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84:帝王策怎么变成了国民书?
1084年,司马光在洛阳的地洞里,终于写完了《资治通鉴》。294卷,1362年的历史,从战国写到宋朝开国,这一年,他把整整17年的心血,恭恭敬敬地呈给了神宗皇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家写史,专门写给皇帝看的执政参考书。所以取材的时候,跟治国无关的一概不写。比如写唐朝写了80卷,但一个字都没提李白。 奇怪的是,这么一本只给皇帝看的书,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人都想读的书?
编辑于2025-11-12 17:27:541084年,司马光在洛阳的地洞里,终于写完了《资治通鉴》。294卷,1362年的历史,从战国写到宋朝开国,这一年,他把整整17年的心血,恭恭敬敬地呈给了神宗皇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家写史,专门写给皇帝看的执政参考书。所以取材的时候,跟治国无关的一概不写。比如写唐朝写了80卷,但一个字都没提李白。 奇怪的是,这么一本只给皇帝看的书,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人都想读的书?
1083年,大宋名将种谔去世。神宗皇帝不解恨,下令彻查他的问题。种家是个奇怪的家族。老祖种放不考科举,跑到终南山当隐士,被皇帝五进五出请来请去,拿赏赐买车买房。第二代种世衡56岁从文官转武将,在最歧视武将的宋朝简直是疯了。到第四代种师道,50多岁才弃笔从戎,71岁还在打仗,成了大宋最后的军神。
1082年,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临江仙》,还有书法杰作《寒食帖》。一年之内,这么多传世名作,简直是杀疯了。但这个时候的苏东坡,其实相当于一个被监视居住的“罪犯”。穷到要自己种地才能吃饱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084年,司马光在洛阳的地洞里,终于写完了《资治通鉴》。294卷,1362年的历史,从战国写到宋朝开国,这一年,他把整整17年的心血,恭恭敬敬地呈给了神宗皇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家写史,专门写给皇帝看的执政参考书。所以取材的时候,跟治国无关的一概不写。比如写唐朝写了80卷,但一个字都没提李白。 奇怪的是,这么一本只给皇帝看的书,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人都想读的书?
1083年,大宋名将种谔去世。神宗皇帝不解恨,下令彻查他的问题。种家是个奇怪的家族。老祖种放不考科举,跑到终南山当隐士,被皇帝五进五出请来请去,拿赏赐买车买房。第二代种世衡56岁从文官转武将,在最歧视武将的宋朝简直是疯了。到第四代种师道,50多岁才弃笔从戎,71岁还在打仗,成了大宋最后的军神。
1082年,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临江仙》,还有书法杰作《寒食帖》。一年之内,这么多传世名作,简直是杀疯了。但这个时候的苏东坡,其实相当于一个被监视居住的“罪犯”。穷到要自己种地才能吃饱饭。
创作的困难
好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儿,一团乱麻,互相纠缠交织,先写哪个后写哪个?哪个详细哪个简略?一团混沌的事实怎么变成条分缕析的文字呢?
美国学者史蒂芬·平克说的,“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传统方法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录大人物的言论和重大事件。
记录言论,就会形成像《尚书》那样的书
记录事件,就会形成像《春秋》那样的书。
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以核心事件为主线叙事)。
看起来就是一个长篇的故事
无法处理多个诸侯国并行发展的、缺乏单一主线的复杂历史。
大汉统一帝国之前,中国可是四分五裂的
如,公元前356年,秦国在搞商鞅变法的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在搞田忌赛马,正在酝酿和魏国之间的大战。
司马迁的雄心
不止在于把事儿记下来,也仅为“抵抗遗忘”,而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要写的书,上要和苍天对话,看清楚在天道背景下,人到底该是个什么活法;
下要和时间对话,看清楚自古至今的那些变化的后面,到底有些什么规律;
最后,呈现出我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解释。
司马迁是要在一片混沌虚空之中,把这个文明的样子识别出来、指示出来、纤毫毕现地刻画出来。
用纪传体结构,整理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
“本纪”部分
是华夏世界秩序的形成。从黄帝开始,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一脉而下。
记录文明秩序的溯源与变迁,文明的 “干流”
“世家”部分
到了周朝,有了分封制,出现了一个个诸侯国。文明的河流,在主干之外,出现了支流。
记录地域的开拓与家国的绵延,是文明的 “支流”
“列传”部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之后,束缚个体的力量小,迎来了个体觉醒。
记录个体的觉醒与人性的光辉,是文明的 “星辰”
如《伯夷叔齐列传》是挣脱家族束缚的代表。
用“表”来梳理复杂关系
用“书”来写典章制度
大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终于大功告成。
全书294卷,加上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述从战国到宋朝,1362年历史,超300万字。
神宗在位17年,对此书有始有终。
君臣之约
神宗20岁、司马光49岁时立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17年后,司马光老迈,神宗衰疲,正欲立太子并请司马光为师时,此书告成,可谓圆满。
独一无二的《资治通鉴》
是政治家写史,写出来给皇帝做执政参考的。
完成《资治通鉴》的四个条件
大学问家
大政治家
赋闲在家大段时间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洛阳“靠边站”15年,得以专心著述。
在洛阳家里,打一个地洞,每天钻在里面写书。
皇帝支持大把钱
神宗皇帝对司马光信任不减
司马光在洛阳的生活,包括助手的工资,都是朝廷花钱供着的
加之司马光个人的大愿心与大毅力,共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资治通鉴》。
一个伟大又动人的遗嘱场景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于嵩山脚下病重,向儿子司马迁交代临终遗嘱:要求司马迁完成一部历史巨著
司马谈的两个理由
威逼(孝道)
当孝子最好的当法,是干一件大事,让自己扬名后世,顺便光耀门楣。
利诱(机遇)
从孔子写《春秋》到现在,四百年了,一直没有像样的史书。大汉盛世,那么多精彩的人和事值得记载,这正是大好机会!
太史公
世界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率军攻入罗马
对立教皇克莱门特三世为亨利四世加冕
诺曼人驱逐亨利四世,解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塞尔柱突厥人征服拜占庭城市安条克
大宋元丰七年,大辽大康十年
主讲人 | 罗振宇
太史公
《文明之旅》第85期
公元1084年:帝王策怎么变成了国民书?
楔子
《资治通鉴》为何出现在宋代
”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古代,可不见得是共识
前代君主的决策依据
秦汉以前信占卜,汉朝信天人感应、祥瑞灾异。
宋代转变
神鬼鬼那一套才衰落下去,中国人的理性精神渐渐发育起来了
宋朝人普遍相信知识和文化的力量,加上科举制度的成熟,那真是全民相信“读书有用论”。
思想的演变
《春秋左传》里面就充满了各种占卜、预言的记载
《资治通鉴》,遇到地震、日食、蝗灾什么的,简单记一笔,很少扯什么福祸预兆之类的。
宋代士大夫阶层理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老天爷办不到的事,就得靠人来办,所以人要耕地、除草、收割、储藏;人再怎么努力也搞不定的事,那就得看老天爷了,所以总会有水灾、旱灾和虫灾。”
“编年体”适合总结历史经验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事,天然提供 “谁先谁后、谁因谁果” 的观察框架,便于识别和理解因果关系。
与纪传体的对比
《史记》代表的纪传体
以人为核心来记载历史,最容易召唤出来的,就是人对人的同理心。
在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被唤醒的通常是情绪,有爱、有恨、有同情、有理解。
削弱了我们观察历史因果的客观性
编年体《资治通鉴》
笔法冷峻,能清晰呈现庞大的因果网络和系统性风险(如安史之乱背后的财政、军事、决策失误),避免简单归咎于个人
例:楚汉相争
《资治通鉴》
你能够清晰地看出来,项羽犯了那些错误,而刘邦又做对了哪些事情。你顺着看,就能看出很多经验教训。
《史记》
记忆最深刻的,可能是霸王别姬的场景,会为英雄末路洒一把同情泪。
例:安禄山
《新唐书》
是个有趣的坏蛋
《资治通鉴》
还能读到开元后期财政政策的失败、国家募兵和节度使体制的变形、唐玄宗对国家的失控以及一系列的错误决策。
你作为后人,不会轻率地说出“都赖杨贵妃红颜祸水”这样的话了。
司马光的创新
任务
在司马迁《史记》的高峰后,司马光需开创史学新境界。
表面形式
采用编年史体裁,按时间线索逐年记述。
对编年体,做了大量的改造
加进了《目录》30卷,《考异》30卷,还有大量的史论,就是“臣光曰”的部分,让编年体更丰富、更便于阅读。
创新
历史写作加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为君主的治国决策提供参考,
与《史记》的根本区别
司马迁要写的是一部华夏文明的全史,着眼点是梳理整个文明的源流,读者是千秋万世的后人。
格局宏大,供后人各取所需。
司马光的目的,是要写的是一部关于帮助皇帝做决策的书,读者只有一种人,就是皇帝本人。
实用性强
可以说,司马迁在一部史书中,留下了无数的火种,只等着后来一辈辈的少年郎,翻开史书,和自己的英雄相遇,把自己点燃。
纪传体让中国人爱历史
司马迁的选材标准
不再局限于帝王将相,而是谁对历史影响大、谁创造了闪亮人格就写谁。
《史记》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里有好多小人物,还有像屈原这样的边缘人物。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就这段对话,这个场面真的在历史上不一定存在
“但是在一部充满了帝王将相、砍砍杀杀的历史书里,居然为我们定格了这么个瞬间,你不觉得,那个时代都因此明亮了许多吗?”
西方史学对比
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重在记事,人物个性依附于情节。
《史记》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场景,定格了闪耀着独特人格光辉的瞬间。
项羽和虞姬离别时候的慷慨悲歌
蔺相如和秦王相争时候的挺身怒目
荆轲在易水河边一去不复还的潇洒背影。
编年体
主讲人 | 罗振宇
编年体
《文明之旅》第85期
公元1084年:帝王策怎么变成了国民书?
太史公
历史的终极价值:构建共识
历史记载最重要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是否成为一群人关于以下问题的共识:
我们是谁?
我们有无共同的祖先?
我们有无一致仰望的先贤?
我们有无共同的苦难与胜利记忆?
只要共识不灭,力量便生生不息。
反面论证
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近代例证
抗日战争期间,钱穆等学者,一边跑空袭警报,也一边要写史
《国史大纲》强调对本国历史需怀有 “温情与敬意”的信念。
中华文明传递力量的一条隐秘通道
每个中国读书人都能从一个完整的历史星空中汲取力量。
海南的孩子知道苏东坡曾贬至此地并带来文运,从而获得地理与文化上的认同感
苏东坡在黄州困顿种地时,从陶渊明的先例中获得慰藉与力量
陶渊明本人又从更古的先贤(孔子、颜回、伯夷、叔齐)处寻找精神依托
通过对历史的书写与阅读
一代代中国人之间,如同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支火把点燃另一支火把”。
历史的根本作用:提供力量与共识
历史的作用在于让每个人在走向未来时,内心充满力量
中原农耕文明偏偏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把北方民族赶走,再次复兴,重归统一。
重要的精神力量,“先例”
“先例”的传承与叠加
卫青霍去病,犁庭扫穴、封狼居胥,获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彻底胜利
南北朝军人提及“卫青霍去病”,要说“封狼居胥”
岳飞《满江红》用此典故
每一代人都被这个先例激励着。
明初、抗日战争不断累积新的先例(岳飞、于谦等),形成滚雪球效应
力量的本质
这种精神力量超越了现实武力和知识计算,在看似无望的抗日战争提供“祖先可以,我辈为何不可”的信念。
《资治通鉴》有何有广泛的影响力
《柏杨版资治通鉴》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
熊逸老师主持的《资治通鉴》课程,有几十万人跟着学习
很多人说 : 等我有空了,一定读一遍《资治通鉴》。
国族志
编年体背后的艰难考据
技术难题
古代无公元纪年,计算时间间隔极为繁琐
例:文天祥算错颜真卿年代
史料难题
所据纪传体史料常缺准确日期;事件时序冲突;不同史料记载不一。
司马光的方案
花费近20年时间,对史料进行 考辨
编纂《资治通鉴考异》30卷,记录史料依据与思考过程。
创中国史料考据学,奠定了一部基本可信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主讲人 | 罗振宇
国族志
《文明之旅》第85期
公元1084年:帝王策怎么变成了国民书?
编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