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资格证第二章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证第二章中学课程大纲以及每节的细分,重点已经标注,小伙伴可以下载高效的学习。包含课程概述:课程概述、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编辑于2021-09-27 14:45:232-1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含义
广义: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首次被提出
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类型
内容
学科课程
代表:赫尔巴特
强调单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代表:杜威
强调学生兴趣和需要,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含义:一门学科。eg:英语
强调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
含义: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eg:自然与科学
强调学科的关联性和内在联系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含义:活动课。 eg:养蚕
强调儿童兴趣和需要
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eg:蒙古教骑马
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 eg:双语制学校
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开拓知识与能力;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自主设计与自主探究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计划性
隐性课程
师生关系、学风(陶冶)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观点: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得技能为目标
优弊
优:①利于传授;②重视系统学习;③符合教师习惯;④课程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局限:①缺乏联系性,知识割裂;②忽视兴趣与需要,不利因材施教,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③学科间产生不必要重复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杜威学生)
观点:强调经验教育,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
优弊
优:①课程灵活,易调动积极性;②利于学生探索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③有利于学生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局限:①影响系统知识的学习;②活动课程具有随意性和狭隘性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观点:课程需满足社会需要,以社会为中心
优弊:
优:有利于为社会服务,重视学科的综合性
局限:忽视学生需要,学科系统性;许多问题源于社会,单靠教育行不通
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含义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
确定目标(最关键)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
鼓励探索
情景模式
劳顿
包含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内容不重复,直线前进)
螺旋式(重复 eg.历史)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数学)
横向——按发展阶段(eg.自然与科学)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
心理——心理发展特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科目设置(核心和首要)、学科顺序、课时、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依据课标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构成:教科书、讲义……
作用:①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原则与要求:科学性(知识)与思想性(品德)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关注预期
目的游离平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三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课程内容
生活化
时代化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
甄别/选拔→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
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
高中(分科)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研究型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改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
2.评价方式多样化(给分数或者评语)
3.评价主体多元化(互评)
4.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
5.关注发展过程
6.评价标准分层
7.体现最新的叫用户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含义
广义: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首次被提出
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类型
内容
学科课程
代表:赫尔巴特
强调单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代表:杜威
强调学生兴趣和需要,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含义:一门学科。eg:英语
强调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
含义: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eg:自然与科学
强调学科的关联性和内在联系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含义:活动课。 eg:养蚕
强调儿童兴趣和需要
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eg:蒙古教骑马
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 eg:双语制学校
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开拓知识与能力;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自主设计与自主探究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计划性
隐性课程
师生关系、学风(陶冶)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观点: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得技能为目标
优弊
优:①利于传授;②重视系统学习;③符合教师习惯;④课程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局限:①缺乏联系性,知识割裂;②忽视兴趣与需要,不利因材施教,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③学科间产生不必要重复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杜威学生)
观点:强调经验教育,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
优弊
优:①课程灵活,易调动积极性;②利于学生探索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③有利于学生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局限:①影响系统知识的学习;②活动课程具有随意性和狭隘性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观点:课程需满足社会需要,以社会为中心
优弊:
优:有利于为社会服务,重视学科的综合性
局限:忽视学生需要,学科系统性;许多问题源于社会,单靠教育行不通
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含义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
确定目标(最关键)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
鼓励探索
情景模式
劳顿
包含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内容不重复,直线前进)
螺旋式(重复 eg.历史)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数学)
横向——按发展阶段(eg.自然与科学)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
心理——心理发展特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科目设置(核心和首要)、学科顺序、课时、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依据课标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构成:教科书、讲义……
作用:①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原则与要求:科学性(知识)与思想性(品德)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关注预期
目的游离平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三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课程内容
生活化
时代化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
甄别/选拔→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
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
高中(分科)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研究型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改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
2.评价方式多样化(给分数或者评语)
3.评价主体多元化(互评)
4.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
5.关注发展过程
6.评价标准分层
7.体现最新的叫用户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