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病学
中国中医出版社十三五教材之温病学重要点知识总结,包括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等内容。
参考最新版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整理而成,然后把课堂要求的必背条文也整合进去了,还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涵盖1-3级条文,可以用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及平时期末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SCI文献解读系列1-卵巢癌-IF1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卵巢癌患者中FBN1表达水平与顺铂耐药相关临床相关性)、FBN1敲除可以促进糖酵解和血管新生、敲除FBN1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且抑制糖酵解可以增加卵巢癌细胞的顺铂敏感度等。
【精气血津液】根据十四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教材整理,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温病学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分类
风热/温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温毒,疠气
发热
不只是体温高,还包括热象
温病的特点
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从外侵袭人体; 温热性质显著, 不同温邪有特定的侵袭部位。
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传染性
天受:中医指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一种途径。 传染:中医指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疾病的一种传播途径。 染易:泛指中医的一切传染。
流行性
"时行,天行"
季节性
四时温病
地域性
病程发展的规律性
主要的病理变化
温邪可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致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是温病区别于内伤杂病的重要标志
阶段性
温病前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以实质损害明显为主: 主要是阴津耗损和重要脏器的虚衰。
层次性
病位由表入里,病势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病性由实转虚
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有别于内伤杂病。
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肺胃阴虚,肝肾阴津耗竭)
易见险恶症候
动血-斑疹;出血证,动风-痉厥 闭窍-神昏
温病的范围
外感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
瘟疫
温毒
温病的分类
是否夹湿
温热类
其余全是
湿热类
暑湿,湿温,伏暑
是否有里热
新感
感邪及时而发,发病特点与时令病邪一致[必备条件],病发于表(暑温直接入里)
伏邪
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病症特点与时令病邪特点不一致
春温,伏暑
温病的病名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暑温,湿温
季节和主气结合
秋燥
特殊临床表现
大头瘟,烂喉痧
流行特点
3个页面
温病
与伤寒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
温病属于广义伤寒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鉴别
病因:温病一一感受温邪:伤寒一—感受寒邪 感邪途径:温病从口鼻而入;伤寒皮毛而入 病机:温病:病之后期出现肺胃阴伤或肝肾阴涸; 伤寒:病之后期出现三阴阳气虚衰 证治:温病一辛凉解表;伤寒一辛温解表
补充(学术上)
伤寒是温病的基础
温病是伤寒的继承和发展
与瘟疫
疠气
温邪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
瘟疫是温病在流行时的一种称谓
传染者为瘟病,不传染者为温病
温病和瘟病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谓
与温毒
1、指病因: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病邪。包括风热时毒、温热时毒。
2、指病名:是指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具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好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