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哲学史》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哲学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 东方的智慧,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哲学,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编辑于2025-10-09 19:16:09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哲学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 东方的智慧,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哲学,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哲学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 东方的智慧,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哲学,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世界哲学史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第一部分 东方的智慧
第一章 古代印度哲学
印度雅利安人的思想构成了古代印度哲学的主要内容
宗教与哲学在印度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吠陀”指由这一时期不同年代和不同作家共同写下的文献汇编
“吠陀”的意思是宗教的和神学的知识,在更古老的时代也指卓越的知识和神圣的智慧
1.古吠陀时代或颂歌时代 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
最早的神是大自然的力量和因素
2.祭献神秘主义时期 约公元前1000—前750年
所有印度思想的核心
梵(Brahman)和我(Atman)概念逐渐形成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形成
3.奥义书时期 约公元前750—前500年
“梵与我”的理论
梵是万物的本源
“我”是自我的最内在的实质
只存在一种客观实体,从宇宙整体来看,就是梵,从个体本质来看,就是我。宇宙是梵,梵也是我们内心中的我。
追求真理者需要经历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约持续二十年
他首先要在一位自己选择的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吠陀经典
建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履行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
开始作为一个远离尘世生活的出家修行者专心致志于永恒的问题
最后,在耄耋之年,他能够放弃一切财产,离开妻子,彻底断绝一切欲念,做一个虔敬的行乞者,一个世界的背弃者(Sannyasi),他会去尝试达到那种超凡脱俗的状态并获取最高智慧,从而使自己最终能够进入神圣的梵的境界
“灵魂转世和解脱”的思想
解脱
并不是期望通过行善在轮回中到达一个更高的阶梯,而是期望能够从生死轮回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
获得解脱的先决条件
放弃行为,摆脱自我,戒除生命意志——禁欲
一个人只要知道了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自我的真实本性,他就会懂得业报轮回之生起全在于无知,他就会卓然独立于梵我之中,达到梵我同一
《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是《吠陀本集》的基础,由诗歌和赞歌组成
《娑摩吠陀》——是吠陀歌集,包含歌咏知识
《夜柔吠陀》——是说明如何进行祭祀的典籍
《阿闼婆吠陀》——介绍神秘巫术知识
每一部吠陀 包含四个部分
颂歌——赞歌、用于祈祷的咒语;
婆罗门书(梵书)——说明在祈祷、发誓和献祭时如何运用这些咒语
森林书(阿兰耶迦)——在森林中遁世修行的隐士使用
奥义书——“秘密教义”,其哲学意义最为重要
二、印度哲学的非正统体系
所有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并拒绝承认它是唯一的神圣启示的思想体系都被统称为印度哲学的非正统体系
古典时期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1000年
批评和怀疑
新宗教与婆罗门教分庭抗礼,发展出独立的哲学体系
哲学失去了其原有的神秘教义特征。新的思想是针对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的
不再使用梵文这种无生气的学者语言,而是使用口语化的大众语言
三个体系
遮卢婆迦的唯物主义哲学(顺世论)
物质是唯一的存在物,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脱离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耆那教
创始人
大雄(别名)
主要思想
宇宙万物由灵魂(jivas,命)和非灵魂(ajivas,非命)所组成
灵魂
能动
根据感觉器官的多少分为六种
不动
存在于地、火、风、土四种元素之中
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此为五戒
佛教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约出生于公元前560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迦毗罗卫(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国王是释迦族的后裔,名叫首图驮那(Schuddhodhana),又名乔达摩。儿子取名叫悉达多,意思是“义成就者”
主要思想
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至少它的原初形式是这样
形而上学
达摩
万物的最小组成成分
无生命、只是一种短暂现象
唯一真实的就是瞬间,宇宙只不过是一条由单个瞬间组成的持续不断的河流
严格遵循一种因果原则——每个达摩都是先前存在的其他达摩的合乎规律的结果
基本信仰
“四圣谛”
人生的一切皆为苦;所有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断绝欲望就能够消除痛苦,就能从生死轮回的锁链中解脱出来
获得解脱的途径就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基本教义
生死轮回
因果律的无限作用的自然结果
五条戒律
不杀生,不偷盗,不欺诳,不饮酒,不淫欲
最终解脱
“涅槃”
原意是火熄灭后被风吹散的状态。即虚无
一切个人欲念断灭,脱离轮回转世束缚,永恒的安宁
途径
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获得正确的认识
现实主义体系
世亲(约生活于公元420—500年之间)
否认持久不断的“自我”的存在
不怀疑物质世界的现实性
唯心主义或唯识论体系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精神(识)变现出来的,事物的一切属性都是人的主观意识
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
虚无主义体系
诃梨跋摩(约生活于公元250—350年之间)
既不存在人或自我,也不存在外在客体,而且也不存在观念的现实性
龙树
佛教哲学中最伟大的思想家
二谛学说
佛陀为那些被无明所覆盖的凡夫俗子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
为那些已经能够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就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对普通的理智来说是真实的东西,到达一个更高角度看时,可能就是不真实的,原来的真谛就会变成俗谛
以一种不断上升的阶梯形式越来越接近更高一级的普遍真理
四重推论法
任意一个需要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给以回答,既可以直接回答“是”,也可以直接回答“否”,或者回答“是且否”,或者“既非是又非否”
最高真实称为“空”,认为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八不”理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新,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最高真实是隐藏于这一切现象背后的
“中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
在永恒流变的现象世界中不存在真实的东西,一切都只是无自性的幻象
只有排除了这些因缘关系和假借的名相,才能获得最高真理——“中道”
坚持不懈的严格的修行(冥想)
禅宗
基本原则
“我此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传播
印度佛教几乎传遍整个亚洲地区,佛教首先传入锡兰、缅甸和暹罗,大约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五百年之后又从中国传入日本,又过了一百年之后传入西藏
后古典时期
公元后1000年至当代
三、印度哲学的正统体系
1.正理派
思想重点
逻辑学和辩论术
2.胜论派
思想重点
解释世界,即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
特征
试图通过找出世界上的客体之间的差异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对世界的清晰的认识
核心思想
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和坚不可摧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聚合并分解
3.数论派
创始人
迦毗罗
基本思想
二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两种绝对独立和相互对立的实体
“自性”
原初物质,富于活力,永恒运动,非精神性的,没有自我意识
包含三种性质
一种是明亮的、轻盈的和喜悦的,称为“喜”
一种是阴暗的、迟钝的和起阻碍作用的,称为“暗”
介于两者之间,是激动的、痛苦的和运动的,称为“忧”
“神我”
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一种纯粹的精神原则,它是永恒不变的,既不创造也不被创造,它是一种有灵的和有意识的东西
世界由“神我”和“自性”结合而产生
二十五谛说
1.“自性”本身。由它产生统觉
2.统觉,指完满的智慧。由它产生“我慢”
3.“我慢”(Ahakara),即自我意识,指能够知觉自我(主体)与外在世界(客体)的区别。由“我慢”产生感觉能力和感觉器官以及外在世界的元素
4.色
5.声
6.香
7.味
8.触
9.思想(理智、思维能力)
10.眼
11.耳
12.鼻
13.舌
14.身
15.喉
16.手
17.足
18.排泄器官
19.生殖器官
20.空
21.风
22.火
23.水
24.地
25.“神我”
最终目的
通过道德自律和断绝欲念获得真知并从而最终获得解脱
4.瑜伽派
理论基础
数论哲学
认为人能够通过某种禁欲修行,通过聚精会神地静思冥想而获得真知,脱离现实世界并达到最终解脱
主要经典
《瑜伽经》
瑜伽的字面意义是“枷锁”,意思是自律、自我约束
“瑜伽八支行法”
1.耶摩,意为“禁制”、“克制”、“持戒”,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
2.尼耶摩,即“劝制”,指五种修行方法:清静,满足,苦行,读诵,念神
3.阿沙那姆,即“坐姿”、“坐法”。在此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正确坐姿,因为这对于专心冥想至为重要
4.普罗纳耶摩,“调息”、“制气”,即调制呼吸
5.普纳蒂耶诃罗,“制感”,即控制感官,使感官离开一切外部客体,也就是“摄五根于心”
6.达罗纳,“执持”, “守意”,即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于一个对象上面
7.禅那,“静虑”, “禅定”,这是一种更为专注的冥想,把心思完全贯注于被选的对象上去。作为辅助手段,可持续地反复念诵咒语如“奥姆”
8.三摩地,“等持”, “三昧”,这是八支行法的最高境界,精神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瑜伽修行者达到一种极度幸福的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无法用言语描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对此有所感悟
5.弥漫差派
针对吠陀时期以来出现的各家思想流派开展批评
6.吠檀多派
吠檀多的字面意思是“吠陀的终结”,也就是指吠陀文献中最末部分的奥义书
代表人物
商羯罗
这是你(tat twam asi)
我是梵(aham brahma asmi)
两个认识阶段学说
较低的阶段
在通俗的认识中,世界和神显现为杂多的形式,对商羯罗来说,世界和神是同一的,因为他认为神即存在
较高的阶段
哲学家处于深奥的认识的较高阶段,他认识到,在虚幻的现象背后静息着梵,真正说来,梵是没有任何属性的,因为它是不可认识的
实用伦理学
要区别永恒的东西和短暂易逝的东西;要放弃尘世的和彼岸的报偿
有六种手段:静心,自律,放弃感官享乐,承受一切痛苦,专心致志,虔诚
评价
吠檀多思想体系的重要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在整个印度婆罗门教的不同体系中,它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四、印度哲学后来的发展
在这后古典时期出现僵化局面
在伟大的哲学家中,第一位能够深刻领会印度哲学的精神并能活学活用的人当属叔本华
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
印度思想是高度依赖传统的
印度思想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解释世界,不满足于为认识而认识,它们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指南和获得解脱之道
印度哲学非常明显地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逃避现实人生
所有印度思想家都轻视纯粹的理性认识
真理是不可言说的,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真理
无处不在的灵魂转世的思想
他们那种气度非凡的宽容性
第二章 古代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主要时期
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二世纪
代表人物
孔子
九部经典著作
《五经》
《四书》
《大学》
孔子表达了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
中庸不仅是君子和圣人的处世之道,而且还是万物的普遍原则
中和被认为是一种宇宙法则
道德理想
成为一个能够认识世界和人生并且能够保持中庸和思想明达的智者
特点
整个学说基本上就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汇总,这一切都是为人的福利服务的
对人及其实践生活的世俗关怀
也是所有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老子
《道德经》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意思是产生世界万物的规律和法则
是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世界之本原
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墨家
墨子
一种纯粹实践性的实用哲学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每一种哲学理论都应该满足三个要求
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
必须经得起批评
必须具有实用价值
伦理学
“兼爱”(人类之爱)思想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后期墨家
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不管是研究、试验、学习还是纯粹的理解,都应该以解释具体的现实世界为目的,知识的唯一作用就是帮助他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法家
强调制定和颁布详细的法律条文的必要性,以确保人们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
孟子
人性论观点
人性本善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评价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以及在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方面
老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中的一个“极左派”,持一种批判的甚至否定的态度
墨子是个“极右派”,因为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宗教捍卫者
孔子在这方面仍然坚持他一贯的立场,即寻求一条“中庸之道”
公元前二世纪-约公元1000年
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黑暗时期
儒家僵化为一种国家文化形态
三股势力
儒家、道家、佛教
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与中世纪封建迷信针锋相对的批判性思潮
王充
他用一种冷静的批判理性对中世纪僵化的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其次是其影响日益深远的阴阳学说, 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混合
宇宙万物都是在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一种是阳性的、主动的力量,谓之阳
一种是阴性的、被动的力量,谓之阴
最后还有佛教在中国所经历的改造过程
在中国延续至今的五个主要佛教宗派都带有反对走极端的特点
公元1000年-当代
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的本质属性并不是超脱尘世的
主旋律就是新儒学
三个阶段
宋代(960—1279)
朱熹(1130-1200)
收集了最古老的儒家经典并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整理,为新儒学思想大厦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基本概念
理是创造万物的根本
气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明朝(1368—1644)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1473-1529)
新儒学在他那里获得了理想主义的改造
清代(1644—1911)
戴震(字东原,1723-1777)
试图将自古以来新儒学的全部内容综合到一起
由于他特别注重以经验为依据,因而他的哲学也被称为经验主义学派
中国哲学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本质
伦理学
几乎从来都不把追求纯粹的知识作为人生的理想,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
基本主题
追求中和
目的就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平衡
寻求一种综合之路,去化解矛盾
厌恶任何形式的片面和极端
天人合一
现世性
更关注今生今世
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
概述主要时期
始于公元前6世纪
公元6世纪后,作为一种独立现象的希腊哲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古代自然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摆脱了神学观念的束缚之后,试图去寻找宇宙的本源
第二时期:繁荣时期
开始于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智者学派的出现,直到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而结束
哲学分支出现: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美学、教育学
第三时期:衰落时期
开始于亚里士多德之死,一直持续到公元后,希腊哲学逐渐走向衰落和终结
主要思想在人和伦理学研究上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到智者派的出现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
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试图在一种原始物质中找寻宇宙的秘密
代表人物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1-前549年)
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不确定的和无限的东西(apeiron)
“时间会对一切做出公正的判决”
阿那克西米尼
万物的本源是气
二、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
首位把世界称为“宇宙”的人
试图在一种原始法则中寻找宇宙的秘密
数是宇宙的真正奥秘和组成部分。从1到10,每个基本数字都有其特殊的力量和意义,特别是完美无缺和包罗万象的数字“10”
人生伦理
自律、知足和节欲
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一个对外极其封闭并严守内部秘密的组织
一句话只要是毕达哥拉斯说的,就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三、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
泛神论
至高无上的神与宇宙整体是一致的
揭开了利用哲学对古希腊宗教展开大胆的猛烈攻击的序幕
取笑那种把神人格化(anthropomorphe)的观念
至高至善者是唯一的,神是无所不在的,神在形象上和思想上不可与尘世的人做比较
巴门尼德
继承了色诺芬尼关于永恒不变存在物的思想
既不存在变化也不存在运动,只有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存在
因为存在物充满了一切空间,所以也不会存在独立于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思想和存在物是同一的
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
埃利亚的芝诺
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四、赫拉克利特与公元前五世纪的自然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
世界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统一性
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世界的运行是由“逻各斯”支配的,“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存在的
首次为辩证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学说在他死后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那里获得了新生
恩培多克勒
外部世界的每一种元素也都能在人自身内部见到
生物的形成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
“四根说”
火、水、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
使四种元素结合和分裂的力量有两种
爱和恨
留基伯
自然哲学体系的创立者
“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德谟克利特
继承了留基伯的学说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古典唯物主义
世界里,只有物质的原子存在
世界是由充实于空间的实在(即存在者)和非存在的虚空(即空间)组成的
原子
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其性质以原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次序为依据
无数的原子就依据重力原则在无限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这样一些性质才是物质的根本性质,“第一性质”
虚空
物质的所有其他性质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并不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这些性质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都是我们加在物质身上的配料,不是客观现实,而只是主观现实,因而是“第二性质
阿那克萨哥拉
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有无限个,万物的“种子”或“胚芽”。
首次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心灵(Nous)
一种理性的、万能的、弥漫于世界之中的精神
第二章 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
一、智者派
否认真理和公正的客观标准的存在
创始人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对人来说,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而只有相对的、主观的真理
无神论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代表人物
高尔吉亚
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第三,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我们也不可能把这样的认识传达给别人
二、苏格拉底
主要是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记述,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文字性的东西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试图通过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唤醒人们的自我审查和反省
三、柏拉图
目的
建立一个合乎道德的国家并对其国民进行相应的教育
著作
早期著作
1.《申辩篇》(Apologie)——记述苏格拉底在针对自己的法庭上的所作的辩护演说
2.《克力同篇》(Kriton)——关于对法律的尊重
3.《普罗塔哥拉篇》(Protagoras)——讨论诡辩术,论德性及其一致性和可教性
过渡时期
4.《高尔吉亚篇》(Gorgias)——中心问题是德性,以及德行的可教性问题
5.《美诺篇》(Menon)——论认识的本质是“回忆”,论数学的意义
6.《克拉底洛篇》(Kratylos)——论语言
成熟时期
7.《会饮篇》(Symposion)——追求美和善的动力就是厄洛斯(爱欲)。这里也有对苏格拉底的赞美,认为苏格拉底是完美的化身
8.《斐多篇》(Phaidon)——论不朽。论灵魂的永恒和超验性。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
9.《国家篇》(Politeia)——论国家。这是柏拉图内容最丰富的著作。柏拉图成年以后花费了许多年才写成这本著作。从个人到社会,它几乎涵盖了柏拉图哲学的所有领域
10.《斐德罗篇》(Phaidros)——这篇对话对于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他的“灵魂划分”的思想尤为重要
11.《泰阿泰德篇》(Theaitetos)——关于知识的本质所做的认识论解释
晚期
12.《蒂迈欧篇》(Timaios)——柏拉图的自然哲学。内容涉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成,从宇宙天体到地球生物
13.《克里蒂亚篇》(Kritias)——这一篇没有完成。其中记载了传说中比柏拉图生活的时代还早约一万年的岛国阿特兰蒂斯的衰落,至今人们对此仍然有许多猜测并一直在寻找它的遗迹
14.《政治家篇》(Politikos)——包含老年柏拉图的政治观点并与下一篇相衔接
15.《法律篇》(Leges)——这是柏拉图晚期的最后一部伟大著作,它在柏拉图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完成,而是由柏拉图的一个学生在他死后整理出版的。这一篇对话仍然讨论政治问题
主要思想
形而上学(理念论)
从事哲学思考的原动力和方法
只有那些具备哲学思考的原动力的人才能够获得对理念的认识,这种原动力为“厄洛斯”(爱欲)
认识理念的真正工具是抽象思维,柏拉图称之为辩证思维
正确的方法就是必须使厄洛斯成为原动力
理念与现象
人的感官知觉不可能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只能感知始终在变化着的事物的现象
理念就是存在物的形状、类型和普遍性
理念无论如何就是真正的现实
漏洞
是什么力量促使本来沉睡着的理念现身为物质?
世界是一种宇宙理性的标志和产物
伦理学
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德行理论,将一般的德行概念分解为四种主要德行
正义感
包括其他所有的德行
智慧
勇敢
审慎
政治学
对现存国家体制的批判
寡头政治
人们不去追求智慧和正义,而是去追名逐利,聚敛钱财
民主制
人人平等将导致秩序的丧失
僭主政治
当自由达到极端的程度时,其结果就只能是极端的奴役
“人民通常都是推举一个人作为他们的领袖,他们爱戴他并使他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
理想国
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它必须为每个儿童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不管他是什么出身
倾向于一种贵族国家的理想。他的国家理想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贵族统治:一种最优秀者的统治
缺点
低估了人对物质财富和女人的占有欲望
四、亚里士多德
原则
理性的,以严格的逻辑求证为原则,对所有现存事物加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和考察
著作
I.逻辑学著作:包括《范畴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解释篇》、《论题篇》和《辨谬篇》,这些逻辑学著作在古代被合起来称为《工具篇》(Organon)
II.自然科学著作:包括《物理学》(八篇)、《论天》、《论生成与毁灭》、《论灵魂》(关于记忆和梦)、《气象学》、《动物志》、《动物分类学》、《论动物的行进》、《论动物的起源》
III.形而上学著作:一位古代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者将他的不同时期的讲演稿汇编到一起,其中主要讨论事物本源诸问题,因为它们排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即物理学著作之后,因而被称为meta ta physik(希腊语),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的起源
这个本来只标志它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的位置而无其他含义的词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在古典后期)被引申为“关于自然(物理学)之上的思辨学问”。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原则,它不讨论个别事物,而是讨论物的存在,即“作为存在的存在”
IV.伦理学著作:共十篇,被称为《尼各马可伦理学》,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在父亲死后编辑而成的,其名由此而来
V.政治学著作:共八篇
VI.美学与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
主要思想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关于正确思维的形式和方法
逻辑学的要素
范畴
十个范畴
是所有其他概念的原始或基本概念
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活动、遭受
概念
通过定义获得
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把需要定义的对象列入一个种类,这个种类的一般特征与被定义的对象的特征必须相一致
其次,还必须指出这个对象与同种类的其他对象有何区别
概念的普遍性也有高低之分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判断
在每一个判断中(至少)有两个概念彼此关联
概念是主词,它是被陈述的对象
推论
结论就是从另一个判断中推导出新的判断
演绎推理
大前提——凡人都有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因此苏格拉底(也)有死
归纳推理
首先要进行个别观察,然后再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归纳,之后才能逐渐地得出一般结论
论证
借助于不断地推论从其他定律中推导出(在逻辑上的)有说服力的定律
最高的定律就是矛盾律: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既是A又不是A
思维的四个基本规律
矛盾律
同一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自然哲学
目的论
从最大的到最小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地安排在一起的
事物的真正原因寓于其最终原因或最终目的之内
形而上学
特殊与一般
能够把握个别特征或个别现象的本质
存在物与我们的认识能力之间存在着一致性,我们能够用认识能力把握存在物的结构并用言语将其表达出来
物质与形式
物质本身并没有现实性
形式能够帮助物质变为现实
形式不仅是物质的永恒的原型,同时还是物质的目的和能够使原始物质变为现实的力量
物质会对形式的力量形成阻力
也正好说明,为什么一切生成物都是不完善的
存在物的四个原因
1. causa materialis,物质因(譬如,用以制造祭盘的银就是物质因)
2. causa formalis,形式因(在上述例子中就是盘子的形状)
3. causa efficiens,动力因(制造祭盘的银匠)
4. causa finalis,目的因或终极因(制造盘子的最终目的,即用于献祭)
神学
因为运动总是需要一个推动者和一个被推动者,所以推动必须首先被一个自身不动的推动者发起,而这只有非物质的纯粹形式才能做得到
纯粹形式就是绝对完美之物,而绝对完美之物只能有一个。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一个纯粹思维和纯粹精神的神的存在
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把人的德行划分为两种
在伦理德性中,理性统治着感官欲望
在理性德性中,理性本身能够自我上升和自我完善,后者比前者更为高级
国家
体制划分
一人统治的君主政体
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
多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明确指出,国家采用何种体制,必须根据相关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的具体需要而定
五、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
欧几里德(约公元前430年—前360年,不要把他与另一个与他同名的数学家相混淆)
培养出了一批爱钻牛角尖的逻辑学家
昔勒尼学派
亚里斯提卜
人生的目的不是德性和完善,而是快乐,是短暂的享乐
犬儒学派
从柏拉图时代直至罗马时期的一些性格独特的人物
安提西尼
第欧根尼
崇尚自然素朴的生活
鄙薄诸如财富、官职、国家以及其他一切身外之物
柏拉图学派
斯彪西波
色诺克拉底
亚里士多德学派
由于学派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一个拱顶柱廊(在希腊语中叫做peripatos),因而这个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er)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罗马哲学
一、斯多葛派
1.创始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斯多葛派的芝诺
克雷安德
克吕西普
卢西乌斯·安纽斯·塞涅卡
马可·奥勒留
《沉思录》
爱比克泰德
《道德手册》
2.斯多葛派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划分
逻辑学
修辞学
辩证法
物理学
唯物主义
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形体的
一元论
宇宙原则只有一种
宇宙中存在一种严格的内在规律性
泛神论
神与生生不息的宇宙是合二为一的
伦理学
顺应自然的生活
二、伊壁鸠鲁派
追求幸福必须通过理性的引导并有所节制
三、怀疑派
认为人基本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三个时期
早期怀疑派的创始人是埃利斯的皮浪
中期怀疑派也被称为学园怀疑派,因为柏拉图学园是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凯西劳(前315—前241)和卡尔尼阿德(前213—前129)
后期怀疑派的创始人是爱那西德谟,他大约生活于基督诞生时期。另一位代表人物塞克斯图·恩皮里克的著作被最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他生活的时期要远远晚于前者,约在公元200年左右
四、折中主义
1.罗马的折中主义
马可·图留斯·西塞罗(前106—前43)
2.亚历山大里亚的折中主义
斐洛(约生活于公元前25年至公元50年)
五、新柏拉图主义
罗马学派
安谟纽·萨卡斯(生活于公元175—242年)
普罗提诺
世界万物是逐级地从“太一”那里流溢出来的,并且也将复归于“太一”
人的最终目的以及他的幸福就在于,使他的灵魂重新与“太一”融为一体,因为他的灵魂就起源于其中
叙利亚学派
扬布利可(死于公元330年)
雅典学派
普洛克鲁斯(生活于公元410—485年)
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
概述基督教的繁荣——时代划分
基督教的传播开始于公元一世纪耶稣使徒的传教活动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323—337年),基督教被国家承认
基督教信仰与古典哲学思想遗产的融合构成了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内容
两个主要时期
从使徒传教时期至公元8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哲学也被称为教父哲学
第一个时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进行了首次接触,并且基督教内部也发生了多次矛盾冲突
在外在形式上,基督教建立了统一强大的教会,在内在形式上,它确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公元325年举行的尼西亚会议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
第二个时期,特别是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已经确定了的基本教义被整理为基督教教义和哲学的统一体系
从公元800年至公元1500年中世纪哲学的结束,这一时期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
公元九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院哲学方法,神学与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十三世纪的中期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接受下来,这标志着中期经院哲学时期的开始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在其中起着一种中介作用
从公元十四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的后期经院哲学
第一章 教父哲学时期
一、古典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1.上帝与人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造物主,上帝根据自己的意志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
基督教的上帝是仁慈的和拯救人类的上帝,这种思想基本上是全新的
完全人格化的上帝
人通过基督的神恩而获再生,这个思想主要经由保罗之口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基督教的全部主要教义
2.人与人
基督教道德的基本要求正如基督所言:“爱邻人犹如爱自己。”
3.人与世界
基督教将人生的意义放到彼岸世界的(超验的)上帝那里,把获得拯救作为人生的目的,这势必会导致对尘世生活的贬抑,或者干脆逃避尘世生活
对基督徒来说,不管尘世的生活多么快乐和充满诱惑,在上帝的神圣计划中,人的尘世生活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基督教的专一性特点
专一性的意识阻碍了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混合
二、在早期教父哲学那里基督教与古典哲学的首次接触
最初的基督徒都是来自城市和乡村的下层民众,他们对古典文化的认识都非常肤浅
基督教若想获得承认,它也必须赢得受教育阶层的支持,要学习古典文化
首先从事这种事业的人
护教者
殉教者查士丁
德尔图良(160—220)
信仰真理不可能被理解,只能被信仰,人只有依赖灵魂感应才能把握真理
信仰真理是更高的真理,因此他把哲学置于神学之下,把知识置于信仰之下,这也是此后的基督教哲学的特征
革利免(死于公元217年)和欧利根(184—254)
他们不仅建立了作为科学的基督教神学,而且还对科学的等级作了划分,其中,神学处于最高地位。
整个教父时期的哲学都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并带有柏拉图哲学的特征,或更确切地说,是带有新柏拉图主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时代在此之后才到来。
三、基督教的内部危机
1.诺斯替派
来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基督教信仰与各种不同来源的思想成分混合在了一起
以吸收犹太教思想为主的教派被称为犹太化诺斯替派
巴昔里德(约公元125年)
瓦伦汀(约公元150年)
喜好异教思想的基督教化诺斯替派
西诺普的马吉安
基本思想和特点
三种共同观点
神正论
为上帝的存在作辩护并说明世界上的恶的起源与意义
诺斯替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他们把创世的上帝和救世的上帝区别开来,但是这样就有了两个上帝:一个是至善的世界拯救者(Erloeser),另一个是偶尔怀有敌意的创世者(Demiugen),后者臣服于前者。
以认识为目的
人要在自身之内观察和认识这充满世界的善与恶的斗争
神秘教
它所关注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无意识的、心醉神迷或狂喜的人与神的神秘交感
诺斯替派所理解的对上帝的认识也不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认识
以充满幻想的神话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摩尼教派
由波斯人摩尼(拉丁语为Manichaeus)创立的
从波斯宗教那里吸收了一些观念,认为亘古以来就有两个并存的世界,一个是光明的世界,它由神圣的光明之父主宰,另一个是黑暗的世界,它由黑暗之父及其恶魔主宰。在他看来,耶稣就是从光明世界下凡世间的人类拯救者
要求严格的禁欲主义,类似佛教的苦行主义
一类是被选出来的“知者”,他们要严格地遵守那些戒律(不吃肉,不性交,不从事下等的手工劳动)
一类是纯粹的“听者”或崇拜者,对这些人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摩尼教摒弃《旧约》,主张两个世界的二元学说,而且它关于人类获得拯救的思想也与基督教不同,在他们看来,拯救是可以靠自己来实现的
3.阿里乌斯和阿塔纳修斯
阿里乌斯
圣子与圣父在本性上是不同的,圣子从属于圣父,他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
阿塔纳修斯
反对阿里乌斯的观点,认为圣子亘古以来就与其父亲本性一致
教会于325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了宗教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本性一致被确定为一种牢固的教会原则,于是,三位一体的教义最终就确立了下来
四、教会统一性的巩固
得益于教会的两个基本支柱——等级森严的外在秩序和严格的内部戒律
爱任纽(约公元140—202年)
诺斯替派是他的主要攻击对象,这也是他的著作《伪知识驳议》的主要内容
诺斯替派将造物主和救世主区分开来,这是对上帝的亵渎,因而应该坚决予以驳斥
在他看来,上帝是不可认识的,对于上帝我们所知甚少,而且这很少的一点认识也只有通过“天启”才能获得。
德尔图良
非基督教哲学是滋生诺斯替派异端邪说的温床
居普良
天主教会是基督教统一性的体现,它是基督为所有信仰者创立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获得拯救的可能性
五、奥古斯丁
生平和著作
基督教文化首次获得了高度的哲学表达
由于他的著作,基督教教义的编写活动基本上趋于结束了
哲学
首次发现潜意识
思想的自我确定性就是他的坚定不移的出发点
预定论(一切都是上帝预先规定了的)
《上帝之城》
把自创世至今的整个人类历史以及人类历史的终结描绘成是上帝的意志和神圣计划
第二章 经院哲学时期
历史背景——经院哲学方法
西方世界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统一与它在精神上和哲学上的统一是相适应的,在这一时期,这种统一是一种超越民族的现象
科学和哲学的统一首先表现在它们所使用的语言(拉丁语)的统一
在整个经院哲学时期,哲学始终是“神学的婢女”
经院哲学家见到的是一个基本已经完成了的教义体系的大厦,因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使这个体系更加条理化,更加通晓易懂,而且还要让那些未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它,这对于这一时期的基督教在中欧和北欧的传布显得尤其重要。
一、早期经院哲学(共相之争)
实在论
一般比个别事物具有更高的实在性
更加倾向于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
代表人物
约翰内斯·司各脱·厄留根纳(810—877)
经院哲学之父
表达出了整个经院哲学的基本定理,即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哲学
安瑟尔谟
哲学的理性真理与天启的信仰真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理性必须服从信仰。信仰必须先行,没有信仰就没有正确的认识
代表了经院哲学家的鲜明立场
本体论证明
威廉(1070—1121)
唯有一般的种概念才是真正的实体
唯名论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对他们来说,一般概念不是真实存在,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之中的名词
更加推崇亚里士多德
代表人物
约翰内斯·洛色林(约1050—1120)
只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一般概念都是人的头脑里想出来的名词和称谓,它们是人在总结了类似的个别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后得出来的概念。
“三位一体”的上帝只是一个名称,圣父、圣子、圣灵只能是三个个别实体,不可能是一个实体。因此,“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而应该是有三个神
洛色林的思想被教会判为异端邪说
中间派
代表人物
佩特鲁·阿伯拉尔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阿伯拉尔赋予理性以决定性的地位
共相存在于事物之中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历史背景
阿拉伯—希腊哲学则成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了解古希腊科学和哲学遗产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深入了解便是由此才开始的
2.阿拉伯哲学
第一个时期,它主要是吸收了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
阿尔金荻
阿尔法拉比
第二个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日益为人所了解,并越来越具有权威性
阿维森纳
阿拉伯语的姓名为伊本·西拿
阿拉伯东方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物质和真主都是永恒存在的
阿维森纳也主张共相有三种存在方式:在真主的理性中,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作为个别事物的本质,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在人的头脑中,共相作为概念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后
阿尔·加扎里(1059—1111)
站在信仰的立场上反对科学,对一切科学和哲学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阿威罗伊(阿拉伯语名字为伊本·鲁西德)
西方阿拉伯哲学之王
形式不能从外部进入物质,在永恒的原始基质中就已经包含着所有潜在的形式,因此,物质既不会被创造出来,也不会被毁灭,物质是永恒存在的
上帝不会创造世界,而只是使潜在的形式变成现实的形式
否认个体灵魂的不朽性,认为只有超个体的精神是不朽的,因此他可以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是不朽的,但是他们的哲学是不朽的
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中所认识到的是更高级和更纯粹的真理,宗教则是用一种更为形象的形式传达这种真理
3.犹太哲学
第一个时期中,新柏拉图主义占据主流
《喀巴拉》
书中包含九至十二世纪的犹太神秘主义思想
第二个时期中,亚里士多德主义占据主流
迈蒙尼德(希伯来语名字为穆萨·本·迈蒙)
《迷途指津》
关于信仰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迈蒙尼德坚信,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理性与经典发生矛盾,那么他就赋予理性以优先地位,并且努力通过解释使两者达成一致
三、中期经院哲学
几个主要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统治地位
人们在世俗事务中把他看作基督的先驱,而在宗教事务中则把他与基督的先驱施洗者约翰相提并论。他简直就被看作一切尘世智慧的、不可逾越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统治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了,它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基督教思想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思想的接触
十字军东征的时代(1096—1270),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生了累累的硕果
促成了一种哲学的追求,即它要把所有已知的知识囊括进一个涵盖一切的封闭的世界观体系之中
大学和修会
在中世纪中期,哲学在刚刚诞生的大学里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家园
大学从而取代了迄今为止存在的那些寺院学校和神学院的地位
多明我修会(创建于1216年)
波尔施岱特的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是第一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做全面研究的人
这位最伟大的德国经院哲学家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神学大全》,用于写作这部著作的资料多得几乎难以计数,而阿尔伯特却想把它们放进一个统一的体系当中去
托马斯·阿奎那
他的伟大弟子托马斯继承了他的遗业,他完成了富于开拓性的奠基者阿尔伯特所开创的事业
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注释
包括十二卷,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注解,涉及《后分析篇》、《伦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论灵魂》、《论天》、《论自然物的形成与消失》等
哲学著作
《论理智的统一性——反对阿威罗伊主义者》
神学大全
对彼得·朗巴尔德的《箴言集》的注释,以及托马斯自己并未完成的《神学大全》
问题集
关于基督教教义的短文。共十二篇。
论辩集
为维护基督教信仰而写的辩护词,包括:《反异教大全》,主要是针对阿拉伯人;《论信仰的基础》,针对萨拉逊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的迷误》
法律、国家和社会哲学著作
共六篇,其中有《论君主统治》和一篇论述如何对待犹太人的文章
论修会事务和修会规章的文集
对圣经的诠释著作
观点
知识与信仰
确信人能够获得真正客观的知识
存在一个合乎规律的现实世界,而且我们也能够认识这个世界
认识能力有三等
感觉,它是一个物质机体的活动
感觉部分的每种能力所取得的知识只能是个体的知识
理智,处于中间地位
我们的理智是用对种种影像进行抽象的方法来了解物质事物,而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了解的物质事物获得某些非物质的事物的知识,反之,天使却是通过非物质事物来认识物质事物
天使的理智
这种认识能力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
在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认识世界之上,还有一个超自然的真理的世界
只能虔诚地把它作为神圣启示来接受
在知识和信仰这两个范围内,永远都不会存在矛盾。虽然基督教的真理是超越理性的,但它不是违背理性的。真理只能是一个,因为它来自上帝。
我们的信仰不能用有说服力的理性理由加以证明,因为它是超越理性的,我们的信仰也不可能被有说服力的理性理由所推翻,因为它是真实的,因而它不可能与理性相违背。
上帝的存在与本质
上帝的存在是可以通过理性加以证明的
人与灵魂
人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也就是说,它是非物质的纯粹形式,是一种纯粹精神的不依赖于物质的实体。由此便产生了它的不可摧毁性和不朽性
托马斯赋予理性以绝对优先地位,理性高于意志。因此,托马斯主义的灵魂和认识理论是理性主义的
托马斯则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依据,强调认识的被动的和接受的特征。他认识到,认识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之间存在相似性。[插图]如果心灵中的形象与现实达成一致,那么也就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通过人的感官经验。因此可以说,托马斯是个经验主义者。我们所有的认识材料都来自我们的感官
伦理学思想
理性是人的本性。凡是违背理性的事情,也必然违背人的本性
政治
托马斯也认为,人完全是处于社会和国家秩序之中的
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社会动物
维护和平是统治者的最重要的职责
托马斯的意义
整理、区别、划分——将不同的东西按照他们各自的内在价值加以归类整理,这就是他的著作的伟大和意义之所在
基督教关于上帝、世界和人的基本学说是托马斯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哲学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因此,对他来说,重要的是需要证明的学说而不是证明本身
方济各会
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波拿文都拉(1224—1274)
方法论
一切问题都以权威(《圣经》、亚里士多德、教父)为依据,并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
四、后期经院哲学
罗吉尔·培根
针对中期经院哲学家及其哲学的指责
经院哲学家们首先缺乏的就是大哲学家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即希腊语和阿拉伯语知识
他们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而对培根来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第三个指责是针对经院哲学运用到科学中的方法,培根主张所有问题都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依据
评价
标志着西方思想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中世纪即将终结,现代自然科学的时代即将来临
邓斯·司各脱
主要思想
神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可能达成完美的统一
注重世界和自然的异教哲学家与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立场之间有一条难以弥合的鸿沟
共相问题
实在论者
在每一个事物中,除了存在一般属性之外,还存在其独一无二的特殊属性
明确指出,个别是更为完美的,个别是自然的真正目的
理智和意志的关系
意志高于理智。意志是自由的,人不完全是某种消极的和惰性的东西,人的幸福在于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去行动,而不是沉思上帝
强调了人的主动性、思想的独立性,因而它不同于托马斯的那种被动的和接受的理智
评价
他的批判以及他的注意力不是放在经院哲学的思想内容上,而是放在了哲学求证的方法上,因此,他为哲学内部发生的一次革命性的转折铺平了道路
奥卡姆的威廉
“奥卡姆的剃刀”,它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和哲学的方法论
如果一种解释就足够了,那么就不用再做多余的解释了。“若无(解释的)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论据、看法)”
《论皇权与教权》
对教会插手世俗事务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了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富于革命性的,它对启蒙运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唯名论革新
个别事物本身就是实在的,而一般则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和思想,人类的一切知识也都是从个别事物开始的
将整个神学排除在理性可把握的范围之外
对于上帝的存在或上帝的某种属性,我们并没有合乎理性的证据
评价
在威廉的唯名论的影响下,经院哲学在数百年里建立起来的神学和哲学、信仰和知识之间的纽带终于断裂了。从此以后,这两个领域开始各自为政。存在着“双重真理”
一方面是知识、哲学和科学
另一方面是信仰、宗教和神学
五、德国神秘主义
约翰内斯·埃克哈特
中世纪神秘主义的核心人物,他基本上仍然是中期经院哲学家的同时代人,而且也是一个多明我修会的成员
主要思想
上帝是至善,是太一,是绝对物,是完全彼岸的东西,关于上帝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所附加给上帝的属性都是牵强附会的
上帝与人的灵魂能够达成统一的神秘主义思想
灵魂是由灵魂的三种力量组成的,即认识、“愤怒”和欲望,基督教的三种德性,信仰、爱和希望是与之相对应的
抛弃自我并与上帝合一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内在原因
后期经院哲学中已经显露出了重视个体的苗头,这预示着“个体”将要挣脱传统的束缚而获得“解放”,这是此后所有欧洲文化发展的基本因素,当然,它从此以后也造成了周而复始的社会和精神的混乱状态
1.发明与发现
三大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它使远洋航海成为可能,从而开辟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的应用,它动摇了中世纪社会秩序中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并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印刷术的问世,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过去使用的昂贵的羊皮纸越来越广泛地被廉价纸张所取代
2.新的自然知识
约翰内斯·开普勒
整个宇宙服从于一种统一的规律性
人的心灵能够清晰地洞察事物的量的关系,人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认识这种量的关系
伽利略
一般运动规律
3.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使得人们在审视希腊和罗马哲学时能够不带任何成见,不戴上经院哲学的有色眼镜,并能从世俗的角度出发
使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体系以其真正的面貌获得复兴
从解释柏拉图的著作开始的
启蒙运动
米歇尔·德·蒙田
极大地促进了对现有知识加以批判性思考和检验的思想运动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打破了教会在中世纪所有精神生活领域内的统治
新教教义中,哲学重新成为神学的奴婢,不久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教义学,人们也可称之为新教经院哲学,它以中世纪经院哲学为榜样,也成为不容置疑的教条
5.近代初期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新的法律和国家思想
欧洲各民族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资产阶级是新经济的支柱,他们发展为一个自由的和自信的社会阶层
诸侯专制制度成为继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国家形式
欧洲各民族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也是摧毁中世纪社会秩序的一股离心力量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
国家之间是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的。道德和公正不适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只有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只能利用军事和政治手段
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
法律高于国家。除了天启的神的意志,还存在自然法,而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必须按照神的意志遵从这种自然法
自然法不仅约束着每个个人,它还约束着处于战争与和平状态的国家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他不再顾忌任何神学观念,并将它从伦理和政治理论中清除了出去
人是利己主义者,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只有通过契约的形式,在国家之内建立一种超乎个人的权力机构,以此来限制个人意志的膨胀,人类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和安全保障,并为实际的道德实践提供可能性
国家意志是由统治者或议会体现出来的,因国家形式不同而不同。国家意志必须是全能的,并且要高于法律之上
道德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托马斯·莫尔(拉丁语为Morus,1478—1535)
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幅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画卷
二、过渡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尼古拉·克利普夫斯
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尤其是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对宇宙的反映
人类的认识能力
感性阶段
首先将个别的孤立的印象混合到一起
理智阶段
对感性印象进行整理和组合,对感性材料加以分析
首要任务就是在矛盾律的支配下,使对立物保持它们的区别
理性阶段
将理智所区分开的东西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再综合到一起
我们一切思想的结果就是无知
乔丹诺·布鲁诺
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总称,它既是最大,也是最小,它是无限的和不可分的。它融可能性与现实性于一体
泛神论
上帝并非在世界之上或世界之外,上帝就在世界之内,作为一种能够给万物赋予生命的世界原则,上帝既活动于世界整体中,也活动于世界的每一个部分中
弗朗西斯·培根
作品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批判了当时的科学状况,为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对科学的未来作了展望
《新工具》(Novum Organon)——有意识地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对科学方法作了阐释
《新大西岛》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
对人类的错误和偏见及其根源
“四假相说”
种族假相
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见就把别的东西都拉来支持这种意见,或者使它们符合这种意见
洞穴假相
有多少个个人,就有可能有多少个个人假相
市场假相
人们在彼此接触和交往中形成的
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
剧场假相
哲学家们遗留下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教条
雅各布·波墨 1575-1624
辨神论问题
寓于万物之中且无法去除的矛盾是宇宙的内在动力
在世界的神圣基础之内,恶就早已存在了。天堂和地狱都在上帝的手中
人的灵魂可以做出绝对自由的抉择
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上帝对他来说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伟大思想体系
共同特征
数学认识的理想
试图为哲学寻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普遍有效的和可靠的认识方法
理性的统治地位
希望以很少的几个确定的基本概念为依据,创立一种无所不包的庞大哲学体系
笛卡尔
生平和著作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内容涉及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朽
《哲学原理》
基本思想
上帝是必然存在的
上帝的观念就是作为一种无限的、全知全能的本性,这个观念不可能来自人对外界的感知,因为它总是只把有限的自然物显示给人
神正论问题
自由意志会使人肯定这种观念,却否定另一种观念。所有错误的根源就存在于这种意志活动中,而不在观念本身。我们自己有权决定,是正确地还是错误地思想和认识
世界图景
上帝是一个无限的和非被创造的实体
上帝所赋予物质世界的运动的总量会永远保持平衡
两种被创造的实体的观念
没有空间性和物质性的纯粹思想
物质就是空间,空间由物质组成,不存在空洞的空间
影响和发展
笛卡尔试图从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去演绎出整个现实世界,这也已被证明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将精神(或思想)世界与物体世界(包括人的身体)彻底地割裂开来
斯宾诺莎
著作
《神学政治论》
《伦理学,用几何学方法加以证明》
伦理学基本思想
思想出发点是实体(Substanz)这个概念
指的是太一或无限者,它居于万物之下或之后,它将一切存在集于一体并包含着一切
实体是永恒的、无限的、自因的。在它之外无物存在
实体=上帝=自然
无限实体(或曰上帝)有两个属性(不管怎么说人类心灵只能感知到两种):思想和广延。
一方面,上帝是无限的广延(也就是说上帝没有形体,因为所有形体都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上帝是无限的思想(也就是说上帝不是某个特定的或有限的思想)
尽管个体(尤其是人)只是由两种不同实体即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但这两种实体也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否定自由意志
和所有自然事件一样,我们的行为也必须遵循同样的铁的规律
善与恶的普遍有效的概念也并不存在
每个客体的本性都在于追求自我保存
凡是有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东西就被称为“善”,凡是阻碍个体自我保存的东西就被称为“恶”
人不会克服自私自利的秉性
人就其本性而言是理性动物
它的最高级形式,斯宾诺莎称之为“直觉”
没有激情,人将不成其为人。但是激情必须经过理性的调整和引导
理性必须克制和压抑激情
理性可以通过使自身成为激情从而战胜激情
人所认识的一切带有必然性的东西,他也将会理解它,并肯定它。人所肯定的东西也不再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东西,相反,他面对它时会感到自主,亦即自由。
由于一切必然的东西皆为上帝的意志,所以进一步认识和肯定必然之物也就是不断地增进对上帝的爱,并更加服从上帝的意志
政治学思想
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因而也就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但是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安全
后世的影响
受斯宾诺莎思想影响较深的哲学家主要有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
莱布尼茨
基本思想
单子论
单子是点
存在物的真正本原是点状实体。它并不存在于一种连续统一体之中
单子是力,是力的中心
一个物体就是由逐点的力的中心组成的集合体
单子是灵魂
也有不同的级别。最低级的单子仿佛处于一种恍惚的或昏迷的状态,它们只有混沌的无意识的观念。较高级的单子,比如人的灵魂,是有意识的。最高级的单子,即上帝,具有无限的意识,是全知全能的
单子是个体
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单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系列,从最高级的神的单子到最简单的一般单子
前定和谐
存在无限多个实体,这就是单子。每个单子都有各自的观念世界。整个世界就是由单子及其观念组成的,而所有的单子又共同构成和谐的世界整体
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单子以后的发展历程都预先规定好了
上帝同时还考虑到了单子与其周围的其他单子的关系,并使它们在发展过程能够保持和谐一致
神正论
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
由上帝的本性得出的结果
如果这个被创造的世界不是最好的,如果另外还有一个更好的世界,那么,要么上帝还不知道这个更好的世界——这与上帝的无所不知相矛盾,要么上帝没有能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与上帝的无所不能相矛盾,要么上帝不愿意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与上帝的无上仁慈相矛盾。
将恶划分为三种
形而上学的恶
我们这个世界的有限性
物理上的恶
各种痛苦和忍受,是形而上学的恶的必然结果
因为被创造的东西只能是不完善的(如果它是完善的,那么它就不是被创造的东西了,而是和上帝一样),所以他们自己的感觉也只能是不完善的,所以像痛苦和忍受这些不完善的感觉也就必然存在了
道德上的恶
一个被创造的不完善的东西必然会有欠缺和罪孽,尤其是当上帝赋予它自由之时
影响和发展
矛盾
空间的观念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认为,世界只是由(无广延)的单子及其观念构成的,此外别无其他
另一方面,莱布尼茨又认为,有无数个单子在世界上并存。如此说来,那么这些单子除了在空间中存在之外还能去哪里呢?
决定论和自由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他宣扬前定和谐说,这也就是一种决定论,因为世界的发展历程已经被上帝预先规定了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人的意志自由,如他的神正论所言
他的伟大在于,他使看上去相互对立的东西能够彼此协调一致起来,并能够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他的主要思想——他的体系也是以这些思想为基础的
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
第一章 启蒙运动
一、英国
英国经验主义的先驱
经验是一切知识和所有哲学的基础。这样一种从经验出发获得认识并因此试图将所有的科学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哲学派别,我们称之为经验主义。
罗吉尔·培根
他首先发出呼吁,倡导人们将经验作为真正知识的源泉
艾萨克·牛顿(1643—1727)
约翰·洛克
每一种哲学考察首先应该从考察人的理智的能力出发,从考察人的理智所能达到的界限出发。
《人类理智论》
没有天赋观念
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
意识的全部内容只能是来自
外在的和内在的经验
内在的经验源自外在的经验
观念
简单观念
是我们的思想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是印象的简单图像
分为
外在经验
进入意识的简单观念的源泉
外在经验是第一性的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
包括广延、物体的形相、坚实性(不可入性)、数目、运动以及静止等属性
这些属性始终存在于物体之中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包括颜色、滋味、气味、温度、声音等属性
这些属性不会始终被人的身体感觉到,而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中偶尔才被人的身体感觉到
内在经验
指印象,当意识不是从外部接受印象,而是仿佛反观自我并观察他自己的内部活动时,这种印象就产生了
外在经验与内在经验可以共同起作用,这尤其表现在人对快乐和痛苦的感觉上
复杂观念
理智通过将简单观念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复杂观念
基本说来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能够符合它
那些意指一般事物的语词在现实中没有其对应物(但是实体却被从中排除在外了
分为
(a)样式:包括数量、空间、延续等。
(b)实体:上帝、精神和物质。
(c)关系:属于这一类的有同一与差别、原因与作用、时间与空间这些概念组
贝克莱
我们感觉和认识到的一切东西,不管是通过外在还是内在感觉感知到的,不管是第一性的还是第二性的属性,也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观念,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意识中的现象,都只是我们的精神的状态
除了思想的心灵和在其中存在的观念之外,其他一无所有
“存在即能够被感知
唯心主义
只有在本身就存在观念的地方,观念才能从那里进入心灵,这也就是说,观念只能是来自一个思想的心灵,即来自上帝
因为上帝高高在我们之上,因为上帝的思想对我们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我们不可能预先知道这些规律,或通过逻辑推导发现这些规律。我们必须通过观察,通过经验来认识它们
将唯心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大卫·休谟
观念
简单观念
印象
通过外在和内在的知觉在人心中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感情
观念
通过回忆和幻想在人心中产生的对印象的摹写
复杂观念
通过简单因素(印象和观念)在头脑中的结合而形成
观念联想原则
(1)相似性和相异性原则
(2)时空的接近性原则。
(3)因果关联性原则。
因果性批判
在我们的观念联系中也没有必然性,不管怎么说,没有绝对的必然性
知觉所能告诉我的始终只是“在此之后”(post hoc),而永远不会是“因此之故”(propter hoc)。并不存在能够证明必然的因果联系这个概念的正确性的(外在)知觉
因果性纯粹是一种内心的强迫,也就是一种心理必然性,而非客观必然性,是一种纯粹的习惯(类似于在实体概念那里的情形),当我的知觉把这种习惯看作是(内在)印象的时候,这种习惯就使我在头脑中产生因果关系的观念
休谟也认为,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被批判的概念也包含着它的适用性和正确性
道德
道德的动力来自理性
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关涉他周围的人,每一种道德判断都产生自我们自己与其他人的同感,也就是我们会设身处地为有判断能力的旁人着想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宗教动机
宗教哲学思想
研究“神迹信仰”
传统的“上帝之证”
本体论的证明(即认为上帝的存在必然产生自一种完善本性的概念)是不值得讨论的
神学上的证明(即认为自然有其合目的性和秩序)是值得考虑的,但也不是那么绝对必要
英国宗教哲学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伦理学
三种观点
(1)人们不仅曾经试图使宗教与人类理性达成一致(经院哲学也已为此做过努力),而且还试图从理性出发建立宗教本身,也就是要创建一种理性宗教
自然神论的宗教运动
自然神论这个词指的是,虽然一个作为世界的原始本源的上帝是被承认的,但是上帝干预现存世界运行的可能性则被否定了
(2)站在理性立场上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宗教展开了批判
(3)由于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宗教宽容的要求
安东尼·阿什利·库珀,莎夫茨伯里勋爵(1671—1713年
人的道德原则的建立不应该以宗教为依据
试图在牢固不破的人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
二、法国
孟德斯鸠
在历史上,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某一个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和独裁,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状况的本性。
没有一种抽象的和到哪里都能适用的最好的国家理想和模式。
伏尔泰
虽然他对历史上的正统宗教展开了攻击,但是他也同样反对无神论,他坚信一种理性宗教的必要性
百科全书派和唯物主义者
《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
德尼·狄德罗(1713—1784)
让·达朗贝尔(1717—1783)
于连·奥弗莱·德·拉美特利(1709—1751)
主张一元论,而且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只有物质是存在的
每一种企图在物质之外寻找另一个独立的精神原则的形而上学都是错觉、错误和幻觉
每一种宗教也都是欺骗,而且是有意识的和故意的欺骗
把存在物割裂成两种实体(如笛卡尔所做的那样),一个是广延的物质,一个是思想的心灵,这是错误的。
我们所认识的物质只能是运动的和具有某种形式的。物质运动的原则蕴含在自身内部。
不需要假设一个作为推动世界的原则的上帝,世界是自我推动的,运动来自世界自身。
不需要在人身上假设一个特别的思想实体,一个精神或一个灵魂。思想只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功能,它与身体的其他功能并无不同
他建议人们尽情地去追求尘世的“幸福”,也就是无所顾忌地去追求感官享乐
卢梭
社会契约
不管历史上是否真的曾经有过社会契约,但是一种公正的统治必须建立在协议和自愿赞成的基础之上。这种协议就是社会契约。
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的不良影响下他才变坏了
卢梭的宗教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感觉告诉我,有一个上帝。
要想对此了解更多,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我对上帝越不理解,我就越崇敬他。
卢梭不仅与伏尔泰思想对立,而且与他那个时代的其他相信理性和进步的思想家思想对立。
评价
就其哲学基本观点而言,它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分支
理性主义——相信理性的力量(带有乐观主义色彩),主要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
经验主义——相信经验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主要以洛克及其英国的后继者为代表;
怀疑主义——对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范围表示怀疑,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培尔;
唯物主义——其代表人物有霍尔巴赫、拉美特利和狄德罗;
自然神论(Deismus)——以柴尔波利和伏尔泰为其主要代表
第二章 伊曼努尔·康德
一、生平、个性、著作
康德(和他之前的其他哲学家一样)也坚信,他的宗教哲学考察就是为宗教服务的,他觉得做宗教的代言人就是自己的天职。
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康德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和转折点
1755年《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或根据牛顿定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
1756年《物理单子论》
1766年《视灵者的幻梦》
1770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
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
1783年《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4年《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
1785年《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
1790年《判断力批判》
1793年《论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1795年《论永久和平》
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
1798年《学科间的纷争》
二、前批判时期
自然科学著作
1755年《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或根据牛顿定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
康德—拉普拉斯理论
他假定了一种宇宙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最小微粒均匀地分布于空间之中。由于这些最小微粒在密度和引力上都各不相同,于是,那些密度较大因而引力也较大的物质微粒就会将那些密度较小因而引力也较小的物质微粒吸引过去。在引力的作用下,较轻的微粒会呈直线型移向较重的微粒,并在那里集结成一团。但是,在移动的过程中,它们会与其他微粒相撞,会被撞开,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从而产生运动方向的偏移。从最初的混乱无序的运动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运动的均衡,从而达到一种最低程度上的相互制约。于是就形成了圆周运动。那些呈圆周运动的微粒的一部分被太阳吸引了去,围绕太阳旋转。其他微粒组成了行星。它们离太阳越近,密度就越大,体积就越小。
康德试图用这个假说来表明,为了解释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如何形成一个和谐的宇宙整体,人们并不需要假定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的规律加以解释。
至于那弥漫于空间中的原初的物质微粒又是如何产生的,在康德看来,任何自然的解释对这个问题都失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假定一个造物主,他创造了物质,并赋予它们力量,使它们有能力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构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来
1756年《物理单子论》
物质具有物质性和不可穿透性,物质的本质就是力。没有“材料”,只有力(能量)!
批判问题的形成
对人类思维器官的整个结构进行重新考察
一边是理性主义,一边是经验主义,谁是正确的呢
三、纯粹理性批判
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两部分
“先验的”一词指的是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以别于认识的内容和材料
先验哲学就是一切纯粹理性原则的体系。
划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是基于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感性直觉和理智
先验要素论
先验美学讨论感性的能力
先验逻辑讨论思维的能力
先验分析论讨论人的知性
先验辩证论讨论人的理性。
先验方法论
认识能力的两个“来源”
感性
感性是我们自身固有的一种能力
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
直观能力
知性
知性能够把直观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整理为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结合为判断
知性就是判断能力,思维就是判断
思考的方式就是判断的方式
概念能力
感性和知性在认识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
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
直观就是个别对象的直接表象
并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是已经经过加工了的材料
在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会整理我们获得的那些感觉,而且是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在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中
一切思想、一切概念都来自通过直观被给予我们的对象
感官知觉只向我们提供感觉,这些感觉则只是我们获得“玫瑰花”这个表象的原材料
概念
“批判”指审查、检验和划定界限
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在我们的经验之前存在某种东西,即我们是否拥有先天的知识
纯粹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我们在其中没有混入任何经验的东西
经验的知识始终是后天获得的(也就是来自经验)
区分纯粹知识和经验知识
必然性
经验永远都不会给出严密的必然性
普遍性
如果一个定理带有绝对的必然性和严密的普遍性,那么它必然是来自先天的认识
判断
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区分开来,这对于康德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分析判断
分析指的是“分解”或“剖析”
综合判断
综合指的是“联系”或“组合”
综合判断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来自经验
存在先天的综合判断
首先,数学判断就是综合判断
其次,自然科学也包含先天的综合定理。再次,形而上学至少也是由这种定理组成的,因为它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经验的认识。
主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纯粹理性指的就是那些能够被先天认识的原则
它又涵盖以下几个问题
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感性论
空间
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都必然显现为在空间中并列的形式
当感官提供某种感觉时,必须有从外部影响感官的某种东西存在
关于现象背后的东西,关于物自体(康德也称之为Noumenon)我却一无所知
在这种限定的条件下——就是说物只能作为现象被我们所知觉,至于它的其他属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空间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对于所有作为外在对象显现给我们的东西,空间都具有客观有效性
时间
时间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时间是我们内在直观的先天给予的形式。
数学
空间和时间以先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之中,数学的可能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因为数学只与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性有关。
几何学研究空间关系。
我从一开始就——先天地——在我自身之内拥有空间的观念。这就使得我有可能形成这个先天的综合判断
算术是用来计算的。但是计算基本上也就是计数,就是说,它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基础。
由于我在我自身之内就拥有作为纯粹感性形式的时间,而且所有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所以算术也不需要借助于经验就能够纯粹以内在的时间直观为基础而得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定理
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分析论
范畴
思考的方式就是判断的方式,要发现这种判断的方式,我们必须分析判断,检查判断所表现的形式
判断的逻辑表可以引导人去发现范畴。判断表中有多少可能的判断,就有多少心灵的纯粹概念或范畴。论述这一课题的那部分逻辑叫做先验分析论
思维在判断中的机能形式
这些判断形式显示了我们的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也必然是概念形成的基础
我们只需要到这十二种判断形式的每一种背后寻找与之相应的概念,就拥有了所有概念的基本形式,康德称之为范畴
1.判断的量
全称的
凡人都有一死。
特称的
有几颗星是行星。
单称的
康德是一个哲学家。
2.判断的质
肯定的
这朵玫瑰是红色的。
否定的
那朵玫瑰不是红色的。
无限的
这朵玫瑰是没有香味的
它被排除在有香味的玫瑰之外,但是它究竟属于哪一类却没有限定
3.判断的关系
定言的(直言的)
这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
假言的
如果三角形有一个直角,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就是锐角
选言的
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
4.判断的模态
或然的
这朵玫瑰今天可能开花
实然的
这朵玫瑰今天会开花
必然的
这朵玫瑰今天肯定开花
范畴
1.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多数性
全体性
2.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
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4.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一个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通过感性的先天的形式从感觉中产生时空中的直观
知性再按照十二个范畴将直观连接起来
范畴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所有直观的五花八门的材料都从属于一种普遍的形式,即时间
因此,每一种范畴都对应于一个时间的图型
这样就得出经验的概念(由直观的材料构成)
当我们将感性和知性的纯粹形式,即空间、时间和范畴连接在一起,就会得出纯粹的概念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存在于知性中的范畴如何可能与经验的对象有关
范畴对于物自体也不适用
对于显现给我们的“物”来说,范畴却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
知性将它的思维形式铭刻在由感性提供的材料上
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也通过先验分析论而得到了回答
我们把现象的合乎规律的秩序称为自然,称它的规律是自然规律
因为我们的知性能够把现象按照蕴涵于其中的准则联系在一起
人是自然规律的制定者
由于“制造”(虽然不是“创造”)自然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是我们的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我们的知识!
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辩证论
理性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
理性在感性和知性之上构筑起一个更高的楼阁
理性是“推断的能力”
知性生产出概念,并将概念与判断联系到一起
理性将判断与结论联系到一起
能够从一个或几个原理中推导出一个新的原理
理性能够在我们的知识中建立起一种更为广泛的统一性
理性只赋予知性应该如何行为的规则,因此它是“调节性的原则”
理性将要追求一种绝对物
就是理念
理性也发展出三种理念
即精神理念,或心灵理念
从范畴的绝对联系中产生出一种成为我们一切观念之基础的思维主体的绝对的统一
你应当将一切精神现象如此联系起来,仿佛它们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之上
宇宙理念,或世界理念
从假设的有条件的联系中产生出一种愿望,它试图从有条件的现象的无限系列达到这所有现象的无条件的统一
你应当将一系列有条件的现象联系到一起,仿佛世界建立在无条件的同一性之上
神学的理念,或上帝的理念
从对立的排斥的联系中产生出一种一切思维对象的绝对统一的理念,一种最高本质的理念
仿佛一切存在物都有一个最初的必然的原因,也就是必然有一个神性的创世者
在这三条道路上,你应当努力使你的整个认识中达到一种系统的统一性
所谓的理念只在思想上是可能的
为(理论上的)理性规定了界限。这个界限正好就位于可能的经验知识中止的地。
理性不能证明一般的形而上学的理念如上帝、自由和不朽
但是理性也不能反驳它
因此,这就为信仰留出了地盘
四、道德与宗教
1.实践理性批判
讨论了理性的实践方面的问题
基本概念
自律与他律
我们的意志是由寓于我们自身之内,寓于我们的理性之中的法则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是自律的
我们的意志是由外在于我们自己、外在于我们的理性的某种东西所决定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意志就是由一种异己的规律所决定的(即他律)。
在康德看来,迄今为止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也就是说它试图把伦理学发展为一种关于正确行为的学说,但是它却到我们自身之外寻找决定我们的意志的根据。
人如何才能获得他所追求的至善,说到底这是一个经验的事情。一种真正普遍有效的原则只有通过理性才可获得
理性
理论理性
以认识为目的,借助于直观、概念、基本原则和理念
理论理性的原则有一种强迫的特征,它会说:理应如此
实践理性
以决定意志为目的,借助于实践原则
只决定个别人的行为的原则,康德称之为准则
决定每个人的意志的原则,康德称之为实践法则
所以康德称实践法则是命令
假言命令。它是普遍有效的,但是有条件的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定理,它也是普遍有效的,但它是无条件的或绝对命令
实践理性有一种倡导的特征,它会说:你应该如此行为
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
2.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尽管康德认为,从知识上为宗教提供证据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同时又试图从行为上为宗教提供证据
实践理性却能走得更远:它能够促使我们信仰自由、不朽和上帝
如果没有对自由、不朽和上帝的信仰,那么坚持不懈的道德行为就是不可能的。谁要是能够合乎道德地做事,那么他的行为就已经表明,他是信仰自由、不朽和上帝的——虽然他在理论上可能对此持否定态度。合乎道德的行为就是在实践上对上帝的肯定
《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纯粹理性范围之内是指
首先,不能逾越纯粹理性批判所规定的界限
其次,要把只能是信仰对象的东西看作可被证明的知识
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论寓于人心中的善与恶的原则,或论人性中的极端的恶;
(2)论善与恶的原则为争夺对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斗争;
(3)论善的原则战胜恶的原则,以及在世界上一个上帝之国的建立;
(4)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宗教机构,或论宗教和僧侣制度。
五、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
定义:判断力就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
为当前的案例寻找与之对应的法律条文
规定性的判断力
理智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将(先天存在的普遍的)范畴正确地运用到特殊直观的内容上去
反思性的判断力
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
这种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反思性的判断力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予自己,而不能从别处拿来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
有没有一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先天既有的——标准?
第二部分
目的论的判断力
合目的性
我们的所有感觉都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感觉。如果某种东西满足了我们的内在需要,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愉快。如果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就会感到不愉快。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说,需要也就是目的。
客观的合目的性
对象的形式不是与我心中的某种东西达到和谐一致,而是与它自身内部的某种东西,与它的本质,与它预定的目的达到和谐一致
以事物的客观合目的性为考察对象的思考方法被康德称为目的论的思考方法
意义
判断力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之间的纽带
判断力活动的结果就是人自身的实践理性远远优先于理论理性。理论理性只告诉我们事物的严格的或曰盲目的合乎规律性,而实践理性却能够迫使我们相信,好像一切事情都有一个更高的(在理论上无法认识的)道德的最终目的
,判断力的原则来源于我们自身。我们不能把事物作为合目的的来认识,而只能对它做一种相应的判断
六、对三大批判的总结
认识、欲望(行为)和判断(直觉的和理智的)是我们的理性能够对被给予的东西表达自己看法的三个途径
(1)纯粹理性批判考察纯粹体系化的认识的可能性,并试图弄清楚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能力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感性的(感官知觉的)能力,这是一种较低级的能力
另一种是理性的(思维的)能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能力
将认识的先天的成分确定为
直观、空间和时间的先天形式。它们能够将人对于空间和时间统一体的感觉概括起来
知性的形式:范畴和与之相适应的判断形式。它们为直观赋予概念并将概念结合为判断
理性的调节性原则(理念)。它们没有认识上的(基本)功能,但是它们能够将知性引导到认识的更高的联合和统一
(2)实践理性批判考察始终如一的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并试图弄清楚理性在道德行为原则中的作用,考察了人的欲望和行为
我们的意志(欲望能力)也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种是纯粹感性的欲望,这是一种较低级的能力
另一种是实践理性,这是一种较高级的能力
实践理性批判将决定意志的先天成分确定为
① 绝对命令,一种普遍法则的纯粹形式,它是道德行为的普遍的和必然的原则。
② 实践的确定性,即认为存在意志自由、不死和神圣的道德秩序,道德理性的永恒任务就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努力。
(3)判断力批判考察对自然现象进行(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判断的可能性(这种判断是从合目的性的观点出发的),并试图弄清楚理性在这种判断中所起的作用。
两种形式的能力:
一种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性知觉,它是较低级的能力
另一种是反思的判断力,它是较高级的能力
判断力批判将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确定为理性在这种判断中的作用。
在这三大批判中,康德都是在寻找普遍性和必然性,换言之,就是寻找我们整个思想活动中的合目的性
在这三大批判中,康德发现:世界是合乎规律的——但是,世界的规律来自我们自己,是我们把规律加在了世界的身上。
自然的规律来自我们的认识能力的先天形式。
行为中的合乎规律性(的可能性)源自我们的欲望能力的先天原则。
一切都按照目的做出判断的可能性都源自我们的反思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七、后批判时期
权利科学
国家的权利
康德也在国家中划分出了三种权力
1)宪法规定的自由,这是指每一个公民,除了必须服从他表示同意或认可的法律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
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民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出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
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
一切这样的变更只应该由统治者以改良的方式进行,而不能由人民用革命的方式去完成
民族权利
1)国家,作为民族来看,它们彼此间的外部关系——同没有法律的野蛮人一样——很自然地处于一种无法律状态
2)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强者的权利占优势
3)民族的联盟,依照一项原始社会契约的观念,它是为了保护每个民族面授外力侵犯和进攻所必需的结合,但这并不干涉他们内部的一些困难和争论
4)在这个联盟中的彼此关系,必须废除一个有形的统治权力,而在文明的宪法中,必须规定这种权力。这种联盟只能采取联邦的形式
世界公民的权利
任何人都不应该采用战争的办法谋求他的权利
持久的和普遍的和平就是权利科学的真正目的
《永久和平论》
走向永久和平:预备性条款
(1)凡缔结和平条约而其中秘密保留有导致未来战争的材料的,均不得视为真正有效。
(2)没有一个自身独立的国家(无论大小,在这里都一样)可以由于继承、交换、购买或赠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
(3)常备军应该逐渐地全部加以废除。
(4)任何国债均不得着眼于国家的对外争端加以制订。
(5)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政权。
(6)任何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作战时,均不得容许在未来和平中将使双方的互相信任成为不可能的那类敌对行为:例如,其中包括派遣暗杀者、放毒者,违反投降条约,以及在交战国中教唆叛国投敌,等等。
正式条款
(1)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2)各个民族的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
(3)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
道德原理
人对于自己的义务
是一种纯粹动物性的义务。这种义务叫做自我保存
其次,作为道德动物,人对于自己也有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诚实和自尊
再次,人天生也有义务做自己的良心的法官。
人对于自己的所有义务中的首要律令就是:认识你自己!
人对于其他人的义务
爱的义务
尊重的义务
过度快乐的情绪也要遵从义务的原则。人如果只是强迫自己尽义务,而不能从中获得乐趣,那么这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七、对康德的批判和评价
因为有了康德,哲学必须变得更加深刻。
康德哲学的结果就是二元论。在他那里,人是两个世界里的公民。一个是现象世界,还有一个是自由世界。
康德的认识论也可被称为二元论。一方面是作为原材料的既有的可感世界,另一方面是具有先验直觉能力和划分范畴功能的自我,人把他的这些能力运用于原材料便会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哲学
第一章 浪漫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
宗教哲学家
约翰·乔治·哈曼 1730—1788
他尤其指责康德把我们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为了克服这个矛盾,他以语言为依据,在语言中理性获得了感性存在
哈曼对理性所持的怀疑态度与他对主观的宗教信仰所持的确定性态度是相矛盾的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 1743—1819
也赋予语言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约翰·高特弗里德·赫尔德 1744—1803
赫尔德和哈曼一样也攻击康德哲学中的二元论,即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义务和爱好的区分,思想的形式和内容的区分,尤其是理论理性(证明上帝的观念是无法证实的)和实践理性(通过它使被驱逐的上帝重新返回)的区分。对赫尔德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故弄玄虚”,它既不能使人获得确定的真理,也不能使人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马赫 1768—1834
宗教不是思想或行动,而是直觉体验或感情。宗教是对无限者的感觉和审美鉴赏。虔敬就是对某种至高无上者的一种绝对依赖的感情,这样的依赖感就直接向我们表明了上帝存在的确定性
费希特
著作
《论知识学或所谓的哲学的概念》和《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基本思想
“知识学”
“知识学”这个概念与康德的“超验哲学”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一切特殊科学都以具体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哲学则把知识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所以叫它“知识学”
只存在两种前后一致的哲学体系
我们可以从事物中推导出观念。于是,便产生出一种感觉论或唯物论
我们从观念中推导出事物,于是便产生出唯心论
费希特哲学的首要原则
“自我设定自身。”
万事之初是有为,是行动。思考你自己!这一个要求构成了哲学的开端。因此而产生了理性。理性自身也是创造的行动
至于一个人会作何种决定,这要取决于他的最内在的个性
对于康德并列提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不满意的
理论理性也是行动。从上述意义上说,费希特的哲学是实践唯心论
经验源自自我
自我的最为内在的本质就是纯粹的、无休止的行动
自我就在自身之内制造了一个非我,一个陌生的对立物
自我为自身设立一个障碍,目的是让自己从上面跨过去
伦理学
国家
更加强调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的责任
他首次在德意志土地上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理论
只有当国家不放任人们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占有社会产品,而是由国家掌握社会劳动的分配权,按照每个公民的劳动量来分配国家所得,那么这样的国家体制才是可能的
宗教
在道德原则意义上对完美的强烈追求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完成一项任务后的那种快乐的满足感。谁如果想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幸福,那么他在无限的未来生活中永远也不会接近目标
自我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
“那个充满活力的和富于创造性的道德秩序就是上帝本身,我们不需要另外一个上帝,我们也不理解另外一个上帝。”
谢林
基本思想
谢林在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同一哲学
这一部分成为连接费希特和继谢林之后的黑格尔之间的纽带
哲学的任务是求知,也就是解释主体与客体的同一问题
精神是自然的产物
自然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是同一的
谢林的在自我中见到自然在自然中见到无意识的创造精神的同一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艺术
艺术是哲学的真正的和永恒的工具,而且与此同时也是哲学的证明材料,它会不停地提供哲学本身所不能提供的新证据,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和创造表达出无意识的自然的同一性。
艺术是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四、黑格尔
辩证法
正题
反题
合题
“扬弃”
一个意思是“废除”(比如废除一项法令)
第二个意思是保留(比如我为你保留某个东西)
不是消除某个东西,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使某物得以保存
第三个意思是“举起”,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正反两题将不再显现为相互排斥的对立面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就是,它不仅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逻辑学,看作是我们的思维形式,而且还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自我运动的真正形式
哲学的三级结构
黑格尔提出了绝对唯心主义,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高高站立着绝对精神
整个世界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发展。哲学的任务就是在思考中观察这个自我发展的过程
对黑格尔来说,理念是真正的和唯一的存在,物质只是理念的显现形式
第一阶段 逻辑学
世界精神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
概念、逻辑原则、范畴不仅仅是思维的法则,而且还是客观实体
逻辑出发点
在生成的概念中,黑格尔不仅在“有”与“无”之间引起了矛盾,而且他还走得更远,他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概念,直到最高的概念“绝对精神”
第二阶段 自然哲学
世界精神是处于“自我显现的”、“自我异化的”和“他在的”状态,精神以空间和时间中的自然的形式显现自身
第三阶段 精神哲学
主观精神
研究的是个体的人的生活
在这里,精神就是“和自己相处”或“自为”
客观精神
能够脱离开个体心灵而单独存在的“客观的”精神产物
对黑格尔来说,客观精神也可被称为伦理学
绝对精神
蔓延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的是绝对精神。只是在这里,精神才从“他在”完全返回到自身,精神才是“自在自为的”
三个等级
艺术
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之间,也就是个体与超个体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毋宁说驱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也正在于此
在艺术作品中,自我和解的精神,主体与客体却显现为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绝对理念以纯粹的形式呈现出来
宗教
艺术是在外在感性形式中显露出和谐,宗教则是在人的内心中显露出和谐
哲学
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的形式,绝对精神就存在于其中
哲学将艺术中的直观的东西和宗教中的观念的和感情的东西转化为思想的纯粹形式。精神完全返回到自身
历史哲学
历史被限定为理性在国家生活中的发展,历史对他来说是政治的历史。作为绝对精神世界的艺术、宗教和哲学似乎是永远位于历史之上的
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由他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所处身其中的社会力量,主要是国家所决定的
不是个体在行动,而是世界精神在行动,个体只是它的工具
个体的行为往往会与世界精神的意图和目的相违背。个体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而行动,比如自我权利的扩张
评价和批判
认识论方面
黑格尔将本来是我们的思维原则的辩证法原则视为存在原则本身,这导致他产生一种错觉,他认为,这整个经验的现实世界可能就导源于思想的自我运动的法则
低估经验知识的价值
历史科学领域
他用他的辩证法给科学赋予了一种原则,这个原则使历史进程中的矛盾被纳入思想之中成为可能
黑格尔在晚年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总会到达一个终点。到达那个最高点以后,虽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向前进,但是我们却不可能再超越它。
第二章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法国的实证主义: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生平和著作
《为重新组织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计划》(1822)
《实证哲学体系》
《实证哲学体系》
《关于建立人类宗教的社会学论文》(1851—1854年)
《实证主义的基督教教义问答》(1857年)
实证主义原则
原则就是从实在的、确实的和“实证的”东西出发,它排斥一切虚妄的、无用的、不确定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实证主义把哲学和一切科学都限定在现象世界之内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那个以现象的形式而存在的既定现实
其次,我们要遵照一定的原则对这个既定现实进行整理
再次,我们要根据已经认识到的规律去预见未来,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概念
人们试图确定某个事实之所以产生的条件
规律
根据类推法把两个类似的事实相互联系起来
解释
即使是那些伟大的人物们也只能是用一个东西去解释另一个东西
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神学阶段,或曰虚构阶段
人们相信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就去追求这种绝对的知识并自以为能够拥有它
三个阶段
在最原始的阶段,人认为每一个客体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泛灵论)
在第二阶段,人把万物及其变化都归因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主宰的神灵——海神、火神、风神等等(多神崇拜)
在神学阶段的最高阶段,人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取代了众多单个的神,于是便产生了一神论
形而上学阶段,或曰抽象阶段
人们用抽象的力量、概念和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众神的)力量
科学阶段,或曰实证阶段
一切意欲获得绝对的——不管是神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知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通过观察和运用理性思考,他努力去认识存在于既定现实中的内在规律性
如果人们在这一阶段能够用一个唯一的实在解释所有的个别现象,那么,孔德理想中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也就实现了
科学的阶梯结构
哲学的任务及其功用
(实证)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各个特殊领域内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应用于一般理论的研究之中
科学的分类
数学是整个哲学的基础
所有的事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只有当我们认识了无机物以后,才能去研究有机物
我们首先必须从研究个别生物入手。这也是生物学的任务
对生物种属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则是社会学的任务
对无机物的研究
天文学的任务就是观察宇宙的一般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和化学的任务则是观察地球上的无机物的变化过程
社会、国家和伦理思想
社会学是他的首创
社会学划分
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
社会动力学
研究社会的演化和进步
每个思想的阶段都与某个社会形态相对应
社会中对神权的信仰对应于神学阶段,封建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宗教信仰的衰败时期对应于思想的形而上学阶段,在社会中它表现为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就是它的前奏,它标志着形而上学战胜了神学
实证阶段的使命就是在革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社会新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将不再是对超自然的神的信仰或对抽象的形而上学原理的信仰,而是专业人士或专家们的理性的科学认识
在革命的过渡时期,个体的利益高于全体的普遍的利益,在实证阶段,全体的普遍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
只有当上述的认识能够被普遍接受,只有当个体甘愿为全体做出牺牲,只有当利他主义成为人的行为准则,那么,实证哲学所追求的那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个体不应该仅仅为某一个国家或集体而献身,而应该为全体人类而献身,孔德把这一理想提升为一种宗教崇拜
二、英国的实证哲学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纯粹的功利主义哲学(Utilitarismus),而且是一种社会功利主义
如果我们为人类的行为设想一个普遍有效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也确实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这个目的也就只能是,最大程度上使尽可能多的人感到满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1873
《演绎与归纳逻辑体系》(1843年)
试图为实证主义提供一种坚实的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论基础
自然科学从人文科学中分离了出来
伦理学
试图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基础之上寻找一种个体与全体之间的平衡
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那个物质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它而带来的那种快乐的感觉
由于某个特定的对象通常具有产生快乐的作用,所以我们就通过联想以为这个对象本身是有价值的
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严格说来是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的,它是可变的并且取决于人的具体经验
赫伯特·斯宾塞
著作
《综合哲学体系》(1862—1896)
进化的规律
对实证哲学所作的重新解释
我们应该把那些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放到一边,去认识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世界
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加以系统地完善
原则:进化规律
“进化是物质的集结,在这种集结的同时伴随着无休止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由相对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过渡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而其间所消耗的运动也经历了相应的转化。”
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形成起保护作用的关系网,并且对整个生命产生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形成形式和功能的较大的确定性。
社会哲学
一般的进化原则也适用于社会这个有机体
宗教
根据聚合的原则,人的原始鬼神信仰(多神教)也会逐渐发展并融合为一种统一的一神教信仰
国家
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也属于陈旧的专制主义社会形态
两种危险
倘使国家按需分配社会的劳动果实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样就会违背自然竞争的原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几代人之内社会就会走向衰落
如果国家试图在所有细节上控制极为错综复杂的经济有机体,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的瘫痪和政府极端的官僚主义
试图在自由和社会计划的必要性之间寻找一种中庸之道,也就是在同业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组合
道德
道德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中是不同的
个体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也就是在权利均等的条件下——必须以全体的幸福为先决条件
评价
斯宾塞坚决反对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独断主义,但是他自己的哲学也是一种独断主义
斯宾塞并没有认识到,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也是非常尖锐的
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德国唯物主义的出现
反对派
右翼反对派
反对黑格尔把一切历史现象——社会、法律、国家——都看作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的观点
保守的老年黑格尔学派
极力维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为历史在政治和宗教领域中的特殊地位而辩护
左翼: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的自然研究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纯粹的事实,与此相适应,人们也越来越轻视哲学的和宗教的抽象推论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1808—1874
《耶稣传》(1835年)
基督教福音书是没有历史真实性的,它们是神话,是文学创作,因此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发展中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与现代科学的斗争》(1840年)
对基督教教义的细节展开了批判
《新旧信仰》(1872年)
极力主张一种泛神论
宇宙取代了基督教的上帝,面对宇宙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无限信赖和绝对谦卑恭顺的感情,我们也可称之为“宗教情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1804—1872
《基督教的本质》《宗教本质讲演录》《神谱》
宗教
从人的本性,即人的利己主义和渴望幸福的观念出发,来说明宗教的起源
“从根本上说,上帝就是人的真实愿望的变相表达……如果人没有愿望的话,即使他有想象力和情感,也不可能有宗教和神灵”
人必须从中幡然猛醒,并且开始通过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他在宗教中只能依靠幻想才能实现的愿望
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修养和文化制服自然
四、马克思
1.生平和著作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第一部分主要是讨论费尔巴哈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
后来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福音书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2.黑格尔与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经过与费尔巴哈的哲学、法国的革命思想特别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国民经济学相互融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对费尔巴哈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批评
旧的唯物主义是非辩证的和静态的,因而是非历史的。它没有马克思所主张的那种辩证的能动性,因而不能正确地解释发展现象
旧的唯物主义太过抽象,他们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而孤立地看待人的本质
基本思想
世界并不是一个完成了的东西的集合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存在最终的和绝对的东西,而只有不断地生成和消亡
基本问题
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正是所有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自我异化与自我实现
三个辩证发展阶段
(1)认识
认识人类集体的真正理想
认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一种人的自我异化的历史
劳动恰恰是使人“自我异化”的那个东西。在劳动中,人创造一种异己的东西,他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这种异己的东西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还会控制人并阻碍人实现其真正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自由。
(2)批判
在人类集体理想方面和人的真正使命方面衡量社会现实
批判的任务就在于,指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并努力克服这些矛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行动
理想与现实必须协调一致,理想必须转移到现实中去
哲学通过理想的实现将会被扬弃并在这种扬弃中实现自我
3.历史唯物主义
对唯物主义来说,物质是唯一的现实,人的思想意识只是物质现实的反映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唯一的现实。社会意识——观念、理论、观点等等——只是社会现实的映射
我们必须寻找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
两种因素
一方面是物质的生产力
包括原材料、生产工具、劳动者的技能和经验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概括地称之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迟早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否则,生产过程将会受到阻碍,就会出现危机
除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之外的一切政治的或法律的关系和秩序、观念、理论、艺术、哲学以及宗教,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因而,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斗争只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
4.资本论
基本上只存在两个对立的阶级
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
和只拥有劳动力并被资本家剥削的无产阶级
剥削是通过所谓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的。工人用他的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他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也就刚好是资本家用以雇用他作为劳动力所需的费用
因为他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以他也就必须接受这个条件。他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这样流入了资本家的腰包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征兆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危机
迅猛增长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统一必须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通过剥夺私有财产才能得以实现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完成将生产资料社会化的革命
由于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所有,社会主义社会中将不再存在阶级斗争和剥削。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5.意义和影响
两个方向
社会民主党的“逆向”社会主义
他们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秩序
共产主义
列宁主义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了俄国的特殊国情中
又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主义
第三章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一、阿图尔·叔本华
1.生平、个性、著作
一方面是热情的本能生活和强烈的意志,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智,对自然之美以及人生痛苦的深刻洞察——这是叔本华性格中始终在相互斗争的两个主要因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91年)
《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年)
2.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
世界作为表象
从世界作为表象出发,不可能超出表象而到达物自体
我们不可能从外部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世界本身,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必须做的只是将外在的和内在的经验在某个恰当的点上联系起来
能够使我们进入世界内部的唯一门径就存在于我们自身内部,存在于个体之内
世界作为意志
个体以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而存在
一种是作为表象,在一切现象的因果关系中,作为客体中的客体,以一种理智的直观形象而存在
与此同时,他又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即以一种每个人都熟悉的形式而存在,我们名之曰意志
哲学真理
肉体的行为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也就是说,是意志的行为的直观表达。肉体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客体化了的意志
首先适用于人
意识只是人的本质的表面
我们的判断通常并不是通过把清楚的思想按逻辑原则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
判断几乎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人的本质并不在于思想、意识和理性
人的本质是一种意志
人是被无意识的生命意志驱动着的。意志本身是完全不可改变的
生命意志的最为强烈的表达形式就是自我繁殖的欲望
爱情只是一种自然的假象,种族保存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所有现象的本质也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个体只是一种不断变换的物质形式,物自体是意志
意志是自由的吗?作为整体的世界意志是自由的,因为无物能够限制它的存在,个体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因为它受制于整体的世界意志
最终的绝对物是盲目的意志,是一种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宇宙本源。世界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而是违背逻辑的。理性只是非理性的意志的工具
3.世界的痛苦及其解脱
意志是无限的,而意志的满足却是有限的。沉溺于欲望和愿望之中,我们永远不会享受到持久的幸福和灵魂的安宁
根本来说,人生的真正现实就是痛苦
乐观主义是一种对不可名状的人生痛苦的苦涩的嘲讽
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得越清楚,痛苦也就越大;天才承受的痛苦最大
当痛苦超过了能够承受的界限,那么失去了理性的疯狂也不失为一种舒适的解脱
叔本华也指出了天才与疯狂的近邻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只有薄薄的一墙之隔
出路
美学的
人可以成为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主体,赋予他这种能力的认识方式就是艺术
艺术是对物的观察思考,它不受制于因果性和意志
伦理学的
基本上就是古代印度思想的翻版
蓄意弃绝意志的禁欲苦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彻底地消灭意志,换句话说,也就是达到圣人们所描写的那种“心醉神迷”、“出神入化”或“完全献身于上帝”的状态
4.评价
在西方科学史上,只有到了叔本华才真正打开了通往无意识哲学或心理学的大门
二、索伦·克尔凯郭尔
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当人把他认识到的客观真理和知识直接传达给别人时,这就不是真正的真理
主要思想
他对一切普遍的和抽象的概念持怀疑的态度
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种实际的个别问题
这类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哲学只有关注这类问题才有意义
人类学
客观的思想对于主体及其存在是漠不关心的,而思想主体作为存在者却非常关注他的思想,因为他存在于这些思想之中。只有真正面对存在的认识才是根本的认识。
存在更多的是单个人不可思议的最内在的个体实质,如一位神秘主义者所言,是“自我”
并把人的个体存在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是瞬间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瞬间的存在组成的变化过程,其可能性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因此,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时间性和自我的“紧张状态”是人的基本特征,直至个体死亡才告结束。
基督教信仰
他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基督徒,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这是克尔凯戈尔极为憎恨和反对的一种不诚实的状况。
三、弗里德里希·尼采
1.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源自音乐精神的悲剧的诞生》
在古希腊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对立的力量
迪奥尼索斯精神
阿波罗精神
《不合时宜的观察》(1873—1876年)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针对历史知识的大量堆积所造成的真正的人的生活所面临着的窒息的危险
《教育者叔本华》
《理查德·瓦格纳在拜罗伊特》
与瓦格纳的关系破裂标志着尼采的思想发展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人性的,太人性的,为自由精神而写的一部书》(1878—1880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个自我发展的人所要经历的三个人生阶段
对权威和大师的依赖
摆脱他们,为自由而战(消极的自由)
最后转向自己的价值观和终极目的(积极的自由)
2.尼采哲学的一致性和特点
他试图摧毁所有遗留的东西并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极端的方式重新开始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更确切地说,是权力意志。他补充说:“此外一切皆无!”
尼采的一个特点,即把一切存在问题看成是价值问题或将其转变为价值问题
3.尼采作为毁灭者和批判者的一面
反道德的
强壮的人将会变成一个被捆缚在社会道德的牢笼之中而自残自虐的动物
反民主的
反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理想便是一种人向彻底的群居动物全面退化的理想
一切生命的本质在于占有,侵犯,压迫,征服弱者,冷酷无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吞或榨取
反女性的
女人在男人丧失其真正男性特征的社会中退化了,并且也抛弃了其最为女性化的本能直觉。女人追求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独立,即妇女解放便是这种退化的表现
反理智主义的
意识、理性、理智只是一种表象,它们都只是意志的奴仆
不应过高估价意识的作用。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反悲观主义的
谁要是说人生毫无价值,他实际上是在说:我毫无价值
反基督教的
基督教是对自然的否定,是对自然的亵渎,是反自然的。基督教自一开始就是人的感性生活的死敌
基督教使这个世界——人所拥有的唯一的世界——变成了无边苦海并为它设置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彼岸世界”
并不是去思考怎样使人的生活激情精神化和神化,而是企图根除人的生活激情从而也就根除了生命的根基
4.价值的重估
超人思想
永恒轮回
试图将时间与永恒合二为一
5.对尼采的评价
尼采是一个“意欲超越自我并因而走向毁灭的人”
尼采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也看到,在既有的秩序发生崩溃之后,人类面临的任务是,必须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并赋予其新的价值,而且这种新的价值标准将会在世界范围内适用
第四章 新康德主义
一、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1.概论
回归康德的运动是由三个人发起
赫尔曼·冯·赫姆霍尔茨(1821—1894)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1825—1875)
奥托·李普曼(1840—1912)
共同特征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要超越康德”
新康德主义者对康德提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的物自体上
许多新康德主义者的视野过于狭窄,他们的目光只盯在康德的认识论问题上以及与此相关的康德的功绩
新康德主义作为批判性的哲学思考,一方面是对唯心主义抽象思辨的反动,另一方面是对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世界观的反动
与此同时,新康德主义也是对十九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思想界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普遍的“历史主义”倾向的表达
2.马堡学派
赫尔曼·柯亨(1842—1918)
新康德主义创始人
基本倾向就是彻底地取消物自体。柯亨摒弃了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元论,他也摒弃了作为两种平等并列的认识形式的直观和思维的二元论。他认为直观也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保尔·纳托普(1854—1924)
马堡学派的真正代言人
致力于批判性地考察自然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
恩斯特·卡西尔
《近代哲学和科学中的认识问题》和《符号形式的哲学》
符号这个概念可被看作是卡西尔的中心概念。在卡西尔看来,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直接把握和重现真实的东西,我们始终需要一种象征或符号的体系作为中介
3.西南德意志学派
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科学以及如何独立地建立人文科学和正确地划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鲁道夫·赫尔曼·洛采(1817—1881)
价值这个概念被用于哲学
威廉·文德尔班(1848—1915,他是洛采的学生)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科学研究一般规律,与此相反,人文科学研究特殊的、唯一的和个别的事物
海因利希·李凯尔特(1863—1936年,他是文德尔班的学生)
价值是通过人类精神的客体化而得以自我实现的:科学、国家、法律、艺术、宗教
在他看来,逻辑学具有最高价值,其次是美学(美),神秘主义(神圣、万有),伦理学(善、德性、人的集体意识),性爱(幸福、爱的合一、献身精神)和宗教(神圣、虔诚)
只有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才会有完美的人生
布鲁诺·鲍赫(1877—1942)
试图将两个新康德主义学派的学说综合为一个整体
二、相近的思潮——俄国哲学一瞥
法国
查尔斯·雷诺维叶(1815—1903)
新唯心主义学派
除康德之外,他们主要承袭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
英国
弗兰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1846—1924)
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
意大利
新黑格尔主义
乔凡尼·金蒂雷(1875—1944)
贝内蒂托·克罗齐(1866—1952)
他的哲学是对黑格尔思想、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综合,其中黑格尔的思想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
法国
莱昂·布隆施韦克(1869—1944)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耶夫(1853—1900)
基督教哲学思想融合了形式上的西方思想和俄罗斯宗教信仰
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和建基于其上的所有哲学的基础是:人们认为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单位是原子;人们接受一种严格的决定论,认为一切自然进程都是受一种严格的因果律决定的;人们认为物质是存在物的最后和最简单的要素,并且试图借此来解释一切现象。
物理学
进入原子理论之后
物质的概念与能量融合到了一起,物质只是被看作能量的外在显象
宇宙的基本粒子组成成分不能理解为纯粹的物体组成成分
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电子在某个地方显示为点状结构,在另外的条件下则显示为在较大空间区域内向外延展的波状结构
天文学
自艾德文·哈勃(1889—1953)发现星系逃逸和宇宙膨胀以来(爱因斯坦等人已经以数学的形式对此加以证明)——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宇宙观
心理学
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世界及其在人类心灵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一重要事实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观、人类感情和人的形象,并且也对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
现代语言科学或称语言学也从世纪之初开始——特别通过斐迪南·德·索绪尔(1857—1931)——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哲学面对语言学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可能视而不见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现并行不悖,这是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结果
在二十世纪里,源自实践的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如此之硕果累累,以至于单独的某个人若试图把他生活的时代全部包容进他的思想范围之内(如黑格尔那样)则必然是会失败的,除非他能够认识并领会所有这些成就,但是,由于现在可供使用的知识几乎不可能一览无遗,而且正在与日俱增,所以,单独的个人若想无所不知则是力所不及的,因此,团队协作以及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哲学的未来
我们就可以预见到,当今以及未来的哲学几乎不可能再通过某个杰出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而划分为各个流派
某个主题或问题以及前沿科学知识所提出的任务将是今后哲学研究的重点,这一切必须通过哲学家和相关的“专业人士”的合作才能实现。就此而言,如今许多人所要求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哲学的科学化”将会逐渐变为现实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1.概述
生命哲学家认为,我们借助纯粹的思想不可能真正把握和理解活生生的生命实在
现代生命哲学家的共同之处
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并明确表示,他们是站在叔本华和尼采的肩上的
相同的基本思想
都是“能动主义者”。在他们那里,运动、变化和发展比一成不变的存在更有意义
把现实世界看作是有机的。他们大部分都以生物学为出发点
特别喜欢非理性
偏爱直觉、直观、凭感觉领悟和领会以及体验
认识论方面
非主观主义者
亨利·柏格森(1859—1941)
现代生命哲学的第一位推动者
以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为出发点
空间本身是均质的,它是一种同类点的整体
时间不是均质的,它是一种一去不复返的序列
在时间之内,我根本不可能任意地从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个点
在人身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
空间
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不变的东西和空间中的东西,是物质
理智会把时间切成碎片,它会把时间分割成能够数得清的和可以测算的计量单位,因而会远离时间的真正本质
时间
直觉
它是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
由于理智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从事哲学思考只有运用直觉才行
问题
这必然会产生一种必要的逻辑证据的匮乏。哲学家能够把自己通过直觉认识到的东西用直观的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哲学家并没有能力再帮助别人达到和他同样的直觉力
生命冲动
生命的发展不是取决于物质及其机械原则,或者毋宁说恰恰相反,它是拒绝惰性和偶然性的,生命会向更高的更冒险的和更自由的形式发展
道德与宗教
道德
封闭的道德
由社会压力而产生,不是关涉个人的
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风尚
开放的道德
关涉个人的,它独立于社会,富有创造性
源自对生命根本的直接领悟并在爱中包容整个生命
宗教
“静态”宗教
人类凭借想象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用以把人类与生命个体连接在一起
人通过理性认识到,他是会死的。他通过理性认识到,若想实现他的目的,他就必须跨越许多无法预测的艰难险阻。大自然会帮助他来承受这个痛苦的认识,它借助于幻想制造友善的神灵
起一种制约的、保存的和宽慰的作用
动态宗教(神秘教)
它在希腊人那里开始萌芽,在印度人那里以沉思冥想的形式出现,在基督教神秘主义者那里达到了完成
3.活力论——格式塔理论
汉斯·德里石(1867—1941)
4.德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路德维希·克拉格斯(1872—1956)
把人的肉体看作灵魂的外在现象,把灵魂看作肉体的知觉,因而肉体和灵魂就是一种知觉和表达的紧密关系
精神就像楔子一样是从外部挤进来的,它插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意欲使肉体和灵魂一分为二并将生命扼杀掉
克拉格斯提出的口号是:回到自然的无意识的生命中去!
赫尔曼·凯瑟林伯爵(1880—1946年)
强烈地反对纯粹的理性主义文化
并不反对精神,而是试图将精神与灵魂重新结合为一体,从而指出一条完美的途径
格奥尔格·西美尔(1858—1918)
生命之间形成的张力就是西默尔的生命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其“客观内容”就是人的文化,包括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和宗教等
生命超越其生命基础属于生命的本质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
坚信空间和时间的世界具有本质的区别
有一种空间逻辑,它的原则是因果律,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
还有一种时间逻辑,这是一种有机逻辑,一种命运逻辑。它教导人们从历史中把握世界
历史发展的形式和内在联系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是各自独立的文明的序列
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有机体,是一种最高级别的生物体,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表达。文明和生物一样,它也会成长、繁荣和衰亡
世界历史的比较形态学(格式塔理论)可以看清每一个文明的生命历程
威廉·狄尔泰(1813—1911)
从实证主义出发的,它最后发展为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非理性认识
人文科学,特别是作为人的自我反思的历史科学对于认识现实世界是极其重要的。“人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了解人是什么。”
二、实用主义
1.威廉·詹姆斯
主要的——并非唯一的——特征就是“实用主义”
“这是一种不考虑第一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的必然性的态度,它所关心的是最后事物、结果和事实。”
它不关心事物的最终“本质”(詹姆斯也坚决地拒绝德国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它也不关心事物的最初起源,它把目光投向前面。它只关心一个观念的“现价”是多少?
另外三个重要特征:
“物力论”
宇宙不是已经完成了的静态的,而是永远变化的。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永恒的流变,一种相互关联的体系
“多元论”
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原理来解释世界。现实世界是由许多个独立的体系组成的
多元论和多神教比任何一种一元论和一神教都更为合理
怀疑主义的无偏见态度
在万物的轮回流转中,我们也只是匆匆过客
约翰·杜威(1859—1952)
杜威只关心自然科学和实际经验,他剔除了一切超越自然科学和实际经验的东西
思想是行为的工具。思想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因此,他的哲学也被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us)
人生的目的不是达到一种最终的完美境界,而是在一个永恒持续的过程中不断地向更完美、更成熟和更精致迈进
3.实用主义在欧洲
斐迪南·席勒(1864—1937)
汉斯·魏欣格尔(1852—1933)
魏欣格尔的中心概念就是虚构,他的哲学因而也被称为虚构主义(Fiktionalismus)
思想具有合目的性的有机功能,思想最初只是用于生存斗争的工具,它是为生物的自我保存服务的。思想并不是为思想本身而存在的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1.批判本体论:尼古拉·哈特曼
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
新旧本体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经院哲学的旧本体论是从如下原理出发的,它认为决定事物内在本性的是一种普遍有效的东西。我们可称之为共相实在论,它主张一切个别事物都导源于最高的共相,并且因此而试图超越经验现实
康德的批判认识论作为其发展的顶峰最终摧毁了这种本体论的基础
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
第一,对哈特曼来说,实在世界既非不能被完全认识,也非能够被完全认识
,它只可以在某种限度内被认识
第二,哈特曼试图避免哲学通常所犯的那个错误,即当一种哲学原理在某个存在领域内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就不加思考地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
实在世界的结构
由四个主要阶层
有形的物质
生命体
是灵魂现象的阶层
精神现象的阶层
这些阶层必须从本体论上加以确定,首先要确定它们固有的范畴,其次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范畴
能够证明某个范畴是一切阶层所共有的,但又不仅仅限于与此,也就是将这个范畴置于物质性的实在阶层之下来考虑
在最低的阶层(物质)那里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于认识生命和精神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唯物主义的缺点就在于此
基本范畴可穿越存在物的所有阶层,它是存在物各阶层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这一类基本范畴是:统一性和多样性,一致性和矛盾性,对立和范围,基本要素和结构,形式和物质,决定性和依赖性,等等
五个“划分阶层的规律”
在叠加在一起的所有存在阶层中,较低阶层的范畴总是会再现于较高阶层的范畴中,但是,较高阶层的范畴却从来都不会再现于较低阶层的范畴中。范畴之间的跨越只会是从低到高,而不会从高到低。
不是所有较低阶层的范畴都会在较高阶层的范畴中再现
从较低阶层跨越到较高阶层的过程中,再现的范畴也会发生转变,它会被较高阶层的特性所消化吸收。
较低阶层的范畴的再现永远都不会影响较高阶层的范畴的独特性
存在形式的递增序列并不构成一种连续性
世界是由物质决定的还是由精神决定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存在的分层结构则避免了这种一般化的矛盾
决定论与自由
人是集全部阶层结构于一身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的本质
因果决定论完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范畴阶层上与自由达成一致。简单地思考一下就可得知,恰恰这种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一种更高的级别而“转变形态”。
评价
2.新形而上学
共同特点
尽管过去的形而上学确实试图超越物理学和自然科学,但是今天的形而上学家却都是经验主义者。他们都从经验出发并拒绝先验的知识
他们的方法不是直觉的(如在生命哲学和现象学那里),而是理性的、理智的
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把握存在
属于一个现实主义的和注重具体事物的思想运动
具有一种综合的、包罗万象的特点
埃德华·冯·哈特曼(1842—1906)
《无意识哲学》
。对哈特曼来说,无意识是存在的最后根据
《批判实在论》
与康德的唯心论不同,它是实在论,它不认为实在的外在世界(自在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萨缪尔·亚历山大(1859—1938)
《空间、时间与上帝》
空间——时间
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空间和时间。这也是亚历山大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和时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它们分开来是一种概念化
存在的等级
其中“范畴”是涵盖所有等级的
最低等级的质也会出现在较高的等级中,但是反过来则不可以,存在的较高等级中显露出比较低等级更为新颖的和不可预见的质
“质”是一个或多个等级所特有的
阿尔弗雷德·诺特·怀特海(1861—1947)
3.新经院哲学和新托马斯主义
新经院哲学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是指承袭托马斯·冯·阿奎那的思想运动
在认识论方面,这个学派主要是讨论康德的思想以及其他唯心主义学说。一般来说,他们在这方面更倾向于一种批判实在论
中心议题是作为存在学说的形而上学
他们的中心概念就是“能力”和“行为”,或者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现象学
1.现象学的产生
二十世纪哲学与生命哲学和实用主义一样大都带有一种抛弃康德的倾向
逻辑规律与思维意识的过程是不一致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真理,是一种自在原理。现象学所关注的就是这种观念的客观实体,现象学是一种本质哲学
“显现于感官和意识的东西”
2.艾德蒙特·胡塞尔
胡塞尔的核心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他拒绝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
3.马克斯·舍勒
他不仅把“洞察本质”的现象学方法运用到了认识论领域(如胡塞尔),而且还把它运用到了伦理学中:运用到了价值领域
我们能够直接把握价值,而且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感觉。价值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是我们的知识以及我们与知识的关系)
价值也是有等级之分的,价值的最低等级是感官的愉悦,在其上面的价值就是生命感、高贵和平庸,更高一级的价值就是精神价值、认识、真、美、正义,最高一级的价值就是宗教和神圣
五、存在主义哲学
1.概述
克尔凯郭尔
他对个人及其具体境遇极为关注,这也是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特征
恐惧是存在的基本状况,人是孤独的,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剧
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共同具备的
(1)存在始终是人的存在,是特殊存在方式的人的存在
(2)存在始终是个体的存在,是以特殊方式存在的个人的存在
(3)存在主义哲学不用物的标准来衡量人
人的本质是不固定的,人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他是的那个人
(4)在方法上,存在主义哲学家或多或少的都是现象学家,他们也是试图直接地把握存在
(5)存在主义哲学是能动的。存在不是不可改变的存在,而是根据其本质受时间和时间性的约束。存在是在时间中的存在。因此,时间和时间问题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6)虽然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人,但是存在主义所理解的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恰恰相反,由于他们总是在一个具体的境遇中考察人,并且始终把人看作是与世界和他人紧密相连的,因此,对他们来说,人永远都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始终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始终是与他人共在
(7)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总是与具体的生活经历有关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
基本概念
大全
什么是存在?我怎样才能在思想上把握它?我首先把它作为对象来思考,对象是某种特定的存在。但是,特定的存在是关涉其他人和关涉我自己的存在,它是在我面前的存在。特定的存在是被限定了的存在,它不是存在的全部
存在本身是不可把握的,我能够认识的所有存在并不是全部存在
这种总是在退避我们并且永远都不可能被完全把握的存在是“大全”
哲学思考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特定的存在去接近大全。在哲学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试图超越一切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地平线,也试图超越我们自己被限定了的此在,目的是去认识存在是什么,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
这种为达到大全而超越存在的行动就是哲学的基本任务
生存
存在不能够用一种封闭的体系里的概念加以描述,但是存在可以被照亮,而且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范畴
自由
生存(Existenz)不是存在(Sein),而是能存在(Sein-Koennen)。它始终处于选择之中,始终要做出决定。在每一时刻,它既可能自我保持,也可能自我失落,它是自由的
交往
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它必须与其他个体在生存状态上处于联系之中
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纯粹的此在交往
海德格尔
历史性
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取决于他周遭的处境,取决于他所接触的人,取决于唤起他的信仰的各种可能性。但是,我永远都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我的处境,因为我所认识的处境总是已经改变了的处境
我认识到,我是在时间中的,我也知道,我自己并不是时间性的。历史性是时间和永恒的统一。历史性既不是非时间性的,也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之中。
超越
。宇宙整体是不可把握的。我们到处都会遇到最终的不可把握性,会遇到康德意义上的二律背反。不存在终极的认识范围,只有彻底的开放性
超越“干脆就是大全,是所有大全的大全”
超越是非对象性的,它干脆就是隐藏起来的。它不可被思想,只能在象征中被把握
临界处境和最后的失败
最终的处境,它不可改变也不可回避,这就是临界处境(Grenzsituation):死亡、痛苦、斗争、罪责。全部生存只有在其中才可自我实现。我们只有睁着眼睛进入这样的处境,才能真正成就我们自己
失败中的存在
等待我们的最终结局就是失败,真正的失败是在意欲永恒的世界建构中发生的,但是他对自己的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怀有勇敢的冒险精神。不过,只有在真正的失败中,存在才可被完全领悟
3.法国的存在主义
让·保尔·萨特(1905—1980)
如阿尔贝·加缪所言,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将消极的思想与积极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哲学”,萨特提供了这样一种哲学
存在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和赤裸的存在,是自在,“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
人可以投身到世界事务之中,在行动中确定自己的价值
萨特赋予人一种非同寻常的责任,人只有通过提升自身才能摆脱虚无并抵御来自虚无的持续威胁。人只能独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没有人能够代替他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梅洛·庞蒂(1908—1961)
4.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汉斯·黎普斯(1889—1941)
恩斯特·布洛赫(1885—1977)
尼古拉·阿巴格纳诺(1901—1990)
马丁·布伯(1876—1965)
与他人的内在交流只是一种反照,这种反照实际上是人与上帝的交流和对话
六、存在问题的展开:马丁·海德格尔
1.海德格尔其人
2.著作概述
海德格尔批评(自柏拉图以来的)古典哲学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哲学,认为他们是依据物的存在方式去认识人的存在的,他们按照理解物的存在的方式来理解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称人的存在为此在(Dasein),因为,在所有存在物中,能够理解“存在”的也只有人,尽管人也并不能够清楚地理解它。
海德格尔考察了人的此在的基本结构。这种“基础本体论”构成了《存在与时间》的主要内容
“生存论”
3.存在与时间
此在从本质上说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
人的此在总是出现在某个特定的、独特的并且与他的愿望相违背的地方,他是“被抛入他的此在”的。因此,被抛状态是一种广泛的基本结构,一种生存状态
在世界之中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忧虑,如海德格尔所说,就是烦(Sorge)。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烦忙、操心
实质上,烦是由人自己的存在方式引起的
人的基本生存体验就是畏惧(Angst)
此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Sein-zum-Tode)。人的此在的真正意蕴和紧迫性就来源于他与自己的死亡的照面,因为死亡是此在的彻底终结。倘若我们能够拥有无限长的时间,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是紧迫和重要的了
死亡会唤醒我们去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存,死亡会启发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决定是不容撤回的,死亡还会唤醒我们在自由和自我负责的条件下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考察人的死亡就是问题的关键。时间性是烦的真正意义,时间性是此在的基本事件
七、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
1.哲学的角色
2.物质概念与唯物主义
对列宁以及列宁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物质“是用以标记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运动是物质的本质。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另一个本质就是它的无限性。这既是指物质在空间意义上的无限性,也是指物质在时间意义上的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整个宇宙——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存在物(也就是物质)是一种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在
第二,从本体论上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我们称之为“精神”的东西只是物质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并且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
3.辩证唯物主义
既是逻辑学又是认识论
物质的客观辩证法与意识的主观辩证法不仅并行不悖,而且还恰好相合。
4.历史唯物主义
其基本定义就是,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历史的必然性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一种自觉的斗争性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个任务需要无产阶级先锋队来完成
宗教就其最内在的本质来说干脆就是事物在意识中的错误反映
5.批判的社会哲学
乔治·卢卡奇(1885—1971)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1968年出了新版)
恩斯特·布洛赫(1885—1977)
《希望的原则》,这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
列契柯·克拉考夫斯基(1927——)
《别无选择的人》
罗杰·加洛蒂(1913年——)
《社会主义的伟大转折》
狭义上说,“批判的社会哲学”通常指的是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
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
提奥多· 阿多诺(1903—1969)
五个基本特征
:1.与马克思的基本联系(通过马克思而与黑格尔相联系)并因而都关注人类社会
2.辩证法(这个学派的明显特点就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运用)
;3. “批判的”思想特点,这里所说的批判,既指批判的思考,也指对周围社会的批判考察
4.试图把理论思想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5.关涉未来,亦即关涉希望、期望和不断改变着的目标。
霍克海默的《传统与批判理论》(1937)和《启蒙的辩证法》(发表于1947年,由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战争期间共同撰写)可被看作是这个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
尤尔根·哈贝马斯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思想中蕴藏着解答康德问题的最终答案,只要他能够在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马克思的人的观念之间成功地架起一座桥梁,那么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6.与马克思主义告别?
试图绝对准确无误地预言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冒险之举。并不存在能够预先决定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收一切私有财产并使其成为“社会的”共有财产,其结果就是国有化,这也就意味着:官僚将代替经理去操纵国家经济的运转
在国家社会主义的体制中并没有预先规定一种起平衡作用的势力用来监督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还缺乏一种平衡力量,亦即还缺乏独立的司法机构用以抵制可能出现的国家独裁
第二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至少已经显示出了这样一种趋势,即人们摒弃了那种包罗万象的体系,不再试图从“一个观点出发解释一切”,而是依据经验结果,更加注重对个别问题的具体讨论
一、人的概念(哲学人类学)
1.概念与历史
哲学人类学是对人、人的本质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反思
在人类认识自身方面,还有两个更为宽广和神秘的领域是永远不可穷尽的:一方面是人类意识刚刚觉醒时就产生的神话和宗教关于人的一些思想;另一方面是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的阐释,甚至可以说,这些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哲学要来得更为透彻
2.舍勒的推动
在人的身上有某种远远高于动物的东西,它处于“生命”之外,或者说它是与有机生命不同的东西,它是精神,而人是精神在其中显现自身的行为中心
自我意识是除精神之外的人的第二个本质特征。动物也会听和看,但是动物不知道自己会听和看!
3.普莱斯纳
赫尔穆特·普莱斯纳(1892—1985)
人拥有外在世界、内在世界和自己的同类。外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中的对象,内在世界就是他的“心灵”和经历。同类指的就是他的同时代人
“人被置入虚无之中,既无地点,也无时间,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自我实现,永远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在他的历史命运的安排下,他总是会遇到新鲜的东西,且永无止境。
阿诺尔德·吉伦
施托希将动物和人做了比较,它发现,动物的运动机能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的“会学习的运动机能”则是能够无限变化和发展的
每一种动物由于受到其种属所特有的天生的本能的限制而最终不得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生存范围之内
与之相反,人是一种有缺陷的东西,他与生俱来的生存装备是不完善的
为此,人获得了补偿(而且不只是补偿),他拥有“对世界的开放性”,他的感觉能力和学习能力使他不再受本能和生存环境的限制
二、语言
1.回顾
约翰·乔治·哈曼(1730—1788)
我们必须从认识论的批判转向语言的批判
约翰·高特利普·赫尔德(1744—1803)
理性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原则上说,理性的就是语言的,因此,理性与经验、历史和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2.威廉·冯·洪堡
人只有通过语言才成为人。语言是一种媒介,人的思想、生活和感受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每个人适应周围的世界和在世界上为自己定位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
语言不是纯粹“符号的体系”,语言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现”
3.激进的语言批判:弗利茨·毛特纳
弗利茨·毛特纳(1849—1923)
批判哲学就是语言的批判。他极力为作为认识的工具的语言的价值做辩护,并让我们注意语言的隐喻的特征、语言的相对性和一切思想与语言的紧密关系
4.语言学的骤变:索绪尔
斐迪南·德·索绪尔,他的著作就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langue)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而言语(parole)是个别的、境遇的,但是,语言不是言语的总和
语言潜存于一群人的头脑里,或更确切地说,是潜存于一群人的头脑里的语法体系,因为在任何人的头脑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结构中才能完全地存在
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
哲学的具体问题基本上被看作是哲学的语言问题。维特根斯坦被公认为是这一转变中的核心人物
6.“语言学的转向”
乔治·爱德华·摩尔(1873—1958)
哲学的任务就是:分析和澄清观点,以健康的人类理智为根据,去发现日常语言使用中的错误和歧义
他属于语言分析哲学(在英国它被称作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鲁道夫·卡尔纳普(1891—1970)
哲学的任务不应该是对现实世界表达自己的认识,而应该是去考察科学对现实世界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
哲学是一种工作,它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有意义的句子和无意义的句子区分开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除了在语法和句法上符合语言规范之外,它还必须能够被证实
卡尔纳普希望能够创造一种尽可能符合逻辑的理想的人工语言
吉尔伯特·赖尔(1900—1976)
哲学问题和争论源出于范畴的混淆,因此,他试图以身心关系的哲学问题为例,来探讨如何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消除这一问题
7.语言行为理论
约翰·奥斯丁(1911—1960)
他系统地发展了维特根斯坦的如下思想:语言(除了能够确定和描述原子事实之外)还能够用来表达“请求、感谢、诅咒、祈祷”,语言既有肯定的(affirmative)和记述的(constative)功能,也有执行的(performative)功能
保罗·格赖斯
语言行为理论涉及两个知识和研究领域
一是社会语言学
它研究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语言集团内某一群人或某一阶层使用的社会方言);
二是语用学
它研究语言与语言使用的处境的关系(在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
8.展望
诺阿姆·乔姆斯基
斯金纳认为,语言获得是儿童与他的周围环境交流的结果:儿童听到语音后,会去模仿,然后他逐渐地学会理解语言,并利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而乔姆斯基则坚决地反对上述观点
周围环境能够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材料并不多,而且往往还会提供给他一些被歪曲了的错误的语言形式。但是,儿童并不仅仅是模仿他听到的句子,他很快就能够造出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甚至会造出人们从未听过的句子
这就是语言的创造性和生成性,这种创造和生成语言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的机能
这种天赋导致了语言的“共性”,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语言都有共同性
三、认识与知识
从康德开始产生影响到新康德主义的繁荣,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认识论构成了哲学的焦点问题
1.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讲)指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理论或学派,而是一种哲学或科学理论的基本立场
基本来说,所有在思想史上出现的带有如下思想倾向的派别都可以被称作实证主义
除了必须遵循“既予的东西”这样一个一般的假定之外,它们在下面的观点上也是一致的,即我们对既予东西的认识均来自我们的“感官印象”(也被称作“知觉”,而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使用中“知觉”往往也被当作一种“感觉”,因此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
特征
反对所有持如下观点的人,即认为在可知觉的东西的背后还存在某种本质、形式(如柏拉图的理念)或法则,并且它们也是能够被我们所认识的
实证主义始终是拒斥形而上学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应该被抛弃的,因为两者都试图超越实在的本质而表达出普遍的原理
可以把大卫·休谟看作实证主义的思想先驱和古典创始人
新实证主义这个名字指的是一个哲学学派
代表人物生活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
也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
新实证主义的出现主要是与一个学者团体联系在一起的
维也纳学派
限定在1938年之前这段时间内
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宗旨
这个学派的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而且这种认识是可证明的、确切“客观的”、可传达的、在经验上可证实的
科学理论,就是这个学派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数学逻辑基础,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数学基础研究
以弗雷格为代表的逻辑至上主义、以布劳维尔为代表的数学直觉主义以及由大卫·希尔伯特创立的元数学之间
第二个领域就是对科学概念构成的考察,特别是对概念的定义和阐释的考察
经验的或经验科学的认识理论
这个学派后来的发展人们则一般采用一个集合名词“分析哲学”,
首先,他们极大地发展了符号逻辑理论,并对这种新的工具加以充分利用
其次,他们还将哲学家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语言现象上来,并在这方面获得了新的见解
此外,他们还就哲学的任务和作用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他们认为,哲学应该获得一个自己的——虽说有所限定但也必须确定的——研究范围,从这个范围出发,哲学应该去帮助所有科学发展出一种精确的、符合逻辑的和无懈可击的语言和概念
恩斯特·马赫(1838—1916)
新实证主义者的维也纳学派的思想先驱
“统一科学”
一切概念和原理的目的就是思想节约,就是通过相同经验的融合而达到的观念节约
理查德·阿芬那留斯(1834—1896)
阿芬那留斯特别反对形而上学的“虚假问题”,这些虚假问题阻碍了思想节约的实现
共同的原则
每一门科学的任务应该局限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可靠、精确和尽可能不矛盾的描述
逻辑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2.新逻辑
虽然每个人的每个思想过程都有独立的逻辑规律,但是这些规律却不可能永远存在于人的一切思想之外
符号逻辑
制造出一套符号体系,连同使用这些符号的规则
数学直觉主义
路易岑·艾伯特·扬·布劳维尔(1881—1966)
从无限这个概念出发,布劳维尔不仅摒弃了传统数学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而且也摒弃了传统逻辑的基本原则
并不存在“有效无限”意义上的无限(实无限),而只存在可能的无限(潜无限)。
3.从罗素到分析哲学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
逻辑原子主义
一种多元论的宇宙观
原子事实是个别的感觉材料,原子事实构成了世界,或者说感觉材料构成了世界
它只是一种逻辑的虚构,感觉材料才是唯一实在的东西
4.两个怀疑论者
在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和界限问题上,他们持一种明显的怀疑主义态度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1922—1996)
自然科学认识的进步并不是逐步地和持续地进行的,而是在危急的变革(革命)中跳跃式地发生的
保罗·费耶阿本德(1914—1994)
否认科学方法和范式的可比性,并主张一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在他看来,没有绝对真理,因为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达到与事实完全相符
5.波普与批判理性主义
今日哲学的特征
不再专注于创建庞大的体系,而更加注重思考具体问题
卡尔·莱蒙德·波普(1902—1994)
:“试图在大地上建起天堂,结果总是造出地狱来。”
世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密的规律性,它既不是被预先决定的,也不能被完全认识。任何关于历史发展的预言都经不住历史的严格检验,因此也不可能上升为科学的规律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知识始终都带有一种暂时的和假说的特点
通过归纳,我们既不能获得必然真理,也不能获得或然真理
评判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本体论的核心部分
三个世界
第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
第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
第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
是人的创造物
尼尔森·古德曼(生于1906年)
对自然规律这个概念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并提出如下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可以被看作“规律”的确凿无疑的标准
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理论概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或者说是幻想
6.解释学
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它主要涉及神学、经典著作和法律文章的解释
1654年,丹豪瑟发表了一本名为《解释学》的书,在书中,他将神学和哲学的解释学与法学的解释学区分开来
到了二十世纪,它就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派
汉斯·乔治·伽达默尔(1900年出生)
理解是存在的基本模式,每一种知识都必须以“预先理解”(Vorverstaendnis)为基础
语言是最主要的问题
对世界的解释是通过人来完成的,而对世界的理解是个创造性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它必须经过不断地检验和修改
7.结构主义
主要思考的问题
以我们的感官印象为基础并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我们以为自己发现的东西就是“现实”,而事实上,它或许就是由我们虚构出来的东西,或许它就是一种我们自己的思想杜撰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认识现实本身。我们最多只能认识现实不是什么
8.进化认识论
我们的认识系统与实在世界之所以能够(至少是接近于)相互配合,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维在这个世界里的进化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自我进化,并逐渐地适应了周围的世界
进化认识论的思想家们的基本观点大致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假说的现实主义”。[插图]这也符合卡尔·波普极力主张的论点:人不可能获得最终确定的知识。人是有缺陷的,在认识能力上他也是有缺陷的。这个结论也适用于整个科学领域
9.认识的边界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
1.生存问题,幸存问题
2.人与自然
3.人与动物
4.“世界伦理”:世界宗教宣言
5.卡尔·波普论政治伦理
6.道德的语言
7.功利主义
8.对话伦理或寻找最后的根据
寻找“最后的”、最终的、不可再继续追究的根据——要么是为认识,要么是为道德。
9.进化伦理学
10.责任
实践伦理学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勒内·笛卡尔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将一个肉体、物质和广延的世界与一个意识、思想和精神的世界截然对立起来
达玛希奥
不仅人的知觉、认识和意志行为,而且人的情感也会受到神经和化学药物的控制
我们的感官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时,不仅仅是周围世界对感官产生刺激后,它就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的个人身体的代表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思想发展的方向就是: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大脑、意识和精神之间的联系
哲学必须与脑科学或我们今天所称的神经科学紧密合作
概念
大脑
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宇宙中最为复杂的东西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
接受感官印象并对这些印象进行分析处理(知觉),它储存(记忆),它控制着机体的活动和反应
意识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