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解读(王蔷老师版),课程目标将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转向“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都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
编辑于2025-09-04 20:21:30《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解读(王蔷老师)
引言
课程目标将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转向“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都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
主要内容
英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三大时代
双基目标时代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词汇、语音、语法知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工具性特征
三维目标时代
工具性仍占主导地位,未与人文性融合统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时代
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核心素养-英语课程改革的新任务
OECD1997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
A competence is more than just knowledge or skills. It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meet complex demands, by drawing on and mobilising psychosocial resources (includ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
核心素养的要素选取
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要素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思维与创造力、问题解决、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责任)、自我规划等素养。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些共同素养,以适应21世纪的挑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6.9)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关注培养学生文化、自主性、社会性
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
正确的价值观
必备品格
学会做人
具备独立思考、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养成?
关键能力
学会做事
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方法,并有效运用交际能力和信息技术等工具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
对学科育人价值已经取得的共识
每门课程都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场域,是实化、细化、具体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核心环节。
实现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仅靠中介符号是难以实现的,而必须依托语言所承载的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
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要以学科核心内容(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核心活动为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英语新课标的全景育人蓝图
(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了)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定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
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课程理念
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
内容构成与要求
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标准
实施建议
教学、评价、教材、资源、教研与培训建议
附录
教学参考
核心素养学段特征、语音、词汇、语法项目表、教学案例
11版与22版课标整体比较
22版强调了课程性质、理念的统领作用;有专门的课程内容章节;明确学业质量;补充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英语新课标的特点
鲜明的育人导向——构建了全景育人蓝图
全方位的系统改革,课标各部分间紧密关联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情境化
主题为引领,凸显文化的育人价值
重视质量把关和目标落地
强调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英语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课程理念的变化
是否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单独有了课程内容;强调教学途径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课程目标的变化
从简单加法走向关联整合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都融汇在语言能力(素养)里;情感态度依托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内涵
语言能力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是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文化意识
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维品质
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学习能力
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课程总目标(2022版)
发展语言能力
能够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异同,逐步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
培育文化意识
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思维品质
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提高学习能力
能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会反思和评价学习进展,调整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
课程结构的变化
重构分级课程体系
分级体系
2011版义教课标课程目标结构图 VS 2022版义教课标课程内容分级体系
22年版设计了专门的一、二年级为预备级
课程内容的变化
主题和语篇的学习进入运作性知识中
动态层面
客观、公共性知识要与学生经验、个人知识建立联系
通过逐步循环到完全内化:螺旋上升式的循环
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功能及关系
主题
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
语篇
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既包括连续性文本,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歌曲、歌谣、韵文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还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以及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
语言知识
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它们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文化知识
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物质文化的知识,也包括哲学、科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的知识
语言技能
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具体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写是表达性技能
学习策略
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
内容变化
划重点——三大主题范畴-主题群-子主题(与学生生活有紧密、明确的价值导向)
10个主题群(2级和3级)
主题
人与自我
生活与学校
做人与做事
人与社会
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
文学、艺术与体育
历史、社会与文化
科学与技术
人与自然
自然生态
环境保护
灾害防范*
宇宙探索*
划重点——语篇类型
特别强调基于语篇的学习
划重点——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
结构与(2017版)高中课标相近
语音的表意功能
(通过阅读)关注词汇的使用
强调语法知识(如时态)的形式、意义和用法
划重点——语篇知识
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篇达到交际目的的知识
划重点——文化意识 VS 文化知识
重要的育人来源: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
划重点——语言技能
划重点——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交际策略
情感管理策略
学业评价的变化
划重点——整体画像和典型表现测评
分级别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学业质量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及其学段目标,结合课程内容,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去描述个学段学业成就典型表现
课程实施的变化
教学建议
(22版)七条建议都围绕“育人”主线展开,明确教学的组织方式、提出整合与把握内容的要求,引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各条目间有机关联、语言精炼,易读易懂,便于操作,为有效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具体关注
单元整体教学
实现语篇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篇研读
书面语篇的研读
对语篇中配图也要研读,关注图片中人物或动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他配,以及场景布局等传递的意义
What
主题意义
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说了什么
Why
主题意义
作者意图
语篇传递了什么意义、态度和价值观念
How
语言修辞
文体结构
是怎样写的/如何组织的;文体特征、结构和语言特点
口语语篇的研读
关注呈现形式
以对话还是独白、访谈、指令等方式呈现
关注其语境的正式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等
如果是对话,要关注对话场合的正式程度和说话人的身份,其语言表达方式是随意、直接、客气还是委婉?说话人使用了什么样的交际策略等
教学途径
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为落实新时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而提出的中国外语教学的主张和解决方案。其核心是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构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实施指导。
围绕主题、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策略,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探究文化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
秉承的理念
在体验中学习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迁移中创新
促进学生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
倡导的方式
基于语篇(建构知识)——深入语篇(转化能力)——超越语篇(形成素养)
学习理解
感知与注意
获取与梳理
概括与整合
应用实践
描述与阐释
分析与判断
内化与运用
迁移创新
推理与论证
批判与评价
想象与创造
采用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系列活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评 一体化
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
强调了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理念
教
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
教师“教的如何”,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
学
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
学生“学得如何”,直接决定育人的效果
评
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评得“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育人的质量
评价建议
划重点——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浮动主题课堂评价
作业评价
期末评价
单元评价
开展单元持续性评价
评价连续体:低阶-高阶-素养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划重点——关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凝聚智慧,建立教师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更新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精髓
研读教材,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
聚焦课例,开展反映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
坚持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课堂,扎根实践,改进教学
拓宽渠道,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结语:英语新课标对教师的挑战
深研课标,转变理念,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引领英语教育改革
从碎片表层化教学转向素养立意、主题引领的整合性深度教学
从聚焦表层和碎片化知识的教学走向深层的概念化教学
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从单一语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开展新型教研和教学改进
从外语教学转向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