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
【教育变革:从课堂到课程的创新实践】 本书探讨学校改革的核心路径:从教室实践出发,打破“主体性神话”,推动教学转向创造性学习第一章揭示课堂真实困境,第二章提出三年改革方略开放教室、简化组织、教研创新第三章聚焦课程设计,批判虚假自主性,强调教师引导下的主题学习解析综合学习与学科改革的区别。
这是一篇关于道法七上(自我成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第四单元 追求美好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圣惠小学2025年10月共读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理念,课堂变革,实现路径,最终目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静悄悄的革命
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批判:主体性神话与形式主义
1. 主体性神话
定义: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
表现:自我设定、自我探索、自我解决/过度信赖教师的自学能力
问题:割裂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开展的教学研究/课题/评课都是伪命题
后果:形成“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2. 形式主义(假象的温床)
典型例证:“手势”教学
束缚思考,排斥模糊性与多义性
其他表现:
刻板的“起立、敬礼”
追求“清楚、洪亮”的发言
根本原因:教师控制课堂的欲望
错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建构:新的教学哲学与教室愿景
3. 核心理念:以“应对”为中心
关键概念:“被动的能动性”
学习是与教材、他人、自我对话的应答活动
理想教室:“润泽的教室”
氛围:安心、轻松、柔和
关系:相互尊重与信赖
教学重心转变:从“发言”到“倾听”
追问:课堂中有多少学生会听课?(倾听/回答/笔记)
4. 教师实践:身体与言语的“应对”
两种“理解”:
Understanding:理解内容
Appreciation:体味心情,心心相印
核心比喻:“接住学生的投球”
好教师:准确接住所有球,促进投球意愿
差教师:接不住球,或只接好球
5. 教学中心:以“学”为中心
本质:促进“交往”中的学习
对“學”字的解读:上部为“交往”,两旁为“支持的双手”
教师任务:组织交流,诱发学习,深入观察
中心课题:对抗对物、对人的“冷漠”
6. 教学策略:交响乐团式教学
教师两种活动:
服装裁剪:对应个体,量体裁衣
交响乐团:观点碰撞,回响共鸣
关键技巧: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例:男孩认为“豆太在叫头疼”
价值:蕴含学生独特的逻辑世界
7. 教室目标: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
核心能力:教师与学生“息息相通”
典型案例:原田老师的“蒲公英学习”
过程:从偶然发现到持续探究
结果:构筑了深刻的联系,感受生命顽强
最终追求
从“发言热闹的教室” 转向 “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变(从内部开始的改革)
一、学校改革的三年方略
核心:学校的改变是内生性的,非依靠外部指令
三年计划:
第一年:建立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
第二年:重构学校内部组织与机构
第三年:将新授课方式与课程固定下来
关键前提:校长的积极领导力是成败关键
批判:靠一次演讲/培训改变学校是不可能的
二、第一步:相互开放教室
核心行动:开放课堂/基于课例的教研
主要障碍:
教师心理:不想暴露弱点,"互不干涉"潜规则
教师文化:希望被肯定,却易指责他人
既往弊端:研讨会变成"批判大会"
实现条件:
充实的教研活动:让活动生动有趣
研讨会革新:
重心转移:从事前准备 → 事后充分讨论
目的改变:不是评价课的好坏,而是共享"困难"与"乐趣"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原则1:应对学生的教学
中心:观察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实况的"对应"
方法改变:
观摩位置:教室后面 → 教室两侧靠前
讨论话题:具体的学生表现与教师应对
目标: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学习的教室
原则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核心: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关键:教师自身要成为倾听的示范者
重要论断:"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的教师"
耐心:学生变化缓慢,需要至少10个月的持续努力
原则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
核心:每个教师带着个人挑战课题进行研究
批判:反对全校统一课题、"被研究"的状态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
目标:将教师从会议和杂务中解放,确保教研核心地位
问题现状:
机构复杂,会议繁多
教师近一半时间浪费在非教学工作上
成果:教师能将80%工作时间用于教学和研究
量化目标:至少需要100次授课案例研究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目的:向家长开放,接受评议,深化改革
批判: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指什么?)的形式主义
四点希望:
减少印刷物:追求实质而非包装
公开日常授课:展示平时风格,非"表演课"
报告要具体:说人话,使用日常语言,列举学生事例
给教师的建议:
核心心态:"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
应对批评:忽略无礼批评,面向真诚观察者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
最终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
案例:小千谷小学的"参与学习"
家长角色:从旁观者 → 参与者、助手、共同学习者
实施效果:
学生:更听话,能安心学习
家长:从关心自己孩子扩展到关心全体学生
教师:开始信任家长,能坦诚商量问题
成功关键:让家长感受乐趣,不过度追求完美
第三章:设计课程
一、课程的全新定义
核心理念:课程是“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轨迹”与“学习的履历”
批判:课程不是“教育目标”或“教学大纲”一览表
创造课程的三种活动 (中心是“教室实践”)
学习经验的“设计”
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
学习经验的“反思和评价”
二、课程的中心与模式
中心转换:从“教的课程” → 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通过三种对话实现学习)
与对象世界(物)对话:认知的实践
与他人(师生)对话:交往的实践
与自我对话:自我内在的实践
两种课程模式
“阶梯型”课程 (传统)
单位:“目标·达成·评价”
弊端:学习经验狭隘、划一
“登山型”课程 (未来)
单位:“主题·探求·表现”
目标: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三、四、综合学习的辨析
综合学习混乱的原因
教育媒体制造浮躁议论
教师缺乏与学生共研的现实主题
与学科学习的根本区别
综合学习:以现实“主题(课题)”为核心组织单元
学科学习:以学科“内容(题材)”为核心组织单元
关系:并非“体验”与“知识”的对立,而是单元组织方式不同
八~十、综合学习的意义与特征
两大意义
进行公民教育 (地球/国家/地区公民)
学习“学习”方法 (学会如何学习)
核心特征
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问题是永无止境的)
从现实出发的学习 (与活生生的人/事对话)
十一、警惕虚假的“自主性”
批判现象:放任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解决”
问题本质: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正确做法:教师对主题发展有预见性,设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
十二~十五、学科学习改革:从“勉强”到“学习”
“勉强” vs “学习”
“勉强”:脱离对象与经验,知识变为无意义“信息”
“学习”:通过与物、与人、与自我对话实现理解
转换的三大课题
组织“媒介化的活动” (观察、调查、实验、讨论、表现)
实现“合作” (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实现互惠学习)
“表现”和“共有” (通过表现与共享反思性地领会知识)
十六~十八、课程建设与最终愿景
校本课程建设
途径:所有教师公开教学,交流评价实践经验
关键:共享课堂具体事实的热情与朝气
从综合学习到课程创造
例证:南中学通过历史演剧活动,将对话学习渗透各学科
最终愿景:学习共同体
课程是“学习的履历”
是学生学习的轨迹,也是教师合作学习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