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笔记《行为上瘾》网络分享
这是一篇有关行为上瘾,从我们为什么会上瘾、行为上瘾的六个原理、有效脱瘾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9-19 22:36:43《行为上瘾》
1.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1.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上瘾?
1. 我们每天都在刷短视频、玩游戏、看朋友圈,这些行为看起来是我们的主动行为。而事实上,在我们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对你设下一个又一个的局,把你的注意力和时间消耗在这里。
2. 当毒品进入人的身体后,内啡肽会被疯狂复制,这种复制将人的快感推至高潮。但这种快感是以大量消耗体内氧元素、破坏正常供氧机制为代价的,所以一旦停止吸食毒品,体内血液就会处于凝滞状态,让人感受到临近死亡的体验,继而逼迫人再次吸食毒品,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所谓的毒瘾。
3. 当你沉浸在上瘾的快乐时,这个世界有更多能让你上瘾的产品被设计出来,它们正躲在暗处,准备慢慢地“俘虏”你。
4. 绝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最熟悉的那一款产品放进购物车里。
2. 我们是如何上瘾的?
1. 商业组织把用户的时间变成金钱的实现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广告。
2. 设计营销模式:一步步实现用户与产品产生黏性,让用户心甘情愿地花时间看广告。
3. 广告变现的原理:广告之所以能起巨大的作用,是因为在营销界,存在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七次法则”。意思是说,一个用户要连续七次看到你的品牌或者你的产品信息,才能开始产生一定的信任。这种信任将有利于你的企业展开后续商业活动,最终有效增加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概率。
4. 既是店铺,又是广告,消费者看多了之后自然就满足了“七次法则”的条件。
5. 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6. 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3. 纯粹接触效应
4. 要想破局,必先识局:行为上瘾六个原理。
1. 原理一:行为触发
2. 原理二:轻松“入坑“
3. 原理三:即时反馈
4. 原理四:挑战升级
5. 原理五:未完成感
6. 原理六:社交元素
2. 行为上瘾的六个原理:
原理一:行为触发:预定你的“首次注意力“,引导你走入行为上瘾的坡道。
1. 人类底层的行为公式
1. Behavior(行动)=Motivation(动机)×ability(能力)×Trigger(触发)。三者是乘数关系,所以只要有任何一个因子为零,等式左边的值——行动——也将为零。
2. B:即Behavior,是指一个人的行为。
3. M:即Motivation,是指人类行为的动机。
4. A:代表Ability,也就是能力。
5. T:是指Trigger,意思是触发。是指因触动而激发起某种反应。
2. 触发机制:
1. 外部激励触发
2. 内部心理触发
3. 触发方式:
1. 社会触发
2. 个体触发
4. 内部触发的六个开关:
1. “喜好”触发开关:“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舒适区。(社会+个体触发)
1. 触发用户行为的底层心理动机:喜好触发开关。
2. 喜好触发开关:
1. 外表魅力触发
2. 相似性触发
3. 关联性触发
4. 条件反射触发
2. “从众”触发开关:意志不坚的心理状态与“托儿”们的干扰。(社会触发)
1. 本来选择了正确答案,却因为“托儿”们的干扰而怀疑自己的选择。
2.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自的身的判断、认知上倾向于表现出与公众舆论相符合的表现。一般来说大众都有这种心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保持独立性,不受“从众效应”的影响。
3. “权威”触发开关:人性中的“安全心理”与社会盲从心理。(社会触发)
1. 权威暗示效应:权威触发开关又被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地位高、有威信、受到社会尊重的人或者机构所说的话、所推荐的内容或者所做的事情更容易让人重视,并且具有更强的说服性和可信性。
4. “恐惧”触发开关:(个体触发)
1. 恐惧触发开关是一种利用人担惊受怕的心理来制造压力,从而试图改变他人态度或者行为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引起人们注意力的手段,恐惧触发开关能非常有效地给人以有动的动力,从面让人进入别人早已设计好的剧本中。
5. “互惠”触发开关:(个体触发)
1. 互惠触发开关,是指人天生地会对善意报以善意,这种条件反机制会让我们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去回报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惠。所以,如果你并不是很想购买商场里促销的商品,那就千万忍住,别去试吃对方硬塞过来的试吃品,否则互惠触发开关一旦被打开,你就无法拒绝别人了。
6. “一致性”触发开关:(个体触发)
1. 一致性触发开关指的是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人一旦做出了某个决策后,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件事情的方向继续进行。一旦打开了一致性触发开关,事情的走向就会不受控制,停不下来了。
原理二:轻松“入坑”:悄悄助推的心理机制,让你觉得你入的不是坑,是有趣的游戏。
1. 新手福利:从拒绝到上瘾的魔法。
2. 损失厌恶:小恩小惠VS无休止付出。
3. 沉没成本:5块钱就能买到的“极致体验”。
4. 盲盒心理:不确定的奖励让你沉迷。
原理三:即时反馈:让你停不下来的魔力,鼓励你重复同样的上瘾行为。
1. 即时反馈:是什么让你1分钟看一次手机?
1. 人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反馈。
2. 生物对即时反馈的强烈需求,任何即时反馈都能有效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上瘾。
2. 迷恋小概率事件:到底有多少人可以靠老虎机“一夜暴富?
1. 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中有一个人类决策模型,它被称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3. 差点就赢:“再来一次就抓到娃娃了”。
1. “差点就赢”和“真正赢了”对生物大脑的激励作用是类似的,两种情况都能非常有效地刺激快感中枢,从而引发老鼠做出行动。
4. 随机奖励:不确定的“得到”为何令人兴奋。
原理四:挑战升级:晋级楼梯策略让你欲罢不能。
“爽点”技术:网络小说作家爆红的秘密。
网络小说制造“爽点”的三步公式:
1. 明确的目标
2. 清晰的台阶
3. 作弊工具
用户体系:是什么让你被“绑架”还感恩戴德。
1. 用户体系:用户体系的核心作用是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用户分级,在产品商业化的同时,实现用户情感和利益双收。这种体系的设计能让你忠诚于它,并且促使你多使用和多消费。
心流体验:满足强迫症的极度舒适感。
心流体验模型
1.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挑战水平和技巧水平形成的矩阵能区分人们不同的体验:
1. 挑战水平高,技巧水平低:焦虑
2. 挑战水平低,技巧水平低:无感
3. 挑战水平低,技巧水平高:放松
4. 挑战水平高,技术水平高:就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
2. 心流图片
3. 挑战水平高但技巧水平低:这种情况会让我们形成焦虚(Anxiety)。比如,如果你从没玩过格斗类游戏,如果刚一上手就和高手对决的话,就会让你有一种自讨苦吃的焦感。
4. 挑战水平低且技巧水平也很低:这种情况会让我们无感(Apathy)。这是一个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都在做的事情,如倒一杯水、坐下、站起来,这些动作没什么挑战性,也不需要什么技巧,它们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动作。
5. 挑战水平低而技巧水平高:这种情况会让人感觉很放松(Relaxation)例如,一个演奏家演奏一曲简简单单的《生快歌》,虽然他可能会加入不少烘托气氛的和弦或进行某种程度的变奏,但对演奏家来说,这些无疑是小菜一碟。
6. 挑战水平高同时技术水平也高:这种情况就能让人进入心流(Fow)状态。比如,WCG( World Cyber Games,世界电子竟技大赛)的选手在进行巅峰对决时,他们往往在技巧水平上相差无几,但正是因为这种平分秋色,更能让互搏的双方在竟技过程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
禀赋效应: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人们如何上瘾。
1. 人类行为认知偏差现象:禀赋效应。 所谓禀赋效应,就是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就会高估它的价值。而且当你有所投入时,你对它的评估价值会更高。比如,别人的孩子画的一幅画你会觉得很一般,而自己的孩子画了实际差不多水平的一幅画,你就会感觉自己的孩子很有绘画天赋。
2. 禀赋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我们要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学会跳出自身框架,摆脱禀赋效应的束缚。
原理五:未完成感:不可预知的未尽之事,让你心痒难耐,始终停不下来。
1. 未尽之事:悬念是一剂勾魂药。
2. 认知缺口:为何换种剪辑方式就能让人通宵追剧。
3. 不可预知:兴奋感让你充满期待。
4. 默认选项:“读心歌单”让你摘不下耳机。
原理六:社交元素:网络迷宫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网络社交:无形网络网住有形众生。
1. 马斯洛的七层需求层次理论:
1. 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健康、性等需求。
2. 安全需求:人们期望生活稳定、职业有保障、免于各科灾难等需求。
3.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也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是人们对友情、爱情、信任、温暖等的需求。
4.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赢得他人尊重以及提高自我评价的需求。
5. 认知需求:认知需求是一个一般人很少知道的需求,它是人们对周遭世界探索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求。
6. 审美需求:每个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审美需求是对美好追求的需求。
7.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等级的需求,是希过创造,让自己趋向于完美甚至改变世界,从而达到所谓“高峰体验”的一种高层次需求。
互惠裂变:销售界为之颜栗的营销“核武器”。
社群社交:让你“大瘾瘾于世”的虚拟组织。
知识社交:平台帮你处理知识焦虑。
1. 什么是训练营呢?通常的形式是一群有相同技能需求的人在同一个微信群里,以某个知识付费类的课程作为主要的教程,大家每天在群里通过收听后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作业打卡,由一位或几位已经掌据这门课程的助教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的一种知识社交模式。
2. 学习金字塔模型:美国著名学者、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人们学习的效率一共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前四层为被动学习,后三层则为主动学习。
3. 只有进入主动学习的阶段,我们才能过好这一生。
3. 有效脱瘾:让你拿得起、放得下的行为训练
习惯的力量:让一个好习惯代谢掉一个坏习惯。
1. 相反习惯疗法四个步骤
1. 第一步:确定触发特征。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自己通常是处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会发生上瘾行为。
2. 第二步:厘清何种奖励。
3. 第三步:寻找相同刺激。研究替代方案是否有效。
4. 第四步:新老习惯更替。既然新行为同样可以产生类似充实感的实质奖励,那么,新的“无害行为”就能果断替代之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害的上瘾习惯。
微习惯的力量:瓦解上瘾习惯的独家“秘诀”。
1. 培养“微习惯”的七个步骤:
1. 第一步,选择习惯定目标
2. 第二步,赋予目标意义
3. 第三步,纳入日程之中
4. 第四步,建立奖赏机制
5. 第五步,记录完成情况
6. 第六步,超额完成任务
7. 第七步,永不提高目标
环境的力量:为什么只有5%的士兵毒瘾复发。
怎么做才能用好环境的力量,让环境成为自己的助力而非阻力呢?三种策略:
1. 第一种策略:远离诱惑环境。
2. 第二种策略:融入积极环境。
3. 第三种策略:构建自创环境。
工具的力量:番茄工作法VS印象笔记。
1. 工具是我们自建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通过有章法、可习得的范式。
2. 第一种工具:番茄工作法
1.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分为25分钟和5分钟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25分钟用来专心致志工作;第二部分的5分钟则是全情投入的休息。
这种工作法一共分为五个步骤:
步骤一,计划。准备好三个清单:所有待办清单、今日任务清单和当下任务清单。
步骤二,执行。在25分钟阶段处理好“内部打断”和“外部打断”,必要时做好记录;5分钟阶段多走动,多聊天或者冥想。
步骤三,记录。除了记录被打断的次数,分析被打断的原因外,还要记录完成番茄钟的次数,给自己成就感。
步骤四,处理。处理25分钟阶段时被打断后产生的事项,研究一下有哪些好办法可以防止自己被打断。
步骤五,复盘。回顾以上四个步骤的处理情况,思考如何在下次做得更好。
3. 第二种工具:印象笔记
1. 这款工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随时随地记录。你在走路时的一个主意或待办事件,都可以迅速用这款APP来记录。
2. 印象笔记也是配合“番茄工作法”的重要伙伴。
3. 印象笔记是小环境“触发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案。
4. 夺回主动权——让自己对有意义的事“成瘾“。
游戏化学习:利用团队小环境互相激发正向反馈。
游戏化工作:用鼓励进步的行为积分系统促发积极性。
游戏化育儿:虚拟奖品和游戏学习平台。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