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篇关于《少有人走的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派克基于近二十年的心理治疗经验,结合自身成长与职业历程,撰写了《少有人走的路》,旨在揭示心智成熟的本质,帮助读者直面人生困境,实现自我成长。
这是一篇关于《像高手一样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书中提出了一整套严谨且实用的问题解决方法论,即“问题解决4S法”。该方法论涵盖问题陈述、问题建构、问题求解及解决方案推销四个核心步骤,帮助读者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学会破解任何富有挑战性的商业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定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何为定位,进入心智,三种陷阱,给自己和职业定位,成功六部曲,定位的规则。首次提出“定位理论”,主张通过占据消费者心智构建商业竞争优势,对全球营销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阿里巴巴基本动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报,四会,人才赋能,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团队沟通。该书聚焦中基层管理者的实践需求,系统梳理了阿里巴巴的团队管理方法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推迟满足感
承担责任
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关键在于积极的态度
人生苦难重重
领悟这句话后,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
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带来痛苦,同时也可以开启智慧
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激发个人的勇气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神经官能症
为自己强加责任
常说“我本来可以”、“我本不应该”
缺少勇气和个性,做出错误判断
认为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
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人格失调症
不承担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归咎于他人
常说“我不能”、“我不得不”
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行为是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
习得性无助
培养孩子的自律
父母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
了解孩子发生问题的本质,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倾听孩子心声
父母的爱,决定家庭教育的优劣
给孩子做出榜样
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自尊自爱作为孩子人生的起点
自我照顾、自我珍惜
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很多问题不能马上解决,需要一步步解决,要有解决问题的恒心
逃避责任的表现
出现问题,认为与自己无关
问题出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
逃避问题和痛苦,不能解决问题,心智也不会成熟
面对问题,找到自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重视问题,问题拖得越久,解决起来更加艰难
实事求是,杜绝虚假
越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
对事实了解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
对事实认识的越清楚,未来视野就会越开阔
对世界的观察需要不断更正,认知才会越准确
不抗拒新知识和已有认知对立的信息
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自我反省
勇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
保持真诚
允许他人来检视自己
捷径必须合理,不能使用欺瞒和谎言
真诚原则
永远不要说假话
除非迫不得已,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而隐瞒部分真相
只有在对方有利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对方能否借助这个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不要低估事实给对方心灵成长的帮助
需要把持得当,确立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既追求诚实,也需要隐瞒部分真相
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既要延迟满足,也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
最高原则是放弃
为达到平衡,需要有选择的放弃
放弃旧的、过时的观点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
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消除由个人经验所产生的成见
最好的决策者
愿意承受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做出决策的能力
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是好的决策者
承受痛苦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杰出和伟大
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是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是一致的
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心智成熟
意味着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先的自我界限
对爱的误解
坠入情网,男女恋爱
只是主观的欲望而已
与内在的性需求有关
增加人类的繁衍机会
其实是自我界限地暂时性崩溃
只是为了消除寂寞
无须为彼此的成长而努力
浪漫爱情神话其实是一种谎言
把依赖当作了爱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生活
只想获得他人的爱
没有精力去爱别人
多发生在因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人身上
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
在缺少爱的氛围中长大
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
与心智成熟无关,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缺乏安全感,认为世界是无情而混乱的
把自我牺牲当作爱
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
让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
要允许对方学会自我照顾,自尊自爱
不能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
自称为了别人着想,其实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
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需求
产生的行为并没有让对方心智成熟
爱,不是感觉
爱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自我界限
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不同,认识到自己体力和能力的局限性
活在自我界限内,只会带来孤独
真正的爱是一种拓展自我的体验
自我界限的无限延伸,会越来越淡化
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成长
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
产生“精神贯注”
自我滋养
培养爱好,促进心智成熟
最终目标是自我完善
为心智发展提供养分
自尊自爱
爱惜身体
给自己提供温暖的住所,充足的食物
合理的休息和放松
爱他人
是为了他人的心智成熟和成长而付出
不仅仅是满足自我的欲望和要求
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
爱的表现
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关注
关注对方,帮助对方成长
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
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是努力倾听
倾听者要全神贯注
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暂时放一边
努力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爱需要有勇气
忍受改变的痛苦
面对未来的恐惧,依然能够坦然行动
承担自我改变的风险
充分投入,并做出承诺
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就越大
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
指出对方的错误时,要采取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
勤于自省,具备诚实和谦虚的态度,确认自己观点的价值
爱需要自律和独立
需要适当的约束自己的情感,不能被情感所奴役
既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也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个体
成长与信仰
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世界观)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成长的家庭环境
增加认知,扩大视野
以科学的信仰代替“家庭”的信仰
宇宙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可以进行观察
科学是一种怀疑为基础的信仰
人类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
从实际出发,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
实践的经验(多次、重复、他人可复现)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识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事物
恩典
大脑有95%以上的意识信息是存在于潜意识的
意识排斥的信息会进入潜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的自我不一致,会导致心理问题
要让心智成熟,必须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
恩典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
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
恩典会受意识的影响,但根源处在潜意识之中
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
是人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均会反复发生
接纳恩典,会帮助人们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
接纳恩典,意味着有更多的爱和付出
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抗拒惰性,挺身而出
遵循人生的自律原则
把握好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
进化的过程是抵抗熵增的过程
懒惰是熵增的力量
是恐惧改变的体现
自我反省越多,越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
爱是克服懒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
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
过程必定艰苦,需要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