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视纪录片概论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其历史尽管很短,但是并不平坦,也不算单薄。我们可以从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勾勒出一条诞生于非常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一步一步回归本体、回归本性、艰难行进的轨迹。
编辑于2022-05-31 10:54:52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中国电视纪录片 概论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解读中国电视纪录片 的方位
内部
语言
形态
叙事方法
纪录片本体
外部
政治
思潮
技术
市场
中国电视纪录片 发展的轨迹
总的轨迹
国家工具形态
大众媒介形态
政治产品
文化产品
国内
国际
民族
世界
个人行为
社会行为
分的轨迹
职能
服务和观照的观念
视角
话语权、话语方式
主题表征
国家政治和阶级斗争
国家、阶级意识
敬畏
国家绝对统一的话语权
国家政治
唤起民族激情
民族、集体意识
反思
群体化的话语方式
民族精神
体察记录平民生存状态
百姓、个人意识
平视
个人化的话语方式
人
关注记录社会主流现实生活
市场、社会责任意识
审视
市场占据话语权
多元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 四个时期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第一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并没有走上正轨
内
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形态上依附于其他电视节目
外
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染上政治化色彩
语言空洞、题材雷同、风格单一
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导致声画剥离
作者/作品
陈汉元;《收租院》(1966)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内
意识形态的因素还起着作用
纪实观念的发展
外
受社会思潮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
人文色彩、民族精神
社会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求
开始凸显媒介传播的意识
技术进步——ENG技术的兴起
作者/作品
《丝绸之路》(1980); 《话说长江》(1983);《话说运河》(1986);《望长城》(1991); “地方台50分钟”(1989);康健宁;《沙与海》(1990)
极少对纪录片本体的关注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第三时期,文化学术氛围渐浓,理性代替了激情,学术代替了意识形态的观念
内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
群落团体、独立制片
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
探索本体特征
外
轻便的摄录一体摄影机
纪实形态
DV和非编软件
作者/作品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1993);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1993);江宁;《德兴坊》(1992); 张以庆;《英和白》(1999); 《流浪北京》(1990);《八廓南街16号》(1996)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第四时期的两个核心词汇是“市场”和“社会责任”
内
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
外
市场因素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