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第七章《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6-1966)》思维导图。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电影最初的探索时期,带有很大的实验性。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概述
新中国电影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
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
新中国电影观念
电影是政治宣传的工具
新的风格样式出现
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兵”形象是电影的首要任务
少数民族影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
儿童片及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
喜剧片样式从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和轻喜剧转型
名著改编片获得较高艺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创作的阶段特征和重要节点
初创时期(1949-1952)
国营电影制片厂和私营电影厂的创作
1951年对《武训传》进行批判,电影创作进入低潮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国家建设蓬勃发展,电影创作进入相对繁荣的阶段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7年反右派斗争
1958年“拔白旗”运动
1958-1959
1958年,“大跃进”在电影界同时发生
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举办的新片展览月活动新中国电影发展推向顶峰
1960-1966
电影在持续发展的同时面临更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
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影片续写辉煌,镜头语言更加丰富成熟
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各有特色,人物情感刻画更加细腻深刻
喜剧片转向轻喜剧类型,成就斐然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延续以往特点
电影语言的探索与突破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
十七年时期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
群众性影评成为这一时期电影批评的一大特色
关于电影本体特性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发展
提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问题
带有强烈的实验与探索性质
不同创作群体的电影创作
“长影”集体
“满映”→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
农村题材
《白毛女》(1950)
王滨、水华导演
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
《神秘的伴侣》(1955)
林农、朱文顺导演
反特影片
《平原游击队》(1955)
苏里导演
军事惊险片
《董存瑞》(1955)
郭维导演
革命历史人物题材
《上甘岭》(1956)
沙蒙导演
(第一部最成功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
《战火中的青春》(1959)
王炎导演
对战争与爱情的描写,具有突破和创新的意义
吕班的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
将讽刺寓于幽默的镜头语言之中
《不拘小节的人》(1956)
《未完成的喜剧》(未发行)
少数民族题材
《五朵金花》(1959)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王家乙导演
“北影”集体
“北影四大帅”的创作
水华
《林家铺子》
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严谨细腻,淡雅深邃”的艺术风格
成荫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战争题材
《上海姑娘》
工业题材
崔嵬
《青春之歌》
崔嵬、张怀皑联合执导
《小兵张嘎》
崔嵬、欧阳红缨合作执导
长镜头的运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艺术水平成熟的标志
戏曲艺术片
《杨门女将》
《野猪林》
《穆桂英大战洪洲》
“粗犷奔放、浓郁炽烈”
凌子风
《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
“明快奔放”
“二谢”及金山的创作
谢铁骊
《早春二月》
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
谢添
《锦上添花》
喜剧片
金山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根据田汉同名话剧改编
《风暴》
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
侧重名著和优秀话剧的改编、戏曲纪录片的拍摄形成“北派”风格
“上影”集体
老一代导演的创作
汤晓丹
《渡江侦察记》
《红日》
革命战争影片
《不夜城》
资本家被改造的题材
善于场面描绘,精于人物刻画
郑君里
《宋景诗》
新中国第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史诗性影片
《林则徐》
在电影民族化的尝试上取得重要成就
在电影民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和富于成果的努力
史东山
《新儿女英雄传》
沈浮
《李时珍》
传记片
《老兵新传》
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张骏祥
《翠岗红旗》
在摄影方面成绩突出
《白求恩大夫》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祝福》
采用戏剧式的结构
刘琼
《阿诗玛》
“十七年”最受欢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一
新生代导演的创作
谢晋
《红色娘子军》
《大李、小李和老李》
轻喜剧片
与《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李双双》共同构成“上影”集体20世纪60年代喜剧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舞台姐妹》
鲁韧
《李双双》
李双双成为新时代妇女投入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形象
“上影”集体形成叙事严整、节奏平稳、表现细腻、人物刻画准确的整体艺术风格;“上影”集体的戏曲片形成了“南派”特征
“八一”集体
王萍
《柳堡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善于把握革命题材,又能够生动刻画人物,电影语言自然清新,刚柔相济,细腻优美
李俊
《农奴》
纪录性
凝重、深沉、简练、含蓄的特点
严寄洲
《五更寒》
《英雄虎胆》
《野火春风斗古城》
流畅自然,对人物性格把握比较具有深度感
其他电影厂
“珠影”
王为一
《珠江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