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学习心理导图笔记
教资科二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讲述了认识过程、学习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等,有需要的朋友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28 01:09:40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识过程
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无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力)
有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力)
品质
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专注力)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实用不同的注意形式
培养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概念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从无到有)
差别感受性(能感受到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阈限(等级)
绝对感觉阈限(从0到1)
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适应(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适应(游泳刚入水觉得冷)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撞衫)
继时对比(药苦后吃糖觉甜)
感觉后效(余音绕梁)
不同感觉
补偿(失听耳聪)
联觉(通感)
知觉
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翻页动画)
诱导运动(云和月亮)
自主运动(烟头游走)
运动后效(静止后移)
错觉
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运用知识经验认识)
恒常性(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观察
含义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感知(感觉+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率
组合率
记忆
概念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类型
1. 内容和经验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2. 时间长短
3. 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文本)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4. 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
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与动机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识性加强
意识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
2||| 理解材料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 注重复习方法
思维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推断)
概括性(概括)
同类概括共同本质
不同概括内在联系
品质
广阔性(思路广泛)
深刻性(把握本质)
独立性(独立思考)
批判性(客观)
灵活性(随机应变)
敏捷性(速度)
逻辑性(条理性)——中心环节
分类
1. 凭借物(内容)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3. 指向性
聚合思维(唯一答案)
发散思维(多个答案)
4. 创新性程度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I.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II. 理解问题——中心阶段
III.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IV.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景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知识经验——迁移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特征
1||| 流畅性(同一类型多种答案)
2||| 变通性(不同类型多种答案)
3||| 独创性(新奇性)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头脑风暴训练
表象与想象
表象
想象
分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看小说)
创造想象(写小说)
幻想
理想
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居安思危)
补充功能(恐龙)
替代功能(画饼充饥)
调节功能(心理调节生理)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内涵
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主体
动物
人
机器
学习结果(加涅)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
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文”)
认知策略的学习(方式)
态度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怎么做“动”)
意识水平(阿瑟·雷伯)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方式
接受学习(被动)
发现学习(主动)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建立联系)
知识的学习
类型
1. 深度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2. 功能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3. 表现形式(波兰尼)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种类
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新知识与原有认识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组合学习
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形成
操作定向(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建立映像)
操作模仿(易受干扰、不协调)
操作整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培训要求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出现高原现象——瓶颈期)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智力节能、认知技能)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实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狗进食摇铃实验)
两种反射
条件反射(本能)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第一信号系统,即物理性的条件刺激(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即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人类独有(谈虎色变)
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摇铃+食物)
消退
泛化(分不清)
分化(分清)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猫开笼取食实验)
基本规律
准备律(饿猫)
练习律(试错)
效果律(饵食)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白鼠操纵杆进食)
基本规律
正强化(奖励)
负强化(解除惩罚)
惩罚
消退(不感兴趣)
操作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程序教学
原则:小步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分类
直观的观察学习——模仿
抽象性观察学习——发现规则或原理
创造性观察学习——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被强化)
替代性强化(榜样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说 (大猩猩叠箱实验)
柯勒
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白鼠迷宫)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
“认知地图”(情境整体的领悟)
学习的结果S-O-R,S为刺激,O为中间变量,R为反应
潜伏学习(睡觉也能学)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观点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发现学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内在的(非人为的)和实质的(非字面的)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基础知识,以便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对学习任务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动态性(“地心说”→“日心说”)
情境性(国内外开车驾驶位不同)
主观性(一千个哈姆莱特)
学生观
丰富性
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构建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
知情同意的教学目标观(知识+情商)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自主、自觉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模式)
要求
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结构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内部需要)
学习期待与诱因(外部诱因)
功能
激活功能(唤醒求知欲)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维持功能
分类
一般分类
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社会意义
高尚
低级
动机作用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远景性动机——间接性动机(从小)
近景性动机
直接性动机(对学习感兴趣)
间接性动机(为了得到夸奖)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
分类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尊、工作)
附属内驱力(表扬、认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关系
倒U性曲线关系,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耶克斯&多德森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之一学派
观点: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50%难度
避免失败——极难、极易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归因指导
习得性无助(赛利格曼)
学习动机降低
认知出现障碍
情绪失调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创设问题情景
3||| 充分领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
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1. 性质/结果
正迁移(促进)
负迁移(干扰)
2. 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横向)——同一概括水平(学苹果再学梨)
垂直(纵向)——不同概括水平(学三角形再学直角三角形)
3. 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前对后有影响)
逆向迁移(后对前有影响)
4. 内容
一般迁移(方法、原理、策略、态度)
具体迁移(木→林→森)
5. 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
顺应性迁移(调整原有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重组性迁移(on—no)
理论——早期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通过训练官能心理学,注重对能力的训练(能力高,迁移快)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只有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发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柯勒 (小鸡啄米)
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共同要素)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
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划线、圈点标注)
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
组织策略(列提纲、图形表格、归类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材料)
监控策略(监视自己的速度与时间)
调节策略(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环境管理(设计好的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激发内在动机)
资源利用(学习工具的利用)
认识过程
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无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力)
有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力)
品质
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专注力)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实用不同的注意形式
培养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概念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从无到有)
差别感受性(能感受到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阈限(等级)
绝对感觉阈限(从0到1)
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适应(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适应(游泳刚入水觉得冷)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撞衫)
继时对比(药苦后吃糖觉甜)
感觉后效(余音绕梁)
不同感觉
补偿(失听耳聪)
联觉(通感)
知觉
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翻页动画)
诱导运动(云和月亮)
自主运动(烟头游走)
运动后效(静止后移)
错觉
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运用知识经验认识)
恒常性(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观察
含义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感知(感觉+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率
组合率
记忆
概念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类型
1. 内容和经验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2. 时间长短
3. 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文本)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4. 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
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与动机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识性加强
意识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
2||| 理解材料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 注重复习方法
思维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推断)
概括性(概括)
同类概括共同本质
不同概括内在联系
品质
广阔性(思路广泛)
深刻性(把握本质)
独立性(独立思考)
批判性(客观)
灵活性(随机应变)
敏捷性(速度)
逻辑性(条理性)——中心环节
分类
1. 凭借物(内容)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3. 指向性
聚合思维(唯一答案)
发散思维(多个答案)
4. 创新性程度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I.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II. 理解问题——中心阶段
III.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IV.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景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知识经验——迁移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特征
1||| 流畅性(同一类型多种答案)
2||| 变通性(不同类型多种答案)
3||| 独创性(新奇性)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头脑风暴训练
表象与想象
表象
想象
分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看小说)
创造想象(写小说)
幻想
理想
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居安思危)
补充功能(恐龙)
替代功能(画饼充饥)
调节功能(心理调节生理)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内涵
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主体
动物
人
机器
学习结果(加涅)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
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文”)
认知策略的学习(方式)
态度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怎么做“动”)
意识水平(阿瑟·雷伯)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方式
接受学习(被动)
发现学习(主动)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建立联系)
知识的学习
类型
1. 深度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2. 功能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3. 表现形式(波兰尼)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种类
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新知识与原有认识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组合学习
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形成
操作定向(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建立映像)
操作模仿(易受干扰、不协调)
操作整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出现高原现象——瓶颈期)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智力节能、认知技能)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实用语言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狗进食摇铃实验)
两种反射
条件反射(本能)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第一信号系统,即物理性的条件刺激(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即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人类独有(谈虎色变)
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摇铃+食物)
消退
泛化(分不清)
分化(分清)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猫开笼取食实验)
基本规律
准备律(饿猫)
练习律(试错)
效果律(饵食)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白鼠操纵杆进食)
基本规律
正强化(奖励)
负强化(解除惩罚)
惩罚
消退(不感兴趣)
操作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程序教学
原则:小步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分类
直观的观察学习——模仿
抽象性观察学习——发现规则或原理
创造性观察学习——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被强化)
替代性强化(榜样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说 (大猩猩叠箱实验)
柯勒
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白鼠迷宫)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
“认知地图”(情境整体的领悟)
学习的结果S-O-R,S为刺激,O为中间变量,R为反应
潜伏学习(睡觉也能学)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观点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发现学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内在的(非人为的)和实质的(非字面的)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基础知识,以便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对学习任务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动态性(“地心说”→“日心说”)
情境性(国内外开车驾驶位不同)
主观性(一千个哈姆莱特)
学生观
丰富性
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构建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
知情同意的教学目标观(知识+情商)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自主、自觉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模式)
要求
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结构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内部需要)
学习期待与诱因(外部诱因)
功能
激活功能(唤醒求知欲)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维持功能
分类
一般分类
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社会意义
高尚
低级
动机作用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远景性动机——间接性动机(从小)
近景性动机
直接性动机(对学习感兴趣)
间接性动机(为了得到夸奖)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
分类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尊、工作)
附属内驱力(表扬、认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关系
倒U性曲线关系,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耶克斯&多德森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之一学派
观点: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50%难度
避免失败——极难、极易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归因指导
习得性无助(赛利格曼)
学习动机降低
认知出现障碍
情绪失调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创设问题情景
3||| 充分领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
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1. 性质/结果
正迁移(促进)
负迁移(干扰)
2. 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横向)——同一概括水平(学苹果再学梨)
垂直(纵向)——不同概括水平(学三角形再学直角三角形)
3. 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前对后有影响)
逆向迁移(后对前有影响)
4. 内容
一般迁移(方法、原理、策略、态度)
具体迁移(木→林→森)
5. 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
顺应性迁移(调整原有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重组性迁移(on—no)
理论——早期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通过训练官能心理学,注重对能力的训练(能力高,迁移快)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只有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发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柯勒 (小鸡啄米)
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共同要素)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
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划线、圈点标注)
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
组织策略(列提纲、图形表格、归类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材料)
监控策略(监视自己的速度与时间)
调节策略(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环境管理(设计好的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激发内在动机)
资源利用(学习工具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