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关于教育学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社会的发展
编辑于2021-09-01 21:43:19教育学原理
什么是教育
教育学概述
概念
含义
教育学是以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为研究对象,以 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与艺术 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含义
引起 普遍关注的、有价值的 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对象
只有人类普遍关注的、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一个人发生这种现象不会研究,多个人发生共同倾向才会当成问题
分析理解
教育现象
能看到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教育问题
当教育现象有价值、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就形成了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已经研究出来的规律可以转化为教育问题、教育对象
研究任务
含义
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与艺术
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探寻、发现规律,按规律办事。例如某些教育机构,违背发展规律,提前教育
指导教育实践
理论和实践是平等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建议,基于实践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理论
探讨教育价值与艺术
教育价值观念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教育
教育艺术
教育活动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性的活动
价值观念和艺术不能被规范,只能探讨和讨论
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教学问题着作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教学问题着作
《理想国》与《论语》
特点
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只停留在经验描述上
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独立形态
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第一次提出应有教育学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康德
第一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特点
在教育对象上
有了专门研究领域
在概念范畴上
有了专门概念范畴
在教育方法上
有了专门研究方法
在教育结果上
有了专门专著杂志
在教育机构上
有了专门教研机构
多样化时期
实科教育学
人物
斯宾塞
观点
反对思辨和古典教育,主张教育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课程分类
直接
间接
抚养教育
调节自身行为
娱乐闲暇
强调实科知识(实用性)和现代语
优点
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缺点
忽视古典人文知识,忽视人文素养
实验教育学
人物
梅伊曼,拉伊
观点
反对赫尔巴特的思辨教育学
提倡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学,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化
教育实验三阶段
假设——计划——验证结论
教育实验应该在真实教育环境中进行
主张实验、统计、量化等方法研究教育
优点
定量研究范式,推动教育研究科学化
缺点
走向“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文化教育学
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应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研究目的
培养完整人格
教育途径
“陶冶”和“唤醒”,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点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教育现象,思想深刻,关注教育本质
缺点
思辨色彩与哲学色彩太重,实践性差
夸大社会文化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客观规律
实用主义教育学
人物
杜威,克伯屈
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独立性和体验,主张从做中学
优点
批判传统教育学,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学生的主体性,引领进步教育新风向
缺点
忽略系统知识
忽视教师作用
模糊学校特制
教育质量下降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人物
苏联与中国教育家——凯洛夫,杨贤江
观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研究教育
优点
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缺点
教条化
机械化
简单化
政治化
批判教育学
人物
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尔迪厄
观点
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分化的根源
社会大众对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
教育目的是“启蒙”和唤醒大众,达到解放意识的目的
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
优点
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
思想深刻,追求民主,具有解放思想的力量
缺点
陷入晦涩空泛的批判性话语中,缺乏实践取向
制度教育学
人物
瓦斯凯,乌里
观点
研究教育制度
警示教育制度中的官僚主义与其他弊病
既研究显性的教育制度,也研究隐性的教育制度
优点
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制度建设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缺点
过度依赖思辨(即精神分析的方法)的方式分析问题
理论深化阶段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纳知识结构说
重视早期教育
知识结构说
发现教学法
评价
优点
对编写教材有帮助,强调结构化和知识逻辑
对促进教学有帮助,强调学生理解和教师作用,促进新式教学方法
缺点
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也很难掌握新式教学法,导致改革失败
赞可夫促进一般发展的教育观
含义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发展
原则
高速度,高难度,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一般发展,促进学生理解等原则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含义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将教学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化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拓展
分析现代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含义
内涵
对象
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指导教育实践
探讨教育价值和艺术
现代教育学何为“现代”的教育学
现代社会划分
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是漫长的过渡期,近代社会指工业时代,现代社会指信息时代
从十九世纪起就有很多教育家,教育制度,教育实践,起源于19世纪,但思想引领20世纪,就可以称之为现代教育学里的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学,与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元化时期
当代
元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与质的规定性
教育概念
广义
凡事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施加积极影响,(不论组织,计划,系统)都是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或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狭义
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有目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如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他概念
制度化教育(正式教育)
含义
由专门人员、机构和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优点
制度化
组织化
教学效率高
教学质量高
缺点
高度的组织化妨碍人们自主学习,扼杀创造性和求知欲,加剧社会分层
包含
正规教育
含义
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门人员承担的,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制度化
意义
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非正规教育
含义
在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如培训机构专题讲座,继续教育,业务训练等
特点
有组织的活动,但未充分制度化
不需要注册,不发文凭,不授学位
是系统教育,但未完全常规化
结构松散,组织灵活
意义
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均衡和发展的需要
是终身教育的支柱,在学习型社会起核心作用
非正规教育已经成为判断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晴雨表
非制度化教育(非正式教育)
含义
教育活动与生产、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化行为
优点
自主
灵活
范围广
时间长
弥补正是教育的不足
缺点
制度化程度低
教学效率低
教学质量差
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父母或主要监护人对子女在家庭里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
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深刻,持久
家庭教育以婚姻为纽带,以血缘为基础
家长本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效果,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学的培训
家庭教育没有确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一般“相机而教”“遇物而诲”
趋势
家庭教育急需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如家长学校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由专业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属于正规教育
优点
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优点
缺点
就是制度化教育的缺点
争论点
学校是否应该存在?学校教育该如何进一步改革?
社会教育
广义上,以社会为单位,社会人员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如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教育
有的是正规教育,如教育培训。有的是非正式教育,如博物馆。应该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发掘了大量教育资源,有意识的增进学生校内外联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就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目的性
双向耦合性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交融
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积极向上的方向性
教育是教育者引领受教育者学习、传承、践行人类经验的互动活动
引导性
社会互动性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教育是激励与教导 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含义
对受教育者实施积极影响的人或专业人员,如教师
地位
主导地位
教育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
教育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授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
教育者是对学习者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受教育者
含义
在教师引导下,自身各方面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促进自我发展的人,也叫学习者
地位
主体地位
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求职者
学习者具有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学习者缺乏技能,也不成熟,所以具有可塑性
作用
学习者积极发挥自主自动的作用吸收知识和思想
教育内容
含义
教育着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主要指课程、教育教材或教科书
地位
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也是师生共同操作的对象和学习资源
作用
它是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是引导青少年学习与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
教育活动方式
含义
教育着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 交互活动方式,主要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地位
教育活动方式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作用
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水平
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联系
完整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起源
19 名词解释
P16
古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
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与强化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现代教育的特点
普及性
公共性
生产性
教育制度的完善性(终身性)
其他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民主性
全民性
主体性
创新性
信息性
现代性
全球性
教育有什么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含义与特点
内涵
广义
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过程
包括
生理发展
如神经,生殖,运动,感官等
心理发展
如感觉,知觉,兴趣,情感,情绪,记忆等
社会性发展
如道德,社会规范,法律,礼仪等
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构成人的整体性
特点
未完成性
(发展性,潜能性,可教育性,开放性,可塑性等)
能动性
(主动性,自发自动性,自我建构的)
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教育应该顺应规律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14 简答
顺序性
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
举例
头尾律,远近律,大小律
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对教育的制约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意到有意
阶段性
含义
在相邻年龄阶段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各年龄具有衔接性
举例
对教育的制约
针对性
差异性
含义
不同个体的发展特点都不一样
举例
发展速度不同,发展质量不同,且各有特点
对教育的制约
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
含义
同一个体内,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步
举例
同一时期,身心各方面发展不同步
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完善,生殖系统还没发展
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快慢不同
未成年人的两大生长发育高峰期
对教育的制约
抓住关键期
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具有最敏感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得到良好的发展
整体性
含义
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的发展
举例
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综合性人才
对教育的制约
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
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具有差异性
遗传具有可塑性
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
人的发展既取决于环境的给定性,又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性
不能过分的夸大环境的作用,环境不是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学校教育
表现
个体个性化
自主性
独特性
创造性
个体社会化
观念社会化
职业,身份,角色社会化
行为,能力社会化
原因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
知识有认识价值、实践价值
知识有思想价值、陶冶价值
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着作用
条件
校内
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身心发展规律
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如教育的物质条件
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校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程度
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科技、信息对学校教育的改造程度
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论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
含义
强调人的发展由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成熟机制决定
表现
遗传决定论
自然主义思想
成熟论
性善论
人本主义
灵魂转向
学习即回忆
评价
过分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忽视了外部因素和人的能动性
外铄论
含义
人的发展主要由外在的力量决定,如环境,他人和学校等
表现
白板说
性恶论
素丝说
行为主义
评价
过分强调人的外在因素,忽视了人发展的内部因素
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说法一
个体的内在遗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说法二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
决定教育目的
决定教育速度,规模,结构
决定课程设置与内容
决定教学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性质
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内容,结构,管理
文化
制约教育内容与水平
制约教育环境、背景与教育模式
制约教育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经济功能
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使知识形式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