俞镇守第五椎,旁开两指心神归,心悸失眠按这里,艾灸温通心阳回。
肺俞
取穴口诀:肺俞守在第三椎,旁开两指咳喘推,感冒痰多就按它,艾灸拔罐病邪退!
功能主治:肺俞穴时调理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感冒)的重要穴位。肺系疾病:咳嗽、哮喘、感冒(常配合大椎、风门)。皮肤病:荨麻疹、痤疮。虚弱调理:长期咳嗽、气短(可配合膏肓穴)。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打圈揉按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
子主题
子主题
督俞
取穴小妙招:
1、先找大椎穴,低头时后颈最突出的骨性隆起(第7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2、向下数6个棘突,从大椎垂直向下,摸到第6个骨性凸起(第6胸椎棘突),
3、旁开1.5寸,从第6胸椎棘突向两侧水平量约2横指,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处。
功能主治:有理气止痛、强心通脉的作用。主治心痛,脾胃病、腹胀、肠鸣、气逆。
按摩:用拇指按揉督俞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改善脾胃病。
取穴口诀:
督俞镇守第六椎,旁开两指气血归,胸闷胃痛按这里,艾灸温通病邪退。
督俞穴是调理心血管疾病和背部疼痛的重要穴位。
膈俞
膈俞穴是调理血症和膈肌痉挛的重要穴位。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肩胛下角定位法(最简便)
1、双手自然下垂,找到两侧肩胛骨下角
2、两侧肩胛下角连线正对第7胸椎棘突
3、从该棘突旁开1.5寸,(约2横指)即膈俞穴。
功能主治: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主治呕吐、呃逆、吐血、气喘。
按摩:用拇指按揉膈俞100--200次。每天坚持按摩,可以缓解气喘。
取穴口诀:
膈俞镇守第七椎,肩胛下角连线对,血会膈俞功效奇,贫血呃逆都能退。
肝俞(重点)
肝俞穴是调理肝胆疾病和情志问题的关键穴位。
取穴小妙招:
(1)肩胛骨黄金定位法(最推荐)
1.双手叉腰,肘关节尽量向前,
2、摸到肩胛骨下角,其连线正对第7胸椎,
3、从第7胸椎向下数2个棘突到第9胸椎,
4,旁开两横指(约1.5寸)凹陷处。
取穴口诀
肩胛下角数两椎,旁开二指肝俞位,胁痛目赤情绪差,常按此穴病自退。
功能主治:有疏肝明目,降火止痉的作用。主治胁痛,黄痘,眼疾,癫狂痫。
按摩:每日早晚各按揉3分钟。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
经典配伍:
肝郁气滞:配太冲+期门;
目赤肿痛:配太阳+凤池;
情志抑郁:配内关+三阴交。
胆俞
取穴小妙招:
(1)肩胛骨黄金定位法(最准确)
1、双手叉腰,摸到两侧肩胛骨下角子主题
2、肩胛骨下角线正对第7胸椎(T7)
3、从T7向下数3个棘突到第10胸椎(T10)
4、旁开两横指(约1.5寸)凹陷处
功能主治: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胆疾、眼疾、呕吐、胁痛、口苦。
按摩:用拇指按揉胆俞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改善口苦。
取穴口诀:肩胛下角数三椎,旁开二指胆俞位,口苦胁痛笑话差,常按此穴胆气归。
操作建议:饭后一小时按揉,配合顺时针摩腹效果更佳。
经典配伍:
胆囊炎:配阳陵泉+日月;
口苦咽干:配肝俞+太冲;
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中脘。
脾俞
取穴小妙招
(1)肋骨定位法(最准确)
1、双手叉腰,找到最低一根肋骨(第12肋)
2、向上摸1膈锥体到第11胸椎,
3、旁开两横指凹陷处。
(2)肚脐对应法
1、平躺时肚脐正对第2腰椎(L2)
2\向上数3个锥体到第11胸椎
3、脊柱旁开两横指
(3)肝俞下推法)
1、先找到肝俞穴(第9胸椎
2、向下数2个锥体到第11胸椎
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功能主治: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水肿、嗜睡、乏力、便血、畏寒证。
取穴口诀:肋骨上推一个椎,旁开两指脾俞位,腹胀便溏食欲差,常揉此穴脾胃开。
按摩:手掌小鱼际上下搓热。
经典配伍:
消化不良:配中脘+足三里;
腹泻:配天枢+关元;
贫血:配膈俞+血海。
胃俞
取穴小妙招:
肋骨定位法(最推荐):
1、双手叉腰,找到最低一根肋骨(第12肋)
2、肋骨下缘对应的锥体就是第12胸椎
3、旁开两横指凹陷处
肚脐对应法:
1、平躺时肚脐正对第2腰椎(L2)
2、向上数2个锥体到12胸椎
3、脊柱旁开两横指
脾俞下推法:
1、先找到脾俞穴(第11胸椎)
2、向下摸1个锥体到第12胸椎
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功能主治:有理中降逆,和胃健脾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胃寒证,胃脘痛,腹胀,肠鸣。
取穴口诀:肋骨下缘找锥体,旁开二指胃俞位,胃痛胃胀消化差,长按此穴胃气归。(操作建议:饭后2小时操作最佳)
按摩:用掌根顺时针揉按5分钟。
经典配伍:
胃痛:配中脘+足三里;
呕吐:配内关+公孙;
胃胀:配梁门+天枢。
位于腰部
三焦俞
三焦俞是调理水液代谢和内分泌的关键穴位。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肋骨-髂肋连线法(最精准)1、双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第12肋骨下缘2、肋骨下缘与髂嵴(骨盆上缘)连线的中点即第1腰椎(L1)3、从L1棘突旁开2横指(1.5寸),肌肉凹陷处。
方法2:肚脐对应法:1、平躺时肚脐正对第2腰椎(L2)2、向上数1个锥体到第1腰椎(L1)3、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方法3:肾俞辅助法:1、先找到肾俞穴(第2腰椎旁开1.5寸)2、向上1个锥体到第1腰椎(L1)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功能主治: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作用。主治腹胀、肠鸣、腰痛、小便不利、水肿。
取穴口诀:肋骨髂肋取中点,旁开二指三焦俞,水肿尿频免疫差,温灸此处百病消。
按摩:握拳用指关节上下推擦
肾俞
肾俞穴是补肾强腰的第一要穴。适合调理腰痛、肾虚及生殖系统问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肚脐水平线法(最精准)1、站立或俯卧,找到肚脐正后方。2、肚脐对应脊柱的锥体即为第2腰椎(L2)3、旁开两横指(约1.5寸),按压有深部酸胀感
方法2:髂嵴连线法:1、上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骨盆上缘最高点(髂嵴)2、两侧髂嵴连线正对第4腰椎(L4)3、向上数2个锥体到第2腰椎(L2),再旁开1.5寸
方法3:简易体表标志:1、后腰两侧自然凹陷处(俗称腰眼)上1横指2、脊柱旁开约两横指宽度
功能主治: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腰痛,腰膝酸软。
取穴口诀:肚脐对腰找L2,旁开二指肾俞守,腰痛肾虚精力差,常搓此穴似仙丹。
按摩:搓热掌心后上下搓擦至发热,早晚各100次。(最佳操作时段17:00--19:00肾经当令时)
经典配伍:
肾阳虚:配命门+关元;
腰痛:配委中+阿是穴;
耳鸣:配太溪+听宫
气海俞
气海俞是调理下焦气机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腰痛、腹胀及生殖系统问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髂嵴连线法(最精准)
1、双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骨盆最高点(髂嵴上缘)主题
2、两侧髂嵴连线正对第4腰椎(L4)
3、向上数1个锥体到第3腰椎(L3),旁开两横指。
方法2:肚脐对应法
1、平躺时肚脐正对第2腰椎(L2)
2、向下数1个锥体到第3腰椎(L3)
3、脊柱旁开两横指凹陷处
方法3:肾俞下推法
1、先找到肾俞穴(第2腰椎旁开1.5寸)
2、向下摸1个锥体到第3腰椎
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功能主治:有益肾壮阳,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痛经、月经不调、痔疮、小便不利、腰痛、腰膝酸软、水肿。
取穴口诀:髂嵴上推一椎间,旁开二指气海关,腰痛腹痛二便难,温通此处气机转!
按摩:握拳用掌指关节上下推擦(力度透达深层)(最佳操作时段:辰时7--9点胃经当令)
艾灸:回旋灸10分钟(改善寒性腹痛)
经典配伍:
慢性腰痛:配委中+命门;
腹胀便秘:配天枢+足三里;
月经不调:配关元+三阴交
关元俞
关元俞穴是调理下焦虚寒和泌尿生殖系统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腰痛、遗尿及妇科问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髂嵴连线法
1、双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骨盆最高点(髂嵴)
2、两侧髂嵴连线正对第4腰椎(L4)
3、向下数1个锥体到第5腰椎(L5),旁开两横指
方法2:骶骨上推法
1、找到骶骨最上端的骶骨岬(平躺时臀沟上端)
2、向上推1个锥体即为第5腰椎
3、脊柱旁开两横指凹陷处
方法3:大肠俞辅助法
1、先找到大肠俞(第4腰椎旁开1.5寸)
2、向下摸1个锥体到第5腰椎
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功能主治: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肠鸣、腹胀、泄泻。
取穴口诀:髂嵴下推一指间,旁开二指关元俞,腰骶冷痛尿频急,温灸此处病自除!
按摩:握拳用指关节上下推擦(力度透达深层)
艾灸:隔姜灸5--7壮(适合虚寒型腰痛)
经典配伍:
慢性腰痛:配肾俞+委中
夜尿频多:配中极+三阴交
痛经:配次髎+地机
位于骶部
小肠俞
小肠俞穴是调理下焦湿热和泌尿系统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腹泻、腰骶痛及泌尿问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骶骨孔定位法(最精准)1、俯卧位,找到臀部上方倒三角的骶骨2、从骶骨最上端向下摸到第1对骶后孔(距正中线约1.5寸)3、穴位就在骶后孔内侧凹陷处
方法2:关元俞下推法:1、先找到关元俞(第5腰椎旁开1.5寸)2、向下摸1个锥体倒第1骶椎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方法3:髂后上棘连线法1双守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髂后上棘2、两侧髂后上棘连线正对第2骶椎(s2)3、向上数1个锥体倒第1骶椎(S1),旁开1.5寸
功能主治:有益肾助阳的作用。主治腹痛、泄泻、遗尿、遗精。
取穴口诀:骶骨上凹一指半,旁开二指小肠俞,腹泻尿痛腰骶伤,点按此处效入神。
按摩:用肘尖点按(力度需透达深层)
艾灸:膈蒜灸5壮。(适合湿热型腹泻)
经典配伍:慢性腹泻:配天枢+上巨虚;泌尿感染:配中极+阴陵泉;腰骶痛:配次髎+委中。
现代应用:1、肠易激综合征调理2、慢性盆腔炎辅助治疗3、坐骨神经痛缓解
膀胱俞
膀胱俞穴是调理泌尿系统的关键穴位。特别适合改善膀胱炎、尿频尿急等问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骶骨孔定位法(最精准)1、俯卧位,摸到臀部上方的骶骨2、从骶骨最上端向下找到第2对骶后孔3、穴位就在骶后孔内侧1.5寸凹陷处
方法2:小肠俞下推法1、先找到小肠俞(第1骶椎旁开1.5寸)2、向下摸1个锥体倒第2骶椎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方法3:髂后上棘连线法1、上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髂后上棘2、两侧髂后上棘连线正对第2骶椎3、旁开1.5寸即为膀胱俞
功能主治:有清热利尿、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泄泻、便秘、遗精、遗尿。
取穴口诀:髂后上棘连线平,旁开二指膀胱俞,尿频尿急不用慌,温灸此处保安康。(最佳操作时段:申时15--17点膀胱经当令)
经典配伍:尿路感染:配中极+三阴交;尿失禁:配关元+太溪;前列腺炎:配次髎+阴陵泉
按摩:用拇指按揉膀胱俞100--200次,每天坚持改善泄泻、遗尿等。(拇指需深按至骶骨面才有明显效果)
中膂俞
中膂俞穴是调理腰骶问题和肠道功能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腰肌劳损合腹胀便秘。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骶骨孔定位法(最精准)1、俯卧位,找到臀部上方的骶骨2、从骶骨最上端向下摸到第3对骶后孔3、穴位在骶后孔内侧1.5寸凹陷处
方法2:膀胱俞下推法1、先找到膀胱俞(第2骶椎旁开1.5寸)2、向下摸1个锥体倒第3骶椎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方法3:尾骨上推法1、找到尾骨尖(臀部沟上端)2、向上推3个锥体即为第3骶椎3、旁开1.5寸
取穴口诀:骶骨中凹一指半,旁开二指中膂俞,腰痛便秘坐骨伤,深按此处效非常。
经典配伍:腰骶痛:配委中+大肠俞;便秘:配天枢+支沟;坐骨神经痛:配环跳+阳陵泉
按摩:用肘尖点按(力度需透达深层)
艾灸:隔姜灸5壮(适合寒性腰痛)
白环俞
白环俞穴是调理腰骶问题合生殖系统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遗精、带下及腰骶冷痛。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骶骨末端定位法(最精准)
1、俯卧位,找到尾骨上方凹陷的骶骨裂孔
2、从骶骨裂孔向上推1个锥体到第4骶椎
3、旁开两横指(1.5寸)肌肉凹陷处
方法2:中膂俞下推法
1、先找到中膂俞(第3骶椎旁开1.5寸)
2、向下摸1个锥体到第4骶椎
3、保持相同旁开距离
方法3:臀沟标志法
1、站立位摸到臀沟(臀部皱褶)
2、臀沟顶端向上2横指处
3、脊柱旁开两横指
取穴口诀:骶骨末端上一椎,旁开二指白环俞,遗精带下腰骶痛,温灸此处保安康。
功能主治:有益肾固精的作用。主治腰腿痛、遗尿、遗精。
经典配伍:
遗精早泄:配肾俞+关元
带下病:配带脉+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配环跳+昆仑
按摩:掌根环形揉按5分钟。
艾灸:回旋灸10分钟(适合虚寒证)
现代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
盆腔炎康复
骶髂关节紊乱
会阳
会阳穴是调理肛肠疾病合生殖问题的特效穴。适合改善痔疮、前列腺炎及阴部湿痒。
标准位置:尾骨尖旁开0.5寸(约半横指)
现代意义:调节肛门括约肌和盆腔神经丛
混合痔术后康复子主题
慢性前列腺炎
肛周神经痛
取穴定位:位于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取穴小妙招
方法1:尾骨尖触诊法(最精准)
1、俯卧位。摸到尾骨末端尖突
2、从尾骨骨尖向两侧旁开半横指(约0.5寸)
3、深层按压有向肛门放射的酸胀感
方法2:骶尾关节推算法
1、先找到骶骨裂孔(尾骨上方凹陷)
2、向下推至尾骨尖
3、旁开半横指凹陷处
方法3:臀沟定位法
1、站立位找到臀沟(臀部皱褶)顶端
2、向两侧旁开半横指
3、深层按压有特异针感
经典配伍:
痔疮出血:配承山+二白
前列腺炎:配中极+三阴交
阴部湿疹:配蠡沟+血海
取穴口诀:尾骨尖旁半指宽,会阳穴在肛周边,痔疮阴痒前列腺,针刺此处效立现。
操作指南
针刺:斜向肛门方向进针1--1.5寸(需专业医师操作)
艾灸:雀啄灸3-5分钟(改善阴部湿冷)
按摩:用拇指按揉会阳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改善阳痿。
八髎穴
八髎穴是调理妇科、男科及腰骶问题的核心穴位组。掌握这套技巧可精准定位全部4对穴位,适合改善痛经、前列腺炎及腰骶劳损。
组成: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双侧共8穴)
标准位置
上髎:第1骶后孔(S1)
次髎:第2骶后孔(S2)
中髎:第3骶后孔(S3)
下髎:第4骶后孔(S4)
解剖关键:骶骨背面4对骶后孔,深部为骶神经穿出去。
取穴定位:位于骶部。分别正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后孔中。
取穴小妙招
方法1:摸骨定位
1、俯卧位,找到臀部上方倒三角形的骶骨
2、沿骶骨中线向下触摸,可触及4对凹陷(骶后孔)
方法2:骶后上棘连线法
1、双手叉腰,拇指朝后摸到髂后上棘(骨盆后上方骨突)
2、两侧髂后上棘连线正对第2骶椎(S2)
次髎:连线中点旁开1横指(约0.8寸)
上髎:次髎上1横指
中髎:次髎下1横指
下髎:中髎下1横指
3、体表投影验证
四对穴位呈“八”字形分布,间距约1横指
按压时有向会阴部或下肢的放射性酸胀感
经典配伍
痛经/不孕:配关元+三阴交
前列腺炎:配中极+太溪
腰突症:配委中+大肠俞
操作指南
针刺:斜向内测进针1.5-2寸
艾灸:用四孔艾灸盒覆盖八髎区,灸2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按揉八髎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改善月经不调,阳痿。
取穴口诀:骶骨四孔八字排,髂棘连线定次髎,上中下髎顺次找,妇科男病此穴消。(最佳操作时段:申时15--17点膀胱经当令时)
位于大腿后面
承扶
承扶穴是调理下肢问题和臀肌劳损的关键穴位。适合改善坐骨神经痛、下肢瘘痹及痔疮。
标准位置:臀横纹中点(臀沟中点)
取穴位置:位于大腿后面,臀沟的中点处。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臀沟中点法(最直观)
1、站立或俯卧,暴露臀部
2、找到臀部下缘横纹(臀沟)正中央
3、按压有向大腿后侧放射的酸胀感
方法2:骨性标志法
1、先摸到坐骨结节(臀部最低处骨突)
2、向上1横指(约1寸)至臀沟中点
方法3:肌群触诊法
1、双手叉腰,用力收缩臀大肌
2、臀肌下缘与大腿后肌群交界凹陷处
取穴口诀:臀沟正中是承扶,坐骨神经此穴通,腰腿疼痛痔疮苦,深按此处见奇功。
经典配伍:
坐骨神经痛:配委中+昆仑
下肢瘫痪:配阳陵泉+悬钟
痔疮出血:配承山+二白
功能主治: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腰痛、便秘。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或弹拨承扶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下肢疼痛。
艾灸:隔姜灸5--7壮(适合寒性疼痛)
子针刺:直刺2--3寸,(出现触电感需立即退针)
殷门
殷门穴是调理腰腿疼痛和坐骨神经的关键穴位,掌握这些技巧可精准刺激下肢膀胱经气。
标准位置:承扶穴(臀横纹中点)与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
取穴位置:位于大腿后面,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臀沟下6寸。
取穴小妙招
方法1:骨度分寸法
1、先定位两大标志
上基准点:承扶穴(臀横纹中点)
下基准点:委中穴(腘窝横纹中点)
2、两点连线的中点上1寸(共7寸取上6/7处)
方法2:手掌测量法
1、患者俯卧,医者用其本人手掌测量
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
取一半即为6寸
2、从承扶穴向下量一横掌(约6寸)
方法3:体表标志法
1、大腿后侧中央明显肌沟中
2、约在承扶穴与委中穴的2/3位置
3、按压时有向足跟放射的酸胀感
取穴口诀:承扶委中连一线,中上六寸殷门现,腰腿疼痛部可忍,深按此穴急如箭!
经典配伍:
腰椎间盘突出:配大肠俞+环跳
股后肌拉伤:配委中+承山
下肢痿痺:配阳陵泉+悬钟
功能主治:有舒筋活络,强腰膝的作用。主治下肢后侧疼痛,腰腿疼。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或弹拨殷门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下肢后侧疼痛。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殷门5--1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下肢疼痛。
位于小腿后面
合阳
合阳穴是调理腰腿疼痛和小腿痉挛的关键穴位。适合改善下肢痿痺、崩漏及疝气。
标准位置:委中穴(腘窝横纹中点)直下2寸(约3横指)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后面,啡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腘横纹下2寸。
取穴小妙招
方法1:委中下推法
1、先找到委中穴(腘窝横纹正中央)
2、从委中垂直向下量3横指(约2寸)
3、啡肠肌两肌腹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2:肌腱触诊法
1、俯卧位,屈膝90度使啡肠肌紧绷
2、摸到小腿后侧隆起的“人”字型肌腹分叉处
3、分叉顶点下方凹陷即为合阳穴
方法3:骨度分寸法
1、委中至承山(腓肠肌下缘)总长8寸
2、取上1/4处(委中下2寸)
取穴口诀:委中直下三指宽,腓肠分叉合阳藏,腰腿抽筋崩漏苦,针刺艾灸保安康。
经典配伍:
急性腰扭伤:配人中+后溪
小腿抽筋:配承山+阳陵泉
崩漏:配隐白+三阴交
功能主治:有强健腰膝、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疝气、崩漏、腰背疼痛,下肢痿痺。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合阳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改善疝气、崩漏。
艾灸:雀啄灸5--7壮(寒性疼痛)
承筋
承筋穴是调理小腿痉挛和腰腿疼痛的特效穴,适合改善腓肠肌痉挛、痔疮及下肢痿痹。
标准位置:腘横纹下5寸(约7横指),腓肠肌两肌腹中央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后面,腓肠肌两肌腹之间,腘横纹下5寸。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肌肤隆起法
1、俯卧位,脚尖用力蹬墙使腓肠肌紧绷
2、小腿后侧出现明显“人”字形肌腹隆起
3、两肌腹交汇的最高点即为承筋穴
方法2:委中承山连线法
1、先定位
委中穴(腘窝横纹中点)
承山穴(腓肠即下缘凹陷处)
2、两点连线的中点稍向上方(5/8处)
方法3:骨度分寸法
1、腘横纹至外踝尖总长16寸
2、取腘横纹下5寸(约7横指)
取穴口诀:腓肠隆起正中央,委中下五承筋藏,腿转筋时痛难忍,重按此穴即松绑!
经典配伍:
小腿抽筋:配阳陵泉+承山
腰椎间盘突出:配大肠俞+环跳
痔疮疼痛:配二白+孔最
功能主治: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腰腿疼痛,下肢痉挛、抽筋。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承筋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腰腿疼痛。
艾灸:隔蒜灸5壮(治顽固性肌痉挛)
现代应用:
运动后肌肉酸痛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跟腱炎辅助治疗
承山
承山穴使调理小腿痉挛和肛肠疾病的第一要穴。掌握这些技巧可精准定位,快速缓解腿抽筋、痔疮疼痛等问题。
标准位置:腓肠肌两肌腹下方凹陷处(伸直小腿时呈“人”字形尖端)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后正中,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足跟提锺法(最精准)
1、站立位提起足跟,使腓肠肌绷紧
2、小腿后侧出现明显“人”字形肌腹凹陷
3、凹陷正中央即为承山穴
方法2:委中-跟腱连线法
先定位:
上基准点:委中穴(腘窝横纹中点)
下基准点:昆仑学(外踝与跟腱之间)
两点连线的下1/3凹陷处
方法3:体表标志法
1、胫骨内侧缘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2、小腿后侧最凹陷处
取穴口诀:腓肠肌下凹陷藏,人字尖端承山乡,腿抽筋时掐此处,痔疮腰痛效非常。
经典配伍:
急性腰扭伤:配人中+后溪
痔疮出血:配二白+长强
下肢瘫痪:配阳陵泉+悬钟
功能主治: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痔疮、便秘、腰腿疼痛、下肢孪痛。
操作指南:
按摩:拇指应斜向上45°深按,力度以产生足底放射感为佳。用拇指按摩承山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改善小腿疼痛等。
艾灸:隔姜灸7壮(寒性抽筋)
现代应用
运动后肌肉痉挛
坐骨神经痛
肛肠术后疼痛
飞扬
飞扬穴是调理腰腿疼痛和头痛眩晕的重要穴位。适合改善坐骨神经痛、目眩鼻塞等问题。
标准位置:昆仑穴(外踝于跟腱之间)直上7寸(约10横指)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后面,昆仑穴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
取穴小妙招:
方法1:昆仑直上法(最精准)
1、先找到昆仑穴(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
2、从昆仑穴垂直向上量7寸(约10横指)
3、小腿后外侧肌肉隆起处
方法2:承山穴辅助法
1、先定位承山穴(腓肠肌下缘凹陷处)
2、向外侧旁开1寸,再向上1寸
3、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方法3:骨度分寸法
1、腘横纹至外踝尖总长16寸
2、取外踝尖上7/16处(约腘横纹下9寸)
取穴口诀:昆仑直上七寸长,小腿外侧飞扬藏,腰腿疼痛头目眩,络穴通调效非常。
经典配伍:
腰腿疼痛:配肾俞+委中
头痛眩晕:配凤池+太阳
鼻塞鼻衄:配上星+迎香
功能主治: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腹痛、痔疾、小腿疼痛、疝气。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腰腿疼痛。
艾灸:回旋灸10分钟(虚寒症)
位于腘横纹中点
委中
委中穴是调理腰背疼痛和下肢问题的“四总穴”之一。掌握这些技巧可精准定位,快速缓解急性腰痛,小腿痉挛等问题。
标准位置: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取穴位置:位于腘横纹中点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腘窝横纹法
1、俯卧位或站立位扶墙,暴露腘窝
2、找到膝盖后方最明显的横纹(腘横纹)
3、横纹正中央凹陷处即为委中穴
方法2:肌腱触诊法
1、屈膝90°使腘窝肌腱显露、
2、摸到外侧的股二头肌腱和内侧的半腱肌腱
3、两肌腱之间的中点凹陷
方法3:骨性标志法
1、先定位膝盖骨(髌骨)下缘
2、向后方垂直延申至腘窝凹陷处
取穴口诀:腘窝横纹正中央,委中穴在凹陷藏,腰背疼痛求此穴,点刺放血效最强。
经典配伍:
急性腰扭伤:配人中+后溪(先刺人中,后点按委中)
下肢痿痹:配阳陵泉+悬钟
高热中署:配十宣放血
强
功能主治:有舒筋活络、凉血解毒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腰背痛、下肢疼痛。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委中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腰背痛。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委中5--10分钟,每天1次,可改善小便不利,腰背疼、遗尿等。
位于足外侧
足通谷
足通谷穴是调理头痛、目眩和鼻衄的特效穴。适合改善头面五官疾病和足部疼痛。
标准位置:第5跖趾关节前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取穴小妙招
方法1:跖趾关节触诊法(最精准)
1、找到小脚趾根部凸起的第5跖趾关节
2、沿脚掌外侧向前摸到关节前缘凹陷
3、脚背与脚底皮肤交界处(赤白肉际)即为穴位
方法2:赤白肉际对比法
1、将脚掌平放,观察脚背(白)与脚底(红)分界线
2、小趾外侧分界线上,第5跖趾关节前方凹陷
方法3:骨度分寸法
1、从足外侧踝尖至小趾尖划连线
2、去前1/5与后4/5交界处
取穴口诀:小趾关节前凹陷,赤白交界压酸胀。
经典配伍:
头痛/颈椎病:凤池+天柱+太阳
鼻塞/鼻衄:内庭+上星
焦虑/失眠:神门+内关
腹胀/水肿:足三里+阴陵泉
眼肿/目赤:睛明+太冲
操作指南
按摩:用拇指按揉足通谷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缓解头痛。
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
至阴
取穴位置: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功能主治:有正胎催产、清头明目的作用。主治胎位不正,头痛。
取穴小妙招
快速定位三步法
1、捏住小脚趾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脚的小趾趾甲(小拇指指甲)
2、滑动到外侧角
沿着趾甲边缘,向小趾外侧(靠近无名指的一侧)滑动,在趾甲外侧角,(即远离中线的边缘角)的位置停下。
3、按压凹陷处
指腹稍向下按压(离开甲床),能摸到一个骨棱角旁的微小凹陷,轻按时会有明显酸胀感--这就是至阴穴。
4、位置总结
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旁约0.1寸(1粒米宽度)的凹陷处。
触感辅助确认(更精准)
指甲外缘:确认手指在趾甲外侧边缘线旁(非正下方)
骨棱角:穴位紧贴小趾末节趾骨(远端趾骨)外侧的棱角下缘,类似骨头拐角的小凹坑。
酸胀感:用指甲轻掐此处会感觉酸痛,周围皮肤则无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