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长期股权投资
这是一篇关于07.长期股权投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股权投资基本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转换和处置,特殊事项。
编辑于2025-10-09 22:45:5807.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基本概念
定义
又称权益性投资,指通过付出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等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或股份,享有一定比例的权益份额代表的资产
股权投资分类
长期股权投资
对子公司投资——控制(一般50%以上)
定义
指投资方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控制的股权投资
分类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合并前后投资方、被投资方都在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控制下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合并前后投资方、被投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控制
合营安排——共同控制(一般20%-50%)
定义
合营安排中的【合营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
(合营方对合营企业的净资产享有权利)
合营企业:合营方仅对该安排的净资产享有权利
联营企业投资——重大影响(一般20%-50%)
定义
指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方施加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判断关键
1. 是否有实质性的参与权而不是决定权
2. “参与决策的权力 ”而非“正在行使的权力”
表明重大影响情形
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或类似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
向被投资方排出管理人员
【参与】被投资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
与被投资方发生重要交易
向被投资方提供关键技术资料
有参与权而非决策权、有参与权而非正在行驶
合营安排——共同经营
合营安排中的【共同经营】适用
指合营方享有该安排相关资产且承担该安排相关负债
金融工具(一般20%以下)
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综债类
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金融资产
综股类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金融资产
损类
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基金
结构性存款
间接持有——对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信托公司等投资特殊考虑
投资性主体
投资性主体直接持有
投资性主体其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投资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不能指定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非权益法核算
投资性主体间接持有
间接持有合并报表持股比例计算
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直接加,非子公司间接持有不能加
通过间接持有达到控制,其中一部风通过投资性主体间接持有的,对乙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同时纳入甲合并报表范围(不能分开)

通过全资子公司间接持有直接加
子主题
通过间接持有达到重大影响,其中一部风通过投资性主体间接持有的,无论这部分是否有重大影响,都可以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其余直接持股部分以权益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适用理论方法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合并日、合并方、被合并方)
权益结合法——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借计金额按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账面净资产份额与商誉纳入合并报表(用长期股权投资代表),贷记付出对价账面价值,差额入留存收益,无新业务实质,不产生新资产负债、损益和商誉,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无变化
权益结合法要求:无新的实际业务产生,则纳入合并报表时 1)不能产生新的资产、负债和商誉; 2)不能因合并影响当期损益故计入资本公积。 权益结合法——不产生新的资产负债:以【同一控制下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账面价值+收购时形成商誉】并入到合并方,贷方合并方净资产减少,借方被合并方净资产增加,对外不会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不产生新商誉)集团层面合并报表无变化,故与付出对价账面价值有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原商誉100%——不产生新的商誉=完全商誉*母公司持股比例,即已经乘以相应比例:非新购入比例部分(因最终控制方或被合并方不确认商誉,只有合并方合并报表确认商誉,需站在最高层投资者角度,商誉不变继续确认,否则净资产变化);另一角度:原最终控制方反应了商誉,同一控制方合并报表的商誉应该等于原商誉(否则会因为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产生新商誉) 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被投资企业自购买日起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既然控制,则多为非同一控制从外部取得,其成本法以公允价值核算),则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账面价值【份额】=最终控制方取得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以后年度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其他权益变动)*份额+商誉100%
账面价值掩盖下的公允价值: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份额+商誉=被投资方自购买日起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买法 (合并日、合并方、被合并方)
个别报表
(视同按公允价值购进被购买方资产同时承担被购买方负债,)付出对价与长投都是公允价值,无差额
合并报表——其他实体理论商誉母公司理论(
付出对价公允价值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部分确认为商誉
一次交易 取得股权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成本法
适用范围
子公司
成本法长投变动原则
原则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成本】计量,除非持有过程发生减值、追加/减少投资等情况,否则对其账面价值不予调整(如现金股利)
长投变动
追加投资(购买少数股权)
按照追加投资支付的成本的公允价值及发生的相关 交易费用 ,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子公司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子公司不提供等值的现金选择权
仅为子公司自身权益结构的重分类,母公司不需要确认相关投资收益
子公司提供等值的现金选择权 (实质为发放现金股利)
母公司应该调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投 贷:投资收益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权益法核算
因为联营、合营企业不进入合并报表,故需要按【持有比例】计入投资方长投,而子公司全部资产负债全进入(权益加少数股东权益)合并报表故100%入,非按持股比例
适用范围
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
联营企业
权益法核算四要求
原理
合并报表层面: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异在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已经确认唯一差异【商誉】,后续期间资产负债等净资产变动额均以公允价值变动为基础(不得继续按照账面价值计算净利润),保证后续合并报表不出现新商誉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大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应享有的份额,实质上为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因权益法不编制合并报表,商誉与整体相关,不能在个别报表在中确认)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应享有的份额,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长投增加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净利润调整——归属于投资方
评估增值与未实现内部交易
一定注意包含“部分”
归属于投资方调整后净利润
=(被投资方账面净利润+评估增值与未实现内部交易-归属于其他方累计优先股股利)*持股比例
投资收益确认与分配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
个别报表会计处理
投资收益确认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的调整
按照归属于投资方份额,调整长投账面价值
借:长投 贷: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处理
基本原则
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持有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基本情形
①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其他方增资导致稀释)
②)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长期股权投资转换和处置
公允价值→权益法或成本法,视同首次取得,则转换日必须为公允价值,故只需将原投资调整为公允 权益法→成本法,个别报表不能违背历史成本,故按账面价值+新增投资公允计算初始成本
跨界理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增加投资适用非同控,减少投资适用同控+非同控
跨界处置不跨界不处置
不适用跨界5种情形
增加投资适用同控, 其他适用同控+非同控 (买卖新增买减卖) (买卖全部买减卖)
不跨界则不处置,合并从个报去公积,个报买减卖
非同控一揽子交易(不适用跨界)
判断原则
1. 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 彼此影响 的情况下订立的
2. 这些交易 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
3. 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千至少一项其他交易的发生
4. 一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比如购买30%的单价高于后续40%的单价
非同控下分步取得股权属于—— 一揽子交易
取得
取得控制权之前已支付的款项应作为预付投资款项处理,在取得控制权时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未取得
购买方以一揽子交易方式分步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双方协议约定,若购买方最终未取得控制权,一揽子交易将整体撤销,并返还购买方已支付价款
非同控处置部分股权丧失控制权—— 一揽子交易
个别报表
在丧失控制权时,处置价款与处置部分长投账面价值差额,先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待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投资收益
合并报表
在丧失控制权时,处置价款与处置部分自购买日持续计算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差额,先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待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投资收益
特殊事项
1. 投资方与子公司相互出售资产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顺流交易(利润在母公司)
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全额抵销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未实现在母公司,必然全部抵消、
逆流交易(利润在子公司)
母子公司之间
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子公司之间
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在“对出售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借:少数股东权益 贷:少数股东损益
2. 投资方与联营合营企业投出或出售业务
投资方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投出或出售的交易构成业务
构成业务不能抵消,视同出售第三方已实现
业务
构成业务三要素
投入、加工处理能力、产出
组合构成业务判断条件
在合并中取得的组合应当至少同时具有一项投入和一项实质性加工处理过程,且二者相结合对产出能力有显著贡献,该组合才构成业务。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组合是否有实际产出并不是判断其构成业务的必要条件
第三项产出非必要条件,一二项最重要
顺
投资方向联营、合营企业投出业务,投资方因此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但未取得控制权的
投资方以投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与账面价值差额,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方向联营、合营企业出售业务
取得的对价与业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额计入当期损益(不能抵消)
逆
联营、合营企业向投资方出售业务的
投资方对联营、合营企业因出售该业务而确认的当期损益, 不予抵销
投资方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投出或出售资产的交易不构成业务 未实现内部交易个报与合报调整
3. 认缴制下尚未出资的股权投资
投资方
若合同明确约定认缴出资的时间和金额,且投资方按认缴比例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
投资方应确认一项金融负债及相应的资产
若合同没有明确约定
属于一项待执行合同,不确认金融负债和资产(除非变为亏损合同)
被投资方
不确认实收资本——未收到
4. 超额亏损计提及转回
超额亏损计提顺序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
“长期应收款” 等的账面价亏损 值减记至零为限
确认为预计负债
在账外备查登记
借:投资收益 贷:长投
亏损后盈利转回顺序
相反顺序转回
浮动主题
比例原理
每次计算及分录都需要考虑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07.01 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一)
股权投资基本概念
股权投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又称权益性投资,指通过付出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等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或股份,享有一定比例的权益份额代表的资产
股权投资分类
长期股权投资
具有控制、【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合营安排准则
合营安排中的共同经营
共同控制=合营企业+共同经营
金融工具
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债券投资
其他债券投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
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等持有的股权投资(无论股份多少)
交易性金融资产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或有对价或有资产形成的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
长期股权投资分类
联营企业投资——重大影响
定义
指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方施加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重大影响
定义及原则
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不能控制或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决策的制定。
表现(不需要衡量重大影响的的程度)
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或类似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
向被投资方排出管理人员
参与被投资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
不形成控股合并
合营企业投资——共同控制
定义
合营安排中的合营企业(合营方对合营企业的净资产享有权利)
相对类型
合营安排中的共同经营适用合营安排准则
对子公司投资——控制
定义
指投资方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控制的股权投资
分类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合并前后投资方、被投资方都在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控制下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合并前后投资方、被投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控制
形成控股合并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原则
确认时点
子公司
原则
购买方(或合并方)应该在购买日(或合并日)确认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购买日(合并日)
定义(控制时点)
投资方拥有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且有能力运用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回报金额时。
条件
(1)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已获【股东大会】等内部权力机构通过。
(2)按照规定,合并事项需要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3)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权交接手续】
(4)购买方已支付了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并且有能力、有计划支付剩余款项。
(5)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享有相应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合营、联营企业
参照子公司确认时点
相关费用
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相关税费、交易费用等初始直接费用——增量费用
联营企业、合营企业
与付出对价公允价值一同计入初始成本(因其不编制合并报表)
同一控制控股合并形成长投
管理费用(入长投则合并报表形成多余商誉=长投-被合并方净资产)
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形成长投
管理费用(入长投则形成多余商誉)
其他费用(酒会费等)——非增量费用
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发行证券手续费佣金
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手续费佣金
控股合并与非控股合并都计入权益性证券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以扣减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因其金额较大,入当期损益对利润表影响较大)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银行存款
发行债券性证券的手续费佣金
计入应付债券初始成本
支付价款中包含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非股票股利)
初始计量
单独应收
后续计量
非权益法核算简化处理
单独确认为应收(同金融工具)贷投资收益,不计入长投成本
权益法核算
计入长期股权投资 借:应收股利 贷:长投
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的初始计量
初始成本
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初始成本=证券公允价值/购买价款(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初始直接费用
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相关税费、交易费用
发行证券手续费佣金
应收股利
对子公司投资的初始计量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原则
权益结合法——账面价值(在初始确认时被合并方以【可辨认净资产加商誉】并入到合并方,贷方合并方净资产减少,借方被合并方净资产增加对外不会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不产生新商誉),故与付出对价账面价值有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合并日、合并方、被合并方
长投被合并方账面、合并方付出对价对价账面价值
长投意义代表合并方持有被合并方母公司合并报表净资产份额,所以如果是吸收合并则直接引入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净资产),则不会形成长投=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原因
一次交易实现控制初始计量
初始成本
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取得】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
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一定是自取得日净资产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加减净资产变动)至合并日前期价值(既然控制,则多为非同一控制从外部取得,其成本法以公允价值核算)
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账面价值=最终控制方取得时净资产公允价值+(以后年度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其他权益变动)*份额
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企业时形成的商誉
合并报表所有商誉,非新购入比例部分(因最终控制方或被合并方不确认商誉,只有合并方合并报表确认商誉,需站在最高层投资者角度,商誉不变继续确认,否则净资产变化)
=长投合并成本-被合并方净资产=被合并方初始购买时确认商誉
相关费用
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相关费用
非增量费用(酒会费)
发行权益性证券手续费佣金
应收股利
长投初始成本与付出对价(现金、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发行证券账面价值)差额
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因为不改变净资产外的资产或负债及商誉)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控制时初始计量
最后一次达到控制时应该确认初始成本余额
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取得】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最终份额】
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一定是自取得日净资产持续计算(加减净资产变动)至合并日前期价值
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企业形成的商誉
所有商誉,非持有比例部分(因最终控制方或被合并方不确认商誉)
最后一次达到控制前已确认账面价值
由联营、合营企业增加至子公司
=联营、合营企业已经确认成本+后续期间按增加的长投
由金融工具增加至子公司
=原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减值等
最后一次确认成本
=最后一次达到控制时应该确认初始成本余额-最后一次达到控制前已确认成本
与付出对价差额——资本公积
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因为不改变净资产外的资产或负债)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原则
购买法——
个别报表
(视同按公允价值购进被购买方资产同时承担被购买方负债,)付出对价与长投都是公允价值,无差额
合并报表
付出对价公允价值超过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部分确认为商誉
购买日、购买方、被购买方
长投、对价均公允价值
一次交易实现控制初始计量
初始成本
合并成本: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之和
相关费用
管理费用
发行权益性证券手续费佣金
资本公积
应收股利
付出对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
付出对价为资产
按照对应资产处置处理
发行权益性证券
公允价与面值差额入资本公积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控制初始计量
控股合并前长投按照权益法核算
初始成本
个别报表
原长投购买日账面价值+购买日新投资对价公允价值(不能违背历史成本属性故不调整为公允价值)
合并报表
原长投账面价值调公允+购买日新投资对价公允价值(不调公允不能算商誉)
权益法核算长投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暂不处理,等到处置长投时处理
处置时仍为长投,不视同卖掉再买入
按比例结转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处置后为金融工具,视同全卖掉在买入剩下部分
全部结转至投资收益或留存收益
控股合并前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
初始成本
购买日原投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投资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与账面价值差额
投资收益
控股合并前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的
初始成本
购买日原投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投资公允价值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与账面价值差额
留存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变等导致)
留存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成本法
条件
子公司
成本法长投变动原则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计量,除非持有过程发生减值、增加/减少投资等情况,否则对其账面价值不予调整
长投变动
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投入/处置(差额入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投 投资收益
长投不变
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的股利或利润(应收股利)外,投资企业应按照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即初始与后续计量都确认应收
权益法
适用条件
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
联营企业
长投变动原则及科目
在【持有期间】,根据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变动,投资企业按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因为联营、合营企业不进入合并报表,故需要按【持有比例】计入投资方长投,而子公司资产负债全进入合并报表故100%入非按持股比例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及利润分配)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初始确认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给予子公司豁免债务
捐赠子公司
资本公积非营业外收入
变动范围内
权益法与成本法区别
权益法下,不编制合并报表。长投代表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投资损益代表被投资方净损益份额
而子公司达到控制会编制合并报表,故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抵消——直接用子公司资产负债入合并报表,不需长投
权益法的核算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应享有的份额,实质上为商誉(因权益法不编制合并报表,被投资方净资产未进入报表,故不确认商誉,只有在合并报表确认商誉)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应享有的份额,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长投增加 借:长投 贷:营业外收入
因此在处置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时,处置长投投资收益计算时正商誉需考虑而负商誉不需要考虑(因提前计入营业外收入)
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净利润的调整
原理
个别报表层面: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异在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已经确认唯一差异【商誉】,后续期间资产负债等净资产变动额均以公允价值变动为基础(不得继续按照账面价值计算净利润)
存货——卖出部分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同部分,【已经出售部分】才影响净利润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摊销部分
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按照账面价值折旧、摊销金额,与应该按照公允价值折旧、摊销的差额【已经实现(折旧)】部分对净利润的调整
损益调整科目都是: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投资企业与合营、联营企业内部交易
原则
抵消比例原则
子公司
在合并报表中未实现损益全额抵消
合营、联营企业
不编合并报表,故【未实现部分】中【归属于投资方持股比例】部分予以抵消
持有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编制合并报表的,应该按照合并报表中的净资产属于投资单位份额计算——非合并报表净资产
即被投资单位是母公司,合并报表中归宿于母公司部分(少数股东部分与投资方无关)
【本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予抵消 (已实现部分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一致不需要调整)
若为投资方子公司,则合并报表抵消目标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30%(资产负债全进入合并报表) 主营业务成本 贷:存货(投资方或被投资方——逆流交易&顺流交易)
逆流交易(分析)
投资方个别报表(法律主体)权益法抵消分录
借:投资收益30%*40% 贷:长期股权投资
(合营、联营企业资产负债未入投资方报表,故只抵消持股部分40%),未实现部分30%
投资方合并报表(会计主体/若存在子公司)调整分录
借:长投30%*40% 贷:存货
个别报表抵消分录与合并报表目标分录倒挤出来的调整分录
投资方合并报表目标抵消分录
借:投资收益30%*40%(联营合营按投资收益【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入投资方个别报表) 贷:存货
顺流交易(分析)
投资方个别报表(法律主体)权益法抵消分录:
借:投资收益30% 贷:长期股权投资
仍视同为实现内部亏损在被投资企业,如成本80买入100,亏20故减少投资收益;(合营、联营企业资产负债未入投资方报表,故只抵消持股部分30%)
投资方合并报表(会计主体/若存在子公司)调整分录 (即使出售部分也是定值问题)
调整分录不管卖多少一定有
未卖掉部分调整分录金额: (100-80)*(1-70%)
卖掉部分调整分录金额: (100-80)*70%(因为合并角度投资方营业收入多确认收入100*70%多结转成本80*70%(成本准确)同时被投资方出售成本应该是80,多结转成本投资收益少(100-80)*70%(收入准确)——需转回,故应该调整转回【投资方合并角度不能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方多记)(100-80)*40%与卖掉70%无关(持股比例全额)(假设只卖掉70%) 贷:主营业务成本((被投资方多记) 投资收益(内部交易损益总额*持股比例)
投资方合并报表目标抵消分录
借:营业收入30% 营业成本 贷:存货(联营合营按长投【非存货】入投资方个别报表)
【前期】未实现内部交易本期实现部分予以确认
原则
本期实现部分是上期未实现部分(已经在个别报表冲减长投)在个别报表确认,故需要按照【本期出售部分】确认损益,并转回(增加长投)(本期仍未实现不用管,待实现时抵消)
存货
逆流交易(分析)
投资方个别报表(法律主体)权益法”转回“分录:
借:长投 贷:投资收益
投资方合并报表(会计主体/若存在子公司)调整分录
如果出售完毕,则合并报表不需要调整分录(因为标的资产为0)
未出售完毕,则按照未出售部分*持股比例,继续调整分录得到合并报表抵消目标分录
借:长投 贷:存货
顺流交易(分析)
投资方个别报表(法律主体)权益法”转回“分录:
借:长投 贷:投资收益
投资方合并报表(会计主体/若存在子公司)调整分录
无调整分录(无论卖多少)
因为未影响投资方后续年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且之前调整分录已经全部调完
固定资产
同存货,但是固定资产多折旧部分视同已经实现内部交易
当期=被投资方当期净利润-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后续期间=被投资方后续期间净利润+已经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折旧摊销部分)
内部交易损失 (即卖出价格低于账面成本价)
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个别报表不允许按照未实现内部交易抵消——计算长投不考虑该部分
谨慎性原则——若果调整这部分公允价持续计算净利润,则会抬高投资收益)
合营、联营企业内部交易构成业务 (如投资成产线能够投入产出,则应该视同正常销售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计算长投不考虑该部分
联营、合营企业向投资方出售业务
投资方【全额】确认相关利得或损失,不得抵消
联营、合营企业向投资方投出业务
按取得对价与业务账面价值差额【全额】确认当期损益,不得抵消
合营方向合营企业转出非货币性资产损益处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不应该确认转让相关损益 (相当于未处置按照面价值计算)
与投出非货币性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给合营企业
非货币性资产的损益无法可靠计量
投出非货币性资产无商业实质
与投出非货币性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合营企业
原则
视同顺流交易
归属于该合营方的利得损失不能确认,确认其他方的
转让资产发生减值的,合营方全额确认该部分损失
合营方投出资产过程中取得长投同时还取得其他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应当确认取得的【其他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中实现】的损益——成比例
实例
如投出固定资产的资产处置损益120W,公允价1000W,但是收到其他合营方价款50W
取得其他货币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应确认损益
=120/1000*50=6
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120-6=114
合营方合并报表调整分录
借:资产处置损益(=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总额114*持股比例50%) 贷:投资收益57
其他权益变动处理
现金股利和利润的处理
借:应收股利 贷:长投
一定不同于金融工具简化做法,长投保证账面价值与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后持股比例差额为商誉——权益法原则
股票股利处理
不影响权益不处理
借:利润分配—— 贷:股本
超额亏损的确认
原则
被投资企业亏损(净资产减少)投资企业长期权益减计至零为限
恢复的时候相反方向进行
长投减至0后,可以冲减对被投资方的长期债权——长期应收款
无若有担保计提预计负债
无则备查登记
顺序
借:投资收益 贷:长投——损益调整(只能是这个科目,不能是长投——投资成本) 长期应收款(投资方给被投资方的借款) 预计负债(如财务担保合同) 备查登记
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
借:长投——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
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股东投入资产、可转换债券权益部分、股份支付形成资本公积等)
借:长投——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权益法不予考虑事项
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净亏损予以扣除
可累计优先股,无论是否宣告发放优先股股利
属于本年利润但是取得投资之前实现利润需扣除
潜在表决权不予考虑
即确认投资方应该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份额时不考虑潜在表决权对权益份额的影响
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相互借款
一方形成财务费用另一方形成投资收益,同时应收与应付相互抵消不存在未实现内部损益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原则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不可转回,处置时入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