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道(除口腔)
供中医系统解剖使用,相关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体解剖学“十三五”教材,包含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29 17:07:20消化道(除口腔)
咽
形态
消化道上端膨大部分,为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
位置
上起自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体下缘(平环状软骨弓)高度移行为食管, 全长12cm咽位于上六个颈椎的前方,在鼻腔口腔喉腔之后,两侧为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咽的分布与结构
总
前壁不完整,上部与鼻腔相通,中部与口腔相通,下部与喉腔相通
鼻咽
位置
位于鼻腔后方,借后鼻孔与鼻腔相通,为颅底至软腭后缘之间的一段
咽鼓管咽口
位置-两侧壁上,下鼻甲后方约1cm处
作用-空气由下口经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
咽鼓管圆枕
位置-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后的半环状隆起
咽隐窝
位置-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
作用-咽喉癌好发部位
软腭后缘
口咽
位置-口腔后方,前借咽峡与口腔相同,为软腭后缘与会厌上缘之间的一段
扁桃体窝-口腔侧壁,鄂舌弓与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
腭扁桃体-淋巴器官
会厌上缘
喉咽
位置-喉的后方,会厌上缘至第六颈椎体下缘,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下续于食管
梨状隐窝-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各有一个深窝
食管
形态
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消化管各部中最窄的部分,长约25cm
位置
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续于咽,下段至第十一胸椎体左侧,连于胃的贲门,气管后,动脉前
分布和狭窄
分布
颈部5cm
胸部18~20cm
腹部1~2cm
第一狭窄
咽与食管相续处
平第六颈椎体下缘面
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狭窄
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平第四第五胸椎体之间
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狭窄
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平第十胸椎体面
距中切牙40cm
胃
形态和分布
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还有内分泌功能
形态
上下两口
贲门
幽门
前后两壁
前壁朝向前上方
后壁朝向后下方
两弯
胃小弯-胃右上缘的凹陷-最低点为角切迹
胃大弯-胃的左下缘为凸缘-
两切迹
贲门切迹
角切迹
分布
胃底
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膨出的部分(胃泡区)
贲门部
靠近贲门的部分
胃体
胃中间大部分
幽门部
角切迹与幽门之间
幽门窦
中间沟
幽门管
位置
中等程度充盈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特别充盈
胃大弯可降至脐以下
恒定位置
贲门-第十一胸椎体左侧
幽门-第一腰椎体右侧
胃前壁右侧贴于肝左叶下面,左侧则被膈与左肋弓掩盖
在剑突下部分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的触诊部位
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
胃底与膈脾相贴
胃壁的构造
黏膜
在幽门处黏膜向内形成环状皱襞-幽门瓣-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粘膜下层
肌层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幽门处环形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外膜
小肠
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场所,上起自胃的幽门,下接盲肠,全长5~7米
十二指肠
总
长25cm,上起自幽门下虚于空肠,呈“c”形包绕胰头
上部
位置-于第一腰椎体右侧,起自幽门水平向右 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壶腹)-与幽门相连的一段,肠壁较薄,无环状皱襞为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
降部
位置-长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部,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和右肾前面内侧缘垂直下行 达第三腰椎体下缘处急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
十二指肠纵襞-降部中粉肠腔后内侧壁上纵行的粘膜皱襞(胆总管穿肠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纵襞下端,系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75cm)
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上方的一小乳头状隆起,为副胰管的开口。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
水平部(下部)
长10cm,起自十二指肠降部,在第三腰椎体平面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面, 在第三腰椎左前方移行为升部,易发生梗阻
升部
最短,长2~3cm,起自水平部末端,斜向左上,至第二腰椎体左侧急转向下,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两者转折形成的弯曲
十二指肠悬韧带-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腹部手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空肠和回肠(临床小肠,系膜小肠)
位置
位于腹腔的中部和下部,周围被大肠环抱,两者间无明显界限
空肠位于第二腰椎体左侧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占全空回肠2/5,主要占据腹腔左上部(左腹外侧区和脐区)
回肠占全长3/5,主要占据腹腔的右下部(脐区与右腹股沟区),末端续于盲肠
结构
空肠
管径-粗,管壁-厚
血管丰富颜色红润
黏膜环状皱襞密而高,内含许多孤立的淋巴滤泡
回肠
管径细,管壁薄
血管少颜色淡
黏膜环状皱襞疏而底,还有集合淋巴滤泡(20~30)
集合淋巴滤泡-20~30个,长椭圆形,具有防御功能,易肠出血或穿孔
回肠末端有Meckel 憩室
大肠
总
大体形态-全长1. 5m,略呈方框形,围绕在空回肠周围
主要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特有结构
结肠带-三条纵行位于肠壁表面,由纵行平滑肌增厚形成
三条结肠带汇于阑尾根部,用于手术寻找阑尾
结肠袋-肠壁上由横沟隔开形成许多环形囊状突起
肠脂垂-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堆积形成
识别盲肠与结肠的标志
盲肠
位置
大肠起始部,长6~8cm,位于右髂窝内,上续升结肠,下段为膨大的盲端
回盲口
回肠末端盲肠的开口,下方2CM处为阑尾的开口
回盲瓣
回盲口上下缘半月形粘膜皱襞,阻止小肠内容物快速流入大肠,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
阑尾
形态:细长盲管,形如蚯蚓,又名蚓突,上端连于盲肠后内侧壁,下端游离一般长7~9CM
麦克伯尼氏点: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此点有压痛和反跳痛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
结肠
升结肠
长约15cm,起自盲肠上端,沿腹后壁右侧上升,至肝右叶下面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为结肠右曲。升结肠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无系膜、因比活动性甚小。
横结肠
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至脾的下端折转向下,移行于降结肠,折转处的弯曲称为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常形成一下垂的弓形弯曲,其中间部可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降结肠
降结肠 长约25cm,起自结肠左曲,沿腹后壁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无系膜,活动性很小。
乙状结肠
长约40cm,平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向下进入盆腔,至第3骶椎体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汤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腹、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袢遮盖,充盈时在左髂窝可触及。
直肠
位置
位于盆腔,全长10~14CM,其上端平第三骶椎体处接乙状结肠,下段至盆膈处续于肛管,直肠的后面是骶骨和尾骨。
弯曲和结构
骶曲
直肠上段与骶骨前面,形成一凸向后的弯曲
会阴曲
下端绕过尾骨尖前面转向后下方,形成一凸面向前的弯曲
直肠壶腹
直肠下端的肠腔膨大
直肠横襞
在直肠内面,由环形肌和黏膜形成的2~3个半月形皱襞
起支持粪便的作用,最大最恒定的一个皱襞在壶腹上部 距肛门7CM,
肛管
位置
大肠末端,长3~4CM,上端于盆膈处连于直肠,下端开口于肛门
肛柱
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的皱襞
肛瓣
各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为肛瓣
肛窦
两个相邻肛柱下端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隐窝(易存积粪屑,感染后导致肛窦炎,甚至发展为脓肿或肛瘘)
齿状线(肛皮线)
此处以上为内痔,以下为外痔
各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肛梳(痣环)
齿状线下有宽1CM的环状带,表面光滑而略有光泽
肌层
肛门内括约肌-协助排便
肛门外括约肌-控制排便
交界处为白线
溃疡和胃癌好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