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散剂学习笔记
本图讲述了中药药剂散剂的知识点,包含散剂的含义、分类、特点、质检、一般散剂的制备、特殊散剂的制备等,值得收藏学习哦!
中药药剂学中片剂的制法、以及压片中常见问题总结,中药片剂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赋形剂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根据制法、用途和作用的不同,中药片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口服片剂(包括普通片剂、包衣片、缓释片、控释片、咀嚼片、分散片等)、口腔用片剂(如口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等)以及其它片剂(如阴道用片、外用溶液片等)。
根据教材中药药剂学对胶剂部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胶剂是指用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过程,如水煎取胶质、浓缩成稠胶状、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其主要成分是动物水解蛋白类物质,并常加入一定量的糖、油脂、及酒(黄酒)等辅料。胶剂多供内服,具有补血、止血、祛风、调经、滋补强壮等多种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虚劳、赢瘦、吐血、崩漏、腰腿酸软等病症。可用于期末复习、考研。
颗粒剂料是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规定的粒度范围是不能通过一号筛(10目)与能通过五号筛(80目)的总和不得超过15%(即:(180μm<d<2000μm)>85%),一起来看看相关知识梳理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散剂
制备
一般散剂的制备
流程
混合
打底套色法
打底”系将量少、色深的药粉放入已饱和表面能的乳钵中,再将量多、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乳钵中混合均匀,即是“套色”
特点:该法只侧重色泽,违背了药粉等量容易混匀的原则
等量递增法
亦称“配研法”,遵循药物粉末等比、等量容易混合均匀的原则,将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其他组分混合,均匀后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组分混合,如此倍量增加,始终保持等量,直至将其他组分完全混入为止
混合效果好,省时,适用于含毒性药物、贵重药、剂量小药物的散剂
分剂量
重量法
特点:计量准确,但操作麻烦,效率低,难以机械化
应用:含毒性药物,贵重细料药物
容量法
特点:效率高,可机械化生产
应用:大多数散剂制备
特殊散剂的制备
含毒性药物
制成倍散:药物剂量0.01~0.1克时,制成10倍散,剂量在0.01g以下时,制成100倍散或1000倍散
稀释剂:乳糖(最佳)、淀粉 糊精 蔗糖 硫酸钙 碳酸钙等
着色剂:确保倍散在制备中混合均匀,借助颜色深浅来识别稀释倍散 常用: 胭脂红、靛蓝等
含低共熔组分散剂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举例:相当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樟脑与水杨酸苯酯
方法
药物形成低共熔物后,药理作用增强或无明显变化,应先形成低共熔物,再于方中其他药物混合。
若药理作用减弱,则应分别与其他组分稀释,避免出现低共熔现象
含液体药物散剂
当液体组分量少时,可用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后混匀
当液体组分量较多,方中其他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将其吸收时,可加以辅料(乳糖淀粉遮糖,磷酸钙)等吸收
当液体组分过多且属于非挥发性成分时,采取加热等方法除去大部分水。使成稠膏状,再加方中其他固体组份或辅料,低温干燥混匀。
眼用散剂
①采用水飞法或其他方法制成极细粉②无致病菌,不得含有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眼部损伤或术后用散剂,绝对无菌
质检
性状
粒度
内服散剂:细粉
儿科及外用散剂:最细粉
烧伤或严重创伤:过6号筛粉末重量不超95%
眼用散剂:极细粉
水分
含水不超过9%
装量差异
装量
无菌
微生物限度
特点
分散度大,起效迅速
制备简便,剂量可随症加减;
运输、携带方便,适用范围广,对溃疡、外伤等能起到收敛保护作用;
服用时口感差,剂量较大的还会造成服用困难;
比表面积大,一般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性等表现强烈,且挥发性成分易散失,故腐蚀性强,易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分类
医疗途径
内服
外用
药物组成
单方
复方
药物性质
一般散剂
特殊散剂
含毒性成分散剂
液体散剂
按剂量
单剂量
多剂量
含义
散剂(powder)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