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包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联通主义。
编辑于2021-09-04 17:42:2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主要观点
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即学习理论当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桑代克的试误说
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
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不受任何干扰,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练习律
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效果律
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 效果。
华生的行为习惯说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 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性反射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反射
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实验:
斯金纳箱
结论:
人类学习行为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强化理论
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程序教学的五条原则
积极反应: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 习的状态。
小步子: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 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即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自定步调: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最低的错误率: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速度。
结论
程序教学思想也影响了教材的编制,为以后的计算机辅助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 CAI 课件的设计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序教学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小节
特点: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特定行为的几率变化
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主要角色只是确定学习者要表现的目标行为,提供及时的刺激,监测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提供结果以强化预期行为;
学生的任务则是等待出现刺激,做出与特定刺激相匹配的行为反应,并要注意随之而来的结果。
认知主义
主要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外界环境刺激----反应,而是主张研究刺激----反应之间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基本观点:
(1)学习是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的过程。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 (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容易遗忘,并伴随着一种兴奋感,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基本观点
认知结构即内部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全部观念 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及组织,新的经验或材料的不断获得与旧有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结果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新知识或者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
学习分类(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 内容之间的关系)
下位学习: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旧知 识的包摄性和概括性高于新知识
上位学习:是新知识的包摄性和概括性强于旧知识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仅仅是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的合理组合构成的,因而仅仅能与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一般背景相联系,而不能与认知结构中某些特定的内容构成下位关系(从属关系)或上位关系 (总括关系),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 (3)学习的发生可以表现为刺激与反应,刺激是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事件,而反应则是由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水平变化的方式加以描述。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4)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前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小节:
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 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强调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在 于意义学习,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小节
积极影响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 提出了情感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这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消极影响
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师看作尽职于学生的“侍人”、“非指导者”、 “促进者”等,教师的作用只是“音叉”,应学生之声而“共鸣”,这实际上贬低了教师作用。
构建主义
代表人物:让·皮亚杰 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
基本思想
四大要素:“情 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设计者和协助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意义的 情境,并指导学生探究,提供建设性反馈
学生的主要角色:则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协作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联通主义
提出者:乔治·西蒙斯
学习理论
(1)学习能力比学习内容更重要,学习是培养学习力,构建学习生态的过程。 (2)学习是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是一个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 来的过程。 (3)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无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