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认知的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认知概述、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幼儿思维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6 13:44:39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的概述
认知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对于儿童和其他动物有机体来说,习惯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
感知觉概述
感知和知觉是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知觉: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婴幼儿感知觉
肤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巴宾斯基反射)
温觉:是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胎儿在母亲腹中处于恒温。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嘴是新生儿和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嘴的动作也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动力。
抓握动作的发展必须与眼睛的视觉发展相结合协调。(手眼协调)
前庭觉
前庭觉:当我们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前庭觉是胎儿在子宫里保持一个正常胎位的原因。
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
嗅觉、味觉
嗅觉
六个月以后的胎儿,其嗅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
嗅觉也有个别差异,嗅觉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味觉
胎儿在四个月时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
新生儿味觉十分敏感,对甜味十分偏好。人的味觉能辨别甜、咸、苦、酸四种味道.
听觉
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20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胎儿对父亲的声音比对母亲的声音更容易反应。
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14~19岁时才达到最好的水平。
6个月左右的婴儿到3岁期间的儿童容易患上中耳炎。
视觉
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视觉集中:婴儿对鲜亮的物体和人脸具有特殊的偏好,心理学称为“人脸偏好”
视敏度:直到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
颜色视觉
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婴儿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
儿童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5~7岁的儿童才能正常命名常见的颜色。
儿童的颜色视觉既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的强。
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视知觉功能
空间知觉
差异辨别
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
对象再认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婴儿更喜欢圆形。婴儿最喜欢中等复杂的图形。
深度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视觉悬崖”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就明确具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5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可知度
吉布森提出了一个叫“可知度”的概念
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
多通道感知
感知觉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活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多通道感知更典型的表现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多通道感知,说明在实际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
自我效能感不仅保证婴儿正确处理自己的行动与结果的关系,也是儿童日后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感觉剥夺指缺乏刺激或者刺激过弱。
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幼儿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行
幼儿注意的发展
注意的概述
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集中注意时的表现
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某一对象时,形成有利于指向和集中的动作和状态
无关运动停止:当注意发生时,一个会终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生理运动变化:注意发生时,人的呼吸会变得轻微和缓慢,而且呼吸时间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呼得更长、吸得更短促。
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与刺激物的强度有关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也能引起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运动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新意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主观条件
人的需要和兴趣
人的情绪和精神和状态
人的知识经验会影响无意注意
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养间接兴趣。
儿童发展注意的特点
儿童的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整个学前期,婴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开始迅速发展。
注意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
三岁:5~7分钟、四岁:15分钟、5岁:20分钟、 六岁:25分钟
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概述
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不是直接地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 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概括性: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征和本质特性; 或者从一类事物中,解释出他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组织性: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性特征和新关系。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直觉行动思维
含义:借助动作进行的思维
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思维范围狭窄,思维的内容肤浅,思维持续的时间短暂。
12~18个月开始表现出智慧动作起,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园小班时期
具体形象思维
含义: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特点
具体形象性
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
含义: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
幼儿后期开始表现出这类思维
表征
含义: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的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
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特征的话,那么,表征就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婴儿能表现出延迟模仿,可能就意味着表征的开始
概念
含义:是以一类事物的底层相似性为基础所作的心理分类
分类
下位概念
基本概念
上位概念
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分为实物概念、社会概念、属概念和初步的抽象概念。
数概念:早期儿童已经获得数抽象能力和数推理能力。
一一对应原则
稳定次序原则
基数原则
抽象原则
次序无关原则
问题解决和推理
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
推理
含义: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推理是根据已有信息引出新信息的加工过程。
推理分为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幼儿经常使用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婴儿的社会认知
了解别人的意图,是重要的社会认知
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
幼儿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概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过程
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积极幻想
消极幻想
幼儿想象的发展
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在2周岁左右才能观察到
幼儿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站主导地位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的想象特点
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
不易分清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线
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
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再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诉
含义:记忆是一个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其中,信息的保存和加工就是“识记”,而信息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水平。
再认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要比再认要复杂得多。
记忆的内容
形象识记
语词识记
记忆的态度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记忆的方式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感觉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婴儿的记忆
婴儿记忆的发生
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婴儿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发展
识记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幼儿的主要记忆形式
无意识记效果好于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幼儿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再认与回忆
幼儿已经具有较强的再认能力,而且再认的能力比回忆的能力强。
幼儿的回忆能力受活动的性质影响。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回忆效果明显提高。
幼儿对处于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的信息,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儿童明显。
幼儿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眼睛不断的盯着目标
特征定位策略:特定的标签
复述策略:最常用,最有效
组织性策略:组成不同类别
提取策略: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