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教育学 第十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思维导图,幼小衔接 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
神经系统发育迅速 幼儿的骨头在发育,需要较多的钙,同时还需要维生素D,使吸收的钙沉淀到骨头里去。吸收——经过消化了的食物成分及水、无机盐、维生素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功..
幼儿教育学,第12章幼儿园教育评价:是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 科学 的价值判断的过程,通常包括对幼儿发展情况和 教师 工作情况两个方面的评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
教育教学任务幼儿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
小学的主导活动是上课,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考试和家庭作业
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方式不同
幼儿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作息时间较灵活
小学的生活节奏是快速而紧张的,作息制度较严格,有强制性,生活主要靠奇自理
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
小学阶段,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式不同
幼儿园中,整个环境的布置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情趣
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比较严肃,自由活动空间较少,也无玩具可供选择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要求和期望不同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
社会及其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严格和具体,在学校里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考核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使儿童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生活
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主动性
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
培养独立性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培养幼儿自理自觉的能力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看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
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认识拼音字母,认识数字,写数字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
集体授课的时间在25到30分钟
儿童上小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教育策略
身体适应方面
加强体育锻炼
社会适应方面
缺乏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不足(做事)
把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还给幼儿
在幼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人应多给幼儿一些正面的鼓励与支持,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事实和适当的指导
组织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能力
当幼儿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对其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肯定为主)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薄弱(纪律)
制定班规时,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参与制定
平时可以多与幼儿做约定,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老师和家长承诺的事一定要办,幼儿承诺事也要遵守
发生冲突时,引导他们通过主动交流和谈判达成共同的话题
了解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社交场合的交往规则
在平时的教育中,注意给幼儿正面的强化
帮助幼儿掌握诚信,投桃报李,以退为进,妥协,赞美,求同存异等社会基本策略与态度
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生活)
给幼儿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处进行教育,并在生活中严格要求
教给幼儿正确和安全的行为方式,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在幼儿园谈论和讲解碰到安全问题的事例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今后一旦面临危险,知道该向谁求助,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支持
人际交往能力缺乏
认真观察幼儿与同伴交往情况,了解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表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
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掌握一些常用的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与方法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让幼儿体会到帮助别人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适应方面
主要表现在其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注意力,坚持性,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等
幼儿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与技能,使他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通过绘画和其他手工活动,提高幼儿用笔离活性,为其入学后的书写打好基础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自制力和坚持性,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加强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幼儿园
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
纠正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倾向
协调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