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教育衔接
这是一篇关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思维导图。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七章节 思维笔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应,他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本思维导图介绍了想象的主要特征、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学前儿童的记忆:1.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步发展;2.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3.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4.记忆保持时间延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幼儿园教育衔接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衔接概述
一、 含义
幼儿园教育衔接即指幼儿园教育与纵向上的托儿所教育、小学教育和横向上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其教育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连接、沟通与融合的教育关系。
二、 类型
(一)纵向教育衔接与横向教育衔接
1. 纵向:托儿所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2. 横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广义的教育衔接与狭义的教育衔接
1. 广义的教育衔接:广泛性、整体性、全面性
2. 狭义的教育衔接:教育中某两个特定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内容上的衔接
(三)全面教育衔接与专门教育衔接
1. 全面教育衔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
2. 专门教育衔接:针对某一阶段、某一环境进行专门的教育联系
三、 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节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衔接
一、 意义
(一)家园合作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家园合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家园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二、 任务/内容
(一)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家园配合的教育
(四)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
三、 原则
(一)平等
(二)尊重
(三)责任分担
(四)互惠
第三节 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衔接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中向儿童和全体居民广泛进行育儿知识、教养技术和教育观念培养的教育活动。
一、意义
(一)幼儿园以自身教育优势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二)社区以丰富资源协助幼儿园教育,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为家长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提升社区家长的教育水平
二、内容
(一)幼儿园利用多种途径,为社区教育服务
1. 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带动社区和谐关系的建立
2. 以幼儿园师资等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便利
3.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幼儿园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社区利用多种资源,为幼儿园提供教育平台
1. 建立社区“三优”学前教育工作网络,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2. 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 社区的文化氛围、精神文明对幼儿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 社区参与教育管理工作
三、策略
(一)构建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二)建立社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三)做好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双向服务
(四)促进家园、园际、社区间良性互动
四、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理念日趋科学完善
(二)以托幼机构为依托,建立社区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模式
(三)日趋完善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的建成
第四节 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
二、 差异
(一)社会要求的差异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教学为主要形式
(二)生活制度的差异
幼儿园动静交替游戏为主;小学课堂学习为主
(三)师生关系的差异
幼儿园教师整日与幼儿相伴;小学教师和学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
(四)学习环境的差异
幼儿园学习、生活的设施一般都相对集中;小学教室主要是成套的课桌椅
三、 任务
(一)帮助儿童生理适应
身体条件
(二)帮助儿童心理适应
心理上做好的当小学生的积极准备
(三)帮助儿童能力适应
记作业、收拾书包
(四)帮助儿童社会适应
人际交往
四、 工作要求
(一)幼儿园的入学准备
1. 大班儿童进行的专门入学准备
(1) 激发幼儿良好的入学动机
(2)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不断提高幼儿的基本学习能力
(4)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二)小学的准备
1. 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
2. 小学要注重环境创设
3. 培养幼儿新环境的归属感
4. 减轻作业负担,多渠道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
5. 重视游戏作用,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各样感性知识
(三)家长的准备
1. 增强幼儿的信心
2. 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3. 适时调整幼儿生活规律
4.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5. 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
四、方式
(一)个别方式
1. 家庭访问
2. 个别家谈
3. 家园联系手册
4. 家长咨询
5. 教师信箱和便签
6. 电话及网络平台
(二)集体方式
1. 家长会
2. 家长委员会
3. 家长学校或家教讲座
4. 家园联系园地
5. 家长开放日
6. 家教经验交流
7.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